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要素分析

2023-05-25 07:54吳倩倩
關鍵詞:村落江蘇省傳統

王 薇,吳倩倩,胡 春

(1.安徽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豐富物質形體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的村落[1]。20世紀以來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傳統村落保護與研究也越發緊迫。2012年住建部列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國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意見;2019年,中央農辦等5部門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2021年江蘇省印發《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從國家到地方,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在不斷推進。

近十年來,學術界的研究范圍已經從古村落、歷史村落、文化名村等逐漸聚焦于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2]。傳統村落的研究豐富多樣,在研究范圍劃分方式上主要以行政區、文化區和經濟區三種分類方式來研究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3-5];研究內容上從最初的村落分布特征,后逐步加入影響因素分析及村落保護開發策略研究等[6-8],形成了傳統村落“形態特征量化提取——形態特征原因分析——形態特征保護策略”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不斷引入科學方法、工具及概念,比如GIS、SPSS、DSM、“胡煥庸線”等,豐富了傳統村落的研究內容和視角,形成多學科、多維度的研究成果[7,9-11]。

目前江蘇省傳統村落的研究集中在大尺度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或小尺度的傳統民居研究[12-14],對傳統村落選取角度較單一,缺少村落分布狀態與村落肌理、建筑形式的聯系。通過對比江蘇省國家級傳統村落和省級傳統村落在分布特征上的異同,探究傳統村落分布的特點和主要影響因素,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對江蘇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進行識別并量化,輔助地理探測器分析多種要素的影響力,得到了江蘇省的傳統村落分布特征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大小,分析整理得出村落分布特點及背后的形成原因與邏輯,應用于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研究。

二、研究背景

1.研究區概況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長江三角地區,與滬、浙、皖、魯四省相接,包括淮揚、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優越的經濟條件讓江蘇省的傳統村落具備獨特的地域化特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經濟上,江蘇省一直以來保持著領先優勢,唐代的蘇州、揚州是“雄富冠于天下”的大都會;北宋時期,“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明清時期,江蘇已經是我國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2021年江蘇省城鎮化率73.9%,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文化上,江蘇擁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數量均列全國首位,截至2023年3月江蘇省擁有國家傳統村落79個,省級傳統村落50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著重關注于歷史文化積淀、村落整體格局,對現存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活態基礎有較高要求,重點關注原始形態維護。省級傳統村落強調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更多關注當下社會發展對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通過對比國家級傳統村落和省級傳統村落在分布特征上的不同可以引發當下傳統村落發展道路的思考,為深入挖掘村落的形成邏輯和推進村落地域性發展提供科學幫助。

2.數據來源

國家級傳統村落數據來源于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公布的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省級傳統村落來源于江蘇省住建廳認定公布的四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借助百度地圖在線電子地圖美觀簡潔、內容豐富和免費開源的API等特點[15],通過百度地圖為工具獲取傳統村落的經緯坐標,將數據載入地理信息系統構建江蘇地區的傳統村落空間數據庫;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2020)》獲取人均GDP、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流動人口、公路通車公里數數據;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局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江蘇地區的SRTMDEM 90米分辨率原始數字地圖高程(DEM)、水系、干燥度、降水量、氣溫、濕度、農田生產力數據是通過地理空間數據云獲取[16]。

3.研究方法

將相關數據導入GIS中構建江蘇省傳統村落地理信息模型并計算相關指數,分析江蘇省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具體研究方法如表1所示。

三、江蘇省傳統村落空間結構特征

1.空間分布類型特征

傳統村落在宏觀層面上可抽象為點狀要素,點狀要素的分布規律有隨機型、離散型和凝聚型3種類型[17]。通過 ArcGIS10.5的空間統計工具分析,國家級傳統村落平均鄰近距離為27.32公里,理論鄰近距離為56.64公里,則R=0.48,省級傳統村落平均鄰近距離為7.06公里,理論鄰近距離為17.05公里,則R=0.41,也就是說兩者實際最鄰近距離均值與理論最鄰近距離之比R<1,表明江蘇省傳統村落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凝聚型分布。

