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之路

2023-05-12 04:11許意
家居廊 2023年5期
關鍵詞:設計師設計

許意

你們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我們的第一件設計作品是紫砂茶具(Zisha TeaProject)系列。初衷是希望賦予中國傳統材料以經典的現代設計,因而現在重新審視它,仍然是我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我們平日也經常用來喝茶,或作為禮物送給朋友。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們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竭盡所能地想通過設計表達身份認知的問題。我們的設計過程并沒有太多受到文化認知的影響,而是自然而然地關注在“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等基本問題,我們的生活背景不可避免地會呈現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F在我們年紀大了,或許評論家們反而比我們更重視設計中的“中國性”?!?我就是我,我只能因為我是我而去思考和設計。我只能對我熱衷的事情充滿熱情,而一些社會與政治問題來自教育和環境,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作為人的身份?!?p>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人的一生其實更像是一個圓,因而成長意味著越來越接近人生的本質。我們現在會更珍視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與家人在一起,與自己在一起的時刻……

假設你是旁觀者,看自己這些年來的作品,你會如何向一個陌生人介紹這個變化的過程?

借用作家圣- ??颂K佩里的一句話,“不求不朽,而冀其意”, 這句話亦恰當地轉述了我們的設計和生活哲學,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化的方向。

從什么時候或從什么作品開始,你認為自己可以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設計師?

應該還是“水舍”吧。它也算是我們完成的第一個建筑項目,毫無疑問我們從這個項目中成長許多,也在真正意義上稱得上是一名建筑師了。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因為我們始終走在我們想做的方向上,說“失敗”或許不準確。但是當水舍剛剛建成后,我們收到了一些質疑與不理解,甚至有兩個當時正在進行的項目因此夭折。但這些“苦難”并沒有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最后事實證明水舍是一個“成功”的項目。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年輕時在國際型建筑事務所的工作培養了我們的專業精神,尤其在與Michael Graves 密切合作時,我們深刻耳濡目染了他如何與客戶溝通、在會議中互動的方式。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20 年前我們剛開始在上海做設計時,我們發現國內并沒有足夠且明確的本土創造力表達。不過近年來,中國的建筑師、室內與產品設計師等帶來的新設計浪潮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中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爆發。最近我們也先后榮獲了EDIDA 的中國區和國際大獎。從行業到品牌商、媒體伙伴等全方位都在改變,我們很榮幸能參與其中并見證其發展。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如果問我們最想做什么項目,我們希望可以設計和建造一所學校。教學和教育是我們研究、設計與建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經常將設計實踐視為教育的另一種形式。作為建筑師,我們希望能夠保持穩定成長,而不是突然爆發;作為教授建筑、設計的老師,我們希望更多地參與教育、關注年輕一代,能做更多文化項目,為社會創造意義。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這很難追溯,或者說我就是為藝術創作而生的。從兩歲提筆畫畫,拜韓天衡與程十發為師學國畫與書法,小學時給上海的《我們一百萬報》做美術編輯……要說接受職業教育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大學畢業后的“工業浪漫”概念首飾系列?,F在回看,我發現自己始終是在尋找如何在平凡中創造非凡,在歷史中創造未來,表現形式或許變了,但這顆種子沒變。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年輕時更多追求一種形式表達,就是雙眼能即刻捕捉到的東西,但隨著生命成長,我現在更希望通過設計表達一種精神、一種情感,分享一種無形。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成長是做“減法”的過程,是一個“回歸”的過程。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在我設計的不同成長期,我都一直對如何演繹中國傳統的當代性充滿激情,堅持過去與當下和未來的對話。最早的“工業浪漫”系列是一個起點,后來又為法國家居品牌ARTELANO 設計了一組瓷墩系列,名為“天地”,通體內部是鏤空的,可以置入蠟燭,形如冬天溫暖的“炕”,從這組系列之后,又應邀為愛馬仕中國做藝術櫥窗的裝置,成為后來創立“上下”的前奏曲。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我認為有失敗的研發或探索,但沒有失敗的設計。自認為失敗的設計,只會存在于我的草稿本上。

“重生”是有的,大學時想從城市規劃轉到藝術設計專業,還給院校領導寫信,“中國的藝術與設計這條路還很漫長,我很愿意成為這條路上的一顆小石頭……”可能把老師嚇壞了,哈哈。畢業之后放棄去美國留學而執意去法國,然后做了“上下”,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

從年輕時專注創作到后來需要管理一個品牌,身份與視角的拓展帶給了你怎樣的成長?

