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增強內外雙循環聯動效應

2023-04-13 21:02黃奇帆
清華金融評論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民幣貿易數字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本文從五方面分析了如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進入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呈現五個顯著特征:從引進外資為主,轉變為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從擴大出口為主,轉變為鼓勵出口和增加進口并重;從沿海地區開放為主,轉變為沿海沿邊內陸協同開放、整體開放;從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的貨物貿易為主,轉變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共同發展;從融入和適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為主,轉變為積極參與甚至引領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的制定修訂。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為此,部署了五個方面的任務:

以推動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貫通內外循環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由過去在沿海地區通過設置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從事加工貿易、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要素流量型開放,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穩步擴大規制、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過去的開放模式下,各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實際上營造了一個近似國際化的“小環境”,配合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產業鏈布局。如今我們的開放已經不限于在狹小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或其他各種試驗田和先行區了,而是進入更寬領域、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的開放。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讓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成為全球要素資源強大引力場,這就需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內循環與外循環有效貫通起來。具體而言,一方面要以內外貿一體化為重點,推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實現同線同標同質。支持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促進內外貿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維修與再制造、銷售結算等產業鏈中高端延伸;依托開放平臺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打造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支持建設內外貿“一站式”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圍繞我國對外開放長期存在的短板領域如金融服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和數字經濟等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繼續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同時要在國民待遇、公平競爭、知識產權、環境保護、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在政府行為法治化方面邁出新步伐,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

以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為重點建設貿易強國

在過去10年中,全球價值鏈的重構主要是由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所推動。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商品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將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技術進步減少10%,到2040年服務貿易的占比有望提高到30%。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在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上發力。近年來,我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服務貿易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位。但對比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高附加值的行業結構,對比我國40年來貨物貿易的發展速度,我國服務貿易存在逆差規模大、結構效益不高等問題,巨量的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發展理應具有的帶動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曾連續多年召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習近平總書記幾次發表重要講話,有關部門還專門出臺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而作為服務貿易中最具潛力、發展空間也最大的數字貿易近年來發展迅猛。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長至2020年的63.6%。數字貿易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產物,部分伴生于貨物貿易和非數字服務貿易,部分則純粹是數字化服務或產品的跨境貿易,正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形態、未來貿易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在這方面有基礎有優勢,而且已經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梢灶A見,未來我國服務貿易占全部貿易額的比重將會逐步提升,服務貿易中數字貿易的比重也會逐步提升,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將與貨物貿易一道共同支撐中國貿易強國建設。

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帶動全域全方位對外開放

“一帶一路”建設從倡議到實施,短短不到1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和塑造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其中,“中歐班列”的開行和運營,堪稱“一帶一路”建設的典范。在中歐班列的帶動下,沿線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快速發展,為內陸城市對外開放拓展了新空間。邁入新征程,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突破一些瓶頸和障礙,加快形成以中歐班列為依托、沿線主要樞紐為支撐、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的國際經貿合作大通道。特別是要考慮通過運力布局的優化調整,為帶動全域全方位對外開放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比如,在不久的將來,西通道運力將趨于飽和。未來隨著中歐貿易量的持續增長,即使西通道口岸和站場不再擁堵,但軌道本身的通行能力在物理上是有上限的,西通道運輸能力總會面臨天花板。初步估計,西通道的年開行運力如由現在的9000列提升到1.8萬列后,就會接近這個天花板。而中通道和東通道的年開行能力目前加起來僅有6000列;如比照西通道的極限通行能力,理論上還有3萬列的增長空間,潛力巨大。如果提升了北上兩通道(東中兩通道)的運輸和通行能力,這將給東北地區開放帶來新的契機。除了北上(東中兩通道)、西出(西通道)兩大戰略方向外,還有南向大通道。其中一個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另一個是以中老、中越、中緬三大通道為依托、面向中南半島的南向通道。這些通道在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連在一起的同時,也將帶動相關區域的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除此之外,各地還可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條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空中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等特色合作,提高開放層次和水平。

實施“自貿港+自貿試驗區+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戰略

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由貿易港、各自貿試驗區牢牢把握制度創新這一核心任務,主動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形成了一大批創新探索成果。其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已進入具體施工階段,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2025年封關運作,這將是一個里程碑。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推動重塑經濟發展動力、區域分工格局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如何發揮自貿港、自貿試驗區開放優勢,推動創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動,進而吸引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國際創新合作平臺?這既是提升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破解科技脫鉤、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需要。從產業發展需要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低碳經濟對監管的標準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和監管問題都可以在自貿港、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二是如何通過自由貿易港和自貿試驗區的探索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推進自由貿易協定服務?近年來,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正醞釀超越WTO的高標準經貿規則。同時,中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順利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完成談判,已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偟膩砜?,國際經貿規則演進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關稅”“零壁壘”和“零補貼”,由邊境外措施向邊境后開放轉變,更加強調營商環境的趨同化。這就要求自貿港、自貿試驗區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和更實的舉措開展創新探索和壓力測試,重點圍繞高水平經貿規則所涉及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勞動權利保護、競爭中性、數字貿易以及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開放八個方面形成突破,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中國參與國際經貿新規則談判和全球經濟治理探索新經驗、形成新示范。

以“人民幣國際化+高質量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從“穩慎推進”到“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正步入制度設計與行動的有序發展新階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達2.88%,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時上升1.8個百分點,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自2022年8月起,IMF最新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由此前的10.92%上調至12.28%。此外,我國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金融管理當局建立了貨幣互換機制,特別是2022年7月,將香港金管局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改為常備協議形式,為人民幣離岸市場健康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接下來,要在進一步擴大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幣互換和清算安排的基礎上,推動中國與沿線的貿易和投資盡可能以人民幣計價、以人民幣收付、以人民幣結算、以人民幣儲備,在擴大使用中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預計未來15年,隨著中國跨境貿易、大宗物資進口、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逐步推行以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國際化將取得重大進展。預計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到2035年中國人民幣在支付結算中的比重將達到17%左右。

(黃奇帆為重慶市原市長。本文編輯/秦婷)

猜你喜歡
人民幣貿易數字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怎樣認識人民幣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你不了解的人民幣
走近人民幣
答數字
100元人民幣知識多
貿易統計
數字看G20
貿易統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