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女冠詩人的儒釋道情緣

2023-06-22 00:03李丹
文學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薛濤

李丹

內容摘要:本文以唐代大為盛行的儒釋道思想為切入點,以唐代三大女詩人作品為代表,從其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出發,探究女冠詩人群體的形成與發展,剖析其作品的內容與風格,以期更準確地把握女冠詩人群體和作品的文化精神。

關鍵詞:女冠詩人 儒釋道思想 李冶 魚玄機 薛濤

唐代社會文化開放包容,儒釋道思想融合發展,文學界涌現出眾多杰出的詩人作家。女冠詩人便是其中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她們是繼唐代宮廷貴婦詩人群體之后崛起的又一女性作家群體,其人生經歷和作品特色與傳統的深宮貴婦或閨閣女性有很大不同,獨具女冠之特色,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意義。在眾多女冠詩人中,最具盛名的當屬李冶、薛濤、魚玄機三大女詩人,她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傾瀉于筆端,展現女冠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一.女冠詩人

唐代出現了眾多杰出的詩人作家,唐詩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唐人擅長寫詩,唐代女性亦如此。女冠詩人作為唐代詩人中的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成為唐代文化中的奇特景觀,具有十分獨特的研究意義。

1.“女冠”與“女冠詩人”

所謂“女冠”是指女道士,因唐代女性本無冠唯女道士頭戴黃冠而得名,后亦稱“女黃冠”,又稱“女冠子”。在唐代,女子入冠是時代潮流,從公主貴女到平民百姓,各階級女性紛紛選擇入道尋教。唐代溫庭筠曾以“女冠子”為題為女冠作詩: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雪胸鸞鏡里,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女冠子的風姿,我們可以從詩中窺得一二。

唐王朝制定了非常嚴苛的入道條件:“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記《老子經》及《度人經》,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經》情愿以《黃庭經》代之者,亦聽?!盵1]在政策限制下,眾多女冠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她們將情感抒發至筆端,用詩詞來表達情感,或寄托相思,或獨游山水,或關注時事,或喟嘆人生。而其中以李冶、魚玄機、薛濤i并列的唐代三大女詩人ii(亦有說法稱“女冠三杰”)最具盛名。

2.女子入道原因

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整合,筆者發現,唐代女子入道原因大致有三。

(1)經濟目的

在封建社會,女子作為男子的附庸,社會地位較為低下,沒有“受田”的權利,獨立的經濟收入少之又少。但唐王朝卻給予女冠以“受田”的權利?!短屏洹肪砣稇舨可袝分杏涊d道:“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彪m然我們仍舊能夠從這條律例中看出封建社會中男女地位的差別,但這條律例的確從官方層面保證了女冠的生活質量。于是,對于那些生活窘迫或者需要提升生活質量的女性來說,入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2)自身生活經歷

在封建社會,“長生不老”是人們矢志不渝的追求,道教作為抗爭天命、打破生死定律的正統宗教,受到人們的廣泛推崇。

許多上層階級的女性選擇入道來為自己或他人祈福,如太平公主、西城公主以及隆昌公主等;還有部分女性因自身婚姻狀況,或后宮女性,或離異喪夫,或人老珠黃,她們不愿自身名聲在紅塵中成為談資,便選擇入道以獲得世人稱贊,如長安政平坊安國觀中的上陽宮人;還有一部分是受“名人效應”影響,效仿當時有名的女冠偶像而入道等。

(3)社會文化因素

唐代社會文化高度繁榮,開放包容是其顯著特點。唐李姓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后裔以提升血統地位,還為老子加封尊號,并頒布一系列政策條例,如將《道德經》設置為科舉考試科目、各地大興老君宮觀、多次編修道教經典,道教思想大為流傳,地位堪比儒家思想。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民眾對于道教的了解與信仰不斷增強,促使女子入道以實現自身價值追求。

但是在肯定唐代道教地位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決定了道教思想不能像漢代儒學那樣實現獨尊,三教合一才是唐代思想的主流。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誕生的女冠詩人群體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此三家思想的共同影響。

二.儒家思想下的抗爭意識和憂民情懷

自西漢始,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為階級統治提供理論支撐。儒學發展至唐代,其具體表現形式與先秦儒家相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核心思想并未改變。而在唐代這樣一個繁榮開放的朝代,儒學并非統治階級的唯一信仰,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儒學與佛家、道家思想一致,是作為獨立于政治之外的宗教思想而存在的,對詩歌創作有著很大影響。