創立“上下”并兼任CEO 與藝術總監整整13 年,這兩個身份就像父母,如果CEO 是父親,而藝術總監如母親,賦予品牌價值觀以及高度統一的產品、視覺、活動乃至服務的風格。我現在決定退居二線,就像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可以退后一步放手讓他大膽冒險了。這雙重角色的體驗讓我日后做設計更注重整體,比如今年我受邀為法拉利進入中國30 周年所做的Roma 車型整車設計就是一個體現。

結合產業鏈角度,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在2008 年“上下”剛創立時,國內只有手藝工匠,沒有高端手工藝產業鏈這個系統?!吧舷隆痹谶^去13 年中始終在建立手工藝產業鏈,現在國內部分工藝的制造品質可以與法國或意大利相媲美了。

你為什么會選擇成為一名設計師?

還是因為熱愛吧,源自想要創造和表達的沖動。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我第一件家具設計是一對禪椅,那時我還沒做“璞素”這個品牌,純粹就是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F在這對椅子還在家里用著,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對椅子還是很成熟的設計,它結構簡單,可以完全融合到現在的家里而不顯違和,安靜而內斂。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所感興趣的課題是否隨著你的成長發生了改變?為什么?

說實在的,我感覺我從最初做設計至今,對設計的理解基本沒發生什么大的改變,我比較愿意憑本能去做設計,特別是現在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之后,理性會告訴你怎么做設計才會更容易成功,但內心反而會更警惕這種理性的抉擇,時刻提醒著自己要珍惜自己內心更純粹的感受。

這種純粹會受到商業市場或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威脅嗎?你是如何保持純粹呢?

保持初心很難,前進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誘惑和干擾。為了保持自己的純粹,我個人喜歡通過藝術創作和多接觸研究各種藝術作品來讓自己保持對甜膩設計趣味的抵抗。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成長意味著你更要謹慎地去做選擇。

審視這些年,你覺得你的設計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的變化?

我的設計差不多是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這樣的演變的過程,有時這種情況會反復好幾次,很能反應出自己內心的掙扎。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這兩年的“大漆藝術家具系列”算是比較有明顯的改變,感覺慢慢找到了一點成為一位好設計師的感覺。

成長總是伴隨著悲歡,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失敗很多,不過,每次不盡如人意時,自己還是可以盡快調整好狀態。每次自己跟自己較量時,總是那個積極的自己勝利了,這真的是很幸運。

你認為中國設計發生了怎樣的成長?

我覺得中國設計最大的成長肯定是它越來越關注本土文化了,就像一個人一樣,當他的注意力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時候,那么他肯定是成長最快的。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為什么?

我倒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感覺自己只要保持那種不喜歡重復的狀態就好了,像小孩子一樣,從不滿足于現狀。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 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2000 年我做了“笛香”插香座,它有12 個孔,你看不見香,只有煙從孔中絲絲冒出,現在我發現它也表達了時間與空間的一種關系,如南音表演中的“弦入簫腹”一說。后來我做空間,恍悟這件器物可能是我自己時空中的原點。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2000 年以前,我做過的事非?;祀s?,F在50多歲了,回頭審視我為什么做了“笛香”這件東西,當時離開家鄉來到上海,強烈感受到都市被效率與機械化所控制,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時候讀的那些詩,開始對人文與哲學感興趣。這種變化是自發的,同時肯定會被更多人所感應。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與一個法國人討論這個問題:一個人能否改變另一個人?對我來說,每次成長都是去挑戰一些事,雖然表面可能云淡風輕,內心挺折磨,總會差一點點就想要放棄。但在問題被解決的那一瞬間,會覺得長大一些了。

看自己這些年來的作品,你會如何向一個陌生人介紹這個變化的過程?

