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貧困理論與理論貧困:論我國脫貧實踐對世界的貢獻

2023-04-10 01:48徐煜陽韋家興姜秋燕陳韻名
中國市場 2023年9期

徐煜陽 韋家興 姜秋燕 陳韻名

摘?要:反貧困一直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與實踐,把我國反貧困事業推向了新臺階。文章通過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扶貧歷程及突出成效,介紹了“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貧困文化理論和貧困代際傳遞理論三大西方貧困理論,對比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與西方貧困理論在扶貧方向、實踐措施及扶貧側重點三大方面的差異,得出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在豐富貧困理論、治貧舉措以及激勵三方面的貢獻。

關鍵詞:治貧歷程;脫貧成效;西方貧困理論

中圖分類號:F21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09-0005-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09.005

1?引言

2020年年底,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引起各國學者對中國脫貧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研究以及對中西方貧困理論的對比。因此,探究我國反貧困理論、實踐及經驗對豐富世界貧困理論以及助推反貧困事業發展有積極意義。

2?我國治貧歷程及成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采取的小規模救濟式扶貧,在相對較短時期內滿足了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取得了一定的脫貧效果,但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30.7%。經過一系列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后取得較好效果。1985年,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8%此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1986年,我國有近1.25億貧困人口。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00年,為徹底解決貧困問題,我國加大資金、政策以及有關項目對貧困區的支持,努力改善貧困群眾生活條件。截至2012年年底,根據新的貧困標準測算,我國仍有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 此數據來源于2019年10月16日經濟日報《我國扶貧工作的歷程、經驗與持續推進的著力點》。。

2013年,我國正式實施精準扶貧。在“十三五”期間,我國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數達5575萬人,絕對貧困問題得以解決此數據來源于《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時期,我國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鄉村振興帶動精準扶貧。2021年,我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但仍積極出臺相關銜接政策,著力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3?西方貧困理論概述及評析

3.1?“貧困惡性循環”理論

納克斯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窮是因為資本缺乏引起了資本和需求兩方面的惡性循環。一是供給方面的資本惡性循環。該理論認為當處于低收入狀態時,人們減少儲蓄,導致了低資本形成,企業難以融資進行生產或擴大生產規模,進而導致企業低產出,人們的收入也隨之減少,如此往復循環,形成了一個惡性貧困循環。二是需求方面的惡性循環。納克斯認為當人們處于低收入狀態時,購買能力低,使得投資引誘不足,導致低資本形成,進而使得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以及產出低,最終導致居民收入低的循環。

3.2?貧困文化理論

劉易斯認為,由于貧困,人們在居住環境上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貧困文化,這種文化讓人們屈服于現狀,聽天由命,人們不愿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而導致長期貧困。貧困文化理論還指出通過改善貧困群體經濟條件和提高貧困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可以有效治理貧困問題。

3.3?貧困的代際傳遞理論

貧困的代際傳遞理論是指父輩將導致貧困的因素和條件以及貧困的生活狀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傳遞給子輩,使子輩重復父輩的貧困境遇。也就是說,社會結構對貧困者個人或貧困家庭獲得可利用的各種資源以便擺脫長期性貧困有著巨大的影響。

4?中西方治貧綜合對比

4.1?相同之處

在中西方反貧困理論中,投資和教育是兩大脫貧手段和重要方向?!柏毨盒匝h”理論認為貧困國家或地區只要解決資本投入不足的問題就能打破惡性循環。貧困文化理論認為改善貧困群體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貧困群體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質量就能改造貧困文化。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認為教育是消除貧困群體依賴心理的主要措施。在這些理論中,增加貧困地區的投資和改善貧困群體的教育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手段。

在投資方面,我國通過財政政策對貧困地區予以照顧和適當傾斜,通過政府投資為主要方式對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改善。在教育方面,政府一方面開展教育扶貧,改變貧困者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將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通過助學貸款等方式保障貧困子女入學。除了貧困子女的上學問題,政府還積極組織各種技能培訓班,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社會生存技能,使其自力更生,徹底走出貧困。

4.2?不同之處

4.2.1?在實踐措施方面

西方貧困理論總體偏重理論,缺乏解決貧困問題的可行性措施以及針對舉措。中國反貧困制度則以理論為基點,實踐為重點,把握國情,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

劉易斯提出貧困文化理論。他認為通過提高貧困群體的經濟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就可減少貧困文化的影響。劉易斯提出的貧困文化理論存在一定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但從理論整體出發,卻沒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強的措施方案,理論性偏強。除了貧困文化理論出現該類問題外,仍有較多的西方貧困理論存在同樣問題。

中國反貧困制度一方面借鑒西方反貧困理論的有益內容,另一方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中國政府側重對貧困地區的考察,依據考察結論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制定反貧困方案,開發出的中國特色扶貧模式,如旅游扶貧模式、移民搬遷模式、電商扶貧模式等,在可行性以及針對性方面優于西方貧困理論。

中國反貧困制度針對不同貧困區域制定,脫貧攻堅責任制的實施切實保障了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而西方貧困理論則從社會整體出發,針對貧困原因進行說明,對如何走出貧困指明方向,但缺乏針對性的脫貧措施方案。

