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社會發展視角下哈羅德的身份建構

2023-05-30 10:48陳鵬陳寶琳
文學教育 2023年2期
關鍵詞:身份建構哈羅德調試

陳鵬 陳寶琳

內容摘要:小說《一個人的朝圣》是哈羅德性格與人生的成長歷程,論文基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與同一性理論,嘗試解讀了哈羅德在家庭與社會不同階段的發展環境中,作為“兒子”“丈夫”“父親”“同事”等多種身份建構的迷失現象,進而探究了他完成身份調試性認同的過程,深化了對哈羅德人生成長、性格塑造的認知。

關鍵詞:哈羅德 《一個人的朝圣》 心理社會發展 身份建構 調試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獲得了2012年英國最暢銷小說獎,并入圍本年度布克獎。小說講述的是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得到精神救贖的故事,哈羅德從小不善言辭,在父母未履行好對其教育引領職責的影響下,他性格內向而自卑,無法在家庭和社會中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找到自我。直到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機會,20多年未見的好友奎妮的來信讓哈羅德重拾面對自我的勇氣,在決定徒步前去拯救好友的路途中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該小說可以說是哈羅德性格與人生成長的歷程,是其在社會“熔爐”中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性調適與建構。論文嘗試基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與同一性理論,探尋不同社會環境是如何對哈羅德的人生成長、性格塑造產生了深刻影響,進而推動其實現自我身份的認同。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與同一性理論

愛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社會心理發展要經歷八個階段:嬰兒期(0-1.5歲)、兒童期(1.5-3歲)、學齡初期(3-6歲)、學齡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40歲)、成年期(40-65歲)、成熟期(65歲以上)[1]。在人生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心理矛盾沖突需要解決,如果每個發展階段的心理矛盾沖突得到了成功而合理的解決,就會推動人格的順利發展。否則,就會阻礙人格的發展,甚至會對個人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人在嬰兒期注重獲得父母愛和關心帶來的基本信任感;在兒童期注重獲得父母正確規范引導下的自主能力;在學齡初期注重獲得父母支持下的主動性能力;在學齡期注重獲得在學校學習養成的勤奮感;在青春期注重養成一個社會集體中合理相處的角色和地位,以達到自我的同一性;在成年早期注重和別人建立起親密關系以避免孤獨;在成年期注重承擔父母責任下對子女的教育和引導;在最后的成熟期則注重獲得回憶人生帶來的滿意無憾的想法。

基于埃里克森的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個人發展的人格結構是在自我成長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目標指向不同階段的個人身份認同。而心理矛盾的存在是為了讓人能夠在相應階段采取合適的方式應對,以消解該階段的心理矛盾沖突,促進人格的正確發展。

對此,個體在尋求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自我本質、信仰和狀態和外部環境的協調一致,即追求同一性,通過溝通和整合來解決不同水平人格發展之間存在的間斷性問題,避免在不合理的認知下,出現同一性混亂,即自我意識的混亂,進而引起情感障礙等問題。[2]這就是同一性理論。

依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和統一性理論,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的朝圣》這部小說事實上就是主人公哈羅德尋求自我心理社會發展,追求同一性的過程體現。當筆者從哈羅德的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各階段的社會環境對哈羅德性格養成的影響時,就能看清他身份迷失的原因。并且,當筆者進一步對哈羅德旅途過程中出現的自我個體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情況進行思考分析時,也就能進一步理清哈羅德自我身份的重新構建、自我人格的實現同一的過程。

二.身份的迷失性建構

對小說中的哈羅德而言,踏上拯救好友奎妮的路途之前,他一直不擅長協調自身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從而在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形成了一種迷失、錯位的身份意識,由此無法獲得合理的家庭與社會身份認同感。

1.家庭身份

依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劃分時期,哈羅德的家庭身份構建體現為童年時期的兒子身份,成年時期的丈夫和父親身份。

