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恩·威廉姆斯聲樂套曲《旅行之歌》的音樂形象探究

2023-06-22 00:26洪宜德諶遠征
藝術科技 2023年4期
關鍵詞:音樂形象威廉姆斯

洪宜德 諶遠征

摘要:《旅行之歌》(Songs of Travel)是20世紀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創作的聲樂套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歌詞內容選自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創作的同名詩篇。威廉姆斯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類型包括合唱、歌劇、室內樂、交響樂、藝術歌曲以及電影配樂等,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受到英國民歌和都鐸王朝時期復調音樂的影響,在長達6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成功復興了英國音樂。作為20世紀英國國民樂派最重要的推手,威廉姆斯的藝術歌曲完整呈現出統一的作曲家個人風格,這種風格成為20世紀中期英國藝術歌曲最重要的風格之一。威廉姆斯創作的藝術歌曲及聲樂套曲,無論是在音域上還是在音色上,都非常適合男中音演唱。文章從《旅行之歌》所描繪的故事、情節、人物等出發,分析作品的音樂形象,旨在探究其蘊含的文學性和演唱技巧,從而給予廣大聲樂學習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沃恩·威廉姆斯;《旅行之歌》;音樂形象

中圖分類號:J614;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03

1 《旅行之歌》的創作歷程

威廉姆斯創作的聲樂套曲代表作有《在溫洛嶺》《生命之屋》《旅行之歌》。其中,《旅行之歌》的歌詞選自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創作的同名詩篇。全篇共44首,自1901年起,威廉姆斯便開始從中選詩譜曲,并于1902年于英國歌曲期刊《聲樂家》刊載了第1首歌曲《我向何處流浪》,該曲最終收錄為套曲的第7首;1905年第二次出版,包括《流浪者》《路旁野火》《閃耀是言語的銀環》,分別收錄為套曲的1、3、8首;第三次出版為1907年,包括《讓美蘇醒》《愛與芳華》《在夢鄉》《永恒閃耀的天堂》,分別收錄為套曲的2、4、5、6首;直到1960年,前8首歌曲才作為一個整體以套曲的形式出版。第9首《我已歷盡沉浮》是在作者去世后在他的手稿中發現的,并注釋:“該套曲的尾聲僅在公開演唱整部套曲時演唱?!保?]

2 《旅行之歌》的歌詞內涵與演唱體會

史蒂文森的詩篇原作44篇中,只有25篇附上了標題,其余19篇都以詩的首句為題,詩篇間聯系并不緊密,威廉姆斯創作時用自己的想法構筑了一個貫穿“人生、愛情、夢想”的主題。

2.1 《流浪者》(The vagabond)

套曲的第1首,也是詩篇的第1首,交代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一個崇尚自由的流浪者。他熱愛大自然,愿以天空為屋頂,以灌木叢為床榻,他只追求自己的道路和天堂,不需要愛、不需要朋友,甚至放棄生計,哪怕寒風來襲,哪怕手指淤青。

這首詩由第一人稱來敘述,全篇充斥著關于“我”的字眼,充分表達了獨自流浪的孤寂。除此之外,出現得最多的便是“道路”,代表著漫長的旅程。但是流浪者并非始終堅定固執,詩句中也會有“爐火旁”(fireside)這種溫暖的詞。第4段是第2段的重復,但“追求”(seek)一詞換成了“祈求”(ask),凸顯了流浪者的旅途一直在繼續,沒有終點,而他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

演唱時,需要體現出流浪者堅定的步伐和信念,聲音要果斷、扎實有力。同時樂曲的重復部分不能只是簡單重復,隨著主人公心境的變化,同樣的樂句要唱出不同的情緒,可以嘗試用較弱的氣聲來表達,但橫膈膜仍然要保持強有力的支持。

2.2 《讓美蘇醒》(Let beauty awake)

第2首與第1首《流浪者》相比,多了些溫情,他熱愛大自然,大自然便是他所追求的“美”,并不斷呼喚他醒來,在清晨、在傍晚?!懊馈钡某霈F讓流浪者放緩腳步,這是他旅途中少有的溫情時刻。

這一首結構較為簡單,伴奏為連續琶音,聲樂部分標注了大量的連音線,演唱時要注意連貫,猶如主人公流連忘返,駐足于此。

2.3 《路旁野火》(The roadside fire)

