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紙動畫數字化創新發展路徑探索

2023-05-30 06:45黃智琪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3年1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

黃智琪

摘要: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與民族性,應該得到重視與傳承。剪紙藝術與數字技術結合是傳統藝術數字化開發的典型。論文從分析剪紙藝術與剪紙動畫的特點出發,闡述當前剪紙動畫借助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以期為相關研究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剪紙動畫;數字技術;創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3)01-0127-03

1 剪紙動畫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古老且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種鏤空藝術。人們利用剪刀等工具在紅紙上刻畫出各種圖案和形象,如墻花、窗花、燈花等,用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傳達地方的風俗習慣,象征著喜慶與美好。剪紙內容根據民間生活而制作,是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藝術,剪紙藝術與歷史文化、民間生活、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底蘊息息相關,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1]。同樣,剪紙藝術在國際上也有一定重要的地位。例如,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歷史悠久的動畫藝術,中國剪紙動畫豐富多彩,多種多樣,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歡。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設計者可以脫離利用紙張展現剪紙藝術的傳統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創作出各種不同的剪紙造型,并制作出情節流暢的動態視頻和豐富的視聽效果。傳統的剪紙藝術與現代數字技術結合不僅能夠創造出靈活的動畫效果,還能為中國動畫的發展提供創新思路。剪紙動畫作為一種藝術載體,承載著國家的文化特色、民族精神,充分展現了中國剪紙動畫藝術的創意文化內涵。

2 剪紙動畫的發展

2.1 剪紙動畫的藝術特點

剪紙動畫源于皮影與民間剪紙,雜糅著中國古典神話、風俗習慣、民間藝術、民族精神等“中國風”傳統文化元素,注重對情感的傳遞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世界動畫類型中獨樹一幟,展示極致的中國特色與民族風格。剪紙動畫與時代藝術同步發展,充分探索剪紙動畫的深層多元性,利用技術展示“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給中國動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發展提供新思路。剪紙動畫與傳統剪紙藝術有明顯的區別,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平面元素在視覺上滿足人的審美和娛樂需求,而剪紙動畫借助了皮影藝術動作的敏捷性,在充分彰顯人物、場景與色彩效果的同時借用數字影像手段沖出平面二維剪紙的局限,制作出精彩絕倫的動畫影像,這正是剪紙動畫的魅力所在。剪紙動畫作為動畫史上的瑰寶,展示了其藝術性與民族性,與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926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見圖1) 上映,隨后1960年《山羊和狼》(見圖2) 、1961年《人參娃娃》、1963年《金色的海螺》(見圖3) 、與1986年《葫蘆兄弟》逐漸上映,開啟了剪紙動畫創作高潮。

2.2 剪紙動畫的發展現狀與訴求

伴隨數字媒體的發展,數字繪畫和CG特效充斥在動畫市場,相對于日本2D動畫以及美國三維動畫來說,中國剪紙動畫雖然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占領動畫市場,但沒有展示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興盛,在歐美日韓動畫沖擊下稍顯沒落。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中國提出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動畫產業成為重要發展內容,這意味著剪紙動畫需另尋出路,在動畫發展欣欣向榮的大浪潮下抓住此次機會,在風格多元化的虛擬空間中重塑經典。

