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與舞蹈藝術共生的審美效應

2023-06-05 23:18孟光黃卓
藝術評鑒 2023年9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審美共生

孟光 黃卓

摘要:數字技術的運用,相對以往的舞蹈創作手法,在技術、形式、觀念等方面有了創造性重構,其主要特點為:多媒體的舞美和新媒體的傳播,使得舞蹈藝術視覺傳達變得更豐富、多維度;舞臺展示空間從傳統的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轉變;舞蹈敘事手法從單一線性敘事風格向“蒙太奇”敘事風格轉變。在信息時代新科技的發展和推動下,新媒體數字技術與舞蹈藝術合作共生之路是持續的,兩者共生審美效應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在視覺審美的語境下談新媒體舞蹈藝術創作的特點。

關鍵詞:新媒體? 數字技術? 舞蹈? 共生? 審美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為院級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共生的審美效應,項目編號:CYXS2021031。

《大辭?!穼Α靶旅襟w”的定義是:“新媒體建立在數字的、計算機的和網絡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各種媒體形式。相對于傳統的舊媒體(報刊、戶外、廣播、電視),‘新媒體’的‘新’,最根本體現在技術上,也同時體現在形式上,有些新媒體是嶄新的,比如互聯網;而有些是在舊媒體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后,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比如電子報紙?!睌底旨夹g,又稱為數字控制技術,是一門與電子計算機相伴而生的科學技術,包括圖片、文本、聲音、圖像等信息。在信息時代,新媒體應運而生,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舞蹈藝術創新提供了空前廣闊的空間。新媒體舞蹈相比傳統舞蹈的樣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背后的變化是數字技術與舞蹈之間相互促進轉化、交流碰撞所形成的,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新媒體舞蹈創作相比以往的舞蹈創作在技術、形式、觀念等方面有了創造性重構。其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點:多維視野下的視覺傳達、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舞臺展示空間的轉變,“蒙太奇”的舞蹈敘事特點。

一、多維視野下的視覺傳達

舞蹈傳達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使得舞蹈以單純的肢體語言向多維度視覺傳達效果轉變,豐富了舞蹈藝術的審美內涵。新媒體舞蹈視覺傳達是通過新媒體輸送視覺信息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通過引人注目的視覺感官,讓觀者牢牢記住其中的內容,并產生共情、共鳴。

分析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多維視野下的視覺傳達?!岸嗑S”視野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數字技術的運用,多媒體舞美的呈現使得舞蹈藝術形象更生動,舞蹈內容呈現更豐富、飽滿;另一層是指新媒體的傳播,舞蹈《只此青綠》把“青綠”“山水精神”嵌入舞蹈藝術進行了傳播,通過多種新媒介與觀眾產生情感共振。視覺傳達有三要素,即:視覺文本、媒介和接受者,視覺傳達是指從視覺文本的傳達,到新媒體的媒介,再到接受者對視覺信息的選擇、接收、感知和理解的過程。

其一,視覺文本的設計。舞劇創作團隊要設計出與主題相匹配的舞美顏色、舞者舞姿線條的造型、燈光明暗色調的調和等元素組成視覺文本?!吨淮饲嗑G》的視覺傳達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數字技術的運用,表現為屏幕上呈現出舞劇創作的核心題材,即王希孟的繪畫《千里江山圖》;二是舞者肢體語言所傳達的舞蹈美感;三是多媒體的舞臺舞美呈現。先說“青綠”二字,它不僅是顏色上的視覺傳達,在新媒體的傳播下,它成了一種符號在大眾中傳播開來。舞創團隊以青綠為美,舞者的服裝下半身石青,上半身石綠,多層裙擺和雙袖的青綠舞服如疊嶂峰巒,舞者一傾、一仰、一含、一轉,即可傳達畫中萬里江山?!扒嗑G”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即“青綠山水”,它傳達了宋代美學精神即山水精神,此精神氣象之美給人一種深遠、空靈、恬淡、雅逸的審美體驗。再說舞者舞姿線條的造型,說到舞姿造型必會提到火遍全網的“青綠腰”?!扒嗑G腰”動作本名叫“險峰”,由后腦意識帶動后背延續向下,刻畫出陡峭的山石。這一舞姿造型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相統一,內在體現險中勇攀,外在挑戰身體極限,把“險”刻畫得生動形象。最后,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只此青綠》呈現出獨特的舞美氣質,特別是燈光的運用。燈光在均衡、變化、對比、和諧等形式美學法則下,使色彩、構圖、線條、光影、質感等各種視覺達到了渾然一體的效果,呈現出了“雅致、古澹、唯美”等穩定的視覺美學追求。

