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及其協調發展空間效應研究

2023-05-12 02:42白永亮康振楠
關鍵詞:效應區域空間

白永亮,康振楠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監測與分析軟科學研究基地,湖北 武漢 43007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建設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以來,伴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經濟運行表現出新特征:一是城市群、經濟帶和都市圈成為承載要素組織集散的主要空間形態,是支撐區域經濟運行的“壓艙石”。二是城市聯系由傳統中心的等級體系演變為多層次交叉網絡體系,其本質是城市間的功能協作分工體系網絡化。同時也出現一些新問題:區域內經濟發展非均衡化;受行政規制和企業競爭等影響,城市功能網絡存在聯動壁壘。長江經濟帶作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先行示范帶,其域內經濟所呈現的新特征、新問題尤為典型。盡管域內城市間依托黃金水道擴大合作范圍,但仍面臨要素流動性差、功能聯動效應弱、管理主體協作成本高、經濟發展不協調等現實困境。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加快推動產業自主有序化轉移,促進上中下游協調聯動發展”,而城市產業有序轉移的外化形式是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的深化,因此,優化城市功能聯系網絡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的新型方向指引。通過發揮功能網絡聯動優勢,促進要素雙向溢出與產業遠程互聯互通,進而將長江經濟帶打造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樣本,為其他區域探索經濟協調發展路徑提供借鑒?;诖?本文探究了三個問題:一是剖析產業聯系下的城市功能網絡空間結構特征;二是探究城市功能網絡的聯系緊密度、聯系效率及邊界效應,從而識別功能網絡不足;三是檢驗城市功能網絡是否存在溢出,并從區域異質性、功能異質性和規模異質性維度探究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的空間效應。結論可為全域統籌推進城市功能網絡化建設工作,釋放網絡經濟紅利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提供決策參考。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機理

(一)文獻綜述

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評估標準和評價方法。多數學者從區域經濟聯系、區域經濟差距、區域經濟增長、區際要素流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市場一體化水平等方面判別區域經濟是否協調[1-2]。另外,學者采用泰爾指數、基尼系數、經濟收斂指數或綜合評價分析法評估區域經濟協調度。(2)驅動因素。一是政府驅動。Buchan等驗證了地方政府協作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3]。另外,地方政府還可通過調整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或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來統籌推進區域經濟協調。二是要素驅動。削減市場交易成本、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創新驅動等均能加快區際要素流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4-5]。三是產業驅動。產業轉移能促使區際資源空間再配置,促進產業價值鏈轉型升級[6],產業集聚也能縮小區域經濟差距[7],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3)協調機制。覃成林和姜文仙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包含市場機制、空間組織機制、合作機制、援助機制和治理機制等[8]。魏后凱和高春亮認為利益補償和利益共享機制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機制[9]。(4)經濟效應。一是本地市場效應。范劍勇和謝強強指出產業集聚能夠產生本地市場效應,從而使地區經濟差距不會因產業集聚而擴大[10]。二是產業轉移效應。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在產業分工體系下產生產業轉移效應,促使整個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11]。綜觀已有研究,學術界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評估體系及機制效應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構建了相對系統的理論研究體系,但伴隨著區域經濟聯系呈網絡化態勢,鮮有文獻從網絡外部性角度去論證解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城市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分類體系。主要有兩種分類思路,一是根據城市功能能級大小將其劃分為基礎功能與非基礎功能、主導功能和一般功能等。二是根據空間要素流屬性將城市功能劃分為經濟、交通和文化功能等。(2)城市功能轉型。主要集中在結構轉型方面。馮章獻等基于開發區與中心城區互融的演化趨勢,提出在空間上構建塊狀分區實現功能結構轉型[12]。石正方和李培祥提出從企業組織改革創新和政府制度創新兩方面進行功能結構轉型[13]。(3)城市功能專業化?,F有研究集中在形成機制、測度方法和經濟效應三方面。在形成機制研究上,Duranton和Puga認為企業組織形式變革是驅動城市產業專業化演變為城市功能專業化的主要原因[14]。齊謳歌等還指出企業交易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同樣是推動城市功能專業化的內在機制[15]。在測度方法上,已有學者運用要素相對價格法、D-P功能專業化指數、份額分析法等測算城市功能專業化水平。在經濟效應研究上,主要是針對經濟增長、城市生產率和產業結構三方面。尚永珍和陳耀以城市群為研究對象,驗證了城市功能專業化能促進區域經濟增長[16]。柴志賢和何偉財認為提高城市功能專業化有助于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效率,但抑制工業效率[17]。(4)城市功能網絡。城市功能網絡是由功能要素、作用載體及聯系通道構成[18],是反映城市功能空間聯系的網絡化表達。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從企業聯系、要素流動等角度運用引力模型等方法構建功能網絡。在研究內容上,多數圍繞制造功能、交通功能和生產服務功能的網絡結構開展研究。綜觀已有研究,學者們對城市功能的概念、分類體系及優化轉型等方面形成理論體系,但對城市功能網絡的研究較為缺乏,多數研究側重于某單一功能,缺乏對城市功能網絡體系進行系統分類。

