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教室環境中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

2023-04-14 00:58李宣黃威榮余飛翼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3年6期
關鍵詞:教學行為影響因素

李宣 黃威榮 余飛翼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與進步,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運用到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環境從常規教室、多媒體教室逐漸向智能教室轉變。智能教室環境突破了物理空間及社會關系的制約,只需將移動終端連上網絡,便能在云端快速獲取所需教學資源,促使教學過程更加流暢、靈活、高效,課堂行為分析更加精準、全面、真實。情境學習、多屏互動、小組探討等教學手段打破了以往“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寫生記”的單調式學習屏障,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研究聚焦教學行為,分析了常規課堂、多媒體課堂和智能課堂三種教學形態、不同形態中的行為轉變及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因素。展望未來,教學行為分析要發揮技術賦能教育的優勢,助推學生完成主動建構與持續反思;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的軟硬件教學資源是提升課堂教學行為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智能教室環境;教學形態;教學行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3)06-0106-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戰略的快速推進,對教育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重塑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式的同時,也在重構著當下課堂教學環境[1]。智能教室作為課堂教學環境的新形態,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2]。有學者認為智能教室是一種“能優化教學內容呈現、便利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境感知和課堂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3],也有學者認為智能教室是以自然的人機交互為特征,并依托智能空間技術實現教學的一種增強型教室[4],還有學者認為智能教室就是智慧教室,它的核心是深度互動[5]。本研究將智能教室界定為“運用各種新興技術來整合物理環境和虛擬環境,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易于課堂管理、實現多元化交互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室”。

教學行為是課堂運行的關鍵,它不僅包括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還包括教師與學生、資源與環境及其他教學因素之間的多維互動。在常規課堂和多媒體課堂中,教學行為分析多以教師固有教學經驗為主,缺乏行為數據的支撐,導致分析效率低、分析不準確等問題。智能課堂中擁有支持教學的先進設備和智能技術,能夠連續記錄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等多模態數據,使得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更加精準、全面、真實[6]。因此,厘清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轉變,分析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策略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三種形態與行為轉變

2.1 課堂教學中的三種形態

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是教與學發生的重要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室設備、信息呈現、資源獲取、認知投入以及師生互動行為等方式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先后呈現出常規課堂、多媒體課堂和智能課堂等三種不同的教學形態。

2.1.1 常規課堂

常規課堂中的教學主要采用“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寫生記”的方式,一個教師平均面對幾十名不同個性的學生,按照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標準實施教學,把學生培養成掌握知識的工具和為社會服務的載體,知識傳授效率高,卻無法給予每個學生同等關注,部分學生在聽課途中提出的問題很難立即化解。

2.1.2 多媒體課堂

在多媒體教室中,多媒體設備改變了信息的呈現方式,教師運用課件將教材中的知識用文字、圖片、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媒體形式進行多樣化呈現,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知識生動形象起來,學生上課時更能專心聽講,也可運用板書、教材等常規媒體進行教學,內容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教師不再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書寫板書,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協作、討論學習,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幫同學們答疑解惑,但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教學管理與評價過程的改變有限[7]。

2.1.3 智能課堂

在智能教室產生以前,教學行為在課堂之外難以發生。智能教室產生以后,教師通過智能感知設備、交互式一體機、智能平板電腦、搶答器、反饋器、3D可視化設備及各種輔助教學工具,打破時空壁壘,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隔空傳遞,多角度向學生呈現學習資源,學生隨時利用移動終端進行跨時空的學習與交流,打破了以往只能在課內教學的屏障,教學過程見圖1所示。

課前,教師布置與課堂相關的教學任務、推送學案資源,學生根據導學案,初步完成知識學習和任務感知。課中是學生知識內化吸收、問題解答的過程。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對課前任務進行探討,協同合作,互相答疑解惑,并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交流。其次,師生一起解決疑惑完成知識重構。通過對學生隨機分組、情境導入、協作探究、展示交流和綜合評價等教學方式,實現屏幕共享、疑點標記和學生搶答等豐富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投入度。最后,學生進行隨堂作業或作品檢測,教師對學生交流和展示的成果進行點評和指導,將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總結和講解,提升學生的知識內化質量。課后,智能感知設備和智能命題App能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推送習題,同時還配備雙師答疑的便捷渠道,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習題檢測和知識創生,最終實現知識遷移和學習拓展。