1.批駁與顛覆

學界一般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起源于祖先崇拜,以血緣為基礎的人倫關系成為儒家教義的理論基礎,這種血緣關系經過長期的文化處理逐漸總結為“五?!?,在此家庭倫理中,女子被要求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成為封建家庭的犧牲品。[2]自儒家思想創立始,儒學就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存在的,女性不可避免地在社會地位方面處于劣勢。很多學者持有儒家思想歧視女性的觀點,常用《論語》中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作為依據,但這個“女子”究竟是特指衛靈公的寵妃南子,亦或是泛指所有女子,在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論。但無論其是否真的存在歧視女性的思想,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成為社會主要統治者后,男性已經在社會中占有完全的統治地位,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儒家思想無疑對女性地位與身心造成了壓迫,使得女性群體喪失了獨立的人格。

而唐代情況略有不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相較于封建社會的其他朝代都很高,這首先表現在女子可以參政這一政治現象中,例如武則天在登基之前便參與政務、平陽公主創建中國第一支“娘子軍”等。同時,唐政府在女性婚姻、著裝以及社交活動等方面管理都較為寬松,體現了對于女性人格的認可,女性追求身心獨立的思想逐漸萌芽、發展。但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壓迫仍不可忽視。這種交織的矛盾促使一些先進的女性產生了“叛逆”思想,她們意圖以入道的方式掙脫封建禮教對自身的枷鎖與束縛。

情場失意的魚玄機是古代被遺棄女子的其中之一,李億的拋棄令她無比絕望,封建社會的壓迫與束縛也使她透不過氣來,但也正是這些促進她奮起反抗,創作《贈鄰女·寄李億員外》iii,發出被社會侮辱戕害女子的痛苦吶喊: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這也與李冶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關。有研究稱,她曾在六歲時大顯詩才,寫下著名的《句》: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已看云聚iv散,更念木枯榮。

這種年少有為的才情本應得到贊頌和肯定,不想其父卻認為她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認為她“必失行婦也”,便把年幼的李冶送到道觀靜修。

唐代的儒家思想中的禮教糟粕對女性的壓迫,不僅存在于李冶注定“失行婦”的命運之中,也表現在唐代時人對于女冠多與士人交游、放浪形骸的反對和不齒態度之中,但這更加激發了女冠詩人追求幸福的積極性。

蟬(薛濤)

露滌音清遠,風吹故葉齊。

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這是薛濤的一首諷刺詩作,體現了強烈的女性色彩?!案髟谝恢敝斜憩F出薛濤對于脫籍從良、恢復自由之身v的渴望之情,展現了她為自己爭取權利的強烈呼聲,“聲聲似相接”則體現她對時人譏諷態度的回敬。

不得不說,儒家思想的壓迫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冠詩人群體的產生,為女冠詩人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

2.繼承與創新

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學,強調人要主動地展現自身的才華,倡導人們積極入世、積極作為。雖然唐朝的女冠詩人囿于性別無法參與到科舉考試之中,但是她們普遍與文人儒士交流甚廣,對政治的關注與理解也極為深刻,甚至也想以自身之力投身到政治的討論中。

浣紗廟(魚玄機)

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神女已相和。

一雙笑靨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

范蠡功成身隱遁,伍胥諫死國消磨。

只今諸暨長江畔,空有青山號苧蘿。

一個受禮教壓迫而扼腕嘆息、恨自己生不逢時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籌邊樓(薛濤)

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有著“女校書”vi之稱的薛濤對于政治有著更加敏感的態度?!痘I邊樓》中對于邊境戰事殘酷而雄壯的描寫引發時人的關注,她的《賊平后上高相公》《上王尚書》《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續嘉陵驛詩獻武相國》等詩句也充滿了對政治與黎民的思考與擔憂。薛濤晚年的作品中雖然不乏相思哀怨,但也不忘關注時事,以女冠詩人的身份感時傷事、憂深思遠。

三.佛家思想下的眾生平等和追求現世幸福的意識

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和尚和道士信仰不同的教派,他們本應沒有過多的交集,但是在繁榮開放的唐代,得益于女冠詩人這一群體的存在,部分女冠詩人與佛家的聯系也未曾斷絕。

“美姿容,神情蕭散”的李冶在她最美又最孤獨的年紀愛上了和尚皎然,卻被委婉拒絕:“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保ㄈ弧洞鹄罴咎m》)這種交往從側面佐證了女冠詩人并不排斥佛家思想的可能性。