現有關于城市功能與區域協調發展的聯動研究,多數是從功能分工、功能定位和功能空間組織結構三個層面開展研究。在功能分工上,侯杰和張梅青測算京津冀地區的制造功能和服務功能分工程度,認為功能錯位分工和有機互補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19]。趙勇和齊謳歌認為空間功能分工與地區差距呈倒U型關系[20]。在功能定位上,陸大道指出,功能定位是以一定區域范圍為前提,最終是為了適應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21]。在功能空間組織結構上,功能多中心結構能有效促進城市間分工協作,是優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方向。姚常成和吳康指出知識多中心結構可通過發揮借用規模效應、提高城市協作效率、釋放空間溢出等方式推動城市群經濟協調發展[22]。功能分工、定位及組織結構是功能聯系的表現形式,網絡則是反映城市功能聯系活動的“映射”工具,但現有研究尚未從城市功能聯系網絡探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本文的邊際貢獻:一是根據城市產業分類和功能特性,構建城市功能結構體系,揭示不同類型的城市功能網絡空間結構差異。二是從網絡外部性視角出發,檢驗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并從區域異質性、功能異質性和規模異質性等維度探究其空間效應差異。

(二)理論機理

區域空間聯系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城市功能聯系是區域空間聯系中一種有形的、典型具體的聯系形式。網絡則是映射區域空間聯系活動的有效工具。城市功能聯系網絡能夠成為刻畫區域空間聯系,進而探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邏輯起點。城市功能聯系網絡是以要素流動作為運行基礎,而借用規模是區際要素流動的有效實現形式,產業分工協作和結構優化是要素流動的作用結果。因此,從要素流動、借用規模和產業分工協作及結構優化這三個層面進一步闡述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機理。

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加速區際要素多向度流動和優化區際要素配置,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城市功能網絡的空間外部性,能夠弱化區際隱形壁壘,突破地理鄰近限制[23],從而加快要素流動速度。另外,城市功能網絡憑借“結構溢出”“地域溢出”和“關系溢出”等多種擴散傳播方式,促使要素流向多元化。傳統集聚經濟通過學習、匹配和共享三種微觀機制發揮集聚效應[14],城市功能網絡弱化了城市等級結構,增強跨界連通性,有助于拓寬這三種微觀機制的作用范圍,使要素流動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實現供需有效匹配,從而提升要素空間配置效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城市功能聯系網絡深化城市間發生借用規模行為的作用效果,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Alonso最早提出借用規模概念,認為小城市可以借用鄰近大城市的集聚經濟規模優勢,主動汲取大城市的空間溢出,從而提升城市自身生產率[24]。城市功能網絡深化借用規模的作用效果可從借用的范圍和程度來解釋:(1)城市功能網絡擴大借用規模范圍。不僅局限于原先小城市向大城市的單向借用,小城市彼此間也存在借用行為。另外,對于邊緣孤立節點,Hesse認為網絡能夠弱化孤立節點的邊緣性,為其提供更多“飛地合作”的契機[25]。(2)城市功能網絡加大借用規模程度。借用規模主要分為借用人口規模和借用高級功能。一是借用人口規模。依托城市功能網絡,小城市通過借用大城市人口規模,拓展產品服務銷售范圍,提高勞動力資源豐裕度,增強市場消費潛力。二是借用高級功能。小城市通過嵌入城市功能網絡,不僅享受大城市的教育醫療、商業服務等高級功能,同時還避免了集聚擁堵所引起的負外部性,從而提升小城市競爭力,縮小與大城市經濟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城市功能聯系網絡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和結構優化,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城市功能網絡為城市產業集聚擴散提供更加便捷的聯系通道,從而擴大各類產業協作分工范圍。城市產業集聚擴散實際上是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的過程:從宏觀上看,產業集聚擴散促使城市產業內部分工細化和專業化水平提升,城市產業對外空間聯動性增強,使得全域產業分工協作高效化;微觀上產業集聚擴散具體表現為企業的跨區選址和區位遷移,意味著全域產業分工協作合理化,從而促進全域協調發展。另外,城市功能網絡能夠通過發揮規模效應來降低產業聯動成本,鼓勵中心城市擴大功能輻射范圍,將傳統基礎型產業轉移至更多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通過嵌入城市功能網絡體系,積極承載中心城市的基礎性產業,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完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縮小自身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促使區域經濟協調。

