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證分析與對策建議

2023-05-30 10:48宋曉云楊斌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涪陵區民營經濟科技創新

宋曉云 楊斌

摘 要: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文章運用熵權TOPSIS法測度2015年至2021年重慶市涪陵區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并對兩者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涪陵區科技創新指數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逐年提高,科技創新指數由0.549提高到0.865,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由0.388提高到0.778,兩者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26。根據調研并結合實證研究發現,涪陵區存在研發投入不高、研發人才不優、潛力企業較少、企業創新成果不顯著等問題。對此,提出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一是堅持引育并重,做好科技創新人才保障;二是多措并舉引進企業,夯實科技創新主體;三是完善政策機制,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動力。

關鍵詞:科技創新;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涪陵區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相輔相成,科技創新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科技創新夯實了基礎。重慶市涪陵區的民營企業占市場主體的97.4%,是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涪陵區,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果到底如何,仍需進一步探討。本文通過“線上+線下”調研,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性質企業中發放問卷50余份,召開座談會2次。結合調研收集的問題和數據,測度了涪陵區科技創新以及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并對兩者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一、涪陵區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科技創新指標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及考慮數據可得性,最終選定研究與開發(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專利授權量、專利申請量、市級科技進步獎成果數6項指標,測度涪陵區科技創新水平。在指標選取之前,本研究團隊開展了問卷和現場調研等活動,主要經過以下步驟確定測度指標。

(1)通過文獻搜集法擬定指標。在中國知網上用關鍵詞“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搜索,共檢索出論文4篇,其中僅有1篇采用模型進行測度;用關鍵詞“科技創新”和“經濟”搜索,共得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的文章約200篇。楊勝利、馮丹寧等選用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R&D經費投入強度、有R&D活動企業占企業比重、人均R&D人員引進技術經費支出、人均課題數、人均全時當量,作為衡量創新投入的評價指標;選用人均R&D人員國內專利申請授權量、人均R&D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人均R&D人員新產品銷售收入、人均R&D人員論文數來衡量創新產出[1]。周風、王方用科研院所、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高等院校、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的數量指標來衡量創新環境[2]。楊立生、龔家,賈洪文、張伍濤、盤業哲選用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人均R&D經費內部支出等來衡量創新投入,選用專利授權量、萬人技術市場成交額等來衡量創新產出,選用高等院校數量、每10萬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數等來衡量創新環境[3][4]。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涪陵區實際,初步擬定科技創新指標為:企業研究經費支出占總產值的比重、企業研究人員數量占總人員數量的比重、科研機構數量、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研究人員數量的比重、企業專利申請量占研究人員數量的比重、企業創新產品總產值、政府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舉辦科技創新人員學習次數、高校數量或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

(2)利用頭腦風暴法調整科技創新測度指標。為選出合理有效的指標測度涪陵區科技創新發展水平,特邀請1名長期從事民營企業管理的區工商聯負責人、3名長期從事科技創新研究的學者、4名“專精特新”企業負責人組成頭腦風暴專家小組。專家們認為,應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構建科技創新測度指標體系;認為衡量創新投入的測度指標應更加聚焦工業企業,應著重從工業企業的研究經費數量、科研機構數量、研發人員數量來思考;認為衡量創新產出的測度指標應更加貼合實際。同時,涪陵區工業企業主要以傳統加工制造業為主,工業企業發表SCI論文數極少。因此,應從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量、專利獲批量等方面衡量科技創新產出大小。創新環境主要看政府為整個地區創新人員所營造的氛圍,如政府財政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政府組織全區科技創新人員培訓次數等。

(3)采用實地訪談法優化科技創新測度指標。為進一步驗證頭腦風暴法確立的科技創新測度指標是否合理,課題組進行了預調研和正式調研活動。預調研中實際走訪了重慶首鍵醫藥包裝股份公司等4家公司,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并召開座談會,進一步了解涪陵區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及困境。

