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認識進展及未來展望

2023-06-12 14:52巢清塵李柔珂崔童魏超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3年1期
關鍵詞:未來展望氣候變化

巢清塵 李柔珂 崔童 魏超

摘要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部分反映了自2015年以來,基于氣候系統觀測、古氣候檔案、理論研究和氣候模擬等科學分析,取得的一系列關于中國氣候變化的新證據、新認識,總結了中國大氣、海洋、冰凍圈、生物圈等氣候基本變量以及極端事件、典型區域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了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人類活動驅動因子的變化,預估了中國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比較了此次評估報告與《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框架結構、結論認識等方面的新特點,指出中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體系性不斷豐富、科學基礎的認識不斷深化。文章最后通過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第一工作組報告的初步比較,提出了未來我國在氣候變化監測診斷、檢測歸因、模擬預估,以及工具方法等方面應加強的內容。

關鍵詞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科學進展;未來展望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3)01-0074-06 DOI:10. 12062/cpre. 20221101

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也是一種政策“支撐工具”。通過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科學家或科學團體、機構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國際社會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近十來年,隨著中國生態文明理論提升到新的高度,應對氣候變化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同時科學認識極端氣候變化規律和風險既是適應氣候變化,也是積極推動“雙碳”工作落實的重要基礎。在此新形勢下,2018年中國啟動了《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制?!兜谒拇螝夂蜃兓瘒以u估報告》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部分由來自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的近20家研究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參與編寫。報告包括十二章,著重反映了自2015年以來,基于氣候系統觀測、古氣候檔案、理論研究和氣候模擬等科學分析,取得的一系列關于中國氣候變化的新證據、新認識。報告從大綱確定,到啟動編寫、專家和部門評審,再到多輪的修改并最終發布,歷經四年時間,凝聚了所有編寫專家的大量心血。

1 報告主要結論[1]

1. 1 中國氣候的變化事實

1900—2019年全球、北半球、南半球平均表面溫度的變暖趨勢分別為每10年升高(0. 09±0. 01) ℃、(0. 09±0. 01) ℃和(0. 08±0. 01) ℃ ,1979—2019 年全球達每10 年升高(0. 17±0. 03) ℃。1998年以來全球變暖不僅沒有停滯,反而略有加速。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約(1. 11±0. 13) ℃[2]。1900—2018年中國陸地百年氣溫升高趨勢在1. 3~1. 7 ℃。1960—2019 年增暖加速達每10 年0. 27 ℃,增溫幅度高于全球水平。20世紀的中國氣候是2000年歷史以來最暖的百年之一,公元950—1300 年的暖期與北半球其他區域的中世紀暖期大致對應,但歷史暖期各地存在位相差,而20 世紀幾乎是全球同步增暖。2002—2021年的20年是中國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3]。近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可能是一些城市局地增暖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對中國整體增暖而言,城市化效應比觀測到的變暖趨勢小一個量級。

1900—2019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無明顯趨勢性變化,但存在顯著的20~30年尺度的年代際振蕩。1961—2019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且年代際變化特征明顯,1961—1979年無明顯趨勢性變化,1980—2000年和2012—2019年以偏多為主,2001—2011年總體偏少,2012年以來呈增加趨勢。中國東北、西北、西藏大部年降水量呈現較強的增加趨勢,而自東北南部和華北部分地區到西南一帶的年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近30年西北地區中西部氣候出現向暖濕轉型的趨勢,但由于西北地區降水量基數小以及部分地區蒸發量增加,干旱氣候的格局未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西部地區冰川整體處于萎縮狀態,但存在很大的區域差異性,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冰川退縮更明顯。最大凍土深度呈逐年減小的趨勢。21世紀以來,由區域蒸散發轉化形成的降水增加,中國區域水文內循環較之前活躍,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各個流域差異增大。中國地表徑流總量總體上呈減少趨勢,東南諸河和西北內陸河的徑流總量表現為增加趨勢,其余流域均表現為減少趨勢。相對于1961—2000年,2001—2018年區域蒸散發轉化形成的降水增加了約9%。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西部地區冰川整體處于物質虧損狀態,其北部和東部冰川變化較南部和西部大,海拔較高、山體較大的山區比低矮的山區冰川變化小,其中阿爾泰山、瀾滄江和冷龍嶺冰川年退縮率最高,年減少量約為0. 75%。位于多年凍土層之上的活動層呈加快增厚特點,多年凍土退化明顯,1981—2019年青藏公路沿線活動層平均每10年增厚19. 6 cm。1961—2015年中國新增湖泊144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新疆湖區,受氣候變暖,冰川、凍土消融及降水增加的影響;消失湖泊333個,主要分布在人類活動顯著的東部平原湖區,但1990年以來中國湖泊數量和面積都呈增加趨勢。