二、模型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方法

1.產業聯系下的城市功能聯系強度測算

本文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測算節點城市功能聯系強度。在引力系數上,采用城市功能質量M重新校正引力方向。在質量參數上,首先整合城市產業組織類型,形成城市功能結構體系。由于城市產業發展對城市功能的結構細化和能級疊加具有承載、傳導和指引作用,為此,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為劃分依據,鑒于數據可獲取性,將17個行業整合為五類產業,形成相應的城市功能結構體系(表1)。然后,構建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測算城市功能質量(表2)。由于城市功能主要依托產業對城市內部和外界區域提供產品服務,可分為內向功能和外向功能,因此從每類功能所對應的產業發展規模、從業人口規模、產業集聚度和產業擴散度四個維度選取指標構建并進行評估。其中,產業集聚度和擴散度分別用經過產業整合的區位熵、城市流強度模型中城市流傾向度進行表征,以刻畫城市發揮內向和外向功能的強度。修正后的引力公式具體如下:

(1)

(2)

其中,Fij表示i城市對j城市的功能聯系強度,Mi和Mj分別表示i和j城市的功能質量,Dij表示i和j城市間的地理距離,kij為修正引力系數。

表1 長江經濟帶城市產業及相應城市功能整合劃分

表2 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功能發展質量評估體系

2.社會網絡分析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從整體和局部視角,剖析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的空間分布結構,相關網絡指標的測算公式及含義見表3。

3.空間計量模型構建

(1)模型設定。

為了檢驗城市功能網絡聯系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并探究城市分功能網絡聯系對區域經濟協調作用的異質性,構建兩個空間計量模型:

表3 網絡指標測算公式及含義

(3)

(4)

其中:下標i、j是城市;t是年份;y是區域經濟協調水平;uc、uc1、uc2、uc3、uc4、uc5代表綜合、生產、流通、金融商貿、科教文化、公共服務功能網絡中節點城市的加權度中心度;ωij為空間權重矩陣;x為控制變量;τ1衡量其他節點城市的功能聯系度對本地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空間溢出效應;α0為常數項;ρ、β、τ為待估參數;ρ為空間滯后系數;vi、μt、εit分別表示個體、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擾動項。此外,模型內所有總量指標均取對數化處理,以盡可能消除異方差和量綱問題,所有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性因子值均小于5,表明解釋變量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

(2)變量說明。

核心解釋變量:考慮到功能聯系的雙向性,構建節點城市加權度中心度,從而刻畫節點城市功能直接聯系程度,也側面反映出節點城市在功能網絡中的地位及相應產業發揮集散效應的能力。構建公式如下:

(5)

(6)

(7)

其中:C′DO(Ni)和C′DI(Ni)代表標準化后的點出度和點入度;Xij與Xji刻畫i城市對j城市、j城市對i城市是否有直接功能聯系,若功能聯系強度大于閾值,記為1,否則為0。為了盡可能保留有效信息和遵循可比性原則,以基期年的所有功能聯系強度均值為閾值。

控制變量:選取物質資本水平(kc)、人力資本水平(edu)、城鎮化水平(urb)及對外開放水平(fdi)作為控制變量。其中,kc計算方法參考張軍等[26]的做法,使用永續盤存法折舊率取9.6%。urb采用城鎮化率進行表示。fdi是計算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比重得到的,且外商直接投資額已采用歷年人民幣匯率年平均價格進行折算。edu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代理變量進行衡量。

(3)空間權重矩陣的構建。

以公路距離、地理距離構建了兩個空間權重矩陣Wr、Wd,以確保模型結果的穩健性。具體設定如下:

(8)

(9)