其二,通過網絡、電視、手機等新媒體將視覺文本多途徑傳達給受眾。2022年《只此青綠》在中央廣電總臺春晚亮相后,“青綠山水”“青綠腰”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不斷衍化發酵,助推其持續升溫。例如:在抖音、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上,能看到許多舞者和舞蹈愛好者以挑戰“青綠腰”為題的視頻。又如:“青綠山水”成為一種符號,代表了華夏兒女腳下的萬里江山,也象征著中國人民的自豪。近期,《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推出了視頻《新千里江山圖》。該作品中,藝術創作者巧妙地將“青綠”置身于新時代的語境下延展開來,開篇舞者孟慶旸一抖青綠長袖,把人們的視野帶入了美輪美奐的《千里江山圖》,從國風畫卷進入高鐵飛馳、農田廣闊的現實世界,每一次的光華穿越,飛馳視野的停駐都是新時代的榮光。有象征國家實力的航空母艦;有代表中國科學家卓越貢獻的畫面,載人航天逐夢天空等;有代表中國人勇于挑戰精神的畫面,極限勇攀珠峰等;也有代表可愛可敬的平凡人,寸土不讓保衛祖國的軍人、上山救火的摩托少年、英勇抗疫的醫護人員,他們的身影與袁隆平、黃文秀、張桂梅、鄧興等人樸實堅定的聲音交匯成時代的樂章?!缎虑Ю锝綀D》詮釋了新時代“千里江山圖”的現實意義,激起了人民的思想共鳴,在欣賞的過程中,人民大眾找到了在篤行不怠的奮斗中的自我認同。

接受者對視覺文本信息的選擇、接收、感知和理解是不同的。有人側重對舞蹈藝術美的感受,有人側重對《千里江山圖》畫卷的贊嘆,還有人側重藝術學理的研究。近幾年,關于《千里江山圖》《只此青綠》的研究、評論文章出現了“扎堆”的現象。其中,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專家為學術帶頭人,對《千里江山圖》進行了溯源。例如:有對畫作希孟姓氏的考證研究,主要文章有楊新的《關于〈千里江山圖〉》;余輝的《希孟姓氏和早卒案蠡測——謹以此篇紀念楊新先生》;曹星原的《王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國寶之路》等。有對《千里江山圖》繪畫構圖的研究,主要文章有傅熹年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筑》;余輝的《〈千里江山圖〉卷的實景與詩意》《細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圖〉》等。有通過裝裱、絹質、款印考證《千里江山圖》畫卷的輾轉研究,主要文章有徐邦達《宋金內府書畫的裝潢標題藏印合考》;曹星原的《王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國寶之路》;余輝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絹質和相關款印的檢測分析》等。有用回歸原境方法論去研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情理推理,以及與王希孟有重要關系的宋徽宗趙佶繪畫“代筆”與“親筆”的考究,主要文章有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余輝的《回到王希孟作畫的歷史現場〈千里江山圖〉卷辨析》;韓剛的《“故憑彩筆親模寫”考釋——宋徽宗工麗畫作為“代筆畫”辨正》《“代御染寫”考釋——宋徽宗趙佶“代筆畫”證偽》等。此外還有關于“千里江山”的說法合理與不合理的研究,“千里”與“萬里”,差了一個數量級,中國美術史上的相似作品,稱“萬里長江”“江山無盡”,“千里江山”的“千里”探究的文獻研究也不少,在此就不再列舉了。除了考古學、美術學領域對《千里江山圖》的熱論外,還有圍繞現《只此青綠》引發的藝術內部性“創作”與外部性“傳播”的多維闡釋文章,例如:張萍、林毅的《遠非“只此”的〈只此青綠〉——“視覺系舞蹈”舞臺藝術創作走向》;馮雙白《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三大藝術突破》等;還有報刊上的《東方特質、原創性和文化精神》《舞問“青綠”悅動心房》《讓文物活起來的一次生動實踐》《既叫好,也叫座》等好文。通過《只此青綠》發酵,可以看到,受眾對視覺文本信息的選擇、接收、感知和理解是不同的。在視覺傳達過程中,雖然視覺文本給定了一個情景或場景,但文本所承載的視覺信息相對而言是無限的,為受眾個體的解讀提供了多維視野?!吨淮饲嗑G》掀起的絕非一般的“國潮熱”,舞蹈詩劇用舞蹈繪制一幅千里江山圖,是一次文博與藝術的連線,是一次藝術與傳媒的互鑒,是一次藝術激起中國傳統文化溯源的漣漪。