2.2 三種形態中的教學行為轉變

常規課堂、多媒體課堂、智能課堂是不同歷史時期技術發展孕育出的特有課堂形態,以“教學方式”“人文情感”“媒體資源”三個方面為抓手,分析三種課堂形態下教學行為的變遷,為不斷優化智能課堂教育教學夯實基礎,助推智能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2.2.1教學方式

常規課堂中,教師同時對多名不同個性的學生單向傳輸知識,“教師講、學生聽”形成的是一種“師主生客”的關系,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多數學生缺少參與感,難以激發師生之間、同伴之間及學生與內容之間的深度互動,容易造成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處于較低水平。

多媒體課堂中,師生關系逐步由“師主生客”向“師生雙主”轉變,教師把課本上的知識以多媒體信息為表現形態,再投影到大屏幕上,學生結合聽、學、看、想和議等學習手段,同時借助課件中形象直觀的圖片來幫助記憶、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智能課堂中,師生與各種設備之間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交互活動,主要呈現為“生主師客”的師生關系,智能教室借助智能終端、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全面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自動診斷他們的薄弱點,有針對性地推送資源,改善了常規課堂中千人一面、一刀切的不足,學生的活動頻率和教學效果均顯著提升。

2.2.2人文情感

課堂中的班風、學風和課堂氛圍等人文情感因素對教學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在常規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學,教師通過開展有意或無意的情感交流,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依據反饋,了解學生的動態心理和學習狀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

在多媒體課堂中存在教師講解與操作、計算機演示、學生“洗耳恭聽”的新“填鴨式”教學,師生互動情感缺失。

智能課堂中,教師不再有絕對的權威,學生也可以對老師發出質疑,但由于多維技術的使用,課堂上師生情感互動較少,技術使用目標不明確,情感交流范圍窄化的現象時有發生[8]。

2.2.3 媒體資源

常規課堂主要有書本、黑板、粉筆、模型、實驗器材等一些簡單的媒體資源,資源比較短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很難實現理論聯系實踐,將復雜、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模型化和視頻化,對于知識的傳遞十分有限。

多媒體課堂引入了多媒體技術和投影儀等,板書教學逐漸被多媒體課件、視聽資源替代,使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更生動化、具體化,但制作課件是一項十分復雜的任務,稍有不慎,課件的內容便與教學實際脫節,存在信息量太大或者重難點不夠突出等問題。

智能課堂中學習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師預設的范圍,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優質資源庫進行個性化學習。學生主要利用數字移動終端進行探究、創作、展示和評價;教師借助云端平臺“智能化”診斷學生練習、任務完成和教學情況,“滿堂灌”講授現象減少、引導解惑增多,還能及時得到教學反饋,適時調節課堂節奏,但發現中小學智能教育資源建設仍待完善,資源數量不足,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需優質資源。

3 影響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

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效能感、師生及同伴之間的親密度、認知負荷等均會對學習傾向和學習產生影響;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會對教師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在教學中用到的教學資源、平臺和軟硬件設施等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節奏。這些因素大致可歸為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和教學環境等三類,如圖2所示。

3.1學生因素

在智能教室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基本通過智能設備及智能教學工具、軟件或平臺完成,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要求較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越高,技術接受度就越強,產生的正面情緒就越大,教學質量也就越好;反之,當學生信息技術水平越低,負面情緒越大時,教學效果就會越差。此外,不同學生受知識儲備、性別、學習動機、家庭環境、同伴互助、自我效能感與親密度等多方面的影響,在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及頻率會有顯著差異。

3.2教師因素

課堂教學行為的發生受教學觀念、學科差異、教師個性、專業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評價等因素的影響,在智能教室環境中,技術的引入使得教師的引導增多,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但部分教師還未完全接受和熟悉新技術的應用,只把智能設備當成展示知識的工具,教學形式沒有徹底打破常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根本樣態;另外,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當學生認為課堂與自己無關時容易產生非互動行為,比如教師與單一學生發生課堂互動時,一些學生被智能設備或同伴吸引,一部分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學生處于零互動或負互動狀態。