2.空間分布均衡性

如圖1所示,江蘇省傳統村落核密度分布可視化格局表現出典型非均衡分布特征。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在江蘇南部,形成多核片狀發展,北部傳統村落較零散,南北差距大。江蘇省傳統村落分布未出現異常聚集現象,表明江蘇地區的多元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統一性,鮮有獨立民族特色,融合較好,傳統村落的發展仍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影響因素。

圖1 江蘇省傳統村落核密度分析

由表2可知,3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蘇州、鎮江,占據全省的57.58%,形成以蘇州為核心的單核片狀分布。364個省級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揚州、蘇州及南京,占據全省的43.6%,形成以揚州、蘇州為核的多核片狀分布,宿遷傳統村落資源最為匱乏。揚州在國家級傳統村落數量中排名第七,位于中下游,但是在省級排名第一,巨大的排名差異表明揚州地區傳統資源在發掘與保護方面有極大的潛力。

表2 江蘇地區各城市傳統村落統計

3.影響因素選取

傳統村落的分布形態主要由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影響形成,綜合相關研究,自然條件選取了溫度、濕度、降水量、干燥度、高程、水系六大傳統影響因素,結合江蘇地區魚米之鄉的特點加入農田生產力這一輔助因素,共7個自然影響因素。經濟社會條件選取了人均GDP、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流動人口、公里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大傳統影響因素,展現了經濟、交通、文化等多重社會條件。

4.空間分布與自然條件

如圖2所示,將不同的自然因素量化分為5個梯段,查看不同梯段內傳統村落數量的變化,橫坐標為不同的影響因素,縱坐標為不同階段傳統村落數量的累加結果,每個橫坐標左側數據為國家級村落變化,右側為省級變化,從結果可以發現兩者對于不同的自然條件顯示出統一變化趨勢,可見自然環境對村落的分布和發展有著持續的影響力。對比縱向累加結果,各階段的村落占比不均勻,有集中分布的區段,九成左右的村落有相似的高程和干燥度,可見村落選址對環境中的高程和干燥度的要求更為細致和敏感。

圖2 江蘇省傳統村落自然條件分類對比

(1) 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高程。地形地貌是影響傳統村落選址與布局的重要因素,高程是反映地形變化的關鍵指標。如圖3所示,江蘇省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區域位于相同的高程范圍內屬于典型平原地區,其中高程-103~50米的區域面積占97%。由表3可知,90%左右的村落分布在5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傳統村落數量隨著高程的增加銳減,超過200米的山地地區幾乎沒有傳統村落。江蘇地區經濟來源主要以農作物和經商為主,而平緩的地形便于農作物種植和馬車出行,為商業發展提供便利,助力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圖3 江蘇地區傳統村落高程分布

表3 高程分布統計

(2) 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氣候。氣候環境對傳統村落的選址及建筑形式也產生極大的影響。傳統村落是人類勞動生活的地方,在建村選址的時候應考慮氣候因素,順應當地的氣候特征進行設計建造,以改善生存條件。由圖4可知,江蘇省年平均降水、濕潤度、干燥度及年平均溫度呈南北方向梯度變化,總體分布趨勢與傳統村落分布特征有相似性;農田生產力則分布的較為平均,沒有明顯變化規律,由此可以推測傳統民居分布與平均降水、濕潤度、干燥度及平均溫度相關性較大,與農田生產力相關性較小。

圖4 江蘇省傳統村落自然條件分析

利用地理探測器測算各影響因素對江蘇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格局的解釋力,如圖5所示,各影響因素自然影響力大小結果為:溫度>降水>濕度>干燥度,溫度對村落選址影響力最大。從江蘇氣候特征來看,省內平均溫度呈現由南向北逐級遞減的趨勢,且江蘇平均溫度在15.0~17.4℃,遠低于大多數人的熱舒適度下限[18],所以居民在建村選址時會選擇省內溫度較高的蘇南地區。

圖5 傳統村落分布自然條件地理探測結果

(3)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水系條件。中國傳統村落在選址布局、生產生活等方面都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村落與水系的關系是古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營建智慧體現,呈現了傳統村落在規劃布局方面的地域特點及綠色理念。

