?

湖南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策略優化與價值延展

2023-04-05 05:54朱家俊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文化產業 2023年7期
關鍵詞:民間藝術愛好者受眾

朱家俊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全媒體的發展促進了湖南省長沙花鼓戲等民間藝術的發展,為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F理性分析全媒體對民間藝術傳播的推動作用,持續優化民間藝術的傳播方法,深入探討當前民間藝術傳播實踐中難點堵點的解決策略,對進一步拓寬民間藝術的傳播路徑,延伸其價值,推動全媒體賦能優秀傳統藝術傳播具有現實意義。

全媒體視域下,優秀民間藝術需要利用科技來增強體驗感,將科技與民間藝術的內涵和精神進行融合,不斷提高民間藝術傳播的精準性與有效性,理性分析傳播實踐中面臨的難點與痛點,持續探索民間藝術視角廣、深度化的體驗模式,為民間藝術的良性發展凝聚力量。

湖南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的現狀分析

湖南省孕育有長沙湘繡、湖南民間剪紙、長沙花鼓戲等十多個優秀民間藝術品牌,在長期發展中,其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藝術形式與精神內涵[1]。這些民間藝術品牌不同程度地嘗試用新媒體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傳播群體的不斷擴大既滿足了民間藝術品牌的傳播需求,豐富了民間藝術的內涵,又拓寬了民間藝術的傳播渠道。

如由湖南木偶皮影中心制作的,在國際木偶節斬獲最佳劇目獎的《人狼同舞》,在作品傳播上,其首先通過《瀟湘晨報》等報刊及時發布作品創作的相關信息,吸引皮影藝術行業的專家與愛好者的關注,利用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權威性,提高關注度[2];其次,將劇目排練過程與細節在專業網站及專題論壇上與愛好者進行實時交流互動,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再次,對演出全程進行錄制,并及時把視頻通過各種路徑上傳到平臺網站,供沒有在現場觀看演出的愛好者進行賞析和評論;最后,在作品上線后,把受眾對演出的感受與體會以及劇評等及時進行整理并發表在各類媒介上。

《人狼同舞》這一民間藝術作品在傳播與推介過程中,既嘗試了全媒體間的優勢整合與時空互補,也推動了湖南民間藝術作品的聯動與融合傳播。但在民間藝術的全媒體傳播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民間藝術的傳播過程把控困難,傳播主體的綜合素養有待提升,傳播內容不易篩選與甄別,傳播平臺功能急需拓展優化等??偟膩碚f,全媒體時代,民間藝術傳播正面臨著在傳統媒體時代未曾面對過的諸多問題。

全媒體視域下湖南民間藝術傳播面臨的現實問題

全媒體視域下,湖南民間藝術的傳播存在環節較難控制與把握、線上傳播平臺不夠完善、傳播重點篩選不到位等突出問題。

信息的實時性把關與反饋困難,“把關人”身份面臨新挑戰

傳播學奠基者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了著名的“把關人”理論?!鞍殃P人”擔當著決定信息是否參與流通的“門禁者”身份,此“門區”存在于信息源和受眾之間,決定信息能否轉入互動渠道,同時其在渠道中對信息進行正向引導與過濾把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失。眾所周知,新媒體時代的民間藝術支持“去中心化”傳播,也就是說,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傳受身份正日益趨同,傳播者“把關人”的特權逐步弱化,在藝術虛擬社區中的信息互動場景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把關人”要想自己控制信息,并隨時接收到互動信息,就顯得有心無力。

同時,全媒體背景下,迅捷性、及時性成為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資訊“把關者”身份的可行性受到懷疑?,F今,全媒體全面支持各類用戶“無限制”上傳、轉發有關民間藝術的信息,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眾多藝術主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全社會都支持多點發布與融合傳播,迅捷的傳播方式造成“把關人”的繁忙,不可避免地導致某些低劣的民間藝術作品充斥在各個網絡平臺,而“把關人”卻難以應對,無力處理。

此外,全媒體時代,海量的民間藝術信息使民間藝術愛好者“應接不暇”,對藝術信息的導向與質量缺乏辨別能力,這給資訊“把關人”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對其提出了新的挑戰。工作人員很難實時、高效、精準地把控各類民間藝術平臺每天更新的資訊,尤其是面對藝術虛擬社區中大量的帖子以及民間藝術播客中的海量視頻時。因此,全媒體傳播生態下,巨大的海量信息審核量對“把關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體技術催生眾多數字化傳播路徑,傳播平臺功能亟待優化