埃里克森認為,在兒童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母親。孩子需要在這個時期獲得來自父母的最基本的信任,同時,針對孩子希望獨立控制自己飲食和走路的愿望,父母需要學會耐心指導、原諒鼓勵,引導孩子開始自我身份的基礎構建,從而形成身份建構的自主感。[3](P105)由此來審視孩提時期的哈羅德,不難發現,他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一點點溫柔的關愛和照料。面對剛出生的哈羅德,母親竟然完全不知所措,她只想著如何追求自由和幸福,不曾想過作為母親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小哈羅德從母親那里感受到的只有冰冷的言語和行為。隨之而來的戰爭讓母親無法忍受現實的殘酷而選擇了逃離,給父親和哈羅德的內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而參軍歸來的父親過著一種糜爛的生活,他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和極度的自負心理,他不喜歡吃飯的時候有人發出聲響,小哈羅德就開始學著吃飯不發出聲音,對此,父親并不滿意,還繼續批評小哈羅德。母親逃離這個家后,父親開始酗酒,在強烈的失望和頹廢的等待中,父親將哈羅德趕出了這個家。

在與父母不斷疏離的關系中,小哈羅德對自我身份的認識產生了懷疑,他無法自主完成事情,缺乏理想和目標,并且學會了冷漠處事。尤其是母親的逃離讓小哈羅德也開始對責任和選擇持一種回避的態度。同一性混亂讓小哈羅德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他開始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消極??梢哉f,小哈羅德在和家人的疏離中一步一步迷失了自己的童年身份。

埃里克森認為,成年中期的任務是生兒育女,承擔社會責任。生殖不僅僅是指繁衍后代,也是指人類基本能力的再創造。成人在關心孩子和別人的需要時也會讓自己有責任心和奉獻意識,在社會中不斷進行自我身份調適,促進個人發展。[4](P107)童年時期的結束讓哈羅德如釋重負,在一次舞會上,哈羅德遇到了美麗的莫林,即他后來的妻子。和莫林的愛情讓哈羅德見識到了一種罕見的美,也溫暖了哈羅德冰冷沉重的心。獲得“丈夫”身份的哈羅德享受了一段短暫而快樂的時光,他和莫林的相處在其刻意的掩飾下并沒有表現什么異常,但是莫林還是發現了,哈羅德總是喜歡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他和莫林可以在一個房間內連續幾個小時不說話,但她的存在就像一面墻一樣,即使不看,哈羅德也知道她一直在那兒?!盵5](P35)哈羅德變得越發沉默寡言,“當他們的兒子終于永遠地拒絕了他們的照顧,他們就要艱難地去適應。剛開始有過一段生氣的日子,接著就變成了別的東西,像是一種靜默,但也同樣強大和粗暴。到最后,哈羅德得了一場感冒,而莫林則搬進了多出來的那間房里。不知為什么,兩人都沒提這件事,而莫林也一直沒搬回來?!?/p>

[6](P66)

隨著莫林懷孕和兒子大衛的出生,他當上了父親。但是,“父親”的身份給了哈羅德最大的考驗,也導致他后來家庭生活的失敗。在哈羅德的成長印象里,家人的形象總是消極與疏遠的,這導致他有嚴重的人際溝通障礙,他不會表達愛,與周圍人群保持著距離感。兒子大衛出生后,哈羅德連擁抱這個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他害怕去展現內心的想法,寧愿選擇不做和逃離。之后在與兒子的相處過程中,哈羅德一直很想真誠率性地表現自己對于兒子的認可與喜愛,但是,他無法掙脫內心的桎梏,心里埋葬了幾十年的沉默與痛苦不斷地折磨他,使他無法做出改變。這種家庭生活狀態的“輪回”也導致了兒子大衛最后選擇酗酒、吸毒、抑郁和自殺。

作為曾今的孩子和日后的父親,哈羅德不止一次地主動嘗試發出重構自我身份的信號,但都沒有成功。前者是在逃離的母親和頹廢的父親共同營造的家庭環境壓力下被迫選擇的結果,而后者,則是在已經處于同一性混亂的情況下,掙脫不開內心沉默、冰冷、消極、固執的性格桎梏造成的悲劇??梢哉f,無論是昔日的孩子,還是當下的父親,哈羅德在家庭身份的建構中陷入了身份迷失的“怪圈”。

2.社會身份

家庭只是個體成長的部分領域,家庭之外的社會生活也是個體成長的空間。對哈羅德而言,在走出家庭后的工作環境中,同樣需要他不斷面對各種沖突,促進人格發展,完成不同的身份建構。