1958—2018年,中國近海年平均海表溫度升高(0. 98±0. 19) ℃,東中國海(渤海、黃海、東海的簡稱)的升溫幅度高于南海。1958—2018年全球海洋和南海上層2 000 m熱量持續增加,但南海整體熱量增加較弱。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每年3. 4 mm,高于全球海洋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2012—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于近40年來高位。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為1980年以來最高[3]。20世紀70年代之后,熱帶太平洋厄爾尼諾信號顯著增強,持續時間更久。1990年之后,中部型厄爾尼諾頻發,造成中國夏季長江流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華南降水偏多的現象更多發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東部及鄰近海域出現的超強臺風和海洋熱浪頻率趨多、增強。

1951—2019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 18 ℃。1961—2019年,中國區域極端高溫日數顯著增多,熱浪頻率增大,平均暖晝日數每10年增加5. 7天。1961年以來中國日-夜復合型極端高溫事件頻次顯著增多、持續時間顯著延長、覆蓋面積顯著增大,影響面積每10年平均擴大約76. 40萬km2。1961—2019年,中國平均冷夜日數平均每10年減少8. 2天,1998年以來冷夜日數較常年持續偏少。華北中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區暴雨呈減少趨勢,而江南和華南大部分地區暴雨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極端少雨天氣增多,特別是伴隨高溫熱浪而快速發展的“驟旱”事件劇增。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臺風個數呈減少趨勢,但在中國登陸的臺風個數則有微弱的增多趨勢,登陸中國的臺風比例呈增加趨勢,臺風強度有所增強。氣候變化增加了華北平原靜穩天氣的發生,從而增加了冬季強霾天氣的頻率和持續時間。

氣候變化導致的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都造成了影響,由于中國政府積極的防災減災政策以及各級政府和公眾的有效應對。根據應急管理部等單位的《2021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近20年中國無論是受災人口、因災死亡失蹤率,還是經濟損失總體均呈下降趨勢。2021年中國受災人口、每十萬人受災人口、因災死亡失蹤人口、每十萬人死亡失蹤率、直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較2002—2020年相應均值分別下降65. 9%、67. 8%、58. 7%、61. 0%、49. 1%和64. 9%。

1. 2 中國典型區域的氣候變化特征

東亞夏季風在20世紀70年代末顯著減弱,但其強度從21世紀初開始有所恢復,中國東部夏季風雨帶隨之北移,造成近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不同于東亞夏季風,南亞夏季風過去半個世紀的減弱趨勢一直維持,而且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急劇減弱。東亞冬季風強度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顯著減弱,但在21世紀初再次增強,由此導致近期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東亞冬季極端低溫事件發生頻率有所增加。亞洲季風的上述變化,受到熱帶和中高緯氣候系統內部因子、自然外強迫和人為外強迫的共同影響。