第3首是流浪者對曾經愛人的回憶。第1、2段是對愛人訴說的情話,歌詞中不斷出現“我要”(I will),用將來時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但他期盼的生活也是樸實無華的,在他勾勒的未來生活圖景中出現了如胸針、玩具、廚房、亞麻布等事物。

而“翠綠的森林和蔚藍的海面”和“雨滴的早晨和露珠的夜晚”這些語句讓主人公熱愛大自然的形象更加飽滿。在第3段,流浪者的回憶停留在了音樂上,那是他與愛人心靈的共鳴,但最后路旁的野火將他拉回了現實。

演唱這首歌需要飽含溫暖和熱情,樂曲開頭標注了“poco scherzando(稍詼諧的)”,但此處的詼諧應是一種悸動。樂曲有多次強弱變化,弱唱時要浪漫而溫柔,強唱時要隨著情緒推動做漸強處理。最后一句,樂曲標注了“tranquillo(安靜的)”,要用平靜的語氣表現出回到現實后的無奈之情。

2.4 《愛與芳華》(Youth and love)

第4首如同標題一樣,可以分為年少時在旅途中的心境和與愛人分別時的心境。流浪者年輕時向往自由與遠行,在他心中,世界如同寬廣的大道,路上所見所聞皆是風景,“深藏在花園中的金色園亭”“成熟的花果園”“黃昏中的明燈”“月落”“星輝”。而在與愛人分別時,流浪者是慌亂無措的,只是“揮一揮手”“呼喊一句無意義的話”,最后以一句“兒時的詩歌”來道別。

這首歌曲是整個套曲的轉折點,主人公在自由與愛情之間選擇了前者。演唱時,前半部分要展現出年少初登旅途時的希望與欣喜,充分展示詩人筆下優美的風景,給聽眾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后半段與愛人告別掀起了全曲的高潮,情緒要足夠飽滿,彷徨中帶有遺憾,重復的“已經離去”(is gone)為pp,如同飄向遠方,偶有回響。

2.5 《在夢鄉》(In dreams)

這是一首流淌著哀傷的詩,是流浪者幻想愛人的夢境。在夢中,愛人仍然苦苦等待著他,“手中握著被遺忘的信物”,等待無比漫長,“寒冷奪去了你臉上時間的光”,等到“不再有晨暉”,等到絕望。最后,雖然愛人會哭泣,但終會將他遺忘;而他即使離開時面帶微笑,卻不會遺忘。

這首歌曲演唱難度較大,調式變換頻繁,演唱時須掌握人物掙扎的情感,細致揣摩歌詞和和聲的色彩[2]。樂曲中多次出現突強和突弱,演唱時須反映出人物失戀后不穩定的情緒。多個樂句都是以下行半音階結尾,無不在表現幻想的泡影不斷破碎,演唱時要注意半音之間的準確性。

2.6 《永恒閃耀的天堂》(The infinite shining heavens)

這首詩是流浪者孤身旅行途中望向繁星時情感的流露,在失去愛人后,他度過了無數個絕望的夜晚,如今的他只愿與星辰為伴。主人公回想曾經在晚上仰望布滿繁星的夜空,而如今再看,這些星光卻只剩下悲傷。繁星是無聲的,耀眼卻麻木,但它們還是比生計更加重要。他在哀傷中度過每個仰望星空的夜晚,祈禱有一顆星星降臨在他的身旁。

這首歌的演唱難點在于對人物成長的體現,此處的主人公已不同于第1首《流浪者》時的堅定和炫耀,也不同于第3首《路旁野火》的溫暖與期盼,此時的流浪者已經開始接受自己的命運。

2.7 《我向何處流浪》(Whither must I wander)

第7首在內容上延續了第6首情緒的轉折,是套曲中最長的一首。第1段,流浪者再次沉入無家可歸的痛苦,四處流浪、忍饑挨餓、任憑風吹雨打,家中親人老友都已不在。第2段是關于家庭溫馨與喜悅的回憶,“親切的臉龐”似乎在形容愛人和家人,美妙的歌聲“在野地建起宮殿”,與第3首中與佳人建立家園相呼應,但如今卻物是人非。第3段的開始充滿希望和生機,使用了陽光、雨水、蜜蜂、石楠花等詞,然而春天年年到來、美景年年都有,而他卻沒有回來。

