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產業引領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2023-06-01 05:04熊曦李泓伯肖容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特色產業

熊曦 李泓伯 肖容

摘要: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基本單元,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縣城的五種類型功能定位,各地從不同類型縣域的優勢和特點出發,結合各自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江蘇昆山市、四川青神縣、湖南長沙縣、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等地分類引導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做法,為推進全國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啟示,為特色產業引領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特色產業;縣城功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3605(2023)02-0070-08

一、引言

縣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和重要切入點[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梢哉f,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2]。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既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又有利于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在這一過程中,其核心是要抓好產業。而縣域相較于大城市,在產業基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劣勢,且不同縣域在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空間結構和人口數量上差異明顯,在產業發展上的著力點應該是“特色”[3],充分發揮不同縣域的優勢和特點,緊扣縣域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縣域空間結構和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特色產業,更加突出縣域在經濟發展中連接城鄉的功能定位,以特色產業引領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本研究緊扣縣城的五種類型功能定位,結合不同類型典型縣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引領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方式展開具體研究,試圖為不同功能定位類型的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找到可供參考的經驗。

二、案例分析

在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的進程中,明確縣域的功能定位是關鍵點[4],需要綜合考量縣域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環境承載能力、常住人口數量、國土空間規劃等要素,科學確定縣域功能定位及產業發展方向。本文結合《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對縣城功能的五個明確定位,選取典型案例,剖析其以特色產業引領城鄉融合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

(一)大城市周邊縣域——以江蘇昆山為例

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圍內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產業、功能特別是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強化快速交通連接,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5]。

大城市周邊縣城,主要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上,主動承接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科學協同布局產業項目,加快融入中心城區。昆山努力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在改革開放初期,昆山就喊出了“東依上海,西托三線,內聯鄉鎮,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響亮口號,確立了通過招商引資提振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通過引入外部要素資源,充分發掘了昆山市自身區位優勢潛藏的巨大潛力,迅速完成本地工業化進程,提振經濟發展,使昆山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昆山的城鄉融合發展如圖1所示。

一是充分利用地處長三角都市圈的區位優勢,尤其是上海等大城市對昆山的輻射效應,及早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早在20世紀80年代,昆山即提出了“要發展,靠上?!钡目谔?,在當時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籌措資金建設工業新區,成功吸引一批國內外企業來昆山投資建廠,成功地承接了周邊大城市及國外產業轉移,走出一條聞名全國的“昆山之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昆山的城鄉融合發展進程。隨著新區的建設與擴大,昆山對處于城鄉接合部的新區內的村鎮進行了“村改居”,將新區內農村整合成了“群益社區”,原村落居民住進了整齊劃一的單元樓,不僅改變了整合前村落分散且村莊規模較小的格局,整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就業選擇也多了起來,大部分社區居民選擇直接進入工業新區內的制造企業工作,或選擇“亦工亦農”的工作模式,逐漸融入城市中,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進程。

二是借力大城市周邊縣城的產業配套功能與優勢,圍繞“2+6+X”現代產業,即兩大主導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六個千億級新興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新顯示、新醫療、新智造及新數字產業)、X個先導產業(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開展產業鏈招商。21世紀初搶抓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轉移機遇,圍繞一家企業,招全上下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新型顯示、智能終端、先進計算三個過千億規模的昆山電子信息產業(總年產值已突破5000億元,尤其是中小尺寸面板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都很高),并帶動了精密機械制造乃至裝備制造業發展(已超過2800億元),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發揮出規模效應。這種產業鏈招商模式被成功復制到其他產業,如咖啡全產業鏈吸引了包括中原、瑞幸、億政、諾丁頓、鉑金等咖啡產業鏈龍頭企業,由此形成了3個千億元級、30個百億元級和150個10億元級企業矩陣,為全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提供了堅實保障,推動了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三是作為一座現代化工商業城市,昆山對農業的發展也十分重視,致力于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全力打造昆山都市農業,力求兼顧城市與農村的協同發展。一方面,著力抓重點、聚特色、立優勢,發展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優質大米生產等現代農業,產生了強有力的品牌效應,202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19億元;另一方面,昆山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依托鮮活果汁、波力食品、優諾乳業等龍頭企業引領,打造農產品加工聚集地,城鄉融合發展的形勢越來越好。

