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研究

2023-06-22 04:16黃瑞叢嘉鵬
藝術科技 2023年5期
關鍵詞:審美藝術作品美學

黃瑞 叢嘉鵬

摘要:物質或現象與個體之間有幾種關系:首先是審美關系的表達;其次是真理的認識關系;最后是人和人之間道德標準的規范。審美關系表達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結合,專注于自由生動、可感知地表達事物。自由是審美的實質。藝術美學與一般美學的區別主要在于審美對象,藝術美學的審美對象是藝術品。一般美學是指對現實之美的觀察和反思??陀^對象或現實現象并不作為實踐和知覺的對象存在。在社會實踐中,首先要在不穩定的做法和理性的態度之間與人建立關系。審美在人的精神思想中穩固進步、得到提升,科學地研究藝術的審美主體。在藝術審美的作用方面,要清楚藝術的觀念、理解審美的內容、明白藝術審美的效用。藝術美和現實美的區別在于,其生產和存在需要符合審美條件。藝術家基于藝術品位不斷創作,從而達到觀賞者對藝術品位的要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愉悅的美學,審美和評價對人來說,在人的靈魂中不知不覺產生變化。判定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關鍵在于藝術作品是否展現了真實美,在審美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各種社會功能。藝術審美的直觀感受就是一種有參照的審美,參照物在不同時間及地點存在不同的含義,面對審美物體時保持典雅且放松的狀態,沉浸在審美的物體之中,陳述內心的審美感受。文章基于藝術審美與一般審美的區別,研究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審美。

關鍵詞:藝術;美學;審美;藝術作品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1 藝術與審美的關系

把藝術作品當作審美對象,其中美是一方面,審美的對象是沒有限制的,一般來說,審美就是觀察客觀的東西產生一系列美的感受,詳細來說,審美指的是歷史上人類通過社會實踐和客觀事物所建立起的一種獨特的關系。對美的理解不單單是表面,人類作為審美的主體,通過特定的活動認識和了解客觀事物,搭建起客觀事物與審美之間的橋梁,從而欣賞客觀事物的美。

非現實是另一個方面,可以理解為創作過程中的意象,將想象力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以生活經歷為媒介,由此在藝術家的腦海里形成的現象。從基本的層面來看,人通過直接觀察客觀事物所留下來的印象與藝術作品相結合產生的間接性感受,在藝術作品中親身體驗后,便會在腦海里產生情感和態度,在心靈中形成審美經驗和判斷,從而使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與主體相統一,于是就可以從其中提取對美的認識。在這個活動范圍里,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也隨之怡情悅性?!懊来嬖谟谟^者的眼中”的觀點聽起來很自然,因為審美是藝術作品的觀者體驗的一部分。藝術審美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是人類特殊的精神活動。審美活動既有生理參與,即人的思維活動,又受外部因素的影響[1]。

在創作藝術作品中產生美,增強審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藝術的美來源于自然,在沁人心脾的樹林中聞到自然的芬芳,在芬芳馥郁的花叢中感受鳥兒的歡聲笑語,這些都會使藝術家在創作中獲得更多的靈感,優秀的藝術作品無疑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藝術審美的概念在久遠的古代就已形成,那時的美是純粹的自然美,當時的藝術水平決定了美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出現,大大提升了人類的審美能力,為以后優秀藝術作品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審美的藝術是人類存在的主要活動之一,是一種獨特的活動,其中既有參與者的生理行為,又有參與者的心理行為,同時也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擾。

2 審美的對象

多維度地了解世界各地的藝術,可知藝術的其他維度,包括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甚至是生物的和心理的,都與審美有直接的關系。在現實中欣賞藝術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要理性分析,辨別其優缺點。人類對審美的認識和感悟是不同的,對美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藝術的存在方式與現實中復雜的關系不同,每種藝術作品風格都對應與之相同的審美立場。

藝術作品是人工制品,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構造出來的。它們可以是實物,如繪畫和雕塑,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如文學作品、音樂或舞臺劇。概念藝術包括小說等虛構作品以及現場展覽、戲劇表現等表演。每一種藝術作品都要找準定位:一些觀眾滿足于喜劇娛樂,一些人滿足于智慧和玄學,有的藝術作品則尋求突破各種界限或者使用更多技法。這些體驗并不一定是積極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藝術家可能會在一個背景下使欣賞者產生焦慮、擔憂甚至是恐懼等心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產生這種負面感受是因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產生了生理上的排斥,或者在過去經歷了某件事情的悲觀結果,導致出現對事物的厭惡。在解釋學框架中,人們發現了藝術與想象、敬畏、狂喜、熱情、賦予意義和對物質的定性評價之間的相互聯系。