1951—2018年全球干旱區面積趨于縮小,但極端干旱區和半干旱區面積均呈增長態勢。同期中國干旱和半干旱區范圍呈擴張趨勢,而極端干旱區面積減少。相比于全球情況,中國半干旱區面積擴大明顯,尤其在近10年(2009—2018年),面積擴大了大約10%,主要是由中國東北部的半濕潤區/濕`L瑊潤區轉變而來的。極端干旱區面積在中國呈縮小態勢,與全球呈擴大趨勢不同,最近消融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其次為喜馬拉雅山南緣。西藏地區海拔4 500 m以上地區最大凍土深度減小趨勢最為明顯。青藏高原對氣候系統的阻擋和對季風的牽引作用,形成中國西北干旱,江南、華南濕潤的氣候。其感熱變化通過“感熱氣泵效應”驅動作用,對亞洲夏季風和中國東部降水產生重要影響。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氣候的部分區劃界線也出現了變化。與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中國東部溫度帶的多條界線出現不同程度北移,其中整體北移最顯著的界線為北亞熱帶北界東段,平均北移1個緯度,并越過淮河一線。中亞熱帶北界中段和南亞熱帶北界西段也局部出現顯著北移。同期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變化以年際和年代際波動為主要特征,干濕狀況變化幅度不大。

中國幾個重要經濟區(圈、帶)氣候變化明顯,極端事件呈上升趨勢。1961—2018年,環渤海經濟區、長江經濟帶、華南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的年均氣溫上升趨勢分別達每10年0. 35 ℃、0. 20 ℃、0. 20 ℃和0. 33 ℃,其中環渤海經濟區、長江經濟帶和華南經濟圈均在2014年后突破了各自最暖年的年均氣溫記錄。這幾個經濟區(圈、帶)的降水趨勢變化年際和年代際波動顯著,時空差異較大。2014—2018年,這幾個經濟區(圈、帶)最高氣溫超歷史極值或極端閾值(發生概率≤10%的分位值)的極端高溫事件頻發;同時環渤海和東北經濟區的區域性跨季連旱和極端特大暴雨等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大,長江經濟帶暴雨日數偏多,華南經濟區的臺風影響呈加重態勢,長江經濟帶和東北經濟區在增暖的同時出現了多次大范圍的極端低溫事件。

1. 3 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

全球和中國的溫室氣體濃度皆持續增大,中國氣溶膠及其前體物人為排放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地區呈不同特點,碳循環和其他生物化學循環變化對中國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自1750年以來,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為66%,其濃度在2021年平均增加了2. 5 mg/L,達415. 5 mg/L。一氧化二氮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為7%,增加了1. 3 μg/L,達334. 5 μg/L。這些增幅都略高于前10年的年均增幅[4]。中國瓦里關站在2009—2018年CO2 和CH4 濃度年平均增長量為2. 32 mg/L 和7. 7 μg/L。1984—2019年中國氣溶膠的空間分布主要特點為PM2. 5濃度北方大于南方,內陸大于沿海,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006—2014年中國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PM2. 5 濃度居于全國不同區域之首。2014—2019年,大城市的PM2. 5的年均濃度呈下降趨勢,達標城市比例有所提高。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濃度變化改變了全球輻射能量平衡,對環流、降雨、東亞季風等均有顯著影響,但氣溶膠的氣候效應還有很大不確定性。

土地覆蓋和生態系統變化對大氣溫室氣體起重要調節作用,并通過生物物理化學循環的大尺度變化對東亞氣候產生顯著影響。1980年以來,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覆蓋變化最為劇烈的區域,陸地生態系統固碳量增加。中國近海整體可能是大氣CO2匯。中國土地覆蓋變化總體上是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不斷擴張,森林面積有所增加,而草地面積持續減少,但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有較明顯的差異。2010—2015 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總碳儲量為(79. 24±2. 42)PgC,其中森林碳儲量最大,占總碳儲量的38. 9%。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量的增加得益于氣候變化以及國家森林和農業管理措施的共同作用。過去30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是顯著的碳匯,且其碳匯效應呈增大趨勢。在未來50年內,中國陸地生態系統依然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在全球碳循環中將起著更加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實施的大規模生態恢復工程對改善生態環境和減緩氣候變化帶來了積極影響。中國近海不同區域由于受到不同陸源和外海的碳和營養鹽輸入和交換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碳源、碳匯特征。就年平均而言,東海是大氣CO2匯,南海是大氣CO2源。中國近海整體是大氣CO2匯,每年從大氣中吸收的CO2折合為約1 080萬t碳。中國近海局部海域出現酸化和溶解氧含量降低現象,未來中國近海的酸化將加劇且溶解氧含量進一步下降。

