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哲學視域下的新發展格局及構建探賾

2023-05-30 10:48吳昊
理論觀察 2023年1期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科學內涵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601)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對我國發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需要以價值哲學的視角去準確把握、科學推進。新發展格局追求的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無阻的經濟循環是其關鍵,高水平自立自強是其本質特征,巨大優勢是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有著獨特的價值邏輯,馬克思資本循環與世界市場理論是其理論邏輯,新時代我國原有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是其歷史邏輯,百年變局與世界疫情相互疊加是其現實邏輯。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旨歸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構建可以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以及用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四個方面加以推進。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科學內涵;價值邏輯;價值旨歸;價值構建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1 — 0011 — 05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首次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再次強調要將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1]。黨的二十大則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作出一系列全局性的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局勢,統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作出的系統性全局性的重要戰略布局。新發展格局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獨特的價值邏輯、明確的價值旨歸,需要從價值哲學的角度對其加以完整準確的理解與把握,積極推進它的價值構建。

一、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新發展格局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早在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作出了精準的概括,他指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巨大優勢在于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同時他也強調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2]。

1.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

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需要社會再生產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有序循環,其中任何一環節出現“堵點”都會導致經濟循環受阻,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在社會再生產中,生產和消費是一系列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而分配和交換是聯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打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堵點”。馬克思在探討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明確指出,生產直接就是消費,因為物質資料通過生產的環節變成了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同時消費直接也是生產,人們的消費能夠為生產提供動力和目標,“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統一的關系[3]”。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循環流通尚存在一些“堵點”,生產要素的流通不夠順暢,并且生產與消費相脫節的情形依舊存在。因此必須花大氣力實現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循環,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

2.最本質特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國內外形勢變幻莫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其他國家,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必須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高水平的自立即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主可控。高水平的自強有兩層含義,一是創新力強,能夠有足夠的動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影響力強,能夠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有足夠的話語權。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首要的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以科技自立自強來推動國內的大循環,提高生產與消費的質量、分配與交換的效率,同時在更多的領域提供新的產品供給,以新的供給刺激、帶動新的需求的誕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4]”。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用創新提升經濟發展的活力,釋放經濟發展的動力。

3.巨大優勢:國內超大規模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最稀缺的是龐大的市場資源,“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5]”,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雄厚支撐。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社會分工的規模取決于市民消費能力的大小,“市場的廣狹限制了分工的程度[6]”。以最能代表我國市場規模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其數值從34.7326萬億元增加到44.0823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5.38%;同時,我國總人口數約14.22億,其中中等收入群體四億多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能力顯著增強、消費需求漸趨多樣化、消費人口眾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巨大優勢。并且,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還具有經濟發展穩定、秩序安穩、法律法規健全以及競爭力強等優點,能夠為國內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4.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愈發密切,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任何國家都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發展。新發展格局強調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究其根本追求的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我國經濟早已融入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著很強的產業關聯,因此,要在充分利用國內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推行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經濟對外開放,積極與國際市場對接,利用好國際市場,“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7]”。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并不意味著只是單方面與國際接軌,還要注意到在國內也要實行縣域之間、市域之間以及省域之間的循環,易言之,全國各地區都要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與其他地區進行經濟往來,從而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二、新發展格局的價值邏輯

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有其獨特的價值邏輯。概括起來,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是馬克思資本循環與世界市場理論,歷史邏輯是我國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現實邏輯是世界變局和世紀疫情的相互疊加。

1.理論邏輯:馬克思資本循環與世界市場理論

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為國內大循環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認為,在國民經濟循環過程中資本有三種形態,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資本在追逐價值增殖的過程中,會在這三種資本形態之間發生變換。而要保證資本價值增殖過程的流暢性、國民經濟社會運行的有序性,這三種資本形態就必須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時間上這三種資本形態要相互繼起,二是在空間上能夠并存,“只有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進行[8]”。如果這中間任一環節出現斷裂,資本循環則也就陷入中斷而無法運行,“整個社會流通都會陷入癱瘓[9]”。

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的存在從兩個方面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國家的生產都不能只依靠本國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其他國家提供的生產資料——尤其是那些本國所稀缺的甚至是沒有的原料;其二,國內市場所能容納的消費能力有限,但資本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在無節制地擴張生產,長期以往就會超出國內消費市場所能容納的最大限度,在世界貿易的作用下必然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物質資料會被輸往國際市場進行消費。因此,在暢通國內循環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世界市場的資源,這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2.歷史邏輯: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卓越成效,經濟總量一躍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年上漲,開始步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同時依舊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如今限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在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中,我國利用勞動力優勢成功確立了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但也被固定在了世界產業鏈條的低端,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附加值最低,無法觸及高利潤的研發與銷售階段,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其二,近年來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壓力,粗放式發展模式對外依賴度較大,潛在風險漸漸顯露,“日益成為束縛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10]”。因此,必須轉換經濟發展模式,構建新發展格局,解決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

3.現實邏輯: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

近些年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漸趨惡化,經濟全球化發展遭遇“寒流”,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暗流涌動,國際范圍內貿易爭端層出不窮,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春爆發而后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就處于動蕩中的國際環境雪上加霜,世界經濟發展“疲軟”,加之在疫情期間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制度的優勢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感受到了壓力,“對中國貿易、技術和金融等多方面施壓甚至進行直接制裁[11]”,并且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對我國采取了“卡脖子”的方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的交替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12]”,這也使得新發展格局的出現具備了歷史必然性。