我認為設計就像設計師不同階段的影子,從半木明舍、蘇州椅再到徽州書院,50 歲的我又做了一個酒柜……我覺得設計應該成為一種表達,在我這里,是對“關系”的表達。最初這個“關系”可能是材料與結構的關系,如今這個關系是中國社會。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有兩件作品令我感覺自己能“控制”一些東西了。在蘇州河一間老倉庫里做的“半木明舍”,表達了我對歷史的看法。雖然十年后它被拆了,但它永遠在我心里。而“蘇州椅”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真正成為家具設計師的一把椅子。

還記得第一次失敗嗎? 請談談你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我這人記憶力不太好,常記不得哪一年自己做了什么,更喜歡向前不斷探索吧。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我想感謝我的太太,她總是我的第一位聽眾。

除了做設計,你還建立了品牌“半木”, 這種身份與視角的拓展帶給了你怎樣的成長?

如果不做品牌,選材料或許只看結構和肌理,做了品牌之后,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們傳達給我的各種感受,材料在我眼里反而變活了。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經歷發生了怎樣的成長?

現在一個設計師如果不能將消費者與供應鏈成熟地組合在一起的話是不夠的。以前說設計師會引領消費者,我覺得并非如此,我的用戶們就經常讓我頓悟,讓我對生活理解得更加深刻。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我一直對結果不是很看重,已經不記得第一件作品了。我屬于典型的萬金油,第一份設計工作是平面設計,做了兩年改行又做了廣告制作,然后做電子產品設計,做建筑與空間設計時間最長,有十來年,現在做家居方向的產品設計,比較雜亂,不夠深入。不過,在我眼里,設計的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沒什么玄乎的。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對設計的理解一直或多或少在變化,甚至有時候想回到二十多年前剛做設計時的理解,那時幼稚、質樸,很多東西都懵懵懂懂的,其實干凈純粹挺好。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我不想“成長”,“成長”意味著“死亡”。

審視這么多年的設計,你覺得你的設計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的變化?

我沒有什么變化,變化的都是形式而已。內核的東西不需要介紹,懂的人自然看的懂。

從什么時候,或者從哪件作品開始,你認為自己可以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設計師?

我一直都是一名真正的設計師,因為我自己知道我對設計的忠誠度,雖然水平不咋地。我對設計有完全的個人理解。

還記得第一次失敗嗎?

失敗對于我來說太多了,已經麻木了,或者說已經習慣了失敗。

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中國設計在技術與表現上這幾年成長得很快,都是因為商業的催化作用。但真正的設計能力我覺得變化不大,甚至有退化的可能。目前的設計基本還是在西方百年前到幾十年前的設計框架之內,沒有什么創造力,更沒有什么思想理論。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為什么?