1961年以來,中國的平均氣溫、極端溫度的強度、頻率及持續時間的變化很可能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對1961年以來觀測到的中國平均氣溫的升高,CO2等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約達85%。在中國西部,包括溫室氣體、氣溶膠排放以及土地利用變化在內的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地表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很可能使得中國極端高溫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極端低溫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減少,使得夏日日數和熱夜日數增加,霜凍日數和冰凍日數減少。人類活動很可能增大了中國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同時可能減小了低溫寒潮的發生頻率。具有中等信度的是,人類活動對1950年以來中國東部弱降水減少和強降水增加產生了影響,但是對東亞夏季風減弱造成“南澇北旱”降水格局的影響仍然是低信度。人類活動對中國干旱的影響也為低信度。中國區域年到年代際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受到了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等自然變率的影響。

影響中國海平面變化的主要因素為海水密度和質量改變,陸面垂直運動和冰川均衡調整也有貢獻。其中,海水密度改變(比容海平面變化)對中國近海海平面變化的__影響最顯著,貢獻可達50%~80%。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貢獻來自海水熱膨脹和陸地冰川冰蓋融化,20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中至少有45%~50%可歸因于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此外,中國海平面年際和年代際變化主要受局地因素和大尺度環流的影響,包括比容效應和風、黑潮、淡水通量等海洋與大氣動力過程調整,并與EN?SO、PDO密切相關。

1. 4 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

未來中國氣候變化整體上呈變暖變濕趨勢,但不同區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區域平均氣候變化幅度大于全球平均。與1986—2005 年相比,在RCP2. 6/RCP4. 5/RCP8. 5(以下簡稱RCPs)三種情景下,到21 世紀前期(2021—2040 年)、中期(2041—2060 年)和末期(2081—2100 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分別上升約1. 0 ℃/1. 0 ℃/1. 2 ℃、1. 5 ℃/2. 1 ℃/2. 8 ℃和1. 4 ℃/2. 6 ℃/5. 1 ℃,升溫顯著區域主要在青藏高原和中國東北地區;中國年平均降水將分別增加約3%/2%/2%、5%/6%/7% 和5%/9%/13%,平均降水變化的空間結構表現為北方相對變濕,而南方相對變干,青藏高原區域變濕更為明顯。大多數氣候模式對中國降水變化的模擬能力普遍偏弱。

與1986—2005 年相比,在RCPs 情景下,21 世紀前期、中期、末期中國區域平均極端最高溫度將分別升高1~1. 2 ℃、1. 7~2. 8 ℃、1. 7~5. 3 ℃,其中華東和新疆西部盆地增幅最大。未來平均極端最低溫度在東北、西北北部和西南南部的升高幅度最大;未來中國區域平均高溫熱浪發生天數將分別增加4~6 天、7~15 天和7~31天。中國平均極端降水在2016~2035年將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20年一遇,到21世紀末在RCPs三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將分別變為17年一遇、13年一遇和7年一遇。極端干旱事件在中國北方將減少,南方將增加。未來百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降水增加,極端降水強度和頻率的增大更為顯著。南亞夏季風環流有所減弱,但其導致的降水有所增加。東亞冬季風整體上沒有明顯變化,但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25°N以北冬季風減弱,25°N以南冬季風增強。

