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企高管“訪華潮”:時代背景與內在動因

2023-05-12 21:09崔鑫生
人民論壇 2023年8期
關鍵詞:經濟

崔鑫生

【關鍵詞】國際經濟重構 中國經濟 “訪華潮” 外商投資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外企高管正掀起“訪華潮”。據中新財經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國兩會后,來華的知名外企高管已有近百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等部門近期披露了主要負責人會見外企高管的消息。其中,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3月23日至3月28日6天內,至少會見了12位著名跨國企業高管,包括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寶潔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慕仁,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等。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到博鰲亞洲論壇,再到“投資中國年”,紛至沓來的外企高管們緊鑼密鼓地參會、考察、受訪、談合作、走市場,表現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認可與信心。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秩序正在發生演變。從二戰到蘇東劇變,東西方冷戰的國際格局逐漸消亡,其后出現了“一超多強”局面下的經濟全球化,這些都可以說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英國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認為,控制了歐亞大陸的核心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則認為,控制商業航道是擁有全球影響力的關鍵。而耶魯大學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則提出,最重要的不是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區,而是其邊緣地帶,即從大西洋經由地中海、繞過南亞,延伸至日本的海上邊界地帶。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格局,正是基于歐亞邊緣地帶這一理論,其在歐亞大陸西部利用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空間,引起俄羅斯的反彈;同時,在歐亞大陸東岸構架“第一島鏈”,意圖擠壓中國的發展空間。

當今時代,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l發,一種全新的國際地緣政治秩序正在萌生。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歐洲經濟進一步衰退;烏克蘭危機帶來的能源問題、食品問題以及難民問題等,更使歐洲面臨一系列困境。歐洲已經逐漸認識到美國損害盟友以利己的本質,戰略自主的意識不斷加強。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引發的憂慮,以及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外交關系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出現了新走勢。南美地區也希望同時與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保持良好的關系,出現了中立和要求受到重視的訴求——國際地緣政治秩序的多極化現象愈加明顯和突出。

國際經濟方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看,全球經濟秩序正面臨深度調整。在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幾十年中,世界經濟整體形成了三大經濟圈和兩大循環體系的格局。三大經濟圈分別為北美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和東亞東南亞經濟圈,兩大循環體系則包括中美循環和俄歐循環。全球經濟在開放和多邊主義框架下推動著分工、專業化和全球科技創新的發展。然而,烏克蘭危機和美歐對俄制裁,以及美歐對華技術封鎖和產業鏈重塑行為的升級,打破了這兩大循環體系,導致的后果卻出乎意料:俄羅斯的經濟顯現出極大韌性,其金融安全、財政安全和國際收支安全并未受到實質性危害;歐洲經濟卻深受影響,疲態盡顯,制造業外遷嚴重;中國經濟雖遭遇暫時困難,但韌性十足;美國經濟卻陷入高通脹而不得不持續加息的窘境。

另一個明顯現象是全球去美元化。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美元霸權已經在全球橫行了幾十年。與地緣政治的情況類似,雖然國際上對美元霸權的詬病持續不斷,但基于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系統)和美國的國際地位,“去美元化”并未有規模地操作起來。但目前,歐洲以法國、俄羅斯為代表,拉美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亞洲以東盟、印度為代表的國家,都已經先后實施了“去美元化”的行動。

世界地緣政治秩序和國際經濟秩序重構的原因是,美國延續其之前一貫的對外政策和冷戰思維,在歐洲支持北約東擴,在亞洲挑起邊界爭端,慫恿盟友一起與中國“脫鉤斷鏈”,甚至試圖修改自己主導制定的國際規則,以維護自己的霸權。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美國的這些霸權行徑,使得國際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秩序同時出現深度調整的要求。這一調整將反噬美國自身,危及其獨霸世界的根基。國際環境的變化已經超出美國的掌控能力,呈現出更加復雜、加速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國際資本流動也需要做出調整,適應國際政治經濟趨勢的發展變化。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是當今時代不可逆轉的大勢。關于世界多極化,鄧小平同志提出:“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袊灰H低自己,怎么樣也算一極?!敝袊鵁o論從人口數量、國土面積,還是從政治地位和市場規模的角度,都被公認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

國際政治方面,中國一直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充當著世界政局的“穩定器”。中國相繼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實踐路徑;倡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自由貿易、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等,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共鳴。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拉美地區曾向美國提出過疫苗需求但遭冷遇,而中國則提供了大量疫苗和相關物資;相比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留下的“一地雞毛”和大量矛盾,中國則通過援助項目和經濟合作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國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公正、可靠的一方;中國提出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和平方案,有助于歐洲各國擺脫因烏克蘭危機而造成的經濟困境,等等。這些事例都說明,中國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明特征使其擁有極強的共情力和同理心,無論具有怎樣的文化差異,中國都能很好地理解對方的需求和處境,從而快速根據癥結所在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與“美國優先”等觀念相比,無疑更符合各國的實際訴求,更符合世界發展的規律。