我不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因為我壓根就沒想超越這件事情,不停止設計實踐,在設計實踐中體驗快感就夠了,老想著超越會很累。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設計只是我想做的事情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媒介,并不是全部,我想擁有一種全面設計的方法,從田野調研開始,到商品表達與跟蹤,盡量多視角、多維度,屬于多學科的交叉,有新的可能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你設計的第一件家具作品是什么?現在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第一件量產的家具作品, 是為意大利家具品牌NATUZZI 設計的多功能家居系統T-BOX。在米蘭展上發布后,獲得了德國紅點獎和美國IDEA獎。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整體還算滿意,只是現在看來如果表面處理成亞光可能會更好。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們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或許可以這樣來理解我的作品。當設計面對一個個體的人時,我會思考美學、功能、人機交互;當設計面對一個群體時,我會關注用戶與產品之間精神上的溝通,產品應該體現某一群體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觀,對應的也是產品的品牌DNA。當設計面對一個更宏觀的層面,比如整個社會與人類時,我會考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設計應該向公眾傳播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意義。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如果將人生理解為一段接著一段面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那每經歷過一段都是在成長吧。這段經歷可能是一本書、一段旅程、一件作品、一個人、一座博物館 ……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作為工業設計師,我涉及的產品類別很廣,有消費電子、交通工具、家居衛浴等,而“虛山水”系列是較能完整反映我個人美學與觀點的一件作品。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我的德國導師 Dieter Zimmer 教授對我影響最深。他曾對我說:“極簡是一種精神,它并不容易實現!”意思是需要讓頭腦盡可能簡單起來,才能看清眼前什么是無意義的誘惑,必須放棄!從而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專注于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并將其做到極致!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極簡。在2018 年應邀參加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先生的大展 HOUSE VISION 時 ,我設計了一個未來之家——綠舍。在設計與溝通方案的過程中,我也再次從他身上感受到精神上的極簡。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關于未來,我們無法回避數字時代。其終極目標是:在數字虛擬世界中建立對于物理真實世界的完全仿真,然后通過兩者的實時互動,提高效率。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但我認為并非所有的一切都可被數字化,不可被量化的真實部分會越來越珍貴。對我而言,作為設計師應持有一種批判性的態度面對技術與社會的變革,我希望以設計的方式,讓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友善,而非對立。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吱音的第一件作品是信凳,現在看來,簡潔的東西依然會很有力量。干干凈凈。

2010 年回國創業,2013 年創立了吱音。我們嘗試實現了我在留學時期的一個作品,它就是后來的信凳,造型簡約又富有設計感?,F在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我覺得信凳應該是一種信念的象征,而當初仔細推敲的每一道弧線和比例,今日來看,依然是很不錯的經典款。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早期的時候,可能更注重的是自我表達,因為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想法。到了后期,越來越發現其實應該有更多的“責任”。與其說是興趣點,還不如說是關注的點發生了變化。嘗試通過設計去解決一些問題,無論是人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尤其是產業方面的課題,我都會帶著一種責任感去看待,希望能夠讓設計更有價值和意義。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更加包容地看待身邊的事,卻又能堅定自我的認知。這種過程,某種意義上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你不斷重復地思考一些事情的時候,你所理解和表達出來的東西,會越來越深刻。

請談談你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一直在試錯吧,不能用失敗來定義,一切都是經歷不斷變化以及調整和適應變化的過程。相對于設計師角色的成敗,我更在意的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作為一個創業型的設計品牌,始終會面對產品結構與供應鏈之間的矛盾。工業化的生產關系注定了產量與供需之間需要合理匹配過程,這種挑戰即使是對于一個成立近十年的設計品牌來說也一直存在。若非要說痛苦,這三年的特殊時期的確挺讓人難熬,好在一切都已經過去。對于我來說,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新的起點。

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市場逐漸趨于成熟,是設計成長的核心動力與標志。從國內的發展來說,大家對于設計的理解的確越來越深了,伴隨的是市場需求更加多元了。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包括制造端都開始轉型,尋找新的突破,也是這個行業總體向好的標志。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為什么?

不會。對設計師這個行業來說,我還算年輕吧。在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對我來說,不斷學習是主旋律。對一切事物保持新鮮感,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最大的夢想不單只是做設計,而是在商業語境下,創建一種獨特且有社會價值的邏輯體系,從而打造一個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型設計品牌。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這要看怎么定義第一件作品。我上學時就設計并制作過家具,甚至還設計過自己背的書包。2006 年,成立明合文吉的第一年,我們設計了一款書架,文-ST-02,三“根”略彎曲的書架,頂天立地,像三棵樹干一樣生長在室內空間里。這件作品獲得了當年EDIDA 國際設計大賽中國區——最佳家具設計獎。17 年后再看還是很喜歡,因為它用自然的方式解決了現代戶型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一款非常有張力而且實用的書架。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人會沿著一個思維模式隨著成長而演變,但當你有一個明確的(往往是潛意識的)思路的時候,不管設計的作品形體多么不同,脈絡也是不會改變的。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自然的規律。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相生系列, 2015 年。當時在工廠里看到被切割剩下的余料,一下激發了靈感,有用和無用,虛與實……不對稱和平衡……事物兩面性的共存也在這一系列中體現出來,雖然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但在這個系列中表達得更明確了。

