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與任務

2023-04-19 11:19周春男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文化

周春男 劉 婷

(鞍山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性,顯示了黨中央對我國文化影響力的高度重視。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盵1]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助推我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強與國外先進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傳承、更新、創造文化的重要機構,承擔著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光榮使命,其肩負的責任之重不容小覷。

一、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內涵和內容

文化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詞語,不同地區、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對文化的定義不盡相同。中華文化是一個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概念,它起源于長江、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是以漢族文化為基礎,融合少數民族和中國周邊各民族文化的集合體。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華文化蘊含豐富的內容。從時間上講,中華文化既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與現代文明撞擊后產生的現代文化;從空間上講,中華文化既包含了不同地域的漢文化,又聚集了中華大地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和習慣,同時也交匯融合了域外民族的文化內容??梢哉f,中華文化是一個融匯了歷史與現代、中華民族與他族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龐大體系。

中華文化之所以成為世界古典文化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是因為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以其海納百川的特性,兼容并蓄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一直保持著自我更新和創造的能力。不僅如此,中華文化還源源不斷地為其他文化輸出給養,與其他文化一起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盵2]296黨的十八大強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3],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4],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5],這些綱領性文件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中華文化走出去是通過文化宣傳、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等手段,吸引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了解、接納和學習我國優秀文化,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讓中華民族以更加開放、自信、積極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內容是走出去的核心。中華文化浩如煙海,源遠流長,選擇什么樣的內容走出去,代表了中國的國家形象,決定了走出去的效果,需要認真思考和謹慎對待。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社會關系文化和社會生產文化、觀念文化[2]96,這三個部分由外而內構成了文化內容的系統。物質文化是外殼,它清晰可見、容易接受;社會關系文化和社會生產文化是橋梁,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容中;觀念文化是內核,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靈魂。中華文化走出去應先以物質外殼為突破口,以中國的語言、繪畫、戲劇、功夫、飲食等國外民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技藝文化”作為媒介,達到吸引和宣傳的作用。然后,應在這些物質外殼包裹下,將中國的風俗習慣、道德理念等社會交往方式以及中國當代的科學技術等生產方式展現給其他國家和民族。最后,達成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體系走出去,不是“文化輸出”,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深各個民族的理解和溝通,獲得其他民族對中華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的接納和共鳴。

二、高校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承擔的使命

首先,高校承擔著中華文化守護和傳承的使命。文化是一個國家立身和發展的重要財富,教育則是讓文化落地扎根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中國學制中的最高學府,自誕生起就承擔著守護中華文化的使命。高校對中華文化進行提煉和整合,篩選其中經典和優秀的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不斷地積淀,最后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高校運用這種教學資源,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活動、校外實踐等方式,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國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大學生不僅在高校中學習知識、塑造人格,同時也接受文化的熏陶。所以,高校不僅繼承和保存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還承擔起將其傳遞給青年人的重要職責。高校守護和傳承文化的使命,對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走出去的前提是中華文化在民眾心中扎根。決定文化走出去的深度、廣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保存多少、繼承多少。高校通過科研和教學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鑄牢守護、傳承的根基。

其次,高校承擔著中華文化的更新和創造使命。文化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它必然包含著與時俱進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優秀的文化不僅要經得起歷史驚濤駭浪的洗禮,還必須勇于融入時代的浪潮中,不斷推陳出新。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經濟蓬勃發展,中國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不斷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些現實需要中華文化創造性的更新和轉化,從而適應時代的發展。從中華文化走出去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更新是將傳統文化的糟粕剔除,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互融互通中不斷反思和更新,其目的是在走出去時得到其他文化的關注和認同。文化不僅需要更新,還需要創造。文化交流要創造出彰顯中華民族智慧的優秀文化,要創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明成果,從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都離不開高校的智力支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盵6]所以說,高校肩負著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取出來,并將其融入時代的潮流中,創造性地完成與時俱進的當代文化的使命和責任。