其中:rij表示兩城市間公路距離;d2ij為兩城市根據經緯度計算的地表距離的平方。

(4)模型檢驗與估計。

從表4可知,在考察期內,Moran’s I指數在Wr和Wd作用下顯著為正,說明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的經濟協調水平呈現正向的空間集聚關聯形態,適宜采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估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LM、Robust-LM、LR、Wald及Hausman檢驗并對比分析時間固定、個體固定和雙固定效應檢驗結果,最終選擇雙固定的空間杜賓模型,并用極大似然法MLE估計模型具體參數。

表4 2011—2018年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協調水平空間相關性的Moran’s I指數

(二)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包括:2012—201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11—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部分缺失值采用線性插值和預測擬合補全??臻g權重矩陣設定中的城市公路最短距離是通過百度地圖開放平臺Web服務API中路線規劃服務獲取。

三、產業聯系的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功能網絡空間結構分析

(一)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層級

首先利用公式(1)計算出產業聯系的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各類功能聯系強度值。其次,借助Python中Jeff Alstott開發的Powerlaw庫函數對各類城市功能聯系強度值進行冪率擬合,并對比分析冪率與指數分布(表5)。結果表明,在1%的置信水平下,兩者的似然率LR顯著大于0,說明各類城市功能聯系強度值更服從冪率分布,具有明顯的重尾特征。最后借鑒Jiang[27]提出的重尾分級法將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劃分為五級子網。將各層級子網的聯系強度占比Fi/F(%)及包含的聯系線數N(條)整理見表5。

從表5看出,長江經濟帶各類功能聯系網絡層級結構空間失衡,分布跨度較大,層級較高的聯系子網所含聯系線數較少,但聯系強度占比較大,層級較低的聯系子網涵蓋大量弱聯結城市對,聯系強度占比較小,重尾分布特征較為突出。

表5 城市功能聯系網絡層級結構

(二)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空間結構分析

從網絡空間分布結構、網絡密度效率和網絡邊界效應三方面刻畫現階段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空間形態,識別功能網絡結構存在的問題,為后續釋放網絡空間效應提供優化方向。另外,本文剔除了第五級聯系子網,原因是:第一,功能網絡層級中前四級聯系子網的網絡連接度占比已達85%~90%,足以較為完整地捕捉網絡聯系分布格局;第二,第五級聯系子網涵蓋大量弱聯結城市對,這些多余的信息會干擾對網絡主要特征的識別。

1.網絡空間分布結構特征

從網絡層級分布上看,長江下游的各類功能聯系強度及緊密度明顯優于中上游地區。下游占據一二級子網中聯系線的絕大部分,中上游城市間功能聯系強度主要集中在三四級子網內。在頂層聯系子網,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外延放射狀結構;生產和科教文化功能分別以蘇州和上海為核心的外延串珠式擴展,金融商貿功能初步形成了“滬—蘇—錫—?!獙帯钡穆撓递S帶。

從網絡結構異質性和空間異質性來看:(1)全域內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網絡呈跳躍式交織聯結分布形態,生產、金融商貿和科教文化功能網絡呈“東密西疏”的梯度化遞減的網狀分布,具有明顯的鄰近聯結性和空間分異性。(2)各類功能聯系網絡具有相似的空間分異性,其中下游是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結構;中游的功能互動以傳統等級梯度為主,形成武漢、長沙、南昌“三足鼎立”的輪軸狀分布;上游形成成渝雙核引擎外延式網絡圈層,并依賴重慶作為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造成空間分異性原因在于,下游擁有豐裕的人力資本、政策扶持優勢和龐大的市場潛能,促使企業更易跨區布址,實現產業有序轉移和功能有機聯動。中上游城市經濟發展差異大,落后地區缺乏承載核心節點城市要素擴散、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相配套的市場環境和基礎設施,從而難以使全域形成錯落有致的功能聯動格局。

2.網絡密度和網絡效率

在整體層面上,全域城市綜合功能及分功能網絡密度均在0.1左右,網絡效率高達0.85,說明現階段全域功能聯系網絡總體連通性較差,網絡結構不穩定。在局部層面上,將節點城市以人口規模為基準進行群體劃分,測算不同群體的組內與組間密度(表6),結果表明,大規模城市的組內和組間密度明顯高于中小規模城市組,這是網絡擇優鏈接和借用規模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小城市會優先選擇與大城市建立功能聯系,享受大城市的功能借用和規模借用益處,提高生產效率且避免了集聚引致的擁堵效應,導致中小城市的組內和組間密度小于大規模城市組。