昆山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過程中,從政策層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金融支持方面,設立了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時,創設農房貸、昆農貸、小額貸款等惠農貸款,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融資難題,大大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成為全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之一,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正逐漸變為現實。

(二)專業功能縣域——以四川青神縣為例

專業功能縣域,其主要作用是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綜合交通等優勢,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批集聚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撐平臺[6]。四川省青神縣的發展以緊扣特色竹產業為核心,發揮竹產業的專業功能,引導縣域內各傳統行業與竹行業深度融合,形成“竹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發展模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特色竹產業為主導,多點開花的產業體系。如特色竹產業、特色經濟林產業和特色生態旅游業,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城鄉之間的連接更為緊密,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推動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促進特色竹產業多元化發展,強化竹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功能。作為支柱型產業,不僅要能夠支撐起縣域經濟的發展,還要能夠對其他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青神縣對特色竹產業開啟了品牌化戰略,同時對竹產業相關產業鏈進行了拓展完善。一方面,扶持企業創建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推動龍頭企業與知名品牌跨界合作,推出品牌產品36種。另一方面,推動特色竹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圍繞竹編、竹紙、竹桶等多元產品體系,延長竹精深加工產業鏈;以竹產業為基礎,圍繞竹文化、森林康養、螢火蟲等多元素,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打造“竹里+”的文旅融合模式,按照“竹+1+N”的理念,以竹林景觀為底色,突出一個主題樹種,搭配多色譜、多品種植物和景觀小品,建成竹里系列生態景觀,開發“竹+茶”“竹+果”“竹+花”等立體生態模式,做大做強青神竹編特色小鎮。此外,積極推動電子商務與特色竹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農村電商示范區建設,打造省級竹編眾創空間,建成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孵化園,完善與電商相關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了300余個竹制品網店,有效拓展了竹產品的銷售渠道,使產業鏈更加完善。

二是通過專業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目前青神縣針對竹產業與碰柑產業,已經建成“兩園三館兩中心三基地”,建成竹林基地20萬畝、柑橘種植基地18萬畝,培育出了一批竹產品加工生產龍頭企業,建成全國最大的竹本色纖維生產基地,打造全市最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并通過“竹農+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產銷模式,構建竹編產業化聯合體,引導企業與竹農簽訂購銷合同,實現“訂單編織”上連市場,下掛農戶,促進農戶居家靈活就業,充分發揮了產業園區集聚優勢資源、培育新興產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農產品主產區縣域——以湖南長沙縣為例

農產品主產區縣域主要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在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兩個方面,以吸納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業,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支撐[7]。長沙縣致力于發展多元化的都市農業,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發展的廣度、深度,形成了特色種養、休閑旅游、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有長沙縣域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一是優化縣域內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立足于鄉鎮資源稟賦,堅持“一鎮一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h域內有糧食、蔬菜、瓜果、茶葉、生豬、花卉苗木、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了一鎮一品、特色發展的格局。

二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生產效益。通過建立產業園區,高效地集中各類資源,有效解決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資金、技術、人才等難題,推動農業產業集聚發展。長沙縣目前已經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產基地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積聚了20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出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質農產品品牌,目前在全縣已形成了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產品9個、湖南省著名商標35個,“羅代黑豬”“北山梅”“長沙綠茶”已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產業園區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同時,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農業內部融合、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推動傳統農業與現代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農業、智慧農業,培育農產品電商,最終實現農業產業增產增收。

三是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以村為單位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體企業,推動農民多渠道持續增收。目前全縣已成立50多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100多家土地合作社,帶動就近就業約4000人,讓農民共享改革的紅利,加快了城鄉融合的步伐。

長沙縣以產業引領縣域城鄉融合的成功之處在于充分發揮了當地農業產業自身的發展優勢,優化農業布局,發展成熟的特色農產品,延長產業鏈,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和發展電子商務,拓展了農業增長空間。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使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也成功吸引了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促進了城鄉間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推動了城鄉高質量融合。

(四)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以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為例