這首歌充滿了民歌色彩,旋律相對簡單,所以演唱的重點在于情緒的轉換。例如,三段的高潮樂句雖然標注的記號都為ff,但第1段“門內真誠的歡迎”是帶有激情的回憶,第2段“房屋孤立,煙囪冰冷”是對現狀感到苦澀,第3段“陽光照射在大門敞開的屋子”則表達了一種向往。

2.8 《閃耀是言語的銀環》(Bright is the ring of words)

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描寫了一個詩者將字詞打造成銀環,歌者將其歌頌至遠方,即便他們都已死去,作品卻將永遠流傳的故事。這與之前詩的內容大不相同,流浪者的心境再次發生了變化,不再拘泥于自我的悲傷與回憶。威廉姆斯將這首歌作為整個套曲,抑或他筆下流浪者旅途終止前的最后歌頌,也表達了旅途會結束,生命有終點,但過程與意義終將流傳下去。

演唱時同樣要跳脫原有的情緒,如同演唱贊美詩一般,更適合采用明亮且富有光澤的音色。

2.9 《我已歷盡沉浮》(I have trod the upward and the downward slope)

最后一首詩只有一段,是套曲中最短的一首,全部采用過去式,是流浪者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跋蛏虾拖蛳碌男逼隆贝碇松钠鸱?,飽經滄桑的他嘗過了愛情,也歷經了苦難,對未來沒有了期盼,于是他“關上了門”(closed the door),這里的“關門”意為杜絕了希望,是選擇與世隔絕,抑或與世長辭。流浪者究竟何去何從,只留聽者想象。

這首歌是威廉姆斯去世后在他的手稿中發現的。雖然只有兩分鐘,但是演唱時依然能讓聽眾感受到流浪者對自己一生的懷念,需要演唱者用從容的情感和控制得當的聲音來詮釋流浪者如何關上那扇門,展現出略帶感傷、意猶未盡的結尾。

3 《旅行之歌》整體詮釋的理念

經過對歌詞內涵的分析,套曲《旅行之歌》整體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读骼苏摺贩从沉俗骷沂返傥纳缟凶杂?、逍遙自在的天性,與沃恩·威廉姆斯對鄉村之旅的熱愛形成呼應;《讓美蘇醒》是流浪者生命中的浪漫主義色彩,這種色彩一直延續到《路旁野火》中,流浪者對所愛之人有種種甜蜜的付出;但在《愛與芳華》中與愛人告別,獨自踏上旅途,結束了自己的青春戀情,這首歌也同時再現了《流浪者》和《路旁野火》的主題,得以貫穿整個套曲。

魯弗斯·霍爾馬克在《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與他們的〈旅行之歌〉》中指出,《在夢鄉》是一首絕對的“海涅式的詩”[3],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愛人無法忘懷卻還是離她而去,過去的回憶仍然對他產生著影響,如同《詩人之戀》一般;在《永恒閃耀的天堂》中,流浪者開始接受自己的命運;《我向何處流浪》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歸處;《閃耀是言語的銀環》讓他認識到即使死后,他的創作也將成為恒久的安慰;直到最后一首歌曲《我已歷盡沉浮》,流浪者回顧一生,終于感到滿足,因為“我活過、愛過”,音樂也結合了《流浪者》《我向何處流浪》《閃耀是言語的銀環》,讓整個套曲有了完滿的終止。

4 結語

《旅行之歌》雖然是威廉姆斯的早期作品,但已能從中窺見他的音樂風格和思想。結合史蒂文森的詩句,聲樂套曲《旅行之歌》呈現出英國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是此作品獨有的特點。本文探究《旅行之歌》的音樂形象,希望能對威廉姆斯和他的藝術歌曲風格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對以后更全面地演繹此類風格的作品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蔡占科.沃恩·威廉姆斯的聲樂套曲《旅行之歌》之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30(1):77-82.

[2] 顏含彥.《旅之歌》聲樂套曲的創作風格與演唱分析[J].藝海,2021(12):39-46.

[3] 魯弗斯·霍爾馬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與他們的《旅行之歌》[J].阿什蓋特出版有限公司,2003(11):21.

作者簡介:洪宜德(1979—),男,臺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聲樂演唱。

諶遠征(1998—),男,湖南常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音樂表演聲樂演唱。

猜你喜歡
音樂形象威廉姆斯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雙重魔咒 杰伊·威廉姆斯 JAY WILLIAMS
最佳第六人路易斯·威廉姆斯
簡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劇《傷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