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迫腰椎脊髓神經及坐骨神經的脊柱痛風石1例

2023-05-26 08:13李偉龍廖紅興劉展亮陳嘉裕黃嶺志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10期
關鍵詞:雙下肢椎管痛風

李偉龍 廖紅興 劉展亮 陳嘉裕 黃嶺志 黃 略

1 廣東醫科大學梅州市臨床醫學院,廣東省梅州市 514000; 2 梅州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梅州市醫學科學院)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痛風石多見于足趾的第一跖趾關節、指、腕、肘及膝關節等處[1]。脊柱痛風石是尿酸結晶鹽沉積于脊柱關節內形成的痛風石,臨床上較為罕見,可發生于頸椎、胸椎、腰椎各個節段[2],由于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檢查陽性率較低且特異性低,早期診斷及治療較為困難,易與其他椎管內硬脊膜外占位性病變相混淆[3]。因此,本文報道1例壓迫腰椎脊髓神經及坐骨神經的脊柱痛風石患者,以期為提高臨床對該疾病的認識提供一定的依據。

1 病例資料

1.1 入院情況 患者男性,52歲,反復腰痛伴雙下肢麻痛8年余,加重1年,于2022年6月2日入院?;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伴雙下肢麻木、疼痛不適,以行走、彎腰、咳嗽時明顯,臥床休息后有所緩解,無畏寒、發熱,無肢體抽搐等不適,無排便障礙,中醫中藥治療后,癥狀稍緩解。近1年以來,腰部伴雙下肢麻痛明顯,無法久站久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至當地醫院予中藥、針灸、理療、小針刀等治療,效果欠佳。至當地醫院行MRI檢查示:L4/5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F為進一步治療,收入我科。起病以來患者精神、胃納可,二便正常,體重無明顯改變。

1.2 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 “痛風”病史30年,否認肝炎史、瘧疾史、結核史,患高血壓8年,目前服用降壓藥美托洛爾,血壓控制可。否認冠心病史,否認糖尿病史、腦血管病史、精神病史,28年前因泌尿系結石在我院行“泌尿系結石取石術”,術后恢復良好。否認外傷史、輸血史,否認過敏史,預防接種史不詳。久居本地,否認血吸蟲病疫水接觸史,且未到過地方病高發地區,未到過傳染病流行地區,未接觸過傳染患者。否認嗜酒史、吸煙史、常用藥物嗜好、麻醉藥品嗜好。無工業毒物接觸史、粉塵接觸史、放射性物質接觸史否認冶游史,無性病;已婚已育;否認家族中遺傳病史。

1.3 體格檢查 T:36.5℃,P:87次/min,R:18次/min,BP:135/75mmHg(1mmHg=0.133kPa)。發育正常,營養良好,自主體位,扶入室,神志清楚,表情自如,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皮疹、黃染、出血點、色素沉著。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頭顱大小正常,無異常面容,眼瞼無浮腫,結膜無蒼白,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無明顯腎區叩擊痛,腸鳴音正常。肛門生殖器∶外生殖器、肛門、直腸未查。脊柱呈生理曲度,下腰段棘間及椎旁輕壓、叩痛,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雙側股神經牽拉試驗陰性。雙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側膝、跟腱反射正常引出。巴氏征等病理反射未引出。

1.4 輔助檢查 尿酸646.0μmol/L(120~420μmol/L),肌酐109.5μmol/L(44~97μmol/L),尿素氮8.84mmol/L(2.9~8.2mmol/L),甘油三酯2.15mmol/L(0.28~1.70mmol/L),總膽固醇7.77mmol/L(3.6~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45mmol/L(2.07~3.10mmol/L),血紅蛋白89.0g/L(130~175g/L),血小板373.0×109/L(125~350×109/L),紅細胞沉降率81mm/h(0~15mm/h)。甲狀腺功能試驗、C-反應蛋白、腫瘤標志物篩查均于正常值范圍。腰椎CT顯示:L4/5膨出并突出(左側椎間孔型),椎間盤上下緣椎體許莫氏結節形成;L5/S1椎間盤膨出并突出(中央型),見終板炎;腰椎體骨質增生;L4~5椎水平黃韌帶增厚并多發結節狀鈣化灶,相應椎管實變窄;見圖1。腰椎MRI顯示:腰椎骨質增生及局部脂肪沉積,部分椎小關節退彎,L3~5椎體Schmors結節形成,腰椎間盤變性,L4/5椎間盤肢出并突出(中央型),相應水平椎管狹容,L5/S1椎間盤膨出并突出(中央型);見圖2。