重生剪紙動畫應該做到“重經典、抓內涵”。首先,藝術家應該在傳統文化中汲取民間藝術的內容,融入時代精神和現代化元素,進行主題的年輕態轉化與表達;其次,注重剪紙動畫的內容創意。應與數字技術結合制作出更高質量的動畫,促進影像特效與劇情風格有機結合,創意是動畫制作的立足點;再次,在視覺沖擊上,利用數字技術將人物、場景質感表現出來,提高觀賞性和形式美、藝術美;最后,應創新傳播的方法與途徑,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播方法也隨之多種多樣,不再是電視這種單一的傳播途徑,而是以互聯網、影院、短視頻、移動媒體等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多樣的方式來進行立體化傳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優勢來發展剪紙動畫。在2020年,電影《姜子牙》聯手蒙牛制作的短片《尋找醬紫鴨》中人物與場景用剪紙素材表現并由鏡頭拍攝完成,制作虛實效果來突出中心,采用古風與現代元素結合的藝術風格,既彰顯了民族藝術氣息,又突出了現代藝術元素。整體的畫面效果是傳統的剪紙風格,但在動畫中也加入了一些“長沙醬板鴨、南京鹽水鴨、北京脆烤鴨”等現代元素(見圖4) ,兩者結合正是其特色所在。2019年上映的《江海漁童之巨龜奇緣》(見圖5) 該片力求展現中國特色“剪紙美術片”的視覺效果。影片中的人物剪紙味十足,畫面色彩豐富而飽滿,層次鮮明,引人入勝。在沿承剪紙風格的同時,還加入了一定程度的繪畫創新,將富有傳統特色的美術元素也融入其中,讓畫面更加美輪美奐,意境悠長。

3 剪紙動畫數字化創新發展路徑

新媒體時代為剪紙動畫的呈現方式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創新思路。數字媒體技術結合了互聯網計算機、圖像數字處理以及通信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和手段,對圖像、聲音、文字進行分析處理,將剪紙動畫中的元素數字化、具體化,并制作合成影片。

3.1 數字技術在剪紙動畫中的應用

1) 在前期策劃中,創作者設計構思,進行選題確定、編輯腳本、設計分鏡、風格設定、采集素材等。首先,在剪紙動畫中,人物、場景要素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物造型是二維動畫中的精髓所在。在動態設計上,人物動作體現在骨骼關節處,場景設計成平移和縮放;同時調整造型元素的透明度及陰影,使其更貼近皮影效果。其次,色彩設計也是影像藝術中比較重要的方面,對人物造型、場景設計、情感帶入等有一定的影響。色彩的運用和民族特色相結合,加之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舉足輕重的創作元素。

2) 中期制作中,根據分鏡頭腳本對人物、場景進行繪制,根據角色的性格特點和主題風格設計人物造型以及場景。如圖6所示,在《葫蘆兄弟》中七兄弟主要體現頭大頸短、四肢短小、身材粗壯等特征,爺爺身材彎曲、五官較小、留有胡須等(見圖7) ;山脈、石頭等造型以概括、寫意、圖形化為主,運用夸張、組合、重疊的手法設計場景;在色彩部分,運用的是區塊化色彩處理,視覺上有足夠的沖擊力[7]。

具體過程包括原畫制作、場景安排、動畫制作、預選背景音樂等。首先,原畫制作采用數位板、電腦等工具,使用軟件Adobe Illustrator、AdobePhotoshop設計出人物形象、場景造型;其次在場景安排方面,將人物與場景的位置及活動軌跡設計出來;再次,在動畫制作過程中,采用軟件Adobe After Effects做出關節動態,例如添加旋轉、位置移動、縮放等關鍵幀,采用逐漸加幀的手法制作出流暢的動畫效果。在整體的畫面風格上,用色暗淡透明輕薄,加以機械化的動態效果,更符合主題風格。

3) 后期合成位于動畫制作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包括配音、剪輯、聲畫合成等,是將每個零散的鏡頭和獨立的人物場景進行組合,輸出情節流暢、主題鮮明、情緒明確的影片,音效與色彩充分考慮剪紙的風格,對人物造型、場景調度縝密安排,表現人物動作連貫性和場景舒適感[4]。借助Flash、Adobe After Effects等數字技術(見圖8) ,在畫面上充分體現了平視構圖手法,透視法和留白等。

3.2 中國剪紙動畫數字化創新發展路徑

1) 創新表現形式。剪紙動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創新的表現方式,從傳統的報紙期刊、新聞、電視到現在的電子書、全息投影、電子觸屏以及網絡互通等方式[5]。借助先進的技術,不僅能傳播剪紙文化還能實現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匯。美國3D動畫電影《功夫熊貓2》在2011年上映,影片片頭是氛圍感極強的剪紙動畫(見圖9) 。這部電影不僅在影院票房很高,而且在網絡平臺也極受歡迎[3]。