新媒體傳播路徑繁多,類型繁雜,有RSS、虛擬社區、數字電視、IPTV、門戶網站,等等。新媒體技術為信息互動與傳播平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當前,湖南省民間藝術的傳播主要依托虛擬社區、播客以及門戶網站等,其應加強通過移動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與傳承。

當前,湖南民間藝術傳播平臺功能有待拓展,傳播方式仍需創新,其在規?;瘋鞑シ矫孢€有較長的路要走。目前,湖南民間藝術的傳播大都需要政府支持,依托財政撥款搭建了功能不全的門戶網站,網站的板塊偏少偏散,亟待優化,且未針對不同的民間藝術開設專題欄目,許多板塊點擊進去后并沒有內容,頻頻跳出“正在建設中”“資源被刪”等提示,信息更新遲緩,相關資訊過時,網站維護不足,無法滿足受眾需求,新媒體的優勢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體現,且相當多的視頻既打不開,也無法下載。此外,藝術虛擬社區與藝術論壇的活躍度不高,互動交流較少。

海量信息導致藝術資訊質量參差不齊,造成傳播內容甄別不便

“傳播有道,內容為王?!眱热菔莻鞑サ暮诵暮统跣?,是傳播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間藝術資訊的內容廣泛,涵蓋民間藝術的相關信息、基本常識、主流趨勢及商業價值;民間藝術的傳播路徑多,除常見路徑外,還包括人物動畫、主播形象等新載體。數字化技術為民間藝術的多樣化傳播提供了支持,即通過對民間藝術傳播符號與特征進行動態化、形象化、數字化處理,使各類藝術作品互融互通,統一融合,并儲存在海量化、多樣化文本與媒體“資源庫”中。數字化技術促進了民間藝術信息的豐富化和顆?;?,數字化技術的賦能極大地豐富和優化了民間藝術的傳播內容與推介方式。且還能依托數字化技術對民間藝術的精髓進行創新,創造出新的傳播熱點。傳播內容的不斷豐富既擴大了藝術信息傳播的寬度和廣度,又提高了藝術傳播的深度。

然而,豐富且多維的民間藝術信息會分散關注者的注意力,使受眾難以尋找各類民間藝術信息的核心內容與重點信息。通過受眾采訪不難得知,新媒體平臺上大量信息的沖擊使受眾產生了疲倦和無助感,這種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信息獲取方式已經讓部分民間藝術愛好者望而卻步,甚至不得不放棄通過新媒體渠道獲取資訊。因此,如何更好地幫助受眾獲取其所需的信息,成為民間藝術通過新媒體傳播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湖南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的路徑與策略

當前,新媒體融合傳播、多路徑立體推介的民間藝術傳播方式已經初具規模。要想解決全媒體背景下民間藝術傳播存在的問題,就要系統梳理,深度思考,注重細節,探尋優化策略,盡快解決上述難點與堵點,全面促進湖南省民間藝術的繁榮發展和高效傳播。

引育并舉,全面提升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主體的專業水平和媒介素養

在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的融合互動模式中,民間藝術的傳播主體之間相互交流,不斷推動各類民間藝術資訊的傳播。要想有效把控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的環節,就必須全面提升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主體的專業水平和媒介素養,使從業者能靈活應對傳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處理好各種關系,切實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3]。

首先,提高廣大民間藝術愛好者的基本素養與欣賞水平。民間藝術的全媒體傳播使得民間藝術的傳播者與愛好者的身份實現統一。施拉姆的“自助餐廳”理論提出,餐廳的食客不僅僅是就餐者,也可以是廚師,這兩種角色既能結合自身喜好選擇食品原材料,自主決定就餐形式,還能依據各自的口味與喜好自制食物,并把有自己特色的食物分享給其他受眾與愛好者,當然也能交換品嘗他人制作的食物。而在民間藝術的全媒體傳播中,媒體用戶不僅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其能自主制作和上傳作品,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但是,民間藝術的受眾主要為民間藝術業余愛好者,他們并不熟知民間藝術的起源、精髓、呈現方式與劇目等,因此在傳播與分享中經常出現誤解誤讀,或只為滿足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導致民間藝術的傳播內容過于娛樂化,從而使得民間藝術缺失原汁原味的內涵特質與文化特征,這樣必將造成民間藝術傳播的低俗化與無序化。所以,要想實現民間藝術的正面傳播,就要全面提升民間藝術愛好者的藝術修養與專業涵養,讓業余愛好者也可以深度把控民間藝術的核心價值與內涵精髓,制作出較高水準的傳播資訊,分享給更多受眾。

