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單元綜合測試

2023-04-30 17:20楊艷
關鍵詞:藏書文化遺產文化

楊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 據《漢書·文翁傳》記載,“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乃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官學……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睋丝芍ǎ?/p>

A. 官學在促進蜀地文化進步上作用顯著

B. 蜀地因修官學成為漢朝文化中心

C. 文翁的努力使蜀地文化超過齊魯大地

D. 文翁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

2. 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年)提出了“分齋”教學模式,即在書院里分別設立“經義”和“治事”兩齋進行教學?!敖浟x”齋教授弟子儒學經典,“治事”齋講授關于農田、治民、水利、算術以及軍事等實用知識。這一教育實踐折射出()

A. 北宋出現嚴重統治危機

B. 時代需要推動教育革新

C. 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 科舉制度催生向學風尚

3. 清末《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學堂開設國語課程是為了使學生“習通行之官話,期于全國語言統一”;《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則要求初級師范學堂選用《圣諭廣訓直解》作為教科書教授官話,以便以后能夠“使全國人民語言合一”。這些章程頒布()

A. 實現了全國語言統一

B. 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C. 挽救了清朝統治危機

D. 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

4.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各科教科書,務合乎共和民國宗旨……小學讀經課一律廢止……中學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科目有修身、國文、外國語、地理、數學、手工、體操等。這一規定本質上反映了()

A. 教育內容廢止傳統文化

B. 近代教育體系開始建立

C. 教育轉型受到西方影響

D. 教育變革順應時代發展

5. 蔡元培就任某大學校長時發表演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贝搜菡f旨在()

A. 推動京師大學堂建立

B. 強調求學是為了做官和致富

C. 加速教育公平的步伐

D. 定位大學為研究學問的殿堂

6. 下表為1992年中國基礎教育情況統計表(小學部分)

這表明此時我國()

A. 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B. 重視教育的觀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可

C. 義務教育實施效果明顯

D. 教育發展為改革開放做好人才儲備

7. 《夢溪筆談》記載:“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五代時任宰相、太師等職)始印五經,已(通‘以)后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活字印刷術成為圖書印刷的首選

B. 雕版印刷術逐漸走向淘汰的境地

C. 活字印刷術普遍具有神速的特點

D. 印刷術的發展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8.? 傳教士丁韙良評價某歷史人物:“西國印書之法,自彼開始……此法一出,各國稱便,購者不但價廉,字亦真切,因而文教大啟,學校逐漸加多,而民之茅塞頓開矣!”此人應是()

A. 畢昇 B. 谷登堡

C. 馬丁·路德 D. 哥白尼

9.? 有學者針對中國古代藏書指出:“海內藏書之家指不勝屈,然子孫未必能讀,戚友無由借觀,或鼠嚙蠹蝕,厄于水火,則私而不公也?!痹搶W者意在強調中國古代藏書()

A. 存在“重藏輕用”的弊端

B. 重視服務公眾的職能

C. 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官吏

D. 常因保存不當而損毀

10. 1643年,法國馬扎然圖書館開始向公眾開放。誕生于17世紀的法國報刊業,在18世紀獲得大發展,沙龍、咖啡館等場所內,各類報紙雜志廣泛傳遞信息。這些現象的出現()

A. 體現了大革命涉及面廣

B. 推動了啟蒙思想的傳播

C. 削弱了法國的專制王權

D. 壯大了路德派的影響力

11. 明清時期,我國書院藏書以經史子集為主。鴉片戰爭后,書院藏書領域不斷擴展,涉及政治、經濟、鐵路、軍事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書院中的英語、日語、法語等書目也隨處可見。晚清書院藏書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務運動的推動

B. 民族工業的興起

C. 維新變法的需要

D. 救國思潮的發展

12. 托勒密埃及(公元前305—前30年)重視市區市政和文化建設,修建有許多公共花園、劇場、神廟、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筑,亞歷山大里亞城博學園中的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這主要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A. 注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B. 生活方式深受希臘的影響

C. 文化建設成就領先世界

D. 推動希臘文化中心的西移

13. 張謇在《國家博物院圖書館規劃條議》中指出:“自金元都燕,迄于明清,所謂三海三殿三所者,或沿舊制,或擴新規,宮苑森嚴,私于皇室,今國體變更,勢須開放……非改為博物苑圖書館不可?!彼岢龃藯l議應在()

A. 1898年 B. 1905年

C. 1913年 D. 1933年

14. 北宋時期,為保存《石臺孝經》《十三經》等石碑,漕運使呂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經歷代累積,碑林保存著自秦漢以來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名家的絕代書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據此可知()

A. 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始終穩固

B. 古人藝術修養不斷提升

C. 政府是文化傳播的主導力量

D. 碑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15. 1874年,在普法戰爭結束后,俄羅斯的亞歷山大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批準了《關于戰爭法律及慣例的國際宣言》,宣稱:“文化屬于人類的共同遺產,藝術財富一旦被毀就無法彌補,他們的文化價值對所有人都是有價值的,并不只屬于他們所屬的國家?!边@一宣言()