二、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轉變

空間是所有藝術形式所共有的因素,舞蹈藝術是一種時空的動態造型藝術,空間的呈現和展示顯得尤為突出。從舞蹈傳統展示的手段來看,其是三維物理空間的傳播方式,是一個“物理空間”。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虛擬空間”的呈現不斷進化,舞創團隊越來越重視舞蹈藝術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使得舞蹈藝術展示空間從三維的“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轉變,“虛擬空間”的延伸拓展改變了舞蹈藝術的審美感受。

2019年由張藝謀執導的全新觀念演出佳作《對話·寓言2047》備受大家青睞,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曾在觀演后贊道:“美可以到極致?!薄秾υ挕ぴ⒀?047》可以稱得上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優秀藝術創意舞臺劇之一?!?047”寓意未來,圍繞“人與科技的關系將何去何從”這一命題,打造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舞臺劇。該劇在藝術展示空間上采用了大量的、最先進的數字技術,試圖打破人們固有思維模式和欣賞慣性,帶給觀眾新的戰栗。

《對話·寓言2047》是一場視聽覺的盛宴,也是一場現代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對話,其中有好幾個舞蹈作品使人記憶猶新。例如:作品《古琴·光劍》由裘繼戎表演的一段創意激光舞,讓不少觀眾驚呼贊美。該作品是跨界藝術家裘繼戎、古琴藝術家巫娜與激光編程師的一場互動表演。在創作期,裘繼戎的舞蹈語言與激光編程師有一段艱難的磨合,他們不斷對燈光與激光的光比、光色進行反復推敲,最后選擇放棄了大面積的側光,只用適度的側光進行了勾勒。在暗黑的空間中,激光給舞者營造了一個多變、無限的虛擬空間。在激光舞中,激光空間構圖時而似“強者”撲面而來、咄咄逼人,時而在博弈中與人和諧共處,在舞臺展示空間中看到舞者在鋪天蓋地的信息網絡中尋覓出路,同時激光的變化也外顯了舞者的情緒與思想。激光與舞者的互動表演,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還觸及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作品《堆諧·云》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拉孜堆諧傳承者們表演的群舞。拉孜堆諧的舞蹈表演與LED藝術裝置中玻璃瓦般閃爍的光線相組合而成,舞蹈與數字技術的組合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奇觀。光線的流動是由裝置內的鋼琴演奏家控制的,鋼琴聲實時控制燈光秀,不規則的線條燈光是對音樂產生的敏感反應,與拉孜堆諧踢踏的舞步相呼應。線條燈光隨著舞蹈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增強了觀眾對舞蹈的動態視覺感受。作品《神鼓·影》是現代舞表演者李宇與影子舞設計師的合作,該作品最吸引觀眾的地方是機械臂藝術化、“感性化”與舞者互動。在人們的印象中,機械臂主要應用在工業場景,如果從機械工具到承接藝術表演,需要它展現出更柔性的動態美是很有難度的事??萍紙F隊通過撰寫多達56700行的代碼,成功地將機械臂“情感化”,再利用投影技術,將機械臂的影子實時投影到了舞臺中央與舞者李宇相配合。再加上一個創意的主題,即在整個作品中讓人與機器角色轉換,機械臂將舞者不斷“改造”“拼湊”“打磨”,把人改造成了它們想要的狀態與形狀,成了最后贏家。作品《神鼓·影》通過舞蹈與機械的互動表演還投射了一個哲學問題:影,因身體而生,也因意念而在。共舞中,何為實?何為虛?何為我?科技與人的關系,取決于你我對未來的思考。作品《碗碗腔·矩舍》是由陜西省省級非遺同朝皮影代表性傳承人王進法與現代舞表演者胡婕的合作作品?!巴胪肭弧笔莵碜躁兾鞯囊环N傳統表演形式,對應的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全息影像技術”,影像的舞者與真實的舞者虛實結合,交相呼應,在“碗碗腔”的配合下達到了極具對比和張力的戲劇效果。王進法吟唱出三秦大地流傳數百年旋律的“碗碗腔”,樸實簡明。對比全息影像與舞蹈者相互交融的“全息舞蹈”,它奇幻虛擬、美輪美奐,在時空上營造出了更深遠的寓意。