佛家思想作為一種舶來品,在東漢前期便傳入中國并不斷演化。到了開放多元的唐代,佛教已經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其門下僧侶眾多,佛典浩如煙海,佛剎古寺隨處可見,佛家思想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甚至在文學界產生了著名的“儒佛之爭”。唐代的統治者曾經七迎佛骨以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武則天甚至在即位之初便宣布“佛”居于第一位,這些都標志著在這場宗教爭霸中,佛教也曾打敗過儒學。雖然這只是暫時性的勝利,但由此可見佛家思想在唐朝的盛況。唐代佛法眾多,但無論如何闡釋,其核心教義未曾更改,對女冠詩人產生不可或缺的影響。

1.眾生性相平等思想

佛教宣揚眾生性相平等的思想,不但認為人類是平等,而且認為凡有血肉與具有靈性的生物,一律稱為眾生。[3]在這樣的思想中,世間一切,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男女雄雌,無論是否為人,從本源上都是平等的,這種眾生平等的思想與道家陰陽相生相克的思想有著同工異曲之妙,為一些追求平等與自由的女冠詩人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鑒。

清朝學者章學誠曾對女冠有這樣的評價:“女冠坊妓,多文因酬接之繁?!眝ii唐代女冠入道之后,僅少部分人選擇日日誦讀經典潛行修行,大多數女冠是抱有各自目的,或為排解孤苦、或為生活所迫。她們無視男女身份地位之別,與文人士子交往密切,大膽追尋愛情,在當時是絕對異類的存在,也難怪時人與后人多將之與“藝妓”相提并論。

魚玄機對于愛情也曾充滿滿心幻想與期待。但是與恩師溫庭筠的糾葛使她心碎,后來愛上的李億更是薄情,使得自己最終落得個被送進道觀的下場。滿心絕望與孤獨的她不由得發出“難得有心郎”的哀嘆。在《送別二首》中,魚玄機又講道:

水柔逐器知難定,云出無心肯再歸?

惆悵春風楚江暮,鴛鴦一只失群飛。

這時的她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人格不獨立的女性來說,追求愛情就等同于“柔水逐器”,依靠乞求男性所追尋到的愛情最終是不會有圓滿結局的。她所追求的愛情不是三妻四妾的短暫的愛,而是生死相惜的平等的愛,是跨越了當時社會等級秩序的愛,這也使得她所追求的戀愛更加難得起來。

春閨怨viii(李冶)

百尺井欄上,數株桃已紅。

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

惆悵白日暮,相思明月空。

羅衣春夜暖,愿作西南風。

在溫暖而美麗的春日,滿目懷春的少女白日里思念著遠方的愛人,夜晚又孤枕難眠,希望化作一縷西南風伴隨愛人左右。這首看起來溫暖浪漫的情詩在當時以女冠的身份來講卻是不合時宜的,明代鐘惺就曾以此詩批評李冶“殊難為情”。但是他人的評價對于李冶來說卻沒有構成枷鎖,她依舊大膽地表達自己熾熱的情感。

當然,在社會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下,她們的思想暫時還沒有上升至追求男女地位、權利平等的高度,更多期望的是通過宣揚這種平等的思想來找到契合自己的愛情,但這種追尋平等的思想無疑已經超越了時人的思想,具有超時代的意義。

2.佛家生滅觀

佛家思想倡導明心見性的思想,認為世人皆苦,講究“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等似空花”的大智慧。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作品就充滿著釋家思想的空靈脫俗,女冠詩人也不乏禪意。

偶居ix(李冶)

心遠浮云知不還,心云并在有無間。

狂風何事相搖蕩,吹向南山復北山。

《偶居》寫的是作者的心緒紛亂飄浮,如山間浮云無法平靜。李冶希望自己的心事隨狂風飄散,出落于高山低嶺之間,與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可相媲美?!霸粕茰纭笔欠鸺宜枷胫杏靡云┯鳜F實虛幻如夢、空靈寂滅的比況用法,云生云滅既是寫山間浮云,也是指作者浮想聯翩的心緒,字里行間充滿著哲理與玄機。

寓言(魚玄機)

紅桃處處春色,碧柳家家月明。

樓上新妝待夜,閨中獨坐含情。

芙蓉月下魚戲,螮蝀天邊雀聲。

人世悲歡一夢,如何得作雙成。

魚玄機是一個名字就充滿了禪意的人,但她的一生卻不如她的名字般安靜平和?!吧磧A城,思乃入神”的她本也應有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但正是她的美麗、聰穎與敏感使她墜入深淵。多次愛而不得的痛苦令她對愛情絕望,從此放浪形骸,夜夜笙歌,為世人所不齒?!氨瘹g一夢”是她參悟愛情與哲理后的通透,是對人生虛幻、生滅不定的喟嘆。