在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的風口處,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中的交互式體驗來制作動畫。電影《捉妖記》中就有對剪紙人物的全新設計,如圖10所示的就是在電影中出現的剪紙小人及其角色原型。通過電子觸屏技術實現交互式的剪紙動畫體驗,為剪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6]。

2) 開拓制作與傳承方式。在傳承與傳播方面,傳統的剪紙藝術一般以師徒、家人的方式教授于下一代,但這種傳承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受眾面較窄,當新媒體時代來臨,通過終端平臺媒體將動畫作品數字化并進行廣泛的傳播。利用網絡平臺將剪紙動畫和剪紙文化通過慕課、微課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同時也可以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和西方國家,推進中國剪紙藝術的發揚光大。

3) 開發多元造型風格。在造型藝術方面,傳統的剪紙動畫一般將圖形概括化、符號化,象征地表現造型元素。在新媒體時代,可以采用影印、造型深入等方式制作出精致的剪紙動畫作品,改變傳統的符號化、抽象化的造型風格。如作品《多層寫實剪紙》,李閩通過新媒體技術將圖案進行精細的設計處理,最后得出精致美妙的多層剪紙作品。傳統的剪紙造型經過創新應用到動畫這種新媒體藝術形式中,為了畫面需求調整剪紙的色彩,創新人物、場景造型使其適合整部影片的劇情風格,這正是一種新穎的發展思路和趨勢[2]。如圖11所示,剪紙動畫《漁童》內的人物、場景造型是根據紅色剪紙修改創新而來的,制作出惟妙惟肖的造型藝術,目的是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和應用視覺形象深層次表現民族精神內核。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單一化枯燥的剪紙動畫影像已經不能滿足觀賞者的審美需求,經過數字技術與剪紙動畫的結合創新,可以創造出新穎的表現方式,例如剪紙動畫全息投影展廳、交互體驗裝置等,更好地表現出剪紙動畫的特色所在。剪紙動畫的內容緊跟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而創新,依托著數字技術,剪紙動畫的發展前景興盛蓬勃。然而,如果使剪紙動畫與中國特色一直保持緊密結合,使觀賞者沉浸式的了解剪紙動畫,還需要我們不斷創新與探索研究,才能更好地創作出符合人們需求和時代進步的作品,讓“中國學派”剪紙動畫藝術發揚光大。

4 結束語

在美日動畫發展迅速的時代下,中國剪紙動畫一度低迷,上一輩藝術家經典的創作風格未被傳承,這不僅需要后人不斷學習剪紙動畫的精髓,發展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挖掘傳統民間藝術,還需要結合數字二維技術的發展與現代藝術元素,將設計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面,這符合動畫市場的發展必然趨勢,符合消費者的視知覺需求,相關從事者應當把握這門技術,創作出更多符合中國特色與潮流的作品,將“中國特色”剪紙動畫興盛至全世界。

參考文獻:

[1] 李磊.剪紙藝術形式的歷史傳承[J].天工,2021(10):72-73.

[2] 朱信信.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以安徽民間剪紙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0(11):37-39.

[3] 李賢,劉秋曄.淺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現狀與發展[J].美與時代(上旬),2013(10):47-48.

[4] 邢晉萱.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7,30(10):106-107.

[5] 呂雯雯.當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4):103.

[6] 李陽,汪艷.基于數字媒體技術語境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創新[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18-22.

[7] 宮靖荃.探析剪紙藝術在動畫中的應用與發展——以《葫蘆兄弟》為例[J].人文天下,2018(18):61-67.

【通聯編輯:唐一東】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
淺析數字技術在電力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
論數字技術對影視技術的影響
數字媒體語境下的動畫“新變”
萬方數字出版下的科技圖書編輯業務素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