國際經濟方面,中國經濟作為“發動機”的角色日益凸顯。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不斷拉大。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認為:“我們可能面臨一個失去的十年”“如今幾乎所有那些曾經推動經濟進步的力量都在消退……在本個十年,全要素生產率預計將以2000年以來的最慢速度增長?!眹H貨幣基金組織(下稱IMF)也將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8%,認為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棘手階段,即經濟增長乏力、金融風險加劇,而通貨膨脹問題依然持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將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據IMF測算,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出就會增加約0.3個百分點。這在全球經濟前景并不樂觀的大環境下,對于各國政府和資本市場都具有超強的吸引力。因此,無論從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任何一個角度看,中國都將成為未來國際地緣政治秩序和國際經濟秩序重構的重要參與者,是世界各國不能忽視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地位的提升相得益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崛起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構的經濟基礎,國際資本不能忽略中國經濟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帶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下稱GDP)從2000年的10萬億元,全球占比3.54%,攀升到2021年的114萬億元,全球占比超過18%。據IMF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GDP約為所有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的43.4%。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3年到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38.6%,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并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展現出堅實砥柱作用,才直接支撐了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帶動了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量逐年增長,兩者互相借力、相得益彰。金磚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增長,促成了1999年二十國集團(G20)的成立。二十國集團逐漸取代了七國集團(G7),成為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下,世界產業轉移有其自身的、不以個人或國家單方面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20世紀中期以來,因為資源、成本等原因,歐美制造業開始向日本、亞洲四小龍轉移,然后轉向中國大陸。近年來,由于中國人力成本上升,造成部分外資企業開始撤出中國市場,部分國內加工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尋求投資發展機會。這些都是企業正常的經營行為,符合產業梯度轉移,資本由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區流動這一客觀規律。

就中國本身來說,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和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已經使中國深深嵌入到世界生產鏈條之中,這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之下的客觀存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由1983年的9.2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734.8億美元。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20年全球跨國投資規模大幅下降34.7%,但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全球占比為15%,居世界第二,連續2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中國作為國際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能因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意志而改變的,不能因為國際產業轉移而否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不可分割重要組成部分的事實。事實上,國際產業由中國大陸向東南亞的轉移不僅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說明中國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些都是國際資本全球布局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美國“脫鉤斷鏈”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必將遭其反噬。從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始,美國就希望通過重塑全球供應鏈阻滯中國的產業發展,并不惜引發中美貿易摩擦,促進“在岸生產”以復興本土制造業。拜登政府不僅沒有取消特朗普政府對華輸美產品加征的關稅,還試圖聯合西方盟友,進一步壓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如聯合歐盟的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對中國實施高技術封鎖;聯合荷蘭、日本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出口管制等政策;提出“友岸外包”等“脫鉤斷鏈”的貿易政策,等等。應該看到,無論是以“在岸生產”為目標的國內產業支持政策,還是以“友岸外包”為核心宗旨的國際產業外交,都是“小院高墻”的產業鏈重塑策略,是人為破壞市場規律的行為,其實質都是美國政府試圖通過有形的內政與外交之手,強行改變原來由市場驅動的全球產業布局。

美國的強制干涉不僅針對中國,也使很多國家充當過犧牲品。特朗普政府時期,其“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就加劇了美歐經濟關系的不確定性。而拜登政府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又激起了歐洲的憤怒和不滿。同樣,“友岸外包”“印太經濟框架”將未與美國結盟的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不但引起相關國家反感,也對全球貿易產生破壞性影響。這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政策,其后果就是扭曲資源的最優配置,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最終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樂觀的發展前景。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擁有完整產業鏈,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

中國的經濟地位得之不易,持之益難。傳統行業面臨著國內產業鏈外移,以及國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人力成本優勢帶來的挑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阻斷了人流、物流、經濟流,也對許多行業和諸多領域造成了沖擊。同時在高技術領域,中國還面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的圍堵封鎖。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以保護國家安全和知識產權為名,限制出口多種對中國發展有利的高技術產品,打壓多家中國高技術企業。

即使這樣,中國經濟仍然得到了比較快速的發展。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2.3%,2021年增長8.1%,2022年經濟增長3%。2023年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逐月向好,一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9.89萬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表現優于進口,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等貿易伙伴出口增勢好轉。中國經濟發展已從過去的以拼資源、拼消耗、拼環境為特征的粗放式經營,轉向如今的以拼效益、拼效率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這種經濟韌性極大地提振了投資者包括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和決心。

由重視生產環節向重視消費環節轉變,消費大市場正在形成。由重視生產環節向重視消費環節轉變,不僅符合中國的國內需求,是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要要求,更是因應國際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傳統的“投資出口拉動”增長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需求,甚至難以為繼,國民經濟向“消費創新驅動”的全新增長模式轉型的現實需求越來越強烈。2012年至2021年十年間,中國擴內需促消費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發揮了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1.1倍,年均增長8.8%,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消費模式也在不斷創新。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9倍,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國際上,目前中國發展面臨的西方技術圍堵和技術封鎖日益嚴峻,在許多重要的技術領域都出現了被“卡脖子”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可以作為對抗和制衡西方封鎖的工具和手段,在吸引高技術產品進入中國的同時,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中國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和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中國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營商環境排名中,中國躋身全球前40。這不僅有利于國內企業的成長,也有利于外資企業的發展,更有益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繁榮。中國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些都對外界釋放出明確信號:中國的營商環境只會越來越好。2023年3月,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營商環境白皮書》顯示,中國仍然是企業投資最青睞的熱土,超過九成的受訪企業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在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的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也進入了制度型開放的更高階段,即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種制度型開放有利于中國更好地對標國際規則,既是中國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國越來越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這種深度的對外開放有助于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讓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外企高管和外國政要紛紛來到中國談判投資,正是因為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普惠共贏的國際交往態度、令人期待的國內消費大市場……這些令人放心安心的利益點深深吸引著他們。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營商環境建設國際合作的理論邏輯與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AJY02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金磊:《外企高管掀起“訪華潮”,他們為何紛至沓來?》,《企業家日報》,2023年4月10日。

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戴維·馬爾帕斯:《我們可能面臨一個失去的十年》,搜狐網,2023年4月4日。

④王力:《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之思考》,《銀行家》,2022年第5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王夢雅

猜你喜歡
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經濟”
夜經濟 十人談 激蕩另一種美
經濟下行不等同于經濟停滯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分享經濟是個啥
分享經濟能給民營經濟帶來什么好處?
擁抱新經濟
“懷舊經濟”未來會否變懷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