根據上述操作所選取的指標以及實際調研結果,最終確定了科技創新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研發投入的最直接指標。一般而言,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越高,說明該國家(地區)對科技創新投入越高,同時也體現了該國家(地區)對科技創新越重視。從事科技創新的人員數量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指標,從事科技創新的人員越多,說明該國家(地區)科技創新氛圍越濃厚,成為科技創新強國(強區)的可能性越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是科技創新產出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地區)所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越多,說明該國家(地區)科技創新動力越足、科技創新水平越高。專利授權量、專利申請量是兩個相近指標,都是衡量科技創新產出的重要指標,相較而言,專利授權量比專利申請量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地區)科技創新成果。一個國家(地區)專利授權量、專利申請量越多,說明該國家(地區)科技創新水平越高。市級科技進步獎成果數同樣是科技創新產出的重要指標,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成果,成果數越多意味著科技創新水平越高。

2.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選取

采用科技創新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構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民營經濟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經濟發展質量越高的國家(地區),其第三產業越發達,也即民營經濟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越高。民營經濟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比值越高,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越牢。民營經濟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經濟發展質量越高的國家(地區),其第一產業越萎縮,也即民營經濟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越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是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越能體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測度方法與數據來源

1.測度方法

目前,學者們構建科技創新及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時,主要采用幾個關鍵性指標來評價整體水平[5][6],常見的方法有熵權TOPSIS法和主觀賦權法(AHP)[7][8][9]。由于主觀賦權法(AHP)是通過專家打分和構建判斷矩陣來測度權重,主觀性較強,而熵權TOPSIS法是采用模型測度權重,相較主觀賦權法(AHP)而言更加客觀。因此,本文在測度涪陵區科技創新指數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時均采用熵權TOPSIS法進行測度。

2.測度模型

利用熵權TOPSIS法進行指標權重測度,關鍵是對各級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最終得到一級指標的權重值[10],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是為消除各測度指標的單位差異及方向差異,運用極差法對各測度指標做標準化處理,具體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

正向指標數據處理:

(1)

負向指標數據處理:

(2)

其中i表示年份,j表示測度指標,表示各測度指標的原始值,表示各測度指標數據標的標準化數值,表示值的最大值,表示值的最小值,d為數據進行非負化處理后平移的距離。

二是對各測度指標數據的標準化數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如公式3所示。

(3)

三是計算各測度指標的信息熵,具體如公式4所示。

(4)

四是計算各測度指標的權重,具體如公式5所示。

(5)

五是計算一級指標的權重,具體如公式6所示。

(6)

3.數據來源

本文所涉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涪陵區統計年鑒(2015—2021)、調查問卷,從涪陵區統計局和區工商聯收集的數據等。

(三)測度結果

1.涪陵區科技創新測度結果

通過上述方法選用2015年至2021年數據,對涪陵區科技創新各衡量指標進行測度,最終得到各測度指標的權重(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在科技創新測度結果中,6項指標權重較為接近,即各項指標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程度相近。其中,市級科技進步獎成果數量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從事科技創新人員數量。實踐中,這2項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另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專利授權量3項指標權重接近,說明它們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程度相近。專利申請量指標權重最小,相較于其他指標而言,專利申請量越多并不代表科技創新水平越高,其對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較其他指標而言最小。因此,以上各級指標權重值均符和實際情況,權重有效。為方便后續回歸分析,本文運用公式6測度了2015年至2021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數(見表4)。

2.涪陵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結果

為有效測度涪陵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本文運用熵權TOPSIS法分析了涪陵區2015年至2021年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測度指標權重(見表5)。

通過表5可以看出,4項指標對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相近,權重均為0.250左右。民營經濟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相較其他3個指標而言,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較小。這一指標反映了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但其并不能說明比值越大,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程度越高;只能間接反映其比值越大,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程度越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相較其他3個指標,此指標對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偏弱,測度權重與實際情況相符。為有效測度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程度,同樣運用公式6測度了2015年至2021年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見表6)。

