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畢節鄉村民俗文化與發展群眾文化研究

2023-06-22 12:57蘇影彭顯明
藝術科技 2023年5期
關鍵詞:群眾文化傳承發展

蘇影 彭顯明

摘要:畢節位于川滇黔核心區域、貴州黔西北地區,與貴陽、遵義并稱為貴州“金三角”,居住著漢、彝、苗、回、白、布依、仡佬等46個民族,是少數民族集聚的市州。畢節有50萬年的人類史和3000年的文化史,形成了千姿百態、形式多樣的鄉村民俗文化。畢節多彩的鄉村民俗文化為群眾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全國鄉村振興的加速推進,傳承鄉村民俗文化和發展群眾文化成為推動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在國家政策實施的利好背景下,鄉村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只有做好鄉村民俗文化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才能增強地區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诖?,文章主要介紹畢節鄉村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情況,分析內在聯系,探究鄉村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鄉村民俗文化;傳承;群眾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4

不同的文化對地方的政治、經濟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會不同。先進的、積極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發展,作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在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而落后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則會腐蝕人們的思想,進一步阻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畢節鄉村民俗文化深遠厚重,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強勁的后發優勢,加快發展畢節鄉村民俗文化以增強文化自信、助推鄉村振興迫在眉睫。因此,畢節各級政府應充分意識到傳承鄉村民俗文化與發展群眾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傳承各縣市區先進的民俗文化,使畢節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內涵能夠深入人心,發展出更能滿足民眾需求的群眾文化,推進“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

1 群眾文化與鄉村民俗文化現狀

1.1 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主體是人民群眾,表現形式為群眾參與、群眾娛樂、群眾開發、群眾創造的社會性文化活動。它以文化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不斷提升,群眾文化成為當前文化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凸顯出一定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畢節居住著漢、彝、苗、回等4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203萬人,占當地總人口的21.25%,各民族的傳統技藝、文學藝術、民俗民風經過長期積淀、傳承創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群眾文化。

1.2 畢節鄉村民俗文化現狀

群眾文化建設影響著人文精神,在文化發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除了要推動群眾文化創新以外,還要深度滲透傳統民俗文化[2]。畢節歷史悠久、文明深厚、文化多彩,自秦代設置夜郎、漢陽兩縣以來,該地區文化在不同思想、不同領域、不同民族的交織碰撞中繁榮發展,形成了悠遠神奇、淳樸多元的文化特色,在時代更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始終發揮著文治教化的“文脈”作用。

畢節民俗文化涵蓋民俗節日、民間習俗、民俗物件、民族歌舞藝術、民間文學等方面。民俗節日有彝族火把節、彝族賽馬節、彝族年、苗族采花節、苗族花山節、趕苗場、苗族跳花節、布依族六月六、白族山歌節、杜鵑花節等,民間民俗有彝族畢摩習俗、彝族婚嫁習俗、彝族祭花神、彝族博協奪、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苗家牛角酒、“劃筷奠祖”苗俗、苗族祭祖習俗、仡佬族打“篾雞蛋”、普底紅豐仡佬族祭山節、穿青人“慶五壇”、民間七月半、布依族摩經、榔生等,民俗物件有彝族剪紙、彝族服飾、彝族漆器、苗族刺繡、苗族服飾、蠟染、布依族服飾、農民畫、指畫、雙手書等,民族歌舞藝術有彝族撒麻舞、彝族鈴鐺舞、彝族阿媚懇、撮泰吉、苗族滾山珠、苗族大遷徙舞、苗族蘆笙舞、苗族古歌、西遷葬笙曲樂舞、陽戲、儺戲(慶壇)等,民間文學有恒述數、主摩菜述、努額數、歷咪數、凱咪數、咪谷、喳數、曲谷等。這些民俗文化是畢節各族人民在長年累月的生產生活中慢慢形成的,體現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豐富了畢節人民的精神生活,沉淀了畢節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為響應國家號召,畢節市各級黨委政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任務,深挖豐富的古彝文化、夜郎文化等民俗文化資源,在海量的歷史積淀中提煉畢節文化標識,在匠心打造中重塑文化表達,在一草一木中融入文化,不斷傳承本地的文化根脈。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升級,更加注重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必須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然而,畢節市的群眾文化、民俗文化發展現狀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期待和要求不相符。這要求各級部門做好鄉村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傳承發展,創造出人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民間民俗文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2 畢節民俗文化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聯系

