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農耕成就引領鄉村文化振興

2023-06-13 12:59周峰
農村農業農民·A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農耕村落文化

周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在我國上萬年的農耕實踐中,中華民族長期領先世界,創造出了許多杰出的農耕成就,鑄就了中華文明不朽的精神標識。發掘提煉反映中華文化特質的杰出農耕成就,展示傳承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價值,既是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的有益探索,也是扎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努力方向。

二十四節氣

春華秋實,夏長冬藏,二十四節氣揭示了天地運轉互動形成的時間規律。它的魅力在于將復雜的天文、氣象、物候等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教會每一個中國人辨認時間,形成了橫跨大江南北、各民族都通用的時間標準。各地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踐創作和總結出大量農諺作為配套,幫助農民把握天時、地利。首次采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的《太初歷》在公元前104年啟用,僅靠簡易裝置和肉眼觀測,推算出一年為365.2502天,與現代技術測算的結果僅相差0.008天,運行120年誤差不足1天,從根本上保障了“不違農時”?!短鯕v》比西方古羅馬的《儒略歷》早了半個世紀,而且精度更高。二十四節氣里有“天”,如小雪、大雪等氣象;有“地”,如驚蟄、小滿等物候;還有“人”,如大暑、小寒等感受,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觀。因為農耕,中華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時間的秘密,讓我們在應對重大挑戰和面對嚴重挫折時都表現出難得的歷史感、從容感。

耕讀傳家

“耕讀”不僅指的是白天種地,晚上讀書,更有一邊勞作、一邊悟道的意蘊。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從來都是打通的。我們以天地為榜樣,在農耕中感知發現天地互動的經驗規律,提煉升華后轉化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準則。耕是物質收獲,讀是精神慰藉,構成了中國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于是有了“耕讀傳家久”的共識。家長久,國才安定,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秘訣。做任何工作都提倡讀書修心,唯“耕”與“讀”是絕配。傳統上,中國人讀書不僅為獲取知識,更重培育德行。農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德育教化功能。以農為生,必須敬天地,按農時地利操作;孝父母,傳承勞作經驗;睦鄰里,相互接濟救助;儉用度,備災年不時之需;勤四體,偷懶騙不了肚子,等等?!案迸c“讀”形成了形于外、修于內的呼應,在農耕勞作中更能體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唐太宗李世民所作《帝范·務農篇》載:“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民還其本,俗返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币虼?,在歷代科舉制度中,從來都對農家子弟敞開大門,而對工、商、匠、兵者多有限制。許多以科舉走上仕途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第一身份是農民。鄉村成為支撐傳統社會賡續的人才蓄水池。

村落營造

安居才能樂業,無論在哪里從事農耕,不管是依山還是傍水,中國人都能就地取材營造村落,并與當地自然風貌融為一體,不僅能遮風避雨,還富有審美情趣。村落是人類社會最原始的居住形態、組織形態,唯有中國人把村落的精髓完整傳承下來,并帶到了現代社會。傳統觀念里,城市僅是異鄉漂泊的寄宿和飛黃騰達的跳板,唯有村落才代表了安全和歸宿。在傳統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村落中出生、老去,出相入將、巨賈富商大都會選擇葉落歸根,把一生的財富、知識、聲望、理想帶回到村落,沉淀凝結下來。村是家與國重要的連接和過渡,既是共榮共生的“大大家”,也是自立自足的“小小國”。村落里不僅有民居,還有戲臺、廣場、宗廟等公共設施;不僅有建筑,還有生活中必備的各種技藝如釀制、編織、縫紉、印染等,構建了中國人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傳統社會,村落營造主要靠互幫互助完成,過去的農民幾乎是全能的,總能在需要的時候變身瓦工、泥匠和各類手工藝人,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建設自己的家園。我國已經認定了6819處國家級傳統村落,再加上省市縣的認定,總數多達幾萬處,是中華文化的“實證”和“活證”。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傳統村落保有量最大的國家,每一處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情感。

造田墾殖

農耕可以狹義理解為“為了獲取熱量,以生命體為對象的勞作”,采集、漁獵、游牧等都屬于農耕。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種植活動是農耕的高效方式,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可以更穩定地傳承發展文化,“土地就是命根子”的觀念才會根深蒂固。中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天然適宜耕種的土地并不多,“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許多地方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南北水土分布極不均勻,南方水多缺土,北方水少有土,中國農民因地制宜創造了各種造田方式。在水大的地方,通過水田、垛田、圩田、架田、高畦深溝、?;~塘等方式,把水患之地變成旱澇保收的福地;在山多的地方,通過梯田、淤地壩等方式,增加耕種面積,并通過優化山頂、山腰、山底的功能配置,維持生態良性運轉;在缺水的地方,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并采用砂田、區田等方式,解決保墑、保肥的問題;甚至在沙漠中,也能開鑿坎兒井造就片片綠洲。面對鹽堿地,中國人創造了一整套辦法進行改造。農民在田塊上開溝起壟,形成耕、耙、耢、耘、耥等耕作技術體系,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造田墾殖不僅沒有破壞生態,反而成為生態增益的良性舉措,形成了獨具美感的田園景觀。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相參,從來沒想著要征服自然,總是順勢而為、應時而作,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適應中生存發展。因地制宜的造田墾殖就是踐行生態文明的典范。