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縣域要著力發展適宜產業和清潔能源,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新能源等,逐步有序承接其他地區超載人口轉移,積極利用各種政策支持,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保護修復生態環境,限制和淘汰不具備承載能力的企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8]。江華瑤族自治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湖南第一個成功創建的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始終堅定貫徹落實“兩山”理論,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始終堅持發展適宜產業,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園區特色工業生態化、生態農業產業化、生態旅游全域化”的城鄉融合高品質發展之路。

一是生態工業方面,以創建“五好”園區引領產業發展,圍繞高品質建設江華高新區,堅持產業生態化發展理念,拓寬經濟發展空間,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江華高質量發展。重點對接珠三角沿海區域,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生態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了電子信息、電機制造、印刷傳媒、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等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打造成為“馬達之城”“小家電之鄉”,實現了傳統工業向生態型新興工業的美麗蝶變,提供就業崗位上萬個,當地山區居民進入縣城即可就業,在家門口即可安心工作。同時,對購買縣城住房的給予一定補貼,大大吸引了農村人口進入縣城,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二是生態農業方面,江華以打造綠色農業基地縣為目標,按照“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推進綠色農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鄉融合。同時,江華注重培育綠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全縣已建成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烤煙、茶葉、食用菌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成為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形成了優結構、強龍頭、建園區、創品牌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三是生態旅游方面,充分發掘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立足縣域內獨特的瑤族文化,搶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的契機,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目標,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已建有涔天河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景區、“瑤族第一殿”盤王殿等文化旅游景點、千年瑤寨和香草源旅游區等鄉村旅游區(點),成功舉辦茶旅融合文化節、瑤醫瑤藥節、盤王節等節慶活動,推動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并促進了城鄉面貌的改觀。

此外,江華編制了與城鄉發展、園區發展、產業發展、農業發展方面有關的系列規劃,積極爭取各方政策支持,頒布了多條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條例,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

需要說明的是,“人口流失縣城”是2022年首提的一個概念,故本文不再做具體的案例研究。按照中央文件的提法,人口流失縣城主要是要引導其轉型發展,結合城鎮發展變化態勢,推動縣城嚴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持,有序引導人口向鄰近的經濟發展優勢區域轉移,支持有條件的資源枯竭縣城培育接續替代產業。

三、啟示與建議

(一)啟示

我國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總體上取得了明顯進展[9],通過對上述案例的研究分析不難發現,無論選擇哪一個發展方向,無論縣城是怎樣的功能定位,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都必須在特色產業的引領下進行。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分析不同縣域的典型特征,尋找可能面臨的問題和障礙,將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視作經濟增長的突破口,以點帶面,強化目標管理,明確任務和主要抓手,在縣域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的最終目標。

1.大城市周邊縣域

典型特征:區位優勢明顯;受大城市輻射帶動的效應明顯,經濟發展態勢好,成為支撐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大城市周邊縣城產業承接功能十分突出,人口集聚效應較強??赡苊媾R的問題或障礙:與大城市、鄉村銜接聯動的方向不明晰,承載與連接效應未得到充分發揮;與大城市相比缺乏產業配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資源;吸引高端產業的難度依然存在。主要目標與抓手:認清自身優勢,抓住大城市輻射效應,主動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融入都市圈發展體系,成為大城市周邊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并發揮城市與鄉村連接點的重要作用,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2.專業功能縣域

典型特征:在特定產業領域有較高知名度,如工業類、商貿類、文旅類等,甚至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特色;其產業發展對縣域鄉村發展也有明顯帶動作用;有些專業功能縣域產業體系相對單一、經濟規模較小??赡苊媾R的問題或障礙:一些專業功能縣城自身比較優勢不突出,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產業配套服務水平跟不上;相關要素的整合能力跟不上。主要目標與抓手:要充分考慮縣域自身的特色,通過特定產業及產業集群的培育,增強縣城核心競爭力,培育出“小而美、小而?!碑a業,支撐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3.農產品主產區縣域

典型特征: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強,農產品特色產業和特色市場優勢明顯,如能加快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往往能成為農業強縣??赡苊媾R的問題或障礙:農業生產效率有待提高;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融合程度有待提升;農業配套產業有待完善。主要目標與抓手: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