再次,高校承擔著文化弘揚和文化對話的使命。中華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將中華文化傳遞給其他國家和民眾,增強我國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我國優秀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然而,文化走出去并不是文化侵略,不是強迫其他民族接受我國文化的理念和價值觀,文化弘揚必須建立在文化對話的基礎之上。亨廷頓[7]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出“文化共同體正在取代冷戰陣營”的觀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對話而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只有秉持平等、開放的文化交流理念,才能在對話中弘揚本土文化,在弘揚本土文化中加深文化間的對話和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盵5]中華文化走出去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吸收和借鑒優秀文化成果,拒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糟粕,面對無故抹黑和居高臨下的說教,據理力爭,構建一個不卑不亢、極具特色的中國文化體系,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高校在文化弘揚和文化對話過程中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搭建了橋梁,通過培養留學生、培養孔子學院教師等方式將優秀中華文化傳播出去,并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文化對話和文化融合,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健康、平衡的文化生態環境。

三、高校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肩負的任務

高校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肩負了光榮而艱巨的使命,而實現使命離不開一點一滴的實際工作。具體說來,高校需要完成以下任務以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首先,高校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文化傳播人才。一方面,文化傳播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8]中指出,我國高校共開設72個外語專業,其中,非通用語種專業65個,覆蓋了歐盟國家24種官方語言和東盟10國官方語言,各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在校本科生人數高達81萬。這些外語人才通常不僅掌握一門外語,還具有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知識,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他們通過將我國文化翻譯成當地語言,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另一方面,除了提供外語人才,高校還承擔漢語教師的培養和指導工作。每年有大批的志愿者和教師到孔子學院等海外學校進行中文教學和文化傳播,他們來自各種專業各種崗位,對文化傳播規律的掌握還有所欠缺,需要高校承擔起對這些文化使者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的任務。經過高校的培訓和指導,走出去的志愿者和漢語教師能夠將在高校學習到的文化傳播學理論應用到實際文化傳播中,更好地將我國的語言和文化傳播出去。

其次,高校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v觀古今歷史,一個強盛的文化,一個主流的文明,莫不是以強大的經濟和技術為支撐。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讓他國民眾感受到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四大發明”吸引了國際目光,這些都是我國先進物質文化的彰顯,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高校的科學研究保障了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具有了更大的說服力;高校的理論研究促進了文化作品的進步,使得我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受到更熱烈的歡迎。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應以中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為載體,吸引他國民眾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讓我國先進的科學研究和優秀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等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走出國門傳播給其他國家的人民。我國高校組建的學科平臺為科技進步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再次,高校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搭建交流平臺。高校為文化走出去培養了大批文化傳播人才,增強了我國軟硬文化實力,為外籍教師和來華留學生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平臺。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需要高校教育群體助力,吸納更多“高精尖”人才參與到中外教育交流中來,培育更多致力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踐者。一方面,高校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師資既可以加強中外教育合作,又可以有效發揮熱愛中國文化的外籍教師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潤滑劑”的作用。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我國文化傳播人才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是吸引國外留學生到我國學習和生活。由于留學生在我國停留時間較長——至少半年到一年,與我國文化接觸質量較高——每天浸潤在我國文化中,更能夠接納和吸收我國文化,這些留學生回國后會自然地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由于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諳熟和當地民眾對他們的信賴,使其對我國文化的傳播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要合理地安排留學生的培養計劃,加大文化熏陶和隱形培育,讓留學生在中國生活時能愛上中華文化,回國后能夠自覺地傳播中國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為深厚持久的力量,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發揮著潤物無聲的作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高校應持續發揮“推手”的作用,使中華文化以一種和而不同的姿態屹立于世界舞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只有處理好高校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系,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才能加快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華僑圖書館將建海外漂流站 讓中華文化傳播海外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誰遠誰近?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中華文化反思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