埃里克森認為,成年初期的個體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友好關系。如果這個階段的沖突得到很好的解決,人們之間便會形成一種友愛和親密的感覺,這種社會關系的確立能使個人與他人保持長期的友好關系,體驗友誼和愛。[7](P106)

哈羅德是啤酒廠的職員,在該公司工作的幾十年里,他基本缺乏與人溝通過的能力,拒絕與人交談,一直保持低調。因為哈羅德始終認為他自己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情,所以,從未考慮過加薪或晉升。在退休之前,哈羅德甚至沒有一個好朋友。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并不難以理解,因為幼年時期的哈羅德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他不敢甚至害怕和人溝通與交流,所以,他學會了保持以一種低調的姿態融入到學習氛圍中,成為別人心目中一個不起眼的、愚蠢的孩子,而這在小哈羅德的內心種下的是自卑的種子。

偶然的一次機會,同事奎妮幫助哈羅德解決了工作上的難題,這像是一道光照進了哈羅德冰封已久的內心,他察覺到了奎妮可能會帶給自己一些什么。

和奎妮在一起的時候,哈羅德可以說任何想說的話,奎妮也會把他的話牢記于心。當悲傷迫使哈羅德沖進老板納比爾的辦公室,并把納比爾母親的遺物——穆拉諾玻璃小丑摔成碎片時,奎妮替哈羅德承擔了責任。但是,在面對唯一的好朋友奎妮替自己背鍋時,哈羅德卻沒有主動承擔起拯救這個同事兼朋友的責任。因為在那一瞬間,兒時父母冷落自己的場景好像出現在哈羅德的腦海之中,所以,他選擇了漠視,他知道自己不會主動去做和人拉近關系之類的事情,只會站在陌生人視角選擇觀望而不接近。接著,老板解雇了奎妮,從那以后,哈羅德就失去了奎妮的消息。應當說,奎妮被解雇讓哈羅德感到非常懊惱,他因為自我身份的認知迷失在社會現實中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結果或者說懲罰就是,他一生或許都將帶著對奎妮的愧疚活下去。

面對奎妮的替自己承擔責任,哈羅德的瞬間的自我意識依舊是沉默、消極的反映,而不是和勇敢地做出和“朋友”身份一致的選擇——勇敢地承擔責任,保護自己的朋友,這也導致在之后的時光里哈羅德越發懷疑自己,失去了理性做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并且堅定的走在自我身份迷失的道路上。

三.身份的調試性認同

通過哈羅德家庭與社會身份建構迷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斷成長、成熟的哈羅德是那么孤獨、膽怯,似乎他不曾質疑過自己作為父親、同事與朋友的身份建構是否有問題。事實上,哈羅德一直在艱難地做著每一個選擇,即使他的內心早已被童年的經歷和冰冷的現實摧殘得滿目瘡痍,他也一直保留著一份向往美好和希望的火苗。從第一次遇見莫琳,為了吸引美麗女孩的注意而不再頹廢、不顧心理陰影的肆意舞蹈,到有了兒子大衛后,即使內心一直憎恨父母的失職,但還是努力承擔責任為兒子托起一片天,都說明哈羅德在努力嘗試重構自己的身份,只是始終沒有成功。慶幸的是,奎妮來信引發的這次探望之旅讓哈羅德真正開始直面自我,努力實現自我身份的調適性認同。

奎妮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帶給哈羅德不一樣的感受,她善于溝通、關心他人,這正是哈羅德自我身份構建需要追求的美好品質。在與奎妮的相處中,哈羅德已經開始嘗試說出內心的話,但這還不足以改變哈羅德膽怯、孤僻的性格。在闊別二十年后,奎妮的來信讓哈羅德的內心泛起了巨大漣漪,他既驚訝于自己在奎妮心中的重要位置,也為奎妮目前正遭受著癌癥的侵襲感到傷心。哈羅德意識到奎妮原來一直沒有忘記他,由此迸發的情感已經徹底使他無法接受自己只想寫封信表達慰問的想法,此時的他不想帶著對好友的遺憾和對人生的失落郁郁而終。因此,哈羅德決定徒步去看望好友奎妮。而這一決定成為哈羅德真正走進自我內心世界的敲門磚,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嘗試對自我身份進行調試性認同,開始去主動履行承諾,在徒步前去拯救好友的同時嘗試拯救自己。