表6 2018年長江經濟帶不同城市規模群體的各類功能網絡聯系分組密度

3.網絡邊界效應

長江經濟帶區際板塊間地形地貌、產業結構及市場制度環境差異顯著,導致市場主體協作的交易成本增加,功能網絡的要素溢出傳導受阻,從而產生邊界屏蔽效應。從表7可知:(1)在功能層面上,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的E-I指數絕對值偏低,表明這兩類功能網絡的整體融入度優于其余三類功能網絡。這得益于在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建設進程中,政府協作日益密切和信息交通基礎設施逐漸完善。(2)在區域層面上,上下游E-I指數在5%的水平下顯著接近-1,說明上下游內部形成聯系緊密的小團體網絡,邊界屏蔽效應顯著。中游E-I指數絕對值偏低,較好地融入全域功能網絡。中游擁有區位優勢,利用邊界兩側存在的梯度勢能差,極易成為上下游產業轉移、企業尋求生產要素和拓展市場的最佳區域,將邊界屏蔽效應轉化為中介效應融入整個城市功能網絡。

表7 2018年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城市功能E-I指數

四、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分析

(一)城市綜合功能網絡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表8結果顯示:一是從R2、σ2及Log-L統計量來看,該模型擬合度和解釋力較好,較準確地反映出全域城市綜合功能網絡與經濟協調水平的關系。二是在Wr和Wd作用下,空間滯后系數ρ均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節點城市自身經濟協調發展會對地理鄰近的其他節點城市經濟協調水平產生正向關聯作用。三是綜合功能聯系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生的直接、間接和總效應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這表明,當城市綜合功能聯系程度加深,一方面,促使各類要素流在區域組織內流速增加、流向多元化,從而提升區域要素空間配置效率,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會深化節點城市產業集聚擴散度,不僅使節點城市直接獲得產業集聚增長效益,提升產業專業化水平,縮小與其他城市的經濟差距,從而提升自身經濟協調水平;還可以使節點城市拓寬產業擴散渠道,對周邊城市產生正向溢出,帶動周邊節點的產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全域產業價值鏈得到延伸優化,推動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表8 城市綜合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分解結果

(二)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空間效應的區域異質性分析

將長江經濟帶分為上中下游地區,進一步檢驗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空間效應的區域異質性。根據表9發現,一是在Wr和Wd作用下,上下游的空間滯后系數ρ顯著為正,與中游區域ρ方向相反。這說明上下游的經濟協調水平分別呈現低低、高高集聚的空間關聯形態,中游是高低集聚的負向空間互動關系。二是在三大區域上,城市綜合功能聯系對區域經濟協調所產生的直接效應均顯著為正,但間接效應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強度上存在差異。其中,下游是顯著正向溢出,這表明下游城市功能網絡聯系程度加深時,域內的要素流速增加且溢出范圍擴大、產業有序協作分工,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中游是正向溢出但不顯著,且溢出系數較小,這與中游地區功能網絡呈“三足鼎立”的傳統梯度分布有關,三大省會城市功能發展處于外溢初期階段,能向周邊地區要素溢出和產業轉移強度弱,因此溢出系數較小且不顯著;上游是顯著負向溢出,說明目前成渝雙核對鄰近周邊城市要素存在虹吸效應,上游地區的中小城市彼此間也存在資源競爭,反而阻礙了區域協調發展,造成“集聚陰影”。

表9 分區域下城市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分解結果

(三)產業聯系的城市分功能網絡的異質性分析

探究城市分功能聯系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的空間效應異質性,測算結果整理為表10??梢园l現:(1)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聯系網絡的空間溢出尚不顯著,尚未明顯帶動區域經濟協調。這可能是因為,公共服務功能聯系涉及政府間協作溝通,但區域間所存在的制度障礙和各種隱性變相的進入壁壘會導致政府協作的交易成本增加,使商品流通和要素溢出傳導受阻,造成公共服務功能網絡空間溢出不顯著。對于流通功能網絡,該網絡聯系是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作為物質依托,這類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附加值和技術門檻偏高。普通節點城市缺乏承載該類產業所需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從而促使流通功能網絡溢出受限。(2)生產、金融商貿和科教文化功能網絡正向溢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其中,生產功能網絡溢出程度最大。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生產功能網絡聯系的物質基礎,其在長江經濟帶全域產業體系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這類產業的行業組織協會發展成熟,行業交流協作機會多,形成成熟的價值鏈,極大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3)Wr作用下的功能網絡溢出系數大于Wd。說明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能有效提升區域可達性,不僅為城市借用規模和借用功能提供聯系渠道,還推動要素空間配置效率和產業鏈延伸,使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表10 產業聯系的城市分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分解結果