4.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

典型特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一般不高;基本公共服務、公益性項目、公用事業的投入和發展水平也受到影響??赡苊媾R的問題或障礙:縣城普遍存在人口較少、產業動能受限等問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較為突出。主要目標與抓手:遵從功能區規劃目標與發展規律,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行的原則,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適宜產業和清潔能源;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促進縣域可持續發展。

5.人口流失縣域

典型特征:縣城和村鎮出現人口流失現象;縣域發展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導致難以通過就業實現人口聚集??赡苊媾R的問題或障礙:就業崗位不足,職業發展潛力受限;公共服務配套存在短板;縣城對人口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不足。主要目標與抓手: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挖掘縣城產業潛力,突出特色發展理念,培育接續替代產業,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作用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

(二)建議

想要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就必須明確縣域的發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選擇發展合適的特色產業,為經濟發展以及城鄉融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10]。

對于大城市周邊縣域,主要通過產業園區來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以此來實現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產業配套,增強園區功能性,同時要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之間人、地、錢等要素雙向流動,城鄉協同發展。同時,要縮小與大城市的發展差距,促進與大城市交通互通,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平等、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城鄉收入互促并進,以高質量整體謀劃產業發展引領大城市周邊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專業功能型縣域,在城鄉融合進程中應發揮特色優勢產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向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形成省域乃至全國層面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向下帶動鄉鎮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特色產業的選擇上,更適宜選擇兼容性較高、功能性較強的產業,促進專業功能型產業引領城鄉融合發展。

對于農產品主產區縣域,在特色產業選擇上主要是發展特色農業,關鍵問題在于如何使傳統農業適應城市化發展,如何使農產品更好地接入市場。這就需要引導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現代化發展,拓展、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堅持品牌化戰略,不斷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實現特色農業引領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主要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縣域,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協調,發展以生態農業、新能源產業以及其它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有特色且適宜的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縣域內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建設特色小鎮,發展全域旅游,同時有序承接主要城區超載人口轉移,實現田園風光向城市滲透,城市環保理念向鄉村拓展,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引領城鄉高品質融合。

對于人口流失縣域,要積極縮小城鄉收入、教育、醫療、福利、公共服務等差距,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同時,挖掘縣城產業潛力,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和特色突出且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培育接續替代產業,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并進、互利共贏的新路。

參考文獻:

[1]周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3):87-101.

[2]方創琳.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演進規律的理論解析[J].地理學報,2022(4):759-776.

[3]金成武.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與理論融合:兼談當代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批判借鑒[J].經濟研究,2019(8):183-197.

[4]郭振宗.中國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發展趨勢及促進對策[J].理論學刊,2013(8):52-56.

[5]羅平.都市圈城鄉產業融合:基本特征、實現機制及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2021(6):79-86.

[6]張峰,薛惠鋒,宋曉娜.土地市場、財政分權與城鄉產業融合[J].當代經濟管理,2020(9):19-25:18.

[7]劉合光.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方向[J].學術前沿,2022(15):62-68.

[8]熊曦,肖俊.武陵山片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時空分異:以六個中心城市為例[J].生態學報,2021(15):5973-5987.

[9]年猛.中國城鄉關系演變歷程、融合障礙與支持政策[J].經濟學家,2020(8):70-79.

[10]熊曦.新發展理念下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城鎮化的協同推進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2:55.

責任編輯:詹花秀

收稿日期:2022-12-26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2YJC790146);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XSP2023ZDI024)

作者簡介:熊曦,男,湖南雙峰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工商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業化與城鎮化;李泓伯,男,湖南衡陽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涉農企業管理;肖容,女,湖南邵陽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涉農企業管理。

猜你喜歡
特色產業
安徽宿州靈璧縣:多措并舉發展特色產業
黨建引領謀發展,特色產業促振興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產業“化蛹成蝶”
精準發力 特色產業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水土保持助力西峽縣特色產業大發展
河北臨城:發展特色產業拔“窮根”
陜西子洲:培育優勢特色產業 激發脫貧新動力
西海岸:特色產業振興鄉村
多個特色產業在全國領先
山區畜禽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