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探究

2023-06-22 10:37崔飛
藝術科技 2023年5期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高校

摘要:高校美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強化普及藝術教育,而音樂對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源于傳統管樂藝術的行進管樂是管樂合奏重要的分支,但其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優于傳統管樂藝術。相較于傳統管樂藝術,行進管樂具有綜合性、多元化等特點,它擺脫了“音樂只能聽著欣賞”的觀念限制,不僅是聽覺享受,還是視覺盛宴,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集視聽于一體的藝術形式。這種“跨界”的藝術形式將管樂、體育、舞蹈、美術等門類組合在一起,題材廣泛、形式靈活,極具視聽沖擊力,是極富魅力的音樂表現形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文章闡述高校美育與音樂美育的內涵,論述管樂合奏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實施現狀,進而探究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高校;美育;音樂教育;管樂合奏;行進管樂

中圖分類號:G642;J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03

1 高校美育與音樂美育的內涵

美育是美感教育的簡稱,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人通過情感陶冶,具備鑒賞客觀世界的美的能力,其在培養健全人格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實踐性與理論性。王國維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將美育概念融入教育方針的人。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提到,“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1]。蔡元培吸收西方美學思想,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發展出新的產物。他主要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理念。我國著名美學家胡經之認為,“美育是把美學的相關理論,變為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美化的積極實踐”。

在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道路上,高校美育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已有素質基礎之上,高校更加深入、全面地培養學生,使學生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等,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性情。美育的教育模式與其他學科存在明顯差異,美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和對美的價值評判能力,在精神層面教化學生,幫助學生“建構”精神世界,實現以美育德、以美培元的目標,使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能以審美的目光看待世界。

新時期,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針對音樂教育的專項課程明顯增加,形式多樣的藝術社團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既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提升了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就音樂美育發展進程來說,孔子作為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將六藝作為培養貴族子弟的內容,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樂”指的就是古代的音樂教育??鬃犹岢隽恕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理念,君子從詩開始學習,從而得到有關政治與歷史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學詩之后,自立于禮,學習一套有序的行為準則。禮立之后,成功于樂,“樂能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2],音樂美育可以使人的道德修養達到完美的狀態。一個人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及廣泛的興趣,還要有完美的德行,這樣才能立于世,有所成就,這和現在的素質教育理念相吻合。

“音樂美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音樂藝術,培養學生對美在藝術和生活中的充分知覺的能力和正確理解的能力,按照音樂美的規律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音樂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素質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保?]音樂美育既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又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是一種承載人類思想感情、反映人類現實生活的抽象藝術。在實際生活中,音樂幫助人們排解情緒,放松心情,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并能為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凈化心靈,這是其他教育無法做到的。

2 管樂合奏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實施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高校均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開展美育工作的決策部署,使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目標,結構布局不斷優化,課程建設穩步進行。以江蘇各大高校為例,音樂美育已經普及,基本以音樂鑒賞類的必修課形式進行,還開設了許多音樂社團,組建校級合唱團、民樂團等,聘請音樂名家進入高校開設藝術講座。其中管樂合奏,特別是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課程與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為國際公認行進管樂最重要的載體——高校,發展行進管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行進管樂的排練和演奏需要緊密的團隊合作,需要幾個藝術門類的完美融合,在培養大學生樹立團隊精神、學會吃苦耐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簡而言之,行進管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能為大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大學生學習行進管樂藝術可以豐富音樂基礎知識、體會學習音樂的樂趣、獲得健康的體魄,學會表達內心的喜悅、享受團隊的溫暖,對其人格培養的意義超越了他們參加樂隊本身。組織、紀律、自信等人格特質的培養會使大學生未來發展得更好。

行進管樂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和校園藝術活動。由于大學生的管樂音樂素養普遍較低,且規范的管樂課程較少、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難以把握,對專業院校和綜合性師范院校來說,以純技術的練習替代美育的陶冶性情,忽視了作品背后的情感表達,最終無法實現提升大學生素養、完善人格的目標,行進管樂的呈現也不夠動人。此外,由于管樂合奏專業性較強、訓練周期較長、實施和評估難度大,影響了其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實施。

3 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機制”[4]。這些都與行進管樂息息相關,可見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中有很大的必要性。

3.1 行進管樂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感受力和創新思維

音樂美育與智育是協同互補的關系。從理論依據來看,音樂對大腦的作用被稱為“莫扎特效應”。該理論認為,聽莫扎特創作的音樂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作為重要的音樂形式,行進管樂能夠刺激聽者的神經系統,促使其精神振奮,思維更加敏捷,擁有更多靈感。將好的管樂作品運用到高校美育工作中,將啟迪大學生的智慧,同步發展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拓展學生思維,協調發展形象與抽象思維。