在人類持續排放溫室氣體情景下,中國近海海表溫度將繼續上升,且渤海、黃海和東海的升溫幅度尤為明顯。相對于1986—2005 年平均海平面,在RCP4. 5 情景下,到2100年東海海平面將上升33~84 cm,南海海平面將上升34~79 cm;在RCP8. 5 情景下,到2100 年東海海平面將上升47~122 cm,南海海平面將上升49~109 cm。未來中國近海鹽度、環流、強臺風和海洋熱浪的變化,尤其是海洋的碳源匯、酸化和溶解氧的觀測和相關研究仍需加強。

即使全球在本世紀前可能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中國氣候變暖的趨勢仍將持續。按照目前全球提出碳中和目標國家的承諾得以全部兌現,未來氣候系統仍基本處于RCP2. 6和RCP4. 5情景下的變化幅度間,中國氣候在平均溫度、降水上仍將變暖變濕,高溫熱浪和強降水等極端事件還將頻發,冰川融化、凍土退化、近海海溫升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態勢還將持續。但不同區域的變化程度有所差異。

2 歷次評估報告的特點

中國自2002 年開始編制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6、2011、2015年陸續發布了三次國家評估報告。迄今為止發布的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既有與全球氣候治理同頻共振的特點,也有更為體現中國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特色。

2. 1 評估報告的體系性不斷豐富

四次國家評估報告的總體結構基本穩定,且內容不斷擴展、深化和多元。第一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包括三部分,分別為“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評價”。第二次評估報告增加了“全球氣候變化有關評估方法的分析”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第三次評估報告關注了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等內容,特別加強了在數據和方法領域的基礎性工作,并以特別報告的形式系統地梳理了氣候變化領域的有關數據和方法、氣候變化對中國重大工程的影響、碳捕獲利用和封存等知識體系。第四次評估報告主報告在保持“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與適應”“減緩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四大主版塊基礎上,還包括方法、數據、地方典型案例等8個特別報告。

中國的四次評估報告出臺之際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重要事件相伴相隨。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后的2006年中國發布了首次國家評估報告。第二次國家評估報告的編寫則經歷了2009年《根本哈根協議》談判的焦灼,以及2010年《坎昆協議》的達成。第三次國家評估報告發布正逢《巴黎協定》生效之際。剛剛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是全球履行《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提出碳中和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不斷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全面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關鍵時期。報告關于中國氣候變化相關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的新知識、新認知,將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為中國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規劃提供決策支撐,為中國參與全球氣候合作與氣候治理體系構建提供政策支持。

2. 2 科學基礎的認識不斷深化

對中國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是適應、減緩以及治理的基礎。第四次評估報告無論在框架結構還是認識結論上都更為豐富和全面。第四次評估報告科學認識部分突破了以往的“事實、歸因、預估”三部曲結構,在章節上強調了“事實、原因與未來趨勢”“驅動力”“中國區域的響應”“支撐適應和減緩”的四部曲結構。在內容設計上更多圍繞服務適應和減緩目標的新需求,來呈現科學進展。一是科學上的新認知,如歷史氣候與現代氣候的比較、氣候系統各圈層的變化特征、未來氣候模態和極端事件的變化趨勢,以全面認識中國氣候的演變和機理;二是氣候態以及極端事件的變化原因,如自然和人為因素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極端事件和單個重大極端事件的歸因;三是中國氣候對全球氣候的響應及其機理,如海洋、生態系統和土地利用變化,青藏高原、北極、南極氣候以及季風系統的變化,大氣環境和空氣質量與氣候的關系,區域氣候變化等;四是氣候系統中的“臨界點” 以及多個極端事件疊加造成的復合風險,當前和何時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活動可以影響未來溫升的時間等。