四.道家思想下的理性意識、生命觀念和辯證思想

所謂“女冠”即指女子入道,道家思想對于女冠詩人的影響自不必說,道家思想x也自然而然地構成了女冠詩人作品的精神內核,為女冠詩人的傳播提供文化基礎。

薛濤的《試新服裁制初成》就表現出對于道家思想的濃厚認同和推崇:

紫陽宮里賜紅綃,仙霧朦朧隔海遙。

霜兔毳寒冰繭凈,嫦娥笑指織星橋。

九氣分為九色霞,五靈仙馭五云車。

春風因過東君舍,偷樣人間染百花。

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

薛濤認為人修行到“至道”之時會達到漸入仙界的境界。這個境界仙霧繚繞,群仙載歌載舞,充滿了一切朦朧和美好。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她對于修道的熱愛與對至道贊美。

《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闭J為人和自然都是“道”的化生,雙方相互依存,應當和諧共處。這種思想轉化為道家思想中的精神內核,對女冠詩人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淡泊清虛的理性色彩

道家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是隱士思想,后來逐漸演變為老莊思想(又稱黃老思想)。這使得道家在處世態度中也借鑒了隱士思想的精神內核,將人與自然的相處總結為清虛自守、齊物而侍,推崇“視富貴如浮云”的至道的價值追求。這樣一來,女冠詩人所堅持的清雅玄遠就與道家至道的境界有著天然的契合點,她們能夠深刻地理解至道的深邃內涵,并接受道教玄遠的哲理,認同其所推崇的志在清虛的思想情趣。[4]

女冠詩人清虛淡泊的精神追求首先體現在對于自然的無限熱愛之中。魚玄機曾經尋訪道友,作《訪趙煉師不遇》:

何處同仙侶,青衣獨在家。暖爐留煮藥,鄰院為煎茶。

畫壁燈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墻外數枝花。

雖然沒有如愿地拜訪到趙煉師,但魚玄機卻尋訪到無與倫比的美景。趙煉師的居所清靜溫雅,藥香與茶香交織在一起,為屋子增添幾分清幽淡雅之氣。素凈的庭院中樹影斑駁,點綴著墻邊偶爾探進來的幾支花,一幅安靜清幽的畫卷便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

薛濤也曾獨游山水,寫下《海棠溪》: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

人世不思靈卉異,竟將紅纈染輕紗。

薛濤對于海棠溪的風景無疑是十分喜愛的,對于溪邊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她將人生和生命審美化,同時也將大自然的美景生命化[5],展現了她對于自然的無限熱愛和欣賞。這樣平淡閑適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了修道者寧靜清虛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境界,這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懷的自得其樂也可以算是道家教徒的修煉方式,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審美趣味。

這種清虛淡泊不僅體現在對于自然的無限熱愛中,還體現在濃厚的理性色彩中。在給友人的信件《道意寄崔侍郎》中,李冶就展現出高度的理性色彩:

莫漫戀浮名,應須薄宦情。

百年齊旦暮,前事盡虛盈。

她在詩中勸誡友人不要貪戀身外浮名,為人處世要淡泊名利。作為一個修道者,她將人生理解地很通透,將傳統道家思想中的齊物論思想運用到為人處世的生活哲理中,體現出對于人生的終極關懷。

2.陰陽調和的生命意識

《易經》的《系傳》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钡兰宜枷胝J為天地萬物互相對立,相消相長,自然界中存在著陰陽互變的規律,體現在人類身上就是男女性別的差異?!断祩鳌分兄v道:“天地細紜,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眡i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作知大始,坤作成物”。道家以自然為本,以天性為尊,認為陰陽互補,將男女之交看作天經地義,這就為女冠詩人對于平等愛情的追求提供了思想基礎,是道教教義世俗化的表現。道家傳統思想中對于陰陽的同等重視使得其對女性更加寬容,為女冠詩人提供了一個更廣闊和自由的生存空間。[6]

三位女冠詩人都曾將對愛人的思念寄托于筆端。

李冶與劉長卿、杜鴻漸、朱放、閻伯鈞等眾多名流仕宦交往密切,常有書信往來。曾與朱放寄詩傳情: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