感受力,又稱“感知覺能力”,從審美的角度出發,行進管樂描繪的世界是生動有趣的,不僅擁有各種客觀事物,還能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能夠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為學生積累豐富的美感經驗和提升其藝術修養。實驗數據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共有三個層次:再現水平、發現水平、創造水平。在人類的智力活動中,創造水平屬于最高層次,新思想和新構想的產生源于右腦的聯想與想象功能。行進管樂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產生創新思維,為大學生靈感的產生提供契機。

3.2 行進管樂有助于高校課程思政的推進

音樂美育的目標在于引導人感知美,增強人對美的向往,對德育的開展實現進一步的視野突破與深化,從而造就更加豐富的教育價值。從目前課程思政的開展情況來看,學生日常接受的課程以思想政治理論與常規性思政教育為主。素質教育體系中,音樂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美育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潤物無聲地塑造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系統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等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

音樂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教育方式不同,但具有共同的教育方向和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陳元貴認為,“引領學生進行審美感受、審美體驗的同時,促使他們反思審美活動背后的價值判斷和倫理問題,竭力引導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審美風尚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5]。行進管樂能夠加速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有助于學生提高精神境界、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對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行進管樂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可行性

4.1 高校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適合學習行進管樂

高校學生處于從青少年成長為成人的重要階段,身心都有顯著變化,其認知功能趨于成熟。認知功能成熟意味著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融入周邊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生活。同時,學生個體自我意識逐步成熟,獨立意識增強,社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此外,大學階段也是人生情緒體驗最為豐富的時期。

根據以上對高校學生身心特點的分析可以得出,行進管樂教學在高校美育工作中是可行的。黑格爾說過:“音樂的核心在于真實自我的展現,是自我靈魂的一種表象?!保?]在行進管樂教育活動中,以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完善學生的人格,通過對著名曲目、歌劇、音樂劇中管樂的欣賞,理解作品的寓意與啟示,了解其蘊含的情感,感受作品對心靈的觸動,進而凈化高校學生的精神世界,有效控制情緒,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4.2 行進管樂蘊含豐富的美育元素

從學校角度闡述,高校課程既要傳授專業音樂知識,還要補足基礎音樂知識,可將音樂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和普通藝術教育。為了全面普及藝術教育,課程內容不可過于晦澀難懂,高校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各高校利用多媒體手段,構建數字網絡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建設了一批優質的美育慕課,擴大了課程覆蓋面。對專業藝術教育來說,各高校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構建多元化、高水平的藝術專業體系,定期開展師范生基本功大賽,著力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培養創新藝術人才。

高校通過音樂課堂教學、音樂社團活動、音樂實踐活動等實現管樂教學與訓練,銜接鑒賞類、技能類、實踐類課程,由淺入深,由點及面。例如在公共音樂鑒賞課堂中,借助行進管樂作品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及音樂鑒賞能力。行進管樂涵蓋多元文化,學生欣賞行進管樂時,可感受到樂曲的跌宕起伏,領略其雄渾的氣魄。有的高校將行進管樂作為選修課程,讓教學更加生動、貼近生活,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傳播,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

4.3 優秀的師資為行進管樂教學提供必要條件

高校是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場所,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高學歷與高素養群體的代表,高校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加,整體隊伍不斷年輕化。高校學生對行進管樂的態度,直接受到行進管樂教師隊伍能力、素質的影響。高校音樂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理解和運用音樂語言,還要培養學生跨越文化壁壘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種族,在本土與外來音樂中自由徜徉。

音樂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高校音樂教師積極出國采風學習,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層次,借鑒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和有益教學經驗,滿足廣大青年學習行進管樂的需求,為高校美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5 結語

高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是美學與教育學的交叉融合。根據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通過一定的審美媒介引導學生參與審美活動,培養其理解和鑒賞藝術美的能力。行進管樂教育是高校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內容,行進管樂潤物無聲地對高校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人的心靈得到感化,造就其和諧發展的個性,使身心結構趨于完美,最終對提高整個民族的音樂素質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M]//王國維,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7.

[2] 劉寶楠.論語正義[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32.

[3] 徐希茅,傅利民,鄒建林,等.音樂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8.

[4]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9〕2號)[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04-02.

[5] 陳元貴.大學美育十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17.

[6] 黑格爾.美學:上(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84.

作者簡介:崔飛(1979—),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樂隊指揮、小號演奏與教學。

猜你喜歡
音樂教育美育高校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