2.1 畢節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具有共同點

畢節是多民族聚集地,民俗文化豐富多樣。畢節的群眾文化包含了鄉村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能夠推動群眾文化發展,二者相互促進。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共同點是多民族文化的集合,都是為了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產物,在文化娛樂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其在引導社會輿論、影響社會價值觀形成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有助于深化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此外,這兩種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當地群眾在傳統文化中找到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2 畢節民俗文化傳承以群眾文化發展為前提

民俗文化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具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能脫離群眾基礎,這兩種文化都是由基層群眾建設起來的,在畢節3000年的文化史發展過程中,群眾支持著這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使民俗文化深深融入群眾文化中。民俗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了一代代人的傳承,而歷史的進步也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2.3 傳承畢節民俗文化,促進群眾文化發展

畢節是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氨庇兄芸诘?,南有觀音洞”,黔西觀音洞的考古發掘將貴州的史前文化向前延伸了24萬年,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苗族蠟染、刺繡等技藝獨樹一幟,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織金苗族蠟染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指尖上的芭蕾”。

同時,彝族古劇《撮泰吉》參加尼斯狂歡節,獲最佳表演團隊獎;彝族風格舞蹈《阿西里西》被編入小學生音樂教材;彝族《鈴鐺舞》參加第七屆全國民族民間文藝演出,榮獲“山花”獎;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榮獲“金山仗”獎,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方縣、黔西市新仁鄉先后憑借獨具特色且傳承優良的農民畫、苗族歌舞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畢節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體現了當地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深刻反映了畢節民間文化藝術具有多民族的風格,并深深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形成了一定的時代特色,豐富了當地的群眾文化。畢節應該保護和傳承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促進其創新發展,讓本地的民俗文化大放光彩,促進當地群眾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3 鄉村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途徑

3.1 對傳統的民俗文化大膽揚棄

畢節的民俗文化是當地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文化精髓,在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是畢節前進發展的動力,應加以保留,并發揚光大。而一些存在封建迷信、攀比、鋪張浪費的元素,與優秀文化背道而馳,應大膽摒棄。民俗文化需要傳承,但不能原封不動照搬照抄,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趨利避害,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揚棄。一些民俗文化之所以能長久流傳,是基于當地歷史積淀而形成的,當地的群眾已經完全接受了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習慣或思想,并習以為常。所以,要在尊重當地歷史的基礎上,統籌好現在的文化發展方式,用科學的方法引導群眾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揚棄和創新,讓優秀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摒棄落后且阻礙進步的民俗文化。

二是在尊重本地文化情感基礎上進行揚棄。民俗文化是畢節當地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形成的,其沉淀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寶貴精神養分,并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因此,要充分尊重當地群眾的情感需求,而不能盲目地排斥傳統文化。在繼承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應該以一種包容的態度來看待,考慮到受眾的需要,摒除其時代局限性,重點發掘其利于社會發展的部分,從而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健康繁榮發展。

3.2 挖掘提煉傳承文化根脈

當前,應深挖豐富的畢節古彝文化、夜郎文化、奢香文化、同心文化、紅色文化及民俗風情等文化資源,深入開展民俗節日、民間習俗、民俗物件、民族歌舞藝術、民間文學等諸多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建立完善有效的工作機制,加大保護傳承體系的建設力度。

一是編制保護方案。各級各部門要對本地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建立項目名錄檔案,運用文字、圖片、音像等方式對項目進行記錄。針對瀕危民俗項目,有必要采取數字化記錄方式進行保護,并針對各個項目編制對應的保護方案。