從創意激光舞,到拉孜堆諧舞蹈與LED藝術裝置相組合,到現代舞與機械手臂影子舞的互動,再到全息舞蹈,能看到新媒體數字技術打破了以往傳統的、三維的、物理的舞臺展示空間。舞蹈藝術展示空間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的轉變,為舞蹈藝術提供了更寬更廣的展示空間,打破了人們的固有欣賞慣性,帶給了觀眾全新的舞蹈審美感受。

三、“蒙太奇”的舞蹈敘事手法

舞蹈藝術以人體本身為載體,在藝術表現手段上有一定的局限,常有一種說法認為舞蹈藝術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如今,數字技術的介入產生了舞蹈視頻、舞蹈電影等新的舞蹈藝術形式,其敘事問題在新媒體舞蹈藝術中不再受到影響。從技術應用的角度看,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首先得益于電影攝像技術的成熟,借助電影攝影技術的視覺思維,舞蹈拙于敘事的不足得以彌補。

大名鼎鼎的導演維姆·文德斯拍攝了舞蹈影片《皮娜》,它被譽為影史上第一部 3D 舞蹈藝術片?!镀つ取凡捎昧巳徊煌男戮S度,首先,攝像機拍攝不是固定的,它與藝術家們一起舞蹈、舞動。其次,影片的拍攝角度完全尊重編舞師的意圖,其竭盡全力找到了舞蹈每一時刻所對應的理想空間位置。維姆·文德斯將這樣拍攝的舞蹈 3D 帶上了大銀幕,在片中觀眾能超真實地觀看人物、沙子、水滴和所有的一切,并沉浸其中體驗感受。舞蹈的場景,前、中、后景的層次設計非常分明,人們可以自由地360度觀看這些舞蹈,更加擴展了舞蹈的空間感。3D 的運用令舞蹈動作完全原汁原味地呈現了出來,尤其在中景和近景時,舞者和觀眾被拉近到不可思議的距離,完成了現場演出難以企及的效果,使觀眾進入一種沉浸式的審美感受?!镀つ取酚涗浀牟粌H僅是舞蹈本體,透過維姆·文德斯的視角,鏡頭下皮娜的眼神、情感、思想迸發的瞬間都被記錄了下來,3D技術捕捉到了皮娜和她的舞者們詮釋孤獨與尋求自我時的掙扎過程,這也是《皮娜》最為打動觀眾的地方。