A. 符合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化的要求

B. 提高了民眾對文物保護的自覺性

C. 避免了文化遺產遭受戰爭的破壞

D. 確立了世界文物保護的基本規則

16. 依據如表可以說明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國致力于()

A. 探索民主管理機制

B. 完善相關法治建設

C. 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D. 加強與各國的合作

17. 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2004年8月,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中國審議通過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11年,中國還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表明,中國()

A. 傳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 完善了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

C. 通過立法保護世界遺產

D. 具有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18. 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人類文明留下的輝煌,需要我們悉心保護。對它進行保護的第一要義是()

A. 經濟性 B. 實用性

C. 獨特性 D. 真實性

19. 下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某一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價。據此可知,該世界文化遺產是()

A. 巴比倫城 B. 敦煌莫高窟

C. 龐貝古城 D. 伊斯坦布爾古城

20.? 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其歷史發展中創造的成果,蘊含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是全國各族民眾共同的文化財富。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程度,是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說明()

A. 文化遺產提升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B. 公眾是我國遺產保護的主導力量

C. 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D. 公眾參與是遺產保護的內在需求

二、非選擇題

21. (11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代蒙學(小學)有常年開課的私塾、義學、家塾等。私塾是塾師在自己家中設學教授,規模較小,學生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教師以學生所交的少量現金或財物作為辦學費用,塾師的生活往往相當艱難,時常無下鍋之米,但這些教書先生熱愛教育事業,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養做出了積極貢獻。家塾是官宦之家或富裕之家聘請老師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學,如陸九淵、昌祖謙等人,都設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宋代蒙學以識字、習文為主,同時也進行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由于蒙學設置相當普遍,城鎮鄉村處處都能聽到瑯瑯讀書聲,這對培養兒童道德素質和增長知識有著難以估量的重要貢獻。

——游彪《新編中國史:宋史》

材料二 1802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了有關教育的法令,要求工廠學徒和手工業學徒學習讀、寫、算的基本知識,由工廠主和業主擔負學習費用。但是,由于當時英國學校事業屬于私人,國家并不參與,所以在19世紀初,英國學校數目很少?!虼嗽?870年,國會正式領布《初等教育法》,這項法令的核心內容是實行義務教育,它要求6至13歲的孩子必須入學并且他們所學習的內容必須是世俗化的。

——楊勇《近代英國教育發展滯后的原因及啟示》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蒙學教育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英國教育發展碰到的困境。(3分)

22. (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天一閣是明朝范欽所建的私人藏書樓。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造紙業、印刷業的改進,興辦學校、推行科舉,使得讀書、藏書成為一種風尚。范欽自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后,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宦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為搜集藏書提供了充裕的時間、空間和財力基礎。范欽為了保護自己苦心搜集的藏書,立下分家不分書的嚴訓,制定了不論官銜、不論出身、不論品第,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書籍保管的規章制度??滴跏?,經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黃宗羲、大學者阮元等登上樓閣,閱盡所藏之書,極大豐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設四庫全書館,向全國各地采訪遺書,開始《四庫全書》編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積極響應獻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計六百三十八種。自1978年以來,天一閣的藏書才真正為廣大科研學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許多研究人員和文史工作者紛紛進入這個知識寶庫。

——摘編自王敏《天一閣藏書研究》

材料二 公共圖書館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英國逐步興起,地方當局征稅建館,免費為公眾服務。公共圖書館集中在工業城鎮,而且以工人為重點服務對象。1753年創建的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也發展成國際的學術中心,馬克思、列寧、孫中山就曾在這里閱覽群書,旁征博引,為自己的思想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摘編自周楠《歐洲圖書館史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古代天一閣建立并發展的條件。(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50年代西方圖書館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圖書館在社會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作用。(7分)

23. (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材料二 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下表是關于長城和莫高窟的相關介紹。

[長城 莫高窟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提起長城,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偉大古老的中華文明。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在地球上留下了嘆為觀止的人工建筑遺存。它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凝聚著古老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在抗日戰爭時期,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長城已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敦煌的鳴沙山崖壁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從漢代起,敦煌就是我國和印度半島、中亞文化交流的要地。自前秦開始的一千多年里,人們在鳴沙山開鑿洞窟?,F在洞窟里還有3000多個彩色塑像,45000平方米的壁畫。壁畫的內容大多是佛教故事,但從很多畫面中,都可以看到隋唐社會的繁榮景象。 ]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長城”或“莫高窟”,說明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8分)

(2)你認為世界遺產的保護有怎樣的意義?(6分)

(參考答案見下期)

猜你喜歡
藏書文化遺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誰遠誰近?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珍惜每一本藏書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文化遺產保護
別宥齋藏書題記拾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