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小癥兒童臨床特征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2023-05-12 08:40王維陳洋唐雨莉向紅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家族史家族發育

王維, 陳洋, 唐雨莉, 向紅

矮小癥是指相似環境下,身高較正常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人群身高均值低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1]。每一個體的生長速度不同,但正常的生長軌跡應沿著特定的百分位曲線發展。除了身材矮小[2],矮小癥還會增加成年后罹患代謝綜合征、神經性耳聾等疾病的風險,對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等均有影響。矮小病因繁雜,除了部分已明確診斷為矮小癥的兒童符合生長激素干預治療的指征,其余兒童均以生活指導、定期監測隨訪為主。因而要降低矮小癥發病率,需明確病因,做到早期預防,系統干預,以期改善患兒的身高,減少遠期風險。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6~10月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就診矮小癥患兒57例;并納入年齡、性別相匹配的正常身高發育水平兒童123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8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中矮小癥的診斷標準[1]。

1.3 納入標準 (1)身高符合矮小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4~9歲;(3)愿意配合問卷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4 排除標準 (1)生長遲緩但未達矮小診斷標準者;(2)既往接受過生長激素治療;(3)伴有性早熟、先天性疾病或遺傳疾病、腫瘤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4)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次調查者。

1.5 剔除標準 (1)不能準確測量身高者;(2)不能獲得完整資料者。

1.6 研究方法

1.6.1 生長發育評估 對所有就診兒童進行身高測量,并繪制生長發育曲線圖,評估身高發育水平。此過程由課題組研究員統一完成,身高測量均在上午利用同一規格測量儀完成。

1.6.2 問卷調查 受檢者為研究對象的父母,通過問卷形式進行臨床信息收集,問卷內容涉及出生情況、個人史、家族史、生活習慣等可能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所有問卷均由本課題組研究員發放、收回,并由研究員統一指導填寫。

問卷中生活方式因素標準: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兒童青少年骨骼健康運動方案,每周≥3天彈跳類運動,每次至少進行2組10~20 min運動;每日充足補鈣:包括每日奶量攝入及額外鈣劑補充,各年齡段補鈣量參照《中國兒童鈣營養專家共識(2019年版)》[3]。

2 結果

2.1 一般臨床資料 兩組在年齡、性別、出生季節、輔食添加時間、輔食添加季節、母親妊娠情況、出生胎齡、生產方式、有無產傷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矮小癥組與正常兒童組一般臨床資料分析[n(%)]

2.2 個人史、家族史 兩組在是否患有基礎疾病、出生為小于胎齡兒或低出生體重兒、6個月前喂養方式、父母任意一方具有晚發育史、是否有家族性矮小史方面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個人史、家族史資料分析

2.3 生活方式 兩組在每周彈跳運動量、每天堅持充足補鈣、夜間10點完全入睡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方式資料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數據符合二元Logistic回歸的7項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低出生體質量、6個月前混合喂養、家族性矮小與矮小發病呈正相關,無基礎疾病、充足彈跳運動量、足量夜間睡眠時間等與矮小發病呈負相關。見表4。

表4 矮小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3 討論

兒童具有獨特的生長軌跡,其身高發育受遺傳與環境的共同影響,常見的矮小病因包括遺傳、體質、營養、慢性疾病、社會心理問題等[4]。

單因素分析示,矮小癥無特定高發年齡段及性別差異。研究報道兒童體格生長具有季節性差異,各年齡段都以春夏季身高增長明顯為特征[5],夏季出生嬰幼兒不同年齡段身高均大于其他季節出生嬰幼兒。楊玉霞等[6]提出,出生季節主要影響嬰幼兒智力發育,而生長速率主要受季節變化的影響。季節對各年齡階段的生長速率存在相似的影響,普遍呈現出春夏季節身高發育快,秋冬季節落后的趨勢[7-8],因而兒童期年生長速率與季節無關[5],這與本研究所得結論一致,不同季節矮小癥發病率無統計學差異。