請談談你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我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而我又是一個喜歡記憶快樂的人。但我會記錄之前發生的錯誤,以便以后不會再次發生。

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從2006 年工作室起步至今,中國的產業鏈越來越成熟,技術也越來越精確,這的確對設計想法的實現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采用各種制作方式來完成設計的理念。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

我是個既懷舊又喜新的人,有時看之前的作品感覺像面對一個陌生人一樣對它感到好奇,同時一想到要設計新的事物又會很興奮。不瞞你說,現在的我有時還覺得自己仍是那名18 歲的青年,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設計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要不停地更新,不停地發現,這很符合我的興趣。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關于未來我永遠都不知道會怎樣,設計也是,我不知道未來會設計什么,會有什么樣的靈感。有很多夢想,而且都挺大的。先找個最小的說吧:做一個展覽,把從學生時期到現在以及未來(將要做)的設計放在一起,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成長的。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 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記不大清了,從中學開始,自己就做過一些自認為算設計的東西。工作后在當時的公司做了第一件量產的產品,那是一組盛入茶水之后會凸顯出內壁的茶杯,內壁會顯現出傳統的器形?,F在看來,我早期比較偏愛“設計”和“概念”,很關注作為一個行業和學科的“設計”,關注中國的設計方向在哪里,做東西比較圍繞自身的感受、理解和興趣,更像是一個會為其淺淺開心的設計愛好者。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少年時期對計算機與工程學感興趣,希望長大能成為發明家,同時我又愛上繪畫與藝術,最終發現“設計”是融匯了兩端的交叉點。最簡單的變化大概是從愛設計,變得一度厭惡它。因為在真正成為設計師之后,我才發現“設計”有時對人類欲望的助長會超越設計的初衷,但是我仍然享受創造這件事本身。隨著成長,我開始學會在自我表達與他人的普遍需求之間實現平衡,越來越擅長關注“他人和產品”,而不僅僅將設計作為一種自我的表達。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變老。其他的意味自己還在學習和體會。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從設計、品牌運營再到量產與產品生命周期,要達到有效的產品成果是個很復雜的事情,至今我還沒有完全滿意的項目或者明確感受到自己是“成長了”的時刻??紤]對所處行業的影響,最接近的可能是從2006 年概念和打樣起,經歷山寨的繁榮和衰落,直到2016 年才量產的燈具系列 Birdlamps 以及2011 年起為 ITO 設計的行李箱系列。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延續上個問題,大概沒有感覺“成功”過,最近幾年,尤其是目前,正好在經歷做設計以來最多的痛苦,等找到出路后再和大家分享“重生”。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可能是我父親,他是很早下海的商人,也有文藝情懷,他的一生是伴隨中國從改革開放到全球化的浪潮而沉浮的。我很長時間與他處在一種“對峙”的狀態,總想與他對著干,直到去年他離世之后,我才發現這樣一位人生的勁敵離開了,像是給了我最后一拳,卻無法還手了?;蛟S因為我一直在設計中尋找價值,他的為人處世與選擇,也無形地影響了我在自己生涯中的成長。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經歷發生了怎樣的成長?

只是產品設計和生活方式類的話,最明顯的是規模的成長,變得熱鬧,與市場和顧客的溝通變得熟絡緊密?!爸袊O計”依然不知道在哪里,獨立價值,專業度,原創性,知識產權狀態,在我看來與20 年前好像無太大差別,對設計帶著理想和堅持的聲音也許更少,被探討和關注的設計價值也并未如預期般更多元化和深入。當下大家都習慣用一張圖一句話進行傳達,消費習慣大多時候只顯得孤單。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找到心安的平衡。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第一件作品是2007 年給藝術策展人皮力老師在北京的藝術機構Universal Studios 設計的一個可以成為賣貨攤位的箱子,這跟我后來的第一個系列作品冥冥之中有很緊密的聯系,當時只是繪制了圖紙,由木工獨立完成,對整體的細節把握還是很松散隨意的心態,和后來的對細節的執著隔著很大的距離,現在回想,自從對工藝細節開始專注,并具有了足夠的思考能力之后,才算真正開始了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本質上是一種服務,除了職業設計師的工作和身份以外,我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個特定的領域進行實驗。生產力是決定一切的基礎,過去的100 年是工業設計的高潮,而今天的世界開始了去中心化的進程,數字化制造讓更有個體性質的產品生產成為可能。在人工智能爆發的前沿,設計如何才能適應新的生產制造方式,為人的需求與追求服務,我覺得隱約之中可以感到一次大變革的到來。而在這個變革中,我一直同時關注傳統工藝與材質如何能夠在當代具有存在和發展的前景。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成長就是經驗的積累和沉淀,對自己和周邊世界的理解,最終探索突變的可能性.