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

面對李億的離去,魚玄機滿心擔憂與不安xii地寫下了《江陵愁望寄子安》: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被元稹俊朗的外表和杰出的才華所吸引的薛濤也大膽而直接地通過《池上雙鳧》表示愛意: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雖然都身為女性作家,但女冠詩人一改過去對于愛情欲語還休的羞澀之態,坦然講述男女之間的社會交往與情感糾葛,蘊含濃郁的生命意識。

秦漢時期,方術思想大為流行,囊括天文、地理、人生等方方面面,其中便包括了專為男女交合而存在的房中術,這也是道教思想中生命哲學的反映。作為古代的性科學,房中術與道教中的延年益壽相融合,甚至被宗教化為《合氣釋罪三逆》等文章。雖然后被禁止清整,但其對于男女性行為的認同影響深遠,對女冠詩人追求現世的幸福與享受身體的愉悅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閨怨(魚玄機)

蘼蕪盈手泣斜暉,聞道鄰家夫婿歸。

別日南鴻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飛。

春來秋去相思在,秋去春來信息稀。

扃閉朱門人不到,砧聲何事透羅幃。

作者用鄰家夫婿歸和北雁南飛的側面描寫和表現相思的直抒胸臆相結合,濃烈地表現對于愛人的思念和盼望。在尾聯中提及的“羅幃”更是暗示了她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寂寞,這與道家思想中性自由的觀念密不可分。

如果說詩句對于性愛觀念表現地較為隱晦的話,我們可以用女冠詩人的一些人生經歷加以佐證?!吨信d間氣集》中曾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嘗與諸賢集烏程開元寺,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乃謂之曰:‘山氣日夕佳?長卿對曰:‘眾鳥欣有托!舉座大笑。論者兩美之?!?/p>

李冶作為封建社會的女性卻能夠在眾人面前坦然談“性”,以陶詩中的“山氣”調侃劉長卿的陰疾“疝氣”,這種“性幽默”是她思想中對于男女平等的肯定。而劉長卿的回應也證明了這種調侃并非偶然,否則即便劉長卿文思敏捷,也不免面紅耳赤。李冶“女中詩豪”的名聲也由此而來。

這種陰陽和諧相生的觀念為兩性間的交流和女性文學的自我突圍提供了思想借鑒,女性文學家尤其是唐代較為自由的女冠詩人清楚地認識到性別對文學的影響,由此開啟了女性文學的自覺時代——關注女性的內心世界和對自身生存進行思考與抗爭[7],女冠詩人的作品也由此更具意義。

3.充滿哲理的辯證思想

道家樸素的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老子曾提出了矛盾雙方的關系,并且認為雙方是可以轉化的。這種辯證的思想在女冠詩人作品中也有體現。李冶在《八至》中曾寫道: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詩作用六組矛盾的對立面向讀者展示了世間普遍存在的矛盾的雙方,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充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同時,李冶用親疏來形容夫妻關系,表現了夫妻不只是親密無間的,也存在疏遠的時候,展現出她對于夫妻關系的思考和對世俗人情的感悟。

薛濤在《春望》中提到: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花兒作為美好的代表,既有花開時的美麗也有花落時的悲傷。薛濤巧用女性細膩敏感的心思,將花開花落象征愛情的濃烈和消散,用充滿辯證色彩的矛盾兩面象征愛情的不同階段,使得作品更具道家思辨性的美學底蘊。

總得來說,在儒釋道思想大為發展的唐代,女冠詩人作為時代的產物,以其群體身份的特殊性及作品風格的獨特性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風景。筆者認為,女冠詩人的思想和作品以道家思想為精神內核,但是在唐代三教共同發展融合趨勢的影響下,兼容儒釋的態勢。

對于女冠詩人來說,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既是束縛,也是動力。儒家思想的階級性促使女冠詩人進行反抗,爭取女性權利,使作品帶有濃郁的抗爭意識,為女冠詩人的形成提供先決條件。在正統思想的潛移默化下,詩人們在進行抗爭的同時也不忘憂國憂民,體現濃厚的愛國意識。

佛家思想中的眾生性相平等思想和生滅觀為女冠詩人追求現世的享受和理想的愛情提供了思想借鑒。她們意識到女性獨立人格是追尋理想愛情的前提,她們所追求的是超越等級秩序的平等的愛,具有超時代的意義?!吧滥鶚?,猶如昨夢”的生滅觀又使她們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哲理與禪意。