其次,持續培養一批專業水準高、文化涵養好的民間藝術傳播者。眾所周知,在民間藝術傳播中,根據對傳播的影響力來劃分,處于第二個層次的是從業人員的素質,從業人員通常由政府主導的藝術保護機構中的專職從業人員、民間藝術團體的成員以及專業民間藝術傳承人等組成。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專業技能與藝術素養。此群體主導著各類民間藝術的傳播趨向與價值追求,他們既熟悉民間藝術的起源,又了解民間藝術的傳播要點,因此傳播內容的把關效果主要決定于這個群體的能力與素質。

但就現狀而言,大部分藝術從業者未能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升,不具備新媒體傳播的綜合素質。個中緣由很多,包括大多民間藝術主要為舞臺表演藝術,民間藝術傳承人習慣于通過現場表演傳播民間藝術,不善于甚至不屑于用其他方式傳播民間藝術,他們不主張通過新媒體等途徑對民間藝術進行顆?;?、碎片化傳播與分享。再加上多數傳承人年齡較大,較難掌握和適應新媒體傳播方式,更有甚者反對通過新媒體傳播民間藝術。但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民間藝術愛好者或傳承者無法阻擋這一趨勢,時代要求其不斷創新,勇于創新。因此,對廣大藝術專業從業人員開展有效培訓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把關人”,藝術專業從業人員應盡快熟悉并徹底掌握利用新媒體開展民間藝術傳播的技能,這樣才能更快地適應時代要求,滿足受眾期待,為各類優秀民間藝術開創更為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推介路徑。

軟硬結合,逐步加強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和功能維護

在民間藝術傳播中,媒體是中介,是資訊的物理載體。數字化傳播活動需要依托強大便捷的新平臺才能順利地開展,所以要使民間藝術獲得更好的創新發展,就要加強對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和功能維護。

首先,加大對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平臺的支持力度。當前,各類民間藝術團體資金有限,平臺建設經驗不足,效果不佳。政府等相關部門與專業媒體要支持優秀民間藝術傳播平臺建設,并根據不同民間藝術的特點開發行之有效的傳播模式,讓廣大民間藝術傳播平臺更具特色與活力。此外,可聘請或外包各類藝術網站與數字藝術博物館,加強對專業平臺的運營維護,確保服務器暢通快速,保障藝術信息的實時更新。

其次,搭建全方位、全時空的民間藝術傳播平臺。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迅猛發展,廣大民間藝術愛好者期待能實現“泛在”資訊獲取與分享,其具備實時獲取特征,支持全時空瀏覽與上傳,將藝術傳播主體從電腦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了對藝術信息的“泛在”接收與傳播。如民間藝術微信公眾號等,其為民間藝術開辟了一個實時傳播的空間,能更有效地推進各類藝術信息的實時高效傳播。

與時俱進,及時優化民間藝術全媒體傳播內容的篩選和開發模式

首先,快節奏地持續更新民間藝術資訊。在全媒體背景下,民間藝術資訊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傳播內容的信息量之大,傳播與轉載的速度之快超出想象。要想持續更新內容,就需要藝術專業從業人員積極主動面對,盡快研究并破解傳播中的難點與痛點,積累新的經驗,及時優化傳播策略,以不斷滿足全媒體時代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引導大眾堅持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最終逐步凝聚出各具特色、包容互通的藝術追求。

其次,創新性地開發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新媒體技術使受眾輕松獲取資訊成為可能,這種開放性的傳播模式能讓受眾在互聯網上自由“沖浪”,只用搜索引擎即可精準獲取所需信息。但在重復的下載和復制中,民間藝術的相關信息面臨同質化困境,這將造成民間藝術特色的“缺失”。因此,在全媒體傳播中,傳播主體應依托民間藝術的獨特性,創造性地開發獨具特色的藝術項目,如數字交互游戲、虛擬社區等,為受眾提供高水準、獨特的藝術資訊,為湖南民間藝術注入新內涵,創新傳播形式,促進湖南民間藝術的不斷繁榮與創新發展。

猜你喜歡
民間藝術愛好者受眾
美食愛好者的隨筆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直播答題愛好者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民間藝術
相聲愛好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