從什么時候,或者從哪件作品開始,你認為自己可以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設計師?

“我是一個紀念碑”系列CCTV 衣柜, 但這個作品實際上也明確了我并不是一個設計師的身份,哈哈。我覺得它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作品,可能也反映了我本人所處的位置。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不記得什么失敗的故事,因為設計本身就是不斷失敗不斷推翻自己的過程。

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中國設計有了更多的參與者,已經與我最早參與的時候比起來進步了。每個設計師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專注,越來越具有個人目標,對工藝和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具有創造性,同時,創意、營銷等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有了質的飛躍,大家更加理解設計的重要性和它能發揮的作用,希望與已經具有足夠經驗能力的“中國制造”結合, 成就真正的“中國創造”。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

當然擔心,我是在藝術圈長大的,見過的最殘酷的現實就是創作者靈感的枯竭。創意行業入門并不難,但是保持一生的創作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即便是一個才華出眾的人,也很容易被各種因素所影響。我覺得創作是一個全面的生活狀態,需要去精心安排、打磨,讓自己不斷吸收營養,不斷保持創作的激情。在一個紛亂的世界里,要實現這種狀態確實非常具有挑戰性。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在元宇宙中,通過AI 的協助,生成每一個人想要的由我來創作的物品,然后再通過智能化加工將它們輸出,最終由工匠將它們變成現實世界中獨一無二的、真正具有審美價值和存在價值的作品。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我做設計都需要一個原因,或者說意義,現在回看2011 年左右做的Angela Chair,當時也拿去法蘭克福家居展參展了,會覺得能說抵達“及格線”了。要說當時的心態,想做一點有未來感的、能在未來留下來的作品,要有生命力?,F在再看它,我底層邏輯希望表達未來,同時希望它形式上可以優美優雅,但中間是斷裂的,沒有承接,還是有點在放風箏。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覺得差不多2019 年前后,我逐漸懂了“設計”是怎么一回事。懂與知道,是兩回事。我逐漸清晰了設計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設計與商業、技術、哲學的關系。今天聊建筑設計或服裝設計,都是在用建筑的詞聊建筑,用服裝的詞聊服裝,或是聊家具設計我們會停留在某把椅子,聊椅子本身,那什么是“純設計”呢?我覺得設計師放在人類所有分工中,是解決麻煩的那個人,就像我們有十個人打一場仗,有炊事班也有偵查員,每個人各司其職,那“設計”在這個團隊中的作用就是去解決最大的那個麻煩。他要提出綜合的解決方案,將剩下的九個人聯結起來,去解決剩下九人無法各自解決的問題。所以在我看來,純粹的設計只有通過串聯多個行業才能發生,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從“設計上?!钡腡alents 展區到CreateCures,近幾年策劃的幾場展覽可能是我認為最完整或最有意義的設計。我不想局限在造物,其實什么事情都可以是“設計”的。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我產生了一些觀念,然后這個觀念得到了驗證。還記得第一次失敗嗎?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我很健忘,不太記仇,對于失敗也經常忘記。最令我痛苦的或許就是設計不出作品,還有理解我的人太少了。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我以前應該提過,大學時期看中國臺灣創意人包益民先生的一檔節目,當年他那個內容更像是一個“就業指導”,他回院校給畢業生們上課,大概是他以臺北一家咖啡店的logo 為例,類似希臘神話里的女神從罐子里倒出咖啡,他將其與旺旺的logo 作對比,在審美上天差地別,但是前者很快就倒閉了。當時他的分享就像在一個大殼之外敲擊了我一下。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成長是始終在發生的。比如早年我們工作室擬定合同條款后來也在業內流傳,在當時,用歐洲合同作模板是不適用的,我們會針對中國行業現狀加入一些特殊性的條款,也算是對行業有所推動吧。我相信未來五年,中國設計一定會全面爆發,到時候再回看,前面十幾年的成長或許就像鋪墊,可以忽略不計。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在早期,我做了很多摸索,但我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件作品是“Light X”,后來這個作品逐漸延伸成了一個系列?,F在回頭看,仍然覺得這個系列很干凈純粹,能夠體現當時簡單直率的想法,以及想要將這些想法盡可能地付諸實現的決心。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最初,我對設計的理解更多地側重于極簡主義、功能體驗以及人機交互。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其實在這個框架之上尋找詩意。如今,在我的設計過程中,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雕塑、建筑和藝術創作,同時回歸到最基本的材料和表現手法。對我而言,設計就像是一扇門。剛開始,當你看到這扇門時,你會覺得它只是一個平面,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是,當你慢慢靠近并走進這扇門時,你會驚喜地發現它背后隱藏著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我認為,現在我對設計有了更多的責任感,因為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家長,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我依然對設計充滿激情,但是我的思考角度也更加多元化。這種人生體驗也會影響我的創作過程。例如,我現在的設計理念更加包容和廣闊,與以前相比更加細致入微。