上面說的是3D舞蹈電影,接下來,筆者談談“蒙太奇”在舞臺舞劇創作中的運用?!懊商妗笔请娪敖洺J褂玫膭撟魇址?,是通過場面片段、段落行進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舍,以集中表達主題思想為目的,有邏輯地重新組裝連接的語言結構特點。編導周莉亞和韓真合創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舞蹈敘事策略上運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使得舞蹈語言結構“蒙太奇化”,舞蹈敘事功能上有了明顯的突破?!队啦幌诺碾姴ā窞槲覈撞扛锩}材的諜戰舞劇,多線條的敘事線索為舞蹈敘事帶來了難度,“蒙太奇”的舞蹈語言結構,主要體現在深邃而精準的“空間營造”,讓觀眾不至于在繁復的“敘事”中迷失方向。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可以看到其既有造型美,又有情節性的“照片連綴”式表現,在敘述女主和男主從黨員同志扮演夫妻到真情實感組建家庭的表述上,“蒙太奇”的舞蹈語言結構將他們的點點滴滴用層次分明的場面片段組接連綴了起來,高度概括了他們之間的情感發展,這一段的敘事手法是整個舞劇敘事上的一大亮點。在舞劇中還可以看到某一已逝事件的過程“回放”,如:裁縫被發現黨員身份和被殺的過程、特別情境中眾生蕓蕓的生活狀態,如“蒲扇舞”等。這些舞蹈敘事策略的運用和創新,即“蒙太奇”舞蹈語言結構的成功典范,不僅精準地指向了內容表現,而且還建構起了更為深邃的舞蹈敘事風格,這種敘事特點在后續舞蹈創作中得到了推廣。例如:舞劇《川藏·茶馬古道》中就穿插了“蒙太奇”的舞蹈敘事手法,通過回憶與現實的不斷交替,激發觀者的聯想和想象,留下難以忘懷的觀感體驗。又如:舞劇《七尺》中“蒙太奇”舞蹈語言結構的處理方式,使隱秘的戲劇聯系與人物沖突更為清晰,戲劇張力更為突出。再如:編導鄧林在舞劇《泥人的事》中集中體現了他的藝術追求,“蒙太奇”的舞蹈敘事手法避免了場次變化,即“道具轉動、人不動”的方式,呈現出“簡約”不“簡單”的審美體驗。

四、結語

如前所述,科技對舞蹈藝術創作的影響越來越大,科技賦予了舞蹈藝術新的生機,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即新媒體舞蹈藝術,它打破了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欣賞慣性。舞蹈藝術與新媒體數字技術融合后,舞蹈藝術輸出的信息、方式變得越來越全面、復合。從目前來看,新媒體舞蹈藝術具備極高的審美性與先進性,上文所列舉的舞蹈案例都是新媒體與舞蹈藝術共生審美效應中的佼佼者,是后續舞創學習的楷模。然而筆者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新媒體舞蹈作品良莠不齊,在新媒體與舞蹈藝術共生協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研究。首先,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語境下,舞蹈藝術與數字科技的關系將如何協調,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沖擊,舞蹈藝術所產生的困惑將如何面對:舞蹈在協同中如何定位發展自身的優勢;面對技術快速更新,將如何跟上科技的步伐。筆者認為,面對這樣的困惑,最重要的是持有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創作觀,即開放、共生的藝術創作態度,踐行中牢記新媒體、新科技為人,為舞蹈藝術服務,不能過于依賴、偏重于科技,而失去了舞蹈本體的藝術感染力。其次,在媒體傳播中,不管運用什么樣的媒介,都要以舞蹈本體為核心,以完美的視覺呈現為目標。無論其終端媒介是傳統形態的電視,還是新形態的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無論其創作的目的是商業的、大眾的,還是實驗的、先鋒的,所有新媒體舞蹈藝術作品都應該是基于純粹舞蹈審美體驗的基礎之上,借助新媒體形式來傳達舞蹈藝術的深層意蘊。最后,關于新媒體、新科技與舞蹈藝術共生關系的探索,包括相關理論的研究尚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國際互聯網與電子數據庫的廣泛建立,新媒體舞蹈藝術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未知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朝霞.新媒體舞蹈創意實踐的類型學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2):12-15.

[2]張朝霞.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4):49-52.

[3]張小夫,張朝霞,劉言韜.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中的三個重要范疇[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01):44-51.

[4]丁蕾.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5]王方.數字時代藝術媒介化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年.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審美共生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