江蘇省水系豐富,大大小小的水系貫穿江蘇全省。表4所示,以2公里為單位劃分4個等級,運用緩沖區工具分析村落與水系距離之間的關系,距離水系2公里范圍內傳統村落數量密度最高,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分別占有45.45%和25%,伴隨著距離增加,傳統村落數量逐漸變少,國家級村落與水系相關性為-0.815,省級為-0.873,傳統村落的數量隨著與水系距離的增大逐漸減少。江蘇省水網發達,為村落發展提供眾多優勢:第一,充足的水資源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用水;第二,水路作為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為不同區域間貿易、文化的交流提供交通基礎,促進區域發展;第三,水系周邊土壤礦物質豐富,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為植物生長提供環境;第四,水體可以調節微氣候,提供舒適的人居環境。因此在選址過程中會重點考慮村落周邊的水體情況。

表4 傳統村落分布水系統計表

5.空間分布與社會條件

如圖6所示,通過地理探測器分析社會因素對傳統村落分布的影響力,橫坐標是5種社會影響因素,縱坐標是各因素對江蘇省傳統村落的影響力計算結果,其中流動人口對傳統村落的影響最大,可見傳統村落發展較好的區域同時具有較強的人口吸引力,而流動人口與農居人均收入之間影響力的差距原因可能是人口主要在城市流動,形成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統村落保護也有較大影響力,傳統村落中民族風俗與城市文脈的關聯性極高[19],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傳統村落的生命力。5種因素中人均GDP和公路里程能代表居民生活質量和村落現代化發展,省級傳統村落的影響力>0.6,國家級傳統村落<0.4,兩者有顯著差異。過去時間里部分傳統村落可能是以閉塞的環境、落后的經濟條件為代價隔絕外界信息,維護了傳統村落的文化獨特性,現在的傳統村落保護中應更加重視現有居民的生活品質,積極與外界聯系,開發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保持傳統文脈和區域經濟的同步發展。

圖6 傳統村落分布社會因素地理探測結果

四、江蘇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影響機制

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是由多種影響因素互相作用而成,因此每個村落都有獨特的發展路徑,并形成具有適應性的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

1.地域特征影響村落選址和布局

江蘇基本由長江、淮河的沖積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總面積約10.26平方公里,是江蘇總體面積的85%左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上下,部分的丘陵地區較平緩,省內第一高的云臺山海拔僅為625米。江蘇省水系條件極具特色,境內有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太湖、洪澤湖兩大淡水湖及京杭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等人工河道,總計水體面積達到1.73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中位于首位。平坦的地勢和豐富的水系成為村落選址的重要優勢。

根據高程和水系的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村落都選擇建立在海拔較低且靠近水源的地方。平緩的地形和密集的水網不僅為種植水稻提供環境和土壤基礎,也形成了便利的水路出行方式,為江蘇省的農業和商業發展提供條件。由于河網過于密集,水系把地塊分為零散的塊狀,極少有規整的地塊用于村落建造,因此建造過程中村落格局往往需要根據地形的邊界形態變化,形成水陸融合發展、規劃緊湊自由、建筑規整親水的特征。

2.氣候條件影響建筑空間和形式

江蘇省南北相距600多公里,呈南北向長條狀格局,省內包括夏熱冬冷地區和寒冷地區,氣候差異較為明顯。氣候的差異形成了南北村落分布不均和建筑類型差異大的特點。蘇南民居建筑密度大,主要考慮如何緩解夏日的悶熱潮濕,因此建筑排列緊湊,覆蓋率更高,窗扇較大便于通風,形成了早期的干闌式建筑和晚期的樓居第宅,逐步演變成緊湊精致的建筑風格;蘇北民居密度小,主要考慮冬季的保暖,因此民居墻體厚重,開窗較小,建筑圍合度高,為了獲得充足的日照,庭院也較大,建筑風格顯得質樸厚重。

3.文化環境影響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風格

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地區的歷史積淀。國家級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性為0.63,大于省級傳統村落,表明村落文化研究價值是與文化保存狀況緊密相關。江蘇地處南北交界線上,蘇北地區緊鄰山東,儒家孔子、孟子出生在山東地帶,經常到江蘇游說,由此蘇北地區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道家發源地位于江淮地帶,與蘇南臨近,因此蘇南文化內涵也會受到影響,展現出道家的“無為而治”和“無用之用”,建筑布局不拘一格。儒道兩家的文化也對江蘇建筑布局產生了影響。江蘇省的村落布局規整,限制較大的區域在保證規整的整體空間上隨地形靈活變換。如圖7、圖8所示,蘇北的徐州戶部山地形復雜有高差不易建規整的建筑,但受到儒家對“禮”的重視,內部講究“序”,戶部山內部盡量保持合院式的空間形式,同時整體規劃不拘一格,建筑平面隨山勢變化,整體格局規整而靈活。