3.3教學環境

教學資源的類型、設備的性能、網絡的流暢度、材料呈現的清晰度、座位的編排等教學環境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智能教室環境中,主要依托智能教室和智慧學習空間,集黑板與互動智能屏幕于一體,教學資源從常規的課本資源、校本資源向線上線下結合教學資源過渡,海量教學資源儲存于云端,教師和學生可即時訪問和下載,打破常規教學及多媒體教學中的“資源瓶頸”問題的同時,還能有效達到師生之間課內課外高效交互的目的,但很大程度受網絡、軟硬件、平臺會員等環境的限制,課堂教學的質量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態。

4 提升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的策略

4.1學生:完成主動建構與持續反思

智能教室打破了學生學習時空的限制,強調并賦予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學生的情感投入更多,行為更加豐富、深入和高效[9]。多數教師對這一理念持贊許態度,但在實際的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依舊存在教師主控的現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將教師完全置之度外,在課前,老師需要為學生引領學習方向,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做什么”,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將學習的“決定權”交給學生;在課中教學時,在各個環節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一種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人機互動的教學過程,促成讓學生主動學習、自由學習的目的,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課堂“教師點名提問、學生搶答、隨機選人完成課堂活動”等多種途徑,讓同學們獨立交流看法,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在課后,學生也需要參與到“線上課堂”,合理使用課堂派、藍墨云班課、學習通、釘釘等混合式教學平臺進行討論與交流、測評與反饋,增強師生課外的學習與交流,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個性化發展,促進更高效學習,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4.2教師: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智能教室環境為師生提供了多種智能體驗,為了教學與新型環境接軌,學校需要定期開展教研培訓,除了邀請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或有經驗的教師為有需求的教師提供咨詢、輔導和技術支持等服務外,還可以通過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吸取優秀的教學經驗來提高各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備課、授課、課件制作、信息技術手段使用等技能,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再經過不斷地練課、磨課和打磨,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學習的教學情境。針對教學中情感互動較少的問題,教師可通過有意或無意的情感交流,塑造有溫度的整體性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在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同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4.3資源:構建完善的軟硬件教學資源

在智能教室環境中開展教學,考慮的因素除了基

本教學需求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多種軟硬件設備、教學資源,以促進教師和學生高效交互,產生更優質的教學行為。各學校、各老師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多學段、多學科簡便易行的優質教學資源采集渠道,整改或補充學校軟硬件配套設施,優化師生教學環境。特殊情況下,國家、社會與學??蓪虒W設備和網絡條件有限的學校提供一定援助,夯實教育教學設備和網絡等基礎設施,滿足在智能教室環境中教學所需的基本條件。加強網絡平臺搭建、終端服務保障、教學資源整合及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精心甄別或開發適用于學校的“云平臺”,并對平臺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及時協調解決各類技術難點問題。

5小結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推動了課堂環境的變革,教學形態經歷了從“常規課堂”到“多媒體課堂”再到“智能課堂”的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技術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替代。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行為比常規課堂及多媒體課堂更加復雜,通過“幫助學生完成主動建構與持續反思”“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的軟硬件教學資源”確保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高效開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儉.以互聯網思維引領我國的“互聯網+”教育戰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7(1):99-104.

[2] 李紅美,王鎮國,韋俊楠.面向移動終端課堂互動信息的可視化分析——以高中數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2):113-119.

[3] 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4] 程敏.智慧教室的設計與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6):248-252.

[5] 石映輝,彭常玲,張婧曼,等.智慧教室環境下的高校師生互動行為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45-51.

[6] 趙麗,賀瑋,王洋.人工智能支持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困境與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86-92.

[7] 黃威榮,蹇孝玉,吳賢瓊,等.智能教室環境中課堂教學變革的目標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3):5-7.

[8] 劉文茜.1:1數字化環境下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的分析研究[J].報刊薈萃,2018(8):169.

[9] 張屹,祝園,白清玉,等.智慧教室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特征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6):43-48,64.

【通聯編輯:王力】

猜你喜歡
教學行為影響因素
基于情境教學的初中數學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