三、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旨歸

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旨歸確而言之就是其目標指向,結合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以及價值邏輯,可以將其價值旨歸概括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在邏輯上層層遞進、緊密相連。

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即“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13]”。具體來說,現代化經濟體系包含著產業體系現代化、市場體系現代化、收入分配體系現代化和區域發展體系現代化四個方面的內容。產業體系現代化強調在創新驅動下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市場體系現代化強調市場秩序規范、市場出入順暢、市場競爭力強,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通;收入分配體系現代化強調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分配合理,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區域發展體系現代化強調各區域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與其他區域協調發展,其核心是要實現城鄉融合、陸海聯動。這四個方面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新發展格局要以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戰略目標,穩妥推進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和區域發展體系的現代化。

2.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4],人民對生活資料的追求不再是簡單地以解決溫飽為目的,而是以滿足自己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但目前我國經濟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限制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要花大氣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的需求變化,辦好惠及民生的各項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這是新發展格局價值旨歸中的應有之義。必須暢通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充分釋放國內市場強大的潛力,推動經濟發展朝著更加平衡化發展[15]”,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立足點,同時必須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這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聯結點。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6]”,也是新發展格局的根本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偉業,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新時代的中國開啟了“強起來”的現代化新征程。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使命就在于面對新征程中的風險挑戰,堅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步步穩推,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凹涌鞓嫿ㄐ掳l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17]”。

四、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構建

新發展格局的價值構建即在新時代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從而使其實現應有的價值。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特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同時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以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1.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18],在新時代新征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黨中央必須對經濟工作負總責、實施全面領導[19]”。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完善黨對經濟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完善的經濟工作領導體制機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一年一度的經濟工作會議、年中召開的經濟形勢分析會議等共同構成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頂層制度體系[20]”。其次,必須要提高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水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黨的領導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提高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水平,要求中國共產黨以專業的知識與能力、過硬的本領以及科學的方法來處理經濟工作中的“疑難雜癥”。最后,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要求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推行黨的自我革命,“夯實自我革命的精神支撐,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敢于斗爭精神[21]”,這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

2.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依靠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有著屬于自己的本質要求。首先,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居民在支配自己的收入時儲蓄意愿普遍強烈,因此要完善分配制度,“在三次分配中,重點充分發揮‘社會之手’的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22]”,適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減輕居民債務壓力,同時還要優化居民的支出結構,使居民的消費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其次,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的特點,引領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23]”,要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以科技帶動新的供給出現,以創新驅動新的產業誕生,同時也要注意良好的市場環境的營造,力圖用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國內外更多高質量產品供應商前來投資。最后,要建立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流通體系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不僅包含著道路、交通、倉庫等“硬件設施”,也包含著物聯網、5G、人工智能在內的軟件設施,前者保障生產資料、商品貨物等實體物件的流暢運輸,后者保障著市場信息資源的共掘共享。

3.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與水平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交互影響,使我國對外投資與貿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形下,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與水平變得極為重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與水平本質上解決的是對外開放的問題。其一,需要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的載體和平臺是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的關鍵,要以“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為契機,“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24]”。其二,需要繼續擴大制度型開放,提升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循環需要在制度層面與國際接軌,面對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與修改,“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逐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經貿規則領域的話語權[25]”。

4.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26]”。我國賴以發展的外部環境中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黑天鵝”“灰犀?!钡氖录r有發生,風險挑戰與機遇并存,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統籌安全和發展,用新安全格局加以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27]”。建新安全格局,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形成嚴密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網。其次,必須要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堅決維護我國政權安全穩定,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守護好輿論安全,同時要加大對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領域的監督,形成完善的風險監測預警機制。最后,必須加強思想武裝和能力建設,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參 考 文 獻〕

[1]高培勇,黃群慧.構建新發展理論大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1.

[2][5][1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5-177.

[3]榮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理論:內涵和邏輯體系[J].宏觀經濟研究,2022(01):43-54.

[4][18][24]本書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5-102.

[6]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9.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67.

[8]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

[9][15]蔣永穆,祝林林.構建新發展格局:生成邏輯與主要路徑[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01):29-38.

[10]劉元春,范志勇.以雙循環戰略轉型為契機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11]夏詩園,鄭聯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邏輯闡釋、“堵點”及實踐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21(06):229-236.

[12]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20).

[13]習近平.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8-02-01.

[14]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95.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5.

[1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4.

[20]王朝科,曹雨.堅持當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J].上海經濟研究,2022(01):12-26.

[21]韓喜平,姚治,何柏岐.堅持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J].思想教育研究,2022(04):3-10.

[22]楊虎濤.新發展格局的三重邏輯、支撐基礎與構建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6):60-72.

[23]楊英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J].長白學刊,2021(02):90-100.

[25]李福巖,李月男.構建新發展格局:生成邏輯、核心內容與戰略意義[J].經濟學家,2022(04):28-36.

[26]本書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27]習近平.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5.

〔責任編輯:秋 水〕

收稿日期:2023 — 01 — 10

作者簡介:吳昊(1998—),男,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新發展格局科學內涵
習近平選人用人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中國經濟:從客場到主場的全球化發展新格局
基于問題導向的中國制造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準確理解組織路線的科學內涵
全面理解綠色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四個全面』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