辨土肥田

人類社會的早期種植業都是從刀耕火種起步的,面臨著土壤退化、生態惡化的問題。土地產出不穩定,會帶來間歇性糧食危機,加劇部落階層分化;頻繁棄耕迫使不斷遷徙,也會激化部落間矛盾,帶來戰爭、奴役等。幸運的是,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找到了解決之策。漢代的《氾勝之書》詳細記載了如何辨土肥田,使之“精熟肥美”。宋、元、清的農書對此也多有記述,成為農業生產的核心技術。它的基本方法是將人畜糞尿、秸稈、陳墻土、灰燼等生產生活廢棄物進行發酵腐熟等處理形成肥料,根據土壤特性施用以增強地力。這項技術得到了廣泛持久的應用,糞便等不再被嫌棄,而是用心收集起來,鄉村再無廢物,人居環境變美了,疾病傳播被阻斷了,健康文明從此起步?!凹S是農家寶,種田少不了?!鄙L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幾乎所有人都有拾糞的經歷。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還能隨處看到農民用腐熟人糞尿施肥的場景。中國的土地越種越肥沃,被一些西方人稱之為奇跡。辨土肥田作為一項養地措施,能夠被全體中國農民所掌握,傳承到今天也是奇跡,而且它深深地嵌入到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當中,更是奇跡。辨土肥田的實踐將辯證思維方式和循環生態理念深深地根植到中國人的心底。變廢為寶,香變成臭,臭也能變成香,這是辯證法最生動的實踐詮釋,所謂“道在屎溺”中。人立于天地間,既要索取生存資源,也要回饋涵養自然。我們以辨土肥田的方式參與到了自然生態循環當中,成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部分。

馴化嘉良

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當前國內廣泛栽培了840多種作物,其中有一半原產地在中國。中國先民很早就有意識從自然界馴化選育優良品種。豐富多樣的地理氣候條件,為我們馴化和培育良種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距今7000~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先民用狗尾草和野生黍,培育出最早的人工種植農作物——粟。夏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形成了“嘉種”的概念,認識到“母強則子強,母弱則子病,擇種不當,貽誤歲計”。根據春秋時代的《周禮》記載,國家專門設置了司稼官員,組織品種選育并定期公布品種的適應性,指導各地選用良種。當時已經有了雜交育種,能夠選育出作物的晚熟品種和早熟品種,動物雜交技術也比西方國家早1600年。受到連理枝的啟示,漢代發明了嫁接技術,北魏時期的農書《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不同種類果樹嫁接的方法。清《授時通考》中,記載了小米品種500多個,水稻品種3429個。中國人巧妙利用了自然變異,以人的需要引領作物進化方向,形成簡便易行的良種選育方法?,F在,仍有不少地方農民保留著自選自繁自育的習慣,有的民族將良種稻穗作為登門結親的伴手禮。優良品種選育貫穿了中華農耕發展史,至今仍是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核心。許多傳統良種傳承上百年,性狀不退化,在穩產性、抗逆性、適應性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現代種業學習借鑒。

物種引進

中華文化始終堅持包容并蓄,主張吸收借鑒一切外部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先民從世界各地引進農作物新品種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引種需要智慧,更要膽識,要解決長途運輸保溫、保濕的難題和本土馴化的技能,還要克服層層關卡的磨難。據不完全統計,自先秦到晚清,中國從域外引進糧食、蔬菜、水果、飼草、花卉、藥植和林木等各類植物物種300多種。外來物種的引入直接對中華文明發展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4500年前,小麥傳入我國黃河中下游,逐漸成為旱作的當家作物,強化了北方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北宋時期引入越南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區推廣,促進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糧食生產,繼而推動中華文明重心向南遷移。明代引入了番薯和玉米,帶動了山區經濟繁榮,明清600多年間,中國人口連續跨過1億、2億、3億、4億大關,與這些引入的高產作物有直接關系。胡、番、洋、西代表了不同時期對外引入良種的取名特點。蘿卜、白菜原產中國,我們各有偏愛;胡椒、番茄、洋蔥、西蘭花等引入物種,現在三餐也離不了。這些外來物種很好地與中華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我們常說五谷、五味等概念內涵也因為引入物種而不斷改變。當然,中國農業物種和技術對外傳播也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著名的稻米之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都是文化與技術交流的見證。這些都證實,開放性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和主動選擇。