二是加強培訓。鼓勵傳承人采取家庭式、師代徒、生產式等方式開展民俗文化項目的傳承工作,推進傳承工作常態化開展;舉辦傳承培訓班和研培班,提升傳承人的能力水平。

三是建立基地、隊伍。通過促進民俗文化產品生產的方式,開展傳承保護,做到在生產中保護,在保護中生產,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推進。

四是加強宣傳。畢節各級各部門要利用好畢節獨特優秀的民俗文化,采取“線上+線下”的推廣方式,推出一批優秀民俗文化專輯,打造一批優秀的民俗文化精品劇目、歌曲、舞蹈。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活動的方式,加強宣傳,進一步推動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

3.3 推動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融合創新發展

畢節每一種民俗文化都凝聚了畢節人民的智慧,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畢節文化產業發展的家底和本錢。要想在優勢資源中挖掘畢節獨有的元素,打造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文化精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長板,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鄉村,就要推動民俗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并轉化成經濟效益,為建設具有較強活力的、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是建立文化傳承企業。創新開發民俗文化產品,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傳承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進其深入開發利用。引導鼓勵畢節蠟染、刺繡、彝族剪紙、彝族服飾、彝族漆器等傳統民俗文化產品傳承人開辦企業,采取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傳統民俗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促進民俗物件再開發、再利用。

二是建立文化傳承隊伍。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隊伍的建設。要組建一支理論知識豐富、業務能力強、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建設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之成為民族歌舞藝術、民間文學的繼承者、傳播者、弘揚者。

三是開展民俗文化進景區、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在重要的節慶和旅游旺季,走進百里杜鵑、織金洞、九洞天、阿西里西大草原、油杉河等重點知名景區,組織開展民俗藝術歌舞、“非遺”文化歌舞節目演出,傳播畢節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增強景區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旅客前來景區觀賞,增加景區收入。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衫妹烙n堂、課間操等時間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和學習活動,定期組織文藝隊伍進校園、進社區開展文藝演出,豐富學生、群眾的業余生活,提升畢節傳統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四是研發文創產品。深入挖掘文化創意資源,推動畢節地方文化特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促進旅游商品創新研發和生產銷售,繁榮畢節市文化旅游商品市場。在這一舉措上,有許多成功案例可借鑒。例如,織金縣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依托織金苗族蠟染、刺繡項目,在生產傳統苗族服飾的同時,研發日常生活文創產品,創新生產銷售模式,積極聯系服裝生產公司,和唯品會建立合作關系,嫁接苗族蠟染、刺繡元素,開發新產品進行銷售。再如,大方縣高光彝風漆器工藝制品廠,依托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結合大方民間繪畫、現代市場需求,研發了漆器仿古家具、漆畫、各類包裝盒、旅游工藝品以及漆器生活實用品等,實現了年產值500多萬元??梢?,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更好地傳承民俗文化,豐富群眾文化內涵,才能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五是出臺一批政策措施。畢節各級政府、各級各部門應將傳承保護利用民俗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加大在人力、資金上的支持力度,推動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活化”利用,體現畢節獨特的文化底蘊。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地方發展不僅要鞏固經濟實力,還要注重增強文化軟實力。因此,畢節應該建立文化自信,同時肩負起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充分凸顯當地特色文化,并且注重與基層群眾的對接,以此實現文化產業發展,支撐畢節發展自身的軟實力,提升文化的影響力。

4 結語

畢節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市內眾多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且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和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圍。同時,畢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影響著當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經濟發展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社會文化發展建設離不開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發展。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必須建設好基礎的群眾文化,大膽揚棄傳統的民俗文化,挖掘和傳承文化根脈,推動民俗文化融合創新發展,以群眾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建設帶動地區發展,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助力鄉村振興,助推畢節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強.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影響和作用探析[J].文化產業,2023(4):80-82.

[2] 謝鋒標.群眾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滲透分析[J].文化產業,2022(35):151-153.

[3] 安楠.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策略[J].文化月刊,2021(11):124-125.

作者簡介:蘇影(1986—),女,貴州畢節人,學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彭顯明(1991—),男,貴州岑鞏人,碩士,館員,研究方

向:群眾文化。

猜你喜歡
群眾文化傳承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關于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相關思考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