單因素分析可知,母親孕期患病、早產、剖宮產、產傷等均與矮小發病無關聯。在兒童生長遲緩相關因素研究中,張亞欽等[9]表明,生長遲緩組在早產、低出生體質量、母孕期合并疾病方面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家族性矮小史、早產、輔食添加困難、低出生體質量是影響兒童生長遲緩的主要危險因素,這與本研究結論部分一致,均強調了出生體質量及家族史對矮小發病率的影響。胎齡對兒童身高發育有影響,早產兒平均身高較足月兒落后[10],但本研究結果顯示,母孕期情況、早產及產傷等因素在兩組無統計學差異,其原因可能為選取樣本量不足。

出生體質量與兒童體格發育呈正相關[11],低出生體質量[10]身高平均水平相對落后,文獻[12]報道出生體質量與生長水平呈正相關,低出生體重兒或小于胎齡兒中矮小檢出率增大,出生體質量越低,則矮小發病率越高一致。因此,結合既往相關研究推測,胎齡、生產方式、孕期健康狀況等與矮小發生均無直接相關性,而出生時體質量是影響小兒生后身高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盡管兒童生長軌跡存在一定的“趨中”現象,小于胎齡兒在生后1年內有望實現追趕生長[13],但食物不耐受、母乳喂養率低、易反復生病等都可能成為兒童追趕失敗的因素。

在個人史、家族史因素分析中,父母發育情況、家族矮小史、6月內喂養方式、有無基礎疾病與矮小癥發病密切相關。成年終身高75%取決于家族遺傳[14]。研究發現,有家族矮小史及父母青春期發育延遲的兒童成年預期終身高較同齡正常兒童不理想。有家族性矮小史將大幅增加兒童矮小癥的發病率,這是因為矮小癥的發生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具體遺傳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某些基因突變有關,而這些調控身高的突變基因有一定遺傳傾向,導致有家族史的兒童矮小癥發生率升高[15-17]。

生后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嬰幼兒在身長、頭圍、體質量方面,均優越于人工喂養組[18],這與本文結論一致。母乳成分有助于嬰幼兒腸道菌群建立,促進胃腸道功能成熟[19-20],降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亦有報道提出不同結論,不同喂養方式對6月齡嬰幼兒身長、體質量檢出率無差異[21]。本研究得出平素患有基礎疾病一項P<0.05,提示兩組具有差異性,查閱原始資料可知兩組兒童基礎疾病類型均為過敏性鼻炎、抽動癥、哮喘、過敏性紫癜、腺樣體肥大,其中矮小癥組基礎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兒童組,初步判斷以上基礎疾病類型與矮小發生關系緊密。

由生活方式因素分析可見,合理的膳食營養、適當的體育鍛煉、充足的睡眠可降低矮小發病率。運動、睡眠、營養是影響兒童身高增長的重要因素[22],規律的縱向、中等強度舒展性運動,有助于促進身材偏矮兒童身高增長[23],其主要機制可能與運動促進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介導的胞外信號調節激酶信號通路的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促進成骨細胞形成,骨密度增加[24]有關。

多因素分析中,低出生體重兒及家族性矮小是矮小發病的危險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示,低出生體質量或小于胎齡兒、6個月前混合喂養、家族性矮小等為矮小發病的危險因素;兒童無基礎疾病、保證每日充足彈跳運動量、足量夜間睡眠時間為矮小發病的保護因素。家族性矮小的家庭,兒童矮小癥發病可能性更高。但生后喂養方式及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的養成同樣不可忽視。對于具有矮小家族史的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做到預防重于治療,以降低矮小癥發病率。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研究病例均來源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門診,納入研究的兒童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其次,在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而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無意義的指標,如父母發育情況,分析原因可能為本研究納入指標較多,而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由于矮小癥的危險因素極其復雜,在臨床工作中不能深入透徹地了解矮小癥的病因及其重要性,因此盡可能明確矮小發病原因,在研究現有治療手段的同時積極尋找新思路與新方法,對于有較高發病風險的兒童應進行針對性干預,最終降低兒童矮小癥發生率。

猜你喜歡
家族史家族發育
鄭瑞丹:重視詢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攜帶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的新生兒母系家族史分析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孩子發育遲緩怎么辦
皿字家族
湯顯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刺是植物發育不完全的芽
中醫對青春發育異常的認識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