4.2.2?在扶貧側重點方面

西方貧困理論主要將貧困成因聚焦外部因素,忽視貧困主體自身作用。中國反貧困制度承認自然條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重視貧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在西方主流貧困理論中,大多理論的研究對象均聚焦在外部因素,如納克斯 “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因為窮所以窮,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資本的缺乏。這些理論忽視了貧困群體的作用,將貧困原因簡單地歸結為自然條件惡劣和資本短缺。而這些因素往往是當前政府難以改變,易使貧困群體甘于現狀,出現不思進取的畸形心態,增加政府扶貧難度。

自然條件惡劣以及資本短缺同樣是中國貧困群體致貧的主要因素,但中國政府的目標在于脫貧攻堅道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更多關注的是貧困群體。中國致力于調動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自然條件不適于經濟發展和脫貧措施實施的區域,中國采用移民搬遷的方式進行扶貧。初期,中國政府切實保障移民群眾的生活,但總體方向還是促進移民群眾的勞動就業,依靠貧困群體自身能力脫貧致富。

中國聚焦對象主要是貧困主體,通過各種措施加強貧困群體自身能力,依靠貧困群體自身努力擺脫貧困。西方貧困理論則過多的注重致貧因素,實施各種援助,忽略了貧困主體的作用。

5?中國治貧實踐對世界的貢獻

5.1?對世界反貧困理論具有豐富作用

中國的特色治貧道路,是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探索出來的一條成功的道路。中國扶貧的成功實踐和寶貴經驗,豐富了人類反貧困理論。

5.1.1?內因外因雙管齊下

貧困是由內外因素造成的一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國在治貧問題上,采取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雙管齊下的治理方式。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加強貧困地區基礎建設,改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重視貧困群眾,積極調動貧困群眾的內生力量。在借助外力的同時,激發內力,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改變貧困落后的局面。此外,我國也凝聚各方力量,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大范圍動員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5.1.2?重視教育發展與普及

在貧困落后的地區往往充斥著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不重視,進而影響了貧困地區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和人才素質,導致當地越積越貧。教育是解決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堅持發展教育脫貧和教育扶貧,加強對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建設,實施定向招生、學生就業以及職教脫貧等系列政策措施,從而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削弱貧困文化的消極影響。

5.2?對世界其他貧困國家治理貧困具有可借鑒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尋求擺脫貧困的出路,但未尋求到有效路徑。相比之下,中國突破重重困難,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貧困治理道路。中國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對希望擺脫貧困處境的發展中國家具有許多可借鑒方面。

5.2.1?建立精確性思路

我國在長期扶貧治理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種管理結構復雜、大規模貧困人口的方式,科學制定識別貧困的標準和程序,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將貧困信息精確到個人。由面到線再到點,精確鎖定幫扶對象,將需要面對的龐大問題化簡成一個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整體上,中國宏觀制定各項科學扶貧政策;局部上,中國從各方面積極調動貧困群眾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貧困人口成為反貧困治理的主體力量。

5.2.2?重視基礎建設

任何時候基礎建設都是開展工作的重要支撐。重視貧困地區基礎建設工作可以為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水平打下基礎,也可以從各方面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生活質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健全,是決定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的增長可以對貧困地區起到減貧的帶動作用,在市場引導下開發當地資源、提高當地自我發展能力。

5.2.3?立足實際,因地制宜

貧困問題具有復雜多樣性,導致貧困出現的原因也表現出多元化。我國立足于本國國情,在不同時期,結合貧困人口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政策方針,扶貧模式由“輸血”轉變為“造血”。中國減貧實踐表明,貧困治理必須立足于實際,由實際出發,結合當地情形,分辨致貧因素,因地制宜,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使貧困治理高效有序的進行。

5.3?對世界反貧困事業具有激勵作用

擺脫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中國是全球發展中國家之一,擁有龐大的貧困人口數量,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歷經艱辛,最終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給予世界脫貧事業一份完美的答卷。白皮書此處白皮書是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4月6日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這不僅給全球反貧困事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也是在告訴世界各國人民擺脫貧困的可能性,在各個方面都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6?結論

貧困一直是當今世界面臨的社會問題之一。雖然經過世界各國的努力,使得貧困人口持續20年下降,但是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1月發布的報告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貧困人口不斷增加,加劇了全球性貧困問題。全球貧困治理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與經驗支持。不可否認,西方貧困理論富有解釋力,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顯然具有更大優勢,更加符合當今社會貧困治理需要。中國治理貧困經驗以及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必將惠及全球,為世界減貧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的指導意見[R].北京:中央農辦國家鄉村振興局,2021.

[2]曹源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減貧歷程、成效及經驗研究[M].甘肅:甘肅農業大學,2021.

[3]燕連福,王怡文.中國與西方貧困治理理論的比較[J].中國領導科學,2021(3).

[4]馮朝睿.中西比較視野下的反貧困治理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54-64.

[基金項目]2021年自治區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西方貧困理論與理論貧困:論我國脫貧實踐對世界的貢獻”(項目編號:S202110594206)。

[作者簡介]徐煜陽,女,漢族,廣西貴港人,就讀于廣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韋家興,男,壯族,廣西百色人,就讀于廣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姜秋燕,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就讀于廣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陳韻名,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就讀于廣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