二、涪陵區科技創新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選取本文第二部分利用熵權TOPSIS法測度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用HQD表示;選取科技創新指數作為主要解釋變量,用INN表示。為盡可能消除其他因素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準確反映科技創新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程度,應選取合適控制變量,從而有效、準確判斷科技創新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受到科技創新水平的影響,同樣也受到其他經濟形式發展的影響。因此,通過查閱文獻,根據數據可得性 和有效性最終選取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控制變量,用GEN表示。

(二)數據回歸

利用上述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控制變量構建二元回歸方程,具體如公式7所示。

(“t”表示年份)

(7)

為確?;貧w結果的有效性,避免偽回歸,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協整檢驗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此模型二元回歸結果符合正態分布,準確、有效(見表7)。

如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結果所示,主要解釋變量在10.0%置信度下顯著,控制變量和常數項在5.0%置信度下顯著。擬合系數R2為0.884,說明模型整體擬合優度較好。顯著性檢驗系數F在5.0%置信度下顯著,說明模型的回歸結果整體顯著??萍紕撔轮泼駹I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回歸方程,具體如公式8所示。

(8)

(三)結果分析

1.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正相關

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顯示,從2017年開始涪陵區科技創新水平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科技創新指數為0.426,到2021年達到0.865,增長率為103.1%;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顯示,2017年至2021年涪陵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也顯著上升,增長速度達95.5%。這與實證結果相符合,兩者正相關。但科技創新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只在10.0%置信度下顯著,說明涪陵區科技創新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待進一步挖掘。涪陵區工業多為傳統制造業,科技創新水平低,專精特新、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數量較少。為提高涪陵區科技創新水平,亟須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助推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

2.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負相關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負相關,但顯著性不強。

三、涪陵區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根據實證分析和實地調研發現,涪陵區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存在研發投入不高、研發人才不優、潛力企業較少、企業科技創新成果不顯著等問題,阻礙了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研發投入不高,科技創新動力不足,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力不夠

調研發現,涪陵區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研發投入不高等問題?!皩>匦隆逼髽I的入選標準之一,是研發投入占總產值的3.0%。但截至2022年底,涪陵區部分已被評為“專精特新”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低于3.0%。這些企業當年為參評“專精特新”企業而有意按照評選標準臨時提高研發投,被評上后便恢復之前較低的研發投入水平,這種現象在涪陵區比較普遍。研發投入是創新的主動力,創新離不開研發,根據前文分析,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科技創新指標中的權重為0.171,影響較大。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意味著研發投入下降,會導致科技創新水平下降,進而難以發揮好科技創新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作用。

(二)研發人才不優,科技創新發展受困,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暢

涪陵區科技創新人員總量較小,截至2021年底,全區科技創新人才8235人、科技創業人才13295人,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數量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僅為2.2%。且存在科技創新人才分布不合理的問題:科技創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而產業領域科技創新人才聚集度不夠,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相關人才嚴重不足。人才是創新的第一動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產業領域科技創新人才總量不夠,導致科技創新水平不高,難以助推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潛力企業較少,未來創新主體不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不牢

涪陵區大型企業多、中小型潛力企業少,呈倒三角分布。截至2021年,涪陵區工業增加值達619.6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513.69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82.9%。涪陵區現有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共90家(民營企業占90.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比僅為8.9%,其余為中小型企業??梢?,科技創新離不開中小型企業,但涪陵區工業企業“倒三角”的分布導致科技創新主體不多,阻礙了科技創新發展,使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不牢。

(四)企業創新成果不顯著,科技創新水平較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果不佳

專利授權量、市級科技進步獎成果數等是最直觀表示科技創新成果的指標。重慶市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涪陵區企業累計有效發明專利671件。與重慶市長壽區和合川區相比,涪陵區有效發明專利數為長壽區的50.3%,為合川區的62.5%,差距主要為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不足?!皩>匦隆逼髽I的靈魂是創新,但截至2022年底,涪陵區“專精特新”企業發明專利數平均不到2件,遠低于涪陵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件,更低于長壽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9件和合川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件;另外,涪陵區企業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的成果數僅為2個??梢?,涪陵區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較少、水平較低,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從而影響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四、涪陵區科技創新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快涪陵區科技創新步伐,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從人才引育、主體培育、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