道家思想作為女冠詩人的精神內核,為女冠詩的傳播提供了文化基礎。道家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女冠詩人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作品充滿清虛淡泊的理性色彩。對于陰陽交互的理解為女冠詩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促使她們追求現世的幸福和享受身體的愉悅;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使得女冠詩人思考愛情中雙方的關系,感悟不斷變化的世俗人情,作品也更加具有思辨色彩。

譚正璧先生曾評價中國古代女性是閉鎖深籠的小鳥,是埋藏地底的寶玉,地位愈珍貴,行動愈不自由,天才愈不易發展。[8]女冠詩人應時代之變,突破封建的束縛,大膽嘗試、任性發揮,用筆尖淋漓盡致地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在整個唐代文學乃至古代文學中都占據著獨一無二的位置,使得中國古代的女性文學更為豐滿、充實。

參考文獻

[1](宋)王溥.唐會要[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俞世芬.唐代女性詩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3]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0-267.

[4]岳齊瓊.從唐女冠詩歌看女冠詩人崇道的內在動因[J]社會科學研究,2000,(4):83-86.

[5]高利華.道教與詩教夾縫中的奇葩——論唐代女冠詩人[J].唐代文學研究,1996,(0):75-87.

[6]陳曉超.論唐代女冠詩人的世俗化人生[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6):13-14.

[7]孫昌武.唐代的女冠詩人[J].古典文學知識,1999,(2):32-38.

[8]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56.

注 釋

i學界對于薛濤是否為“女冠詩人”以及入道時間尚存疑。古籍中雖未明確她是“女冠”,但她晚年的確著冠服,在這里以“女冠詩人”對之。

ii唐代在詩歌創作方面較為出名的女性詩人有李冶、薛濤、魚玄機和劉采春四位,其中三位皆為“女道士”,學界也多有“三大女詩人”與“四大女詩人”之辨。本文以女冠詩人為研究對象,故選用“唐代三大女詩人”叫法。

iii本文所引女冠詩人作品皆選自《全唐詩》(彭定求.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有補充或校訂已另行注明。.

iv《全唐詩》卷八零五記為“云鬟散”,《吟窗雜錄》和敦煌本《瑤池新詠集》作“云聚散”。

v薛濤父親曾仕宦入蜀,他死后,薛濤與母親流寓蜀中,家中貧困,故她十六歲墮入樂籍,為人侍酒賦詩,地位相當于官方女奴。

vi薛濤的父親曾擔任官職,在家庭環境影響和個人的努力下,薛濤的公文寫作能力很強,細致嚴謹而富于才情,頗得韋皋賞識,韋皋曾擬奏請皇帝授其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于舊例未能實現,時人卻自發以“女校書”稱薛濤。

vii選自《文史通義新編新注》,章學誠.倉修良編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viii此詩在《吟窗雜錄》卷三〇、《全唐詩卷八〇》只有前兩句,后兩句在俄藏敦煌遺書中李季蘭的佚詩中可以找到。

ix此詩名存有爭議,在傳世作品中,大多將此詩題為“偶居”,俄藏敦煌文書記為“寓興”。

x“道家”與“道教”是不同的概念,應予以辨別。在秦漢之前,儒和道是不分家的,甚至是諸子百家建立初期各派所追尋的精神理念統稱為“道”;自戰國后期至秦漢時代,儒、道及諸子百家各立門戶,“道”的概念逐漸發展為老莊一派的代表;漢、魏及南北朝以后,道教對傳統道家的學術思想進行修改,用以與佛教相抗衡,使得道家與道教的概念更加難以分辨。在唐代儒、釋、道三家思想大為發展的背景下,筆者以宗教思想為切入點探究三教對女冠詩人的影響,因而本文只對“道家”與“道教”概念作大概闡釋,不予細致區分。

xi選自《周易大傳今注》.高亨.濟南:齊魯書社,1998.

xii據載,魚玄機和李億二人一見鐘情。但李億在江陵還有一個原配夫人裴氏,見丈夫去京多時仍不來接,裴氏多次來信催促,李億只好親自東下接眷。送別愛人之后,魚玄機內心既有對愛人的思念與不舍,也有擔憂愛人從此拋棄自己的恐懼,于是牽腸掛肚地寫下這首詩。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薛濤
風雅薛濤箋,傳遞我心意
初尋雪上飛
有“技術專利”的唐朝女詩人
望江樓上懷薛濤
和狼的第一次交戰
薛濤詩歌的女性意識研究
有些人是用來辜負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