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讓博物館有一顆現代的心

2023-06-17 00:42張炎
科學導報 2023年37期
關鍵詞:文博影視文物

張炎

故宮文物的數字化采集與利用又有新進展。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故宮博物院向社會發布2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而截至目前,“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瀏覽量超3300萬次,是故宮博物院官網上最受公眾歡迎的數字產品。當日,依托互聯網公司數字孿生、虛擬演播、云音視頻創作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故宮·騰訊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成立。創新實驗室將一體化采集文物的多維度數據,加速文物數字資源采集、加工、展示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數字化質量和流程效率。

來自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加快了古老文博擁抱前沿科技的速度,與疫情之前相比,博物館的線上活動明顯增加,主要體現在線上藏品、線上展覽、活動線上直播和社交媒體的使用上。

博物館作為承載、傳播文化歷史的主要平臺和工具,成為了解一座城市、一個地域乃至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共享、增強公眾互動性和體驗感、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在博物館上實現了深度的融合。

數字化的多年實踐,使得數字化與博物館已經超越了體與用的關系。古人將歷史寫在竹簡上、寫在絲綢上、寫在紙張上,但所有的當代史寫在數據中。勒石未必長存,鑄鼎未必傳世,今天不管是歷史的記錄方式、保存方式甚至記錄的深度與廣度,都已經徹底改變了。一些在文博領域世代恪守的準則被打破,灰飛煙滅不再成為必然,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為現實。

但博物館的數字化意義僅在于此嗎?我們是否可以展望更深遠的未來?在幾年以前,我們曾感慨科技發展讓古老文博有了一張現代的臉,而今天數字化則讓博物館有了現代的心、數據的心,反而是線下的展品變為了數據的具身。從內到外,煥然一新的博物館將帶給人們什么樣的驚喜與體驗,讓人期待。

這樣的變化不是孤證。以文學與影視這對關系為例,隨著影視媒介的崛起和視覺文化的興盛,文學的審美形態發生了變化,由閱讀帶來審美想象轉變為凸顯視覺感官,從而反過來使得文字具有更鮮明的視覺沖擊力。一些影視上使用的方法,促使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不斷進行內在的調整,蒙太奇等創作思維和視聽語言等敘事手段被嫁接、融合到小說的寫作中,文學具有了鮮明的影像化書寫的風格,文學在影視藝術的推動下,從平面的狀態轉變為動態的、縱向的、充滿畫面感、參與感、融入情節中的、多元的、超維度的閱讀方式。這樣互相影響、互相增長的變化也正發生在文博數字化的過程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其深意正在于此。數字化技術不僅改變了傳播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時空觀——一眼千年、一眼萬里成為現實,文物從此“活起來”,文物會“開口說話”,古人的生活可觀可感,歷史與現實產生交疊……而也是在這樣的變革中,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與可塑性。

猜你喜歡
文博影視文物
影視展
文物的棲息之地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廣州文博》征稿啟事
文博揚帆起航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博學院
淺談高職院校文博人才的培養
影視風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