創作在藝術家的腦海里并不是一個機械思維過程,而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產生對生活的干預行為,并改善社會,推動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從本質上來談論藝術,藝術作品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運用自己對審美的認識,融合審美理念,營造藝術的氛圍,達到反映現實中的美的目的。要對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審美認知功能、審美娛樂功能、審美心理調節功能逐一進行分析,并論證諸功能之間的聯系;對藝術審美功能的完整性、廣泛性、時代性和民族性進行分析,辨明藝術審美功能的特點[2]。

3 審美角度

實踐是驗證理論的有效方式,藝術的產物來源于生活經驗,又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反饋于生活。許多人認可藝術,藝術作品是豐富生活的必需品。藝術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藝術作品是審美中不可缺少的主體。將藝術簡化為令人賞心悅目的東西,當人們衣食無憂時,藝術品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從哲學方面來講,藝術是藝術作品的物理特性、人的生物驅動力、藝術家及公眾所處的社會結構。

給藝術下定義的最好方法是觀察人們認為是藝術的活動,找到其顯著的特征,然后給出一個試探性的描述。因此,本文提供的定義是臨時性的、描述性的和可完善的,這與人們針對科學和技術等其他復雜的人類產品中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首先,無論藝術是什么,它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些活動涉及藝術家,即受過特殊訓練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他們可以創造被其他人(包括專家和至少一些公眾)判斷為藝術的工件(包括材料和概念)。一件藝術作品不可能被所有欣賞者承認,甚至可能被一些專家否定,從而形成不同流派和藝術運動。

藝術作品并非獨立于人類,因為它們是由有意的活動創造的,只有社會文化行為者意識到它們,藝術作品才會存在。例如,音樂和文學作品是由作者在一定的時間和背景下創作的,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復制,包括紙質書籍、PDF文件、有聲書、樂譜、表演、背誦等。藝術作品將持續到最后的樂譜、記錄、印刷或記憶被抹去或遺忘為止。藝術作品的價值被分解成兩個維度——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前者可以保證藝術創作不會成為藝術家的虧本營生,同時使藝術品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產品;后者能讓大眾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具有參與感,將自己置身于藝術所反映的語境中,起到反思社會觀念的作用[3]。

4 以《蒙娜麗莎》和《美麗的公主》為例

油畫作品《蒙娜麗莎》在藝術史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地位,然而畫作中的人物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是畫中人物的衣著,另一方面是人物的配飾。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雖然畫面中的人物非常重要,但藝術家的思想才是畫中的靈魂,達·芬奇運用精湛的繪畫技法,使畫面符合觀眾的審美?!睹赡塞惿肥亲钔暾饬x上的“詩歌”,它提供給觀眾的是一種在本質上非常個人和親密的體驗?!睹赡塞惿妨钊穗y以抗拒,這件作品最初就顛覆了畫中人與觀者之間的傳統關系[4]。

雖然《美麗的公主》中的幻覺很可能是達·芬奇故意制造的,但這只是猜測,它可能包含和涉及畫家的一種繪畫方式,通過無意識的描述來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美麗的公主》中,從公主的微笑中可以看到一種神秘的品質,被坎普描述為“平靜而沉思,一個人成長得太快的表情”。年輕公主的表情很難解釋,也許這反映了達·芬奇在他的《繪畫論》中的格言,肖像應該揭示“精神運動”。由于公主的生活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達·芬奇當然會理解這個年輕女孩的處境的復雜性,并感受到童年的天真與宮廷職責、婚姻和生育的命運之間的緊張關系。

這幅作品具有鮮明的達·芬奇繪畫特征:左手向右下45°斜向掃線、精確的眼鼻輪廓和生動的睫毛,嘴角的漸隱畫法、精確勾勒的面部弧線[5]。近距離看,她的嘴似乎是向下傾斜的,使她看起來憂郁,但從遠處看,她的嘴似乎是向上微笑的樣子,使她看起來快樂和開朗。此外,當以不同的模糊級別觀看人像時,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效果。從觀賞角度來說,當人們觀看模糊的肖像時,公主看起來比不模糊的肖像更快樂。當觀眾試圖“捕捉”微笑時,微笑就消失了,人們把這種視覺錯覺稱為“無法捕捉的微笑”。