(一)堅持引育并重,做好科技創新人才保障,打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堵點

1.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平臺,吸引人才

可由涪陵區委組織部、區經信委等部門牽頭,聚焦“科創+產業”,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集聚科技創新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用產業吸引區內外科技創新人才。另外,依托長江師范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中心,重點打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各類創新平臺,以此吸引更多科技創新人才。

2.深化校地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引育人才

著力破解制約高校、科研院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制定“升級版”的校地合作方案,優化運行機制,制定政策措施。利用重慶市內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高校優勢,推動實施平臺共建、產業共興、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氛圍共創。探索構建新型校地、校企合作關系和產學研融合發展體系,支持高校圍繞涪陵區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開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完善覆蓋地方全產業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全方位做好科技創新人才保障。

3.優化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生態,留住人才

涪陵區政府和企業應強強聯手,為科技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科技創新人才留在涪陵就業無后顧之憂。在工作平臺上,可將現有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確??萍紕撔氯瞬虐l展平臺的穩定;在個人發展上,為科技創新人才的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繼續教育等提供便利;在安家生活上,做好居住、子女教育、醫療交通、家屬就業等方面的后勤保障。

(二)多措并舉引進企業,夯實科技創新主體,筑牢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

1.以產業鏈為亮點,吸引鏈上企業入駐涪陵區,充實科技創新主體

借鑒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經驗,通過產業鏈吸引更多優質中小企業入駐涪陵區??沙浞掷脜^內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化工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優勢,發揮產業鏈“鏈主”企業的市場影響力,吸引和帶動更多上下游企業入駐,充實全區中小型企業隊伍,夯實科技創新主體,為民營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2.發揮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夯實科技創新基礎

涪陵區具有一定的環境資源優勢。例如,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水陸空鐵交通較為便利,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氣候較為宜人,等等??沙浞掷蒙鲜鲑Y源,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吸引更多中小型企業入駐涪陵區,為科技創新發展夯實基礎。

(三)完善政策機制,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1.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機制,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

一方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池,資金池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專項資金池主要用于企業科技創新獎勵、項目扶持、科研投入等,確保企業科技創新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信用體系建設機制,暢通科技金融服務鏈,促進金融機構與科技創新企業有效對接。對評選為重慶市級及國家級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可擴大其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規模,用金融手段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2.完善企業科技創新要素保障機制,確保企業科技創新順利進行

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資本等要素保障機制。例如,為幫助科技創新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涪陵區可建立包括人才引進補貼、住房補貼、薪酬補貼、子女受教育優先等在內的保障機制。另外,對于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企業,涪陵區不僅給予企業獎勵還可給予科技創新團隊(個人)獎勵等。涉及科技創新企業的資本、土地等要素,涪陵區也可出臺相應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勝利,馮丹寧,段佳柯.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1-10.

[2] 周風,王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與評價——以皖北地區為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12):45-49.

[3] 楊立生,龔家.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政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經濟論壇,2022(8):13-26.

[4] 賈洪文,張伍濤,盤業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1(5):50-60.

[5] 柳卸林,董彩婷,丁雪辰.數字創新時代:中國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6):3-15.

[6] 桂黃寶.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4(6):100-107.

[7] 鄧同心.科技創新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經濟學院,2021:7.

[8] 周柯,周雪瑩.空間視域下互聯網發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J].工業技術經濟,2021(11):28-37.

[9] 陳曉慧.浙江省鄉村振興綜合績效評價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9:12.

[10] 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11):3-20.

責任編輯:蔣建忠

收稿日期:2022-12-02

作者簡介:宋曉云,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產業經濟;楊斌,重慶市涪陵區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研究方向為民營經濟。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青年項目“重慶三線文化資源的創新利用研究”(2022NDQN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涪陵區民營經濟科技創新
涪陵區農學會召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廣培訓會
眾志成城 迎著困難勇戰疫情
——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戰疫窺斑
探析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山東科技創新與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研究
關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研究
東遼縣發展民營經濟的思考
涪陵區陽光行政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