在徒步去看望奎妮的旅途中,伴隨著媒體對哈羅德“朝圣之旅”的各方報道和大肆宣傳,妻子莫琳也承受著夸張輿論下的壓力,她無法接受丈夫這次的突然遠行,就和之前無法理解丈夫對兒子大衛的冰冷態度一樣。在失望中,莫琳翻看著過去的照片,照片中有一雙扶著幼小大衛站起來的手,她突然意識到那雙手是丈夫哈羅德的。莫林此刻才明白,哈羅德是努力嘗試過重新建構“父親”的身份,去關心照顧兒子大衛的,他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一直保持著冷漠無情的形象。莫琳開始后悔這些年對丈夫的責怪和冷暴力。

與此同時,哈羅德也因為旅途中一位免費提供住所,并給他洗腳敷藥,甚至送他旅行裝備的斯洛伐克女人,開始重新產生了對妻子莫林的好奇和興趣,夫妻倆甚至開始互通電話分享日?,嵥榈氖虑?。當走到行程最終的階段,面對身邊所有人主動選擇離開的局面,哈羅德第一次因為痛苦而萌生了放棄的念頭,但此時,也正是妻子莫琳給了他精神上的鼓勵,使他堅持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到了終點。

由此可知,在前去看望奎妮的旅程中,對夫妻關系的重新審視促使哈羅德完成了對“丈夫”這一家庭身份的重新構建。

旅途中,一個叫維爾夫的年輕人看到新聞報道后來到哈羅德面前,說要和他一起去拯救奎妮。此前路途的孤獨與艱辛幾乎要磨滅哈羅德的繼續前行的毅力,有維爾夫陪伴的一路上,哈羅德把他當作自己兒子一樣照顧,教他各種野外生存技能,把他攬入懷里哄他入睡。夜晚的月光下,哈羅德一邊照顧維爾夫,一邊回憶過去,他開始主動問自己:兒子大衛為什么會選擇那樣一條路?自己是否應該早點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如果他的父親是另一個人,一切是否會有所不同?在接下來相處的幾天里,哈羅德還給維爾夫講述了路上經歷的人與事。此前的哈羅德對兒子大衛的死只感到了一絲迷茫和無所適從,不曾進行自我質疑與懺悔。但正是在與維爾夫的一路相處中,哈羅德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改變了很多。也正是在維爾夫身上,哈羅德找到了兒子大衛的影子,重新樹立了父親的形象,建構了父親身份。

這趟“朝圣之旅”本來是為了前去拯救自己的好友奎妮,但是,一路上環繞在哈羅德身邊的追名逐利氣氛使哈羅德意識到,這次旅程已經偏離了他的初衷,于是,他選擇脫下身上的朝圣者T恤,穿上自己的襯衫。其實,這也是哈羅德一路反思的結果,它意味著哈羅德選擇拋棄過去的迷失身份,要用自己認真思考后的新身份重新面對人生。這時,哈羅德的內心已經升華,他不再拘泥于過去的煩惱,而在有了正確認知的自我同一性的基礎上,學會了去珍惜、去愛,從而完成了家庭和社會身份的調試性認同。

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個人人生各階段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個人與環境產生互動后會形成自我身份的認同?!兑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在家庭與社會中沉淪或迷失、覺悟或超脫,歸根結底都是在對自我的身份發展進行同一性調試與建構,從而在解決自身與外部世界的矛盾沖突中獲得認同感中找到自我生存的價值。

注 釋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47-148.

[3][4][7]轉引:范赟,朱霞,王朝鳳.《一個人的朝圣》中的哈羅德的成長階段解讀——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06).

[5][6]蕾秋·喬伊斯著,黃妙瑜譯.《一個人的朝圣》[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身份建構哈羅德調試
《一個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遺失的美好
哈羅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愛與寬容
基于航拍無人機的設計與調試
FOCAS功能在機床調試中的開發與應用
無線通信中頻線路窄帶臨界調試法及其應用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創傷與身份建構
游戲中的自我追尋與身份建構
中學英語女教師在課堂中的身份建構
復雜身份建構的見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