與《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相比,本次報告明確了20世紀是中國過去2000年歷史最暖的百年之一,1900—2018年中國陸地百年氣溫升高趨勢高于《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百年(1909—2011 年)水平。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近海變暖顯著,海表面溫度上升幅度和速率均高于全球海洋平均。2009—2018年的近10年,中國半干旱區面積擴大,但極端干旱區面積縮小。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比全球其他地區更顯著。關于氣候變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研究有較為系統的新發現,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增大了中國PM2. 5的季節平均濃度,且全球變暖導致中國北方冬季重霾污染事件的頻次和持續時間增加。報告明確了從年平均看,中國近??傮w是大氣CO2匯,但不同海區的貢獻不同,其中東海是大氣CO2匯,而南海是大氣CO2源,這一結論改變了以往的認知。

人類活動對部分單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認識更加明確,尤其是與溫度有關的事件。人類活動改變了強降水發生的概率的認識處于中等信度,但對于其他極端事件的影響,目前尚未有更為清晰的認識。盡管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諾,但即使各國延續當前氣候政策并且能夠兌現所有近零排放承諾,到本世紀末全球溫升比工業革命前還將大約上升2. 4 ~2. 8 ℃[5],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氣候將變暖變濕,高溫熱浪和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將頻發強發,冰川融化、凍土退化、近海海溫變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態勢還將持續,但不同區域的響應程度有所不同。

3 未來展望

2022年夏季北半球創記錄的高溫熱浪,隨之引發嚴重干旱等一系列極端事件的頻發強發,復合型氣候風險日趨嚴重,再次提醒人們“氣候危機”近在眼前。2021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值、沿海海平面高度和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均打破觀測紀錄。面對新的風險與沖擊,如何化解危機,統籌好社會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疫情后“綠色經濟復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國內面臨的新挑戰。

科學認知是有效制定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政策的基礎。對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在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監測分析能力方面,中國尚存在對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的觀測能力、數據的完整性、不同數據集的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在氣候變化主要的敏感地區,如南北極地區、青藏高原等地區觀測站點稀少,數據序列不完整。在全球海洋以及深層海洋的觀測能力偏弱。由此造成對年際和年代際變率變化的機理以及對影響中國的重要季風系統、大氣環流模態、海洋、冰雪監測和綜合分析能力不足。對于工業化以來百年尺度極端溫度事件變化的檢測歸因,特別是溫室氣體、氣溶膠、城市化等人為強迫的貢獻比例,區域尺度極端降水和水汽變化的原因和主要機理,以及臺風、極端強對流事件、洋流異常事件等中的人類貢獻等科學認識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氣溶膠-云-降雨相互作用的理解、中國近海的碳源匯、酸化和溶解氧等方面的觀測和相關研究仍亟待加強。在未來氣候變化預估方面,盡管CMIP6 多模式集合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華北的降水模擬偏差比CMIP5 多模式集合有所減少,但對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少的現象并沒有改善,對中國西南地區風速略偏強。在區域尺度氣候變化的模擬能力尚不足,高分辨率的動力降尺度方法還欠缺,對于基于除觀測外的其他新的約束方法,如“萌現約束”技術和模式加權方法約束技術開展未來預估的研究尚不夠。圍繞服務適應和減緩的科學研究還很少,如不同溫升過沖路徑對中國區域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結果的影響,由此可能造成的額外風險評估等。此外,氣候變化分析工具方面也有待進一步發展,如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開發了交互式氣候變化分析工具,這些都值得中國科學界進一步分析總結和開展相應的工作,并體現在下一輪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

參考文獻

[1]《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3-435.

[2]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1[M]. Geneva:WMO?No. 1290.

[3]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16-17.

[4]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022). WMO greenhouse gasbulletin (GHG Bulletin)?No. 18: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the atmosphere based on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21[R/OL].[2022-11-01] Geneva. https://library. wmo. int/index. php? lvl=notice_display&id=22149#. Y43DWfJ62NA.

[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2).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 the closing window:climate crisis calls for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R/OL].[2022-11-01] Nairobi. https://www.unep. org/emissions?gap?report?2022.

猜你喜歡
未來展望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保護生物多樣性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關于井工煤礦開采技術現狀及趨勢研究
淺談我國電動車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
論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歷程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中國音樂史學的起源與早期面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