圖7 2019年戶部山實景 [20]

圖8 戶部山高程及建筑[21]

蘇南、蘇北建筑風格顯著差異。歷史事件、經濟發展等都為蘇南蘇北的巨大差別埋下伏筆。蘇南長久以來是政治和經濟中心,百年發展中有“香山幫”提供技術支持,人口南遷提供經濟支持,皇帝南巡提供發展動力,因此蘇南建筑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展現出精巧別致的特征;蘇北多戰爭,整體社會環境不穩定且洪澇災害嚴重,建筑呈現更具力量與穩重的做法,形成粗獷厚重的建筑風格。

4.發展需求影響村落發展方向

社會經濟因素中國家級村落影響力大小依次是流動人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影響力依次是流動人口、公路里程。流動人口越多代表該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的綜合實力越高,可以吸引外來人口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蘇南、蘇北巨大的流動人口差異表明蘇南的發展處于江蘇省領先狀態,蘇南在未來依舊是發展重點。國家級傳統村落影響力結果為0.23,遠小于省級傳統村落影響力結果0.68,可知閉塞的交通狀況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出行模式轉變,良好的交通環境是村落發展的重要條件,未來傳統村落的發展需要對外來信息進行篩選控制,以更為合理的方式保護傳統村落。

五、結論與展望

1.結論

(1)江蘇省傳統村落屬于凝聚型分布,國家級傳統村落格局是以蘇州為核心的單核斷層式分布,省級傳統村落形成以揚州、蘇州為首的多核片狀分布,村落主要分布于蘇南地區,蘇北地區較少,各地區分布差異大,其中蘇州傳統村落保護占據領先地位,揚州有重點發展潛力。

(2)江蘇省傳統村落分布與水系呈現顯著負相關,主要集中在近水2公里范圍;自然環境對傳統村落的影響力大小依次是溫度、降水、濕度、干燥度,農田生產力和高程影響較小。

(3)社會條件中流動人口和公里數對江蘇省傳統村落分布影響較大,流動人口多的地區傳統村落活力更強,發展更好;完善的交通系統和落后經濟條件對傳統村落原始狀態維護具有正向作用。

(4)江蘇省傳統村落選址布局、建筑形式風格與村落分布具有一定相關性。蘇南地區村落密度高,建筑空間緊湊,風格偏向精巧雅致;蘇北地區村落密度低,建筑空間舒朗開闊,風格偏向質樸厚重。

2. 展望

(1)江蘇省傳統村落的發展需要文化傳承和基礎設施建設并進,地域性的文化遺產是傳統村落獨特性的根源。閉塞的環境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也阻礙了發展,這一論點被多次證明。未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中應加強交通系統的個性化設計,圍繞村落發展方向進行周邊功能區規劃和道路規劃,保證村落發展的同時控制外來信息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江蘇省傳統村落發展與水系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整體環境中應重視村落與水系的關系,加強對周邊水體的保護與利用。

(2)江蘇省區域優勢吸引了大量人才進入,但大多數流動人口進入了城市,城鄉發展不均衡,傳統村落內部仍存在人口老齡化、空心化、產業單一的現象,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吸引人才從城市向鄉村流動,增加區域活力,形成正向循環,為傳統村落發展提供活力。

(3)江蘇省傳統村落的分布特征與村落內部肌理、建筑形式上有相關性,但缺少可量化指標,未來可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并建立相關數據庫,為多角度分析提供充足的樣本數據。

(4)現存傳統村落由多種影響因素復合影響形成。本文結合以往研究中影響力較大的因素為基礎,選擇了可識別和具有地域特征的13項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未來可進一步拓寬影響因素選擇范圍,從而多維度識別傳統村落分布特征,提升結論精準度。

猜你喜歡
村落江蘇省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江蘇省交通圖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江蘇省政區圖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江蘇省紀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