請談談你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對我來說,失敗的定義比較模糊。我一直在努力創作,但一旦發現自己處于一個長期平穩的狀態,我會感到焦慮并開始反思,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更加開放地面對未來。每當這個時候,我會告別自己,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并伴隨著悲傷。但是我堅信,這個過程會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自我,一旦調整好狀態,我就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因此,我對這種變化持有樂觀態度。

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我認為中國設計已經發生了多元化的成長。這包括群體對設計的認知以及設計師對設計的認知。過去,人們認為設計的理想狀態應該具有某種方向性,但是現在,設計已經成為一種更廣泛的思考方式,成為一種對話和理解的方式。

你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嗎?

我不會擔心無法超越曾經的自己,因為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悲觀主義是阻礙一個人前進的最大障礙。我對新狀態充滿新鮮感,并對知識充滿敬畏心。我會經常閱讀、學習并吸收知識,以便成為具有更廣泛思想的自己。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作品越來越好,也越來越松。

“品物流形”設計的第一件家具作品是什么? 現在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品物流形”至今已經十九年了,第一件作品“飄”紙椅誕生在最初五年的彷徨期之后。后來在經歷了融設計圖書館對各類周密的結構、材料研究之后,再回看“飄”,我仍然覺得它是一個起點,符合后來我們提出的“futuretradition(傳統的未來)”這個概念。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對設計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許多技術細節與角度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十年前,我可能輕視花紋這種視覺的東西,更看重工藝方法,但當我深入到各少數民族與不同地區紋理的設計與工藝之后,我才領悟到花紋與色彩凝聚了一個地方的信仰與世界觀,我現在不會再放過肌理。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如果問我如何評定自身成長了,我會將自覺無知視作一個標志,這意味著我在保持學習。在設計上,成長就是試錯的過程,試錯越多,越會接近自己內心最終的答案。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前兩年用42 塊木頭制作的“鞍”椅是一個體現,“鞍”椅用織布的方式縫合用五軸機器人手臂切割的木頭,每塊木頭的顏色可以數據化,傳統與新手段在其中并行。這件作品是與杭州品牌“感物”一起開發的,也體現了我對商業態度的轉變。

還記得第一次失敗嗎?