《蒙娜麗莎》可能是由達·芬奇在畫《美麗的公主》時所嘗試的繪畫技術發展而來的。具體來說,他在《蒙娜麗莎》中使用的難以捉摸和神秘的微笑的繪畫方法,可能是從他在早期作品中開發的技術發展而來。蒙娜麗莎力量的來源一直是一個秘密,直到今天,仍有藝術史學家對此感興趣。達·芬奇通過對神經科學的研究,把繪畫提升到了新的水平。通過藝術史學家對神經科學的研究,可以為藝術史做好準備,使用想象力來重建一些與藝術相關的神經,即便是最偉大的藝術家的活動,也是為了最終彌合科學家所熟悉的“大腦”和大腦之間產生的信號。

5 美的創造

把握觀眾想象力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這要求藝術家激發自己的想象力。根據本文所提出的理論,找出不同類型審美對象之間的相似之處也許是有用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古典音樂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如今,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認為它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音樂經典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兜诰沤豁懬凡粌H包含了貝多芬人生的體驗和總結,而且深藏著作曲家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切,在交響曲的外表框架中融入了深邃的哲理[6]。在《第九交響曲》出現的時候,貝多芬已經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交響樂風格的邊界也被清楚地劃定了。然而,貝多芬超越了人們接受的極限,許多評論家無法立即調整他們的標準來適應這首新作品。同一件藝術作品獲得不同的接受,取決于觀眾對一系列習俗及其音樂和文化背景的妥協。

藝術不僅僅是機械的工藝再生產,藝術體現了精神和超越的領域。有人認為藝術的努力,特別是視覺藝術,是一種探索被觀察對象固有的“精神維度”的嘗試。在某種程度上,藝術是“標志性的”,它意味著生命。有人認為,藝術呈現并創造了一種宇宙語言,需要通過詩意的語言和創造性的想象來解讀。人們可以預先假定藝術與人類“精神”的創造力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在這方面,畢加索的藝術是最有意義的,畢加索將藝術渲染成謊言,幫助人們更好地說出真相。生活中的邪惡和破壞性元素也可以成為藝術反映的對象。悲劇和死亡是美學的組成部分。畢加索害怕死亡,深信宇宙是邪惡的,他把藝術作為武器,把他的憤怒和報復發泄在人和畫布上。此外,藝術體現了人類對意義、正義和尊嚴的追求,對理解生命的努力。

6 結語

審美體驗是發生在某些進化的有機體中的一種大腦過程。審美體驗既取決于一個物體由自然或人工產生的外部刺激,又取決于生物體的狀態。如果體驗是正面的,有機體就會認為這個物體具有美學價值。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滿足特定的標準,物體就可能被認為是美好的。審美經驗是審美價值的根源。美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學價值和所有價值一樣,都是某些有機體在某種特定狀態下對某些物體的虛構。藝術運動是物質社會文化系統,包括藝術家、專家、評論家以及與他們具體活動相關的許多物質和概念。藝術只是所有藝術運動的一類。藝術作品是一種文化產物,即在一個社會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人類作品,其目的是誘導觀者的某種審美體驗。藝術作品可以是物質的,如繪畫和雕塑,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如文學作品、音樂或舞臺劇,還可以是混合的,如舞臺表演。美學是對藝術的哲學研究,藝術是不科學的,但美學可以成為科學。

參考文獻:

[1] 任偉.從“直觀”到“屏讀”的藝術審美心理嬗變[J].美與時代,2022(7):41-43.

[2] 曲輝.藝術審美功能論研究與新時代藝術審美價值的重振[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3] 施越.從香蕉到蒙娜麗莎 欣賞藝術,代價有多大?[J].世界博覽,2022(5):46-49.

[4] 劉平.《蒙娜麗莎》的旅程:藝術品的遷移史[J].美術,2022(9):122-128.

[5] 達·芬奇原作《美麗的公主》首次來華 連接東西方藝術語境[J].公關世界,2018(12):32-33.

[6] 唐賢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內涵、結構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21(18):152-154.

作者簡介:黃瑞(1968—),男,山東梁山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繪畫。

叢嘉鵬(1997—),男,山東威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繪畫。

猜你喜歡
審美藝術作品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純白美學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