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是中華農耕實踐的突出特點,也由此鍛造出中國人勤勞的品性。唯有“勤”,才能在大量的農耕實踐中發現、總結和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克的規律;唯有“勤”,才能彌合人與自然的生存矛盾,擺脫“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在不傷害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取得更多收獲,滿足自身需要,實現與自然相生相伴。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光溫資源,農民采用間種、套種、輪作等耕作制度,水稻-小麥、小麥-玉米等輪作方式現在依然常見。中國是最早利用豆科植物固氮增肥特性的國家,現在仍普遍采用大豆與糧食作物輪作、套種來增產和維護地力。在農牧交錯帶,采取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農牧交錯生產方式,生態脆弱地區也長期維持了生態平衡。為了克服病蟲草害,巧妙利用了生物間捕食、寄生等關系。在晉代,人們已經總結出利用黃猄蟻防治柑橘害蟲的方法,成為世界上利用天敵關系防治果樹害蟲的最早記載,實踐中還有放鴨防蟲除草、蛛蜂防蟲等多種方式,利用中草藥防治動植物病蟲害的“中醫農業”。復合種養代表了精耕細作的最高水平,將人類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如稻魚共生系統,在稻田里養魚,水稻為魚提供了活動和庇護場所,魚可以吃掉水稻上的害蟲,還能活化水體增加氧氣,互惠互利,一塊田兩樣或多樣收益,將勤勞汗水轉化出更富足的生活。

鄉村禮俗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在于設計了兩條傳承路徑,一條是文字,不管是記錄在書籍或是附在實物、技藝之上的,是有形的文化;另一條則是行為,我們的祖先把世代奉行的理念、準則掰開揉碎,將抽象的“大道理”場景化、行為化、大眾化,以節慶、禮儀、規范、曲藝等方式融入日常生活,轉化為自然而然的行為習慣,是無形的文化。中國近代以前,絕大多數老百姓生活在農村,不識字,鄉村禮俗的教化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鄉村,每一個人都有家規家教家風護身,從生到死的人生大事都有禮樂安排,一年四季重要節點都有節慶相伴,潛移默化地把生物人改造為能夠承擔責任的社會人。盡管以前農民大部分不識字,在鄉村禮俗的浸潤下,每一個人都被注入了文化基因,都是文化火種。日用不覺,知行合一,身心一體,化有形于無形,鄉村賦予了中華傳統文化更強的生命韌性。我們常講“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鄉村禮俗適應了不同風土,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內核上卻高度統一。最妙的是我們還有“移風易俗”這一招,不斷地矯正鄉村禮俗與文化發展方向背離的部分,做到了常用常新。

鄉規民約

鄉規民約為鄉村自治提供了顯性化的制度載體。雖然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鄉規民約來自宋代的“呂氏鄉約”,但中國鄉村自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周朝,至今仍是國家治理的根基,被憲法所保護。我國的鄉村自治經過幾千年實踐,在明清時逐漸完備。鄉規民約的制定、實施已經不簡單是當地村民的自發共識,而兼具歷史、道義、民主合法性,并得到官方認可,在區域內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一旦違背會受到來自村民、社區、政府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個體的約束更好地保護了村落集體利益,增強了村落的內聚力。鄉村自治適應鄉村地廣人稀居住特點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體系,培養了中國人自力更生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個體太渺小,家庭也不足以對抗災害,只有團結起來,以集體的力量才能與天地對話。每一個村落,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共同體,依靠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實現長治久安,鍛煉了中國人最底層的自立意識。鄉規民約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出入相友、禮俗相交、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為核心,與現代社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學雷鋒志愿服務精神內涵高度契合,為傳統村落進入現代文明打開了通道。這些杰出農耕成就涵蓋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每一個生活在鄉村的中國人息息相關,滿足了廣大農民安身立命、婚喪嫁娶、社交祈福、情感慰藉、身心健康等物質和精神各方面需要,形態多樣、各具功能,有著三個共同的特征。一是它們所包含的技術、規范、習俗、禮儀、制度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的鄉村實踐形態,沒有深奧道理和華麗辭藻,只有日常勞作和起居生活,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行為傳承體系。二是它們是在長期農耕實踐中逐漸形成并持續完善,沒有明確的發明人或設計師,是像莊稼一樣在鄉村大地上長出來,每一個生活在鄉村的中國人都用汗水、淚水澆灌過,是歷代中國農民的集體智慧結晶。三是它們穿越歷史洪流來到現代社會仍保持著生命活力。在許多村莊,傳統農耕的印記隨處可見,不僅基本保持了原有形態,功能還在不斷豐富,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恒久的價值。實踐性、大眾性、活態性既是這些農耕成就的共同特點,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歷史悠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農耕是其最重的“底色”?!稗r”是先天之本,“耕”是后天之力?!稗r耕”既是生產方式,更是生存之道。這十個方面的杰出農耕成就是我們理解我國“三農”問題、發現鄉村多元價值的重要窗口。我國已認定的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集中代表了這些隱匿在鄉村生產生活日常中的杰出農耕成就。走近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智慧、守望相助的風尚、勤勞樸實的性格、崇根敬祖的情懷、自立自強的氣度,就會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

(本文原載于2022年第22期《農村工作通訊》)

[責任編輯:李偉杰]

猜你喜歡
農耕村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誰遠誰近?
拾趣安吉,快樂“農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