失敗是設計中的常態。因為追尋我的設計過程,我往往是先窮盡自己認為正確的設計方向,再對比哪種可能性是最合理的。許多好設計的誕生都是偶然的,它可能會在你試錯許多次之后被找到?;蛟S最容易讓我痛苦的是犯同樣的錯誤。

曾經何事或何人在你的設計生涯中發揮過重大影響?

我的搭檔Jovana 和Christoph 已經完全融入了我的設計生涯,另外中國臺灣《漢聲》雜志的創始人黃永松讓我看到自己對工藝的執著不是癡心妄想;還有米蘭家具展傳播總監兼衛星展發起人Marva GriffinWilshire 對我們的認可非常重要。另外我們曾在巴厘島偶遇的珠寶設計師John Hardy,他全身心在與世隔絕之地建學校,也激勵了我敢于去青山村建“融圖書館”。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一個巨大的變化反映在品牌上。15 年前只有國外品牌會與我們合作,如今我們卻與諸多中國品牌一起做原創。大家對“設計”的共識越來越深了。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用“左右手”來打比方的話,左手我希望深入更加廣袤的中國手工藝,右手我希望更自由,就像我們最近做了新能源汽車的內飾,我希望未來還能進入美妝、瓷磚或是服裝等不同領域展開創作。

你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 現在的你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是什么感受?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得先說明我對設計師這個身份是比較掙扎的。讀本科大三那年,這種掙扎異常強烈。我接受的教育是“人本主義”,設計就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而我鉆了牛角尖,我發現許多問題其實是無法被解決的。最后我做了一個“看不見的設計”——一扇只能單向打開的門。這件作品更像是我對自己當時困惑的反映與體現,也是我后來選擇繼續去英國上學、尋找答案的起點。

從最初做設計至今,你所感興趣的課題是否隨著你的成長發生了改變?

我其實離設計師的身份越來越遠了,我現在會自稱是藝術家,因為人們對藝術的容忍度更高(笑)。雖然我是用設計的方式在做事,但我希望能更加打開,還希望自己是說故事的人。

在你眼里,“成長”意味著什么?

我覺得成長即痛苦。二十多歲總是不自覺選擇“對”的事情,現在三十多歲了,我想做更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哪件作品是你認為自身在設計上明確成長的結晶?

我有些“頑疾”,總希望在開始一個項目的時候先想清楚,再動手。后來我發現過程中會有意外,而意外可能正好是作品中缺失的那部分。前幾年“中國柜子“(ChinaCabinet)這件作品讓我感悟到這一點。

請談談你曾經歷過的痛苦,失敗或重生。

第一次拍攝“煦XU”的產品照,當時異常痛苦,突然對這些作品感到很抵觸。還有些痛苦是在創作過程中發生的,過程里你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我在景德鎮這幾年接觸到許多匠人,經常會發覺大家想隱藏的一些情緒或真實,這也會令我感到痛苦。

除了做設計,你也建立了自己的陶瓷藝術品牌“煦XU”,這種身份與視角的拓展帶給了你怎樣的成長?

藝術創作是找到自己的過程,是剝洋蔥的狀態,一層一層的;XU 雖然是品牌,但更像是我做的一個實驗,我在用創作的方法來做品牌,我想跳出傳統的藝術市場,直接面對普通人,在消費品市場找到藝術的位置。XU 目前還在起步的階段,人手也還有限,每組系列背后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我還在練習如何向公眾更完整地傳達。

結合產業鏈的角度,你認為中國設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

我在倫敦上學時,鮮明感受到歐美的設計已形成非常成熟的工業配套系統,在縱向上,職業細分、強調專業。而當時中國除了平面設計之外,設計業還比較混亂,良莠不齊。在互聯網全面普及之后,尤其伴隨UGC 這類內容博主的出現,產品設計與營銷都在同時發生。相比于歐美高度職業化的工種,設計師這個角色在當下的中國變得更像導演。

關于未來的設計,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眼前我想好好準備下一個作品系列的發布,這個項目是以我自己比較喜歡的狀態展開的。近期最大的夢想是辦一場個展。

猜你喜歡
設計師設計
小小設計師
設計師訪談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師的存在
推薦一個設計師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設計師們如何變廢為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