(四)產業聯系的不同城市規模的分功能網絡異質性分析

將全樣本分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兩組,進一步分析城市分功能網絡空間效應的規模異質性。結果表明(表11):一是從直接效應系數看,無論城市規模大小,深化節點城市各類功能聯系,均促進城市自身經濟協調水平提升。二是從間接效應系數看,除生產功能外,大城市功能網絡負向溢出,中小城市功能網絡正向溢出。這與大城市間功能定位同質化現象密切相關。由于實力相當且彼此鄰近的大城市功能定位雷同,導致彼此存在資源爭奪和市場惡性競爭,造成全域要素流動不暢且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產業難以有序分工,阻礙區域經濟協調。三是大規模城市生產功能網絡溢出系數為正,但其余功能網絡為負。這與功能網絡聯系所依托的產業發展特性有關。生產功能網絡聯系依托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相較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來說,當大城市產業集聚到一定閾值出現承載力不足,從而導致房屋租金及其他要素生產成本增加,更易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沖擊,致使勞動密集型優先轉移到鄰近大規模城市,因此生產功能網絡溢出系數為正。

表11 不同城市規模組下城市分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分解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以長江經濟帶110個節點城市為研究對象,整合城市產業組織類型并構建相應的城市功能結構體系,深入探究產業聯系下各類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空間效應。結論如下。

第一,長江經濟帶各類城市功能網絡結構形態存在差異,但具有相似的空間分異性。其中,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網絡呈跳躍式交織聯結分布,生產、金融商貿和科教文化功能網絡呈“東密西疏”網狀分布。各類功能網絡在上游以成渝雙核引擎式聯動發展,在中游形成“三足鼎立式”輪軸輻射結構,下游呈現“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結構。

第二,長江經濟帶各類城市功能聯系網絡的總體連通性較差,重尾分布特征突出,且存在明顯的邊界效應。具體而言,各類功能聯系網絡在上下游內部形成聯系緊密的小團體,且生產、金融商貿和科教文化功能網絡的邊界效應更為明顯。

第三,深化城市功能網絡聯系能正向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業聯系下城市分功能網絡對區域經濟協調作用存在異質性,其中,生產功能網絡溢出效應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務功能的溢出效應尚不顯著。

第四,城市功能網絡對長江經濟帶經濟協調的溢出效應在方向和作用強度上存在區域異質性。其中,上游為顯著負向溢出,中游為正向不顯著性溢出且溢出系數較小,下游為顯著正向溢出。

第五,除生產功能外,大城市間功能網絡是負向溢出,中小城市與之相反。這表明大城市間功能聯系產生“集聚陰影”,對區域經濟協調產生負向抑制;中小城市能夠通過提高自身在功能網絡中的度中心度,促進全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政策建議

其一,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城市功能網絡連通性。各地政府應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金融商貿、科技信息等實現互認互通,從而營造出統一開放且標準互認的市場環境,為企業跨區選址和區位遷移提供環境支撐和制度保障。另外,各地區應主動增強對接溝通意識,上游城市要在人才培育、產業發展等方面有效對接和融入下游市場需求,打造承接下游產業轉移的“飛地園區”,從而破除各板塊間功能聯動邊界壁壘,增強功能網絡連通性。

其二,夯實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釋放功能網絡協調效應。中小城市亟需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可在大城市設置孵化器和研究院,汲取人工智能和5G等科技成果賦能各行各業,提升自身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另外,中小城市應與大城市共同積極謀劃交通網絡設施布局,與大城市建立交通運輸服務對接,為吸引要素流入、承載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供便捷通道,進而解決當前流通功能網絡溢出受限的現實困境,推動區域經濟協調。

其三,優化產業分工協作體系,避免城市功能定位同質化??捎砷L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座談會,組織引導各地市政府對話、商討和協調產業發展規劃對接,在充分考慮各地區稟賦優勢和產業特色情況下,細化各地區優先承載的產業具體目錄,制定出合理高效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從而避免地方產業雷同引起的功能定位同質化。另外專門建立產業發展轉型基金,用于激勵大城市產業轉移、扶持普通城市產業承接與結構轉型。

猜你喜歡
效應區域空間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空間是什么?
懶馬效應
創享空間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區域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