圖1 腰椎CT檢查

圖2 腰椎MRI檢查

2 診斷及治療過程

臨床診斷為腰椎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痛風。未見手術禁忌,于2020年6月5日行腰椎后路椎管減壓、病灶清除、椎間盤髓核摘除、脊神經松解、植骨融合、內固定?;颊呗樽砗?以L5棘突為中心作背正中切口約10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頂腰至關節水平。經C臂影像增強器透視證實L4~5、L5~S1間隙。按椎弓根釘常規置釘方法操作,在L4、L5分別打入長度45cm、直徑6.5cm椎弓釘各兩枚,在S1分別打入長度40cm、直徑6.5cm椎弓釘各兩枚,C形臂影像增強器透視證實位置正確。棘突咬骨鉗咬除L4棘突,椎板咬骨鉗咬除L4椎板清除黃韌帶,顯露硬膜囊,見小韌帶、后縱韌帶等多處外痛風石樣物形成;椎管內硬膜外痛風石壓迫硬膜囊,并粘連嚴重,腦脊液漏,L4/5椎間盤向后側方突出,相應水平硬膜受壓,仔細剝離椎管內硬膜外痛風石樣物,解除硬膜囊壓迫(見圖3);袖經根拉鉤牽開L5神經根,尖刀切開啟縱韌帶,椎間盤絞刀清除L4/5椎間盤,終板刮匙刮除L4下軟骨板及L5上軟骨板,椎間盤融合器試模測量合適長度融合器,植骨準備完畢。取合適長度推間融合器,內填塞椎板棘突咬碎的骨屑,植入L4/5間隙;截取椎弓根系統連接棒兩根預彎后置入,適當加壓,鎖緊螺帽,經C臂影像增強器透視證實內固定物植入位置理想,探查見硬膜囊及神經根已經松解。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嚴密止血,放置引流管后逐層關閉。術后痛風石樣標本2塊,大小為1.0cm×1.0cm×0.5cm,灰黃淡紅色,質中,局部呈粉末狀,其內有少許骨組織(見圖4);病理檢查符合痛風石伴異物肉芽腫反應(見圖5),確診為痛風石。術程順利,術后預防感染、抗炎止痛、營養神經、制酸、脫水消腫等對癥支持治療,背部切口愈合良好,共住院10d。

圖3 手術過程中剝離椎管內硬膜外痛風石

圖4 術后痛風石樣標本

圖5 術后痛風石樣標本病理診斷符合痛風石伴異物肉芽腫反應

3 討論

脊柱關節血液循環快速,溫度也比較高,尿酸鹽結晶沉積的可能性比較小,患者不易出現脊柱關節痛風。但若出現脊柱退變,或因外傷導致脊柱受損,局部血液供應變差,就會增加尿酸鹽沉積在脊柱關節的可能性,形成脊柱痛風石[4],脊柱痛風主要表現為腰背疼痛,除還會因為痛風石壓迫脊柱神經而導致神經壓痛和神經功能損害[5]。目前國內外報道的脊柱痛風石病例并不多見,涉及頸椎、胸椎和腰椎部位,以脊柱單處痛風石多見[6],其中頸椎發生痛風石的概率為29%,胸椎為17.8%,發作概率最高的腰椎為48%[7]。本案例為52歲男性患者反復腰痛伴雙下肢麻痛8年余,加重1年,入院時尿酸水平為646.0μmol/L,由于年齡較大、尿酸水平控制不佳,病程較長,椎體退變加速,尿酸結晶易沉積。

既往報道[8]顯示,脊柱痛風石患者大多伴有痛風病史,尿酸水平高,可以作為診斷脊柱痛風石的標準之一。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脊柱痛風石的常規手段,X線檢查表現無特異性[9];盡管MRI對脊柱痛風石的陽性檢出率較高,但是特異性仍較低,通過本案例結合以往報道,脊柱痛風石在T1WI為低或等信號、T2WI為低或等或高信號,增強MRI為不均勻或均勻的增強信號,但是其非特異性表現常與其他脊柱占位性疾病相混淆,增加了診斷的難度[10]。有學者[11]認為,CT診斷脊柱痛風石的敏感性、特異性更高。椎體、椎板或關節突的骨質破壞和侵蝕,痛風石表現為軟組織影,或伴有鈣化是普通CT診斷脊柱痛風石的影像學表現。有研究[12]發現PET-CT能顯示脊柱痛風石周圍組織對葡萄糖攝取量增高,但是用于痛風的臨床診斷可能性小。雙源CT能夠對痛風石體積進行精確測量,診斷痛風的敏感度、特異性可以達到92%和86%[13],但是對脊柱痛風石的診斷應用并不多見。所以,脊柱痛風石的影像學表現多樣化,特異性不高,通過本案例結合以往研究結論,認為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脊柱痛風石的金標準。臨床上對于脊柱痛風石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有學者[14]報道藥物治療能夠使脊柱痛風石逐漸消失;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對于脊柱痛風石須采取手術治療,才能保證遠期療效[15]。本文清除了剝離椎管內硬膜外痛風石,解除硬膜囊壓迫,改善了臨床癥狀,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病理學是診斷脊柱痛風石的金標準,對于有神經癥狀的患者,手術治療是主要選擇,且臨床效果好。

猜你喜歡
雙下肢椎管痛風
急性腦梗死致發作性雙下肢無力1例
痛風的治療
痛風了,怎么辦?
椎管內阻滯分娩鎮痛發展現狀
椎管內阻滯用于分娩鎮痛的研究進展
痛風:改善生活方式防復發
夏天,從第一次痛風開始預防
雙下肢靜脈曲張單側術后對對側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及其臨床研究
請您診斷
腘窩坐骨神經阻滯與椎管內麻醉在足部手術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