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歌曲《臨江仙·藤玲聽秋》藝術特征及演唱分析

2023-06-22 00:17趙穎慧匡傳英
藝術科技 2023年3期
關鍵詞:臨江仙演唱藝術特征

趙穎慧 匡傳英

摘要:古詩新創藝術歌曲《臨江仙·藤嶺聽秋》是由黃克新作詞、吳國翥作曲的一首古詩文化新創藝術歌曲。吳國翥著有聲樂套曲《詩樂:中國新創古典格律詩詞藝術歌曲集》,《臨江仙·藤嶺聽秋》便是其中的優秀作品之一。中國新創古典格律詩詞藝術歌曲不同于傳統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相比之下,其結合了現代音樂文化的創作以及表現形式,讓歌曲更加富有內涵深意和獨特韻味,在保留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的同時,帶給演唱者和聽者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诖?,文章對《臨江仙·藤嶺聽秋》的藝術特征及演唱技巧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臨江仙·藤嶺聽秋》;藝術特征;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4;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3

吳國翥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創作的作品格律嚴謹,音韻巧妙工整?!杜R江仙·藤嶺聽秋》這部作品風格古樸淡雅、沉博絕麗、旋律優美、辭致雅贍,是一首極其動人心弦的作品。其創作以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毛奇齡的《臨江仙·秋藕絲裙春樹面》、曹爾堪的《臨江仙·秋葦》、史達祖的《臨江仙》等諸多原型古代文學作品為參考,在臨江仙系列古詞的基礎特點上進行了現代音樂和現代白話文的創新,給整首作品增添了真實感,在2019年創作而成后發布于《詩樂:中國新創古典格律詩詞藝術歌曲集》。發表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喚起了演唱者和聽眾內心深處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及古詩韻味最直白、最純真的美感。如何更好地欣賞古詩文化新創藝術歌曲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從創作背景、藝術特征、舞臺表演等諸多方面進行分析,深入探究歌曲文化。

1 《臨江仙·藤玲聽秋》的藝術特征

1.1 起承轉合的旋律特征

古詩詞藝術歌曲最明顯的一個特點與標志就是其歌詞大多數直接取材自中國古代詩歌詞作,直接配以曲調進行演唱,遵循以曲填詞的原則,詞句本身就包含著作者的情緒,所以具有較為濃郁的個人情感色彩[1]。對一首完整的作品來說,最先讓人聽到也最容易打動人的便是旋律,也可以說,旋律是整首作品的靈魂。因此,在研究一首作品時,細細去感受歌曲的旋律是非常關鍵的。

在《臨江仙·藤嶺聽秋》的唱詞與旋律分析中,要著重體會和感受起承轉合的結構下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思緒。除此之外,吳國翥先生還增添了補充樂句和重復樂句,這一處小小的旋律變化可以讓人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詩詞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對比效果非常明顯。

譜例1

如譜例1所示,該樂句為整首歌曲的起句,旋律上采用了與歌詞大意相融合的編寫方式,起音為F大調的la,以一個中高音開始對“閱盡山巒”進行描寫,并且在“閱盡”的旋律上進行了上下二度的反復處理來突出一種悠揚的感覺,同時加入了延音線,使之唱起來更加連貫,加深曲折婉轉的感覺。

第三小節的旋律采用了逐漸提升音高的方法,這樣的旋律進行為后面的旋律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既開門見山,又埋下伏筆。

譜例2相對于譜例1來說,雖然是一模一樣的歌詞,但在旋律上做了完全不一樣的改變,既承接上文,又為下文繼續鋪墊。首先,其力度效果由mf中強轉變為f強,旋律上以小跳進和激進為主,并且在鋼琴伴奏旋律上進行了重點突出和情緒渲染,繼而增強了婉轉悠揚的旋律表現效果。

譜例2

1.2 富有深意的歌詞內容

在歌曲《臨江仙·藤聆聽秋》中,吳國翥先生譜寫的“秋”并不只是濃烈的“悲”情,因為在歌曲的第三樂句開始進行“轉”,其對應的歌詞是“草根無怨對凋零”。其核心詞為“無怨”,因此在描寫前面兩個樂句的秋景中給人一種頗有希望的感覺,也就是從整體上來說,歌曲情感并不是悲涼的。雖然起承兩句分別為“閱盡秋山朝復暮”“筱林依舊青青”,仿佛給人一種無奈、蕭瑟之感,但這只是描述了秋天即將到來或者是說秋天的景色,相比秋風蕭瑟、秋雨綿綿,作者感受更多的可能是一種較為舒適或對美好秋景的向往。

“經霜猶瘦盡,任意歷枯榮”,這是歌曲上半部分的合句,描寫的是經過秋霜之后變得憔悴,但任隨其意、不受約束地經歷盛衰。這看似只是對植物景物所做的描寫,但包含了人生意義,這也是其作為歌詞來說最值得人贊賞的地方,即永遠有更深一層的內涵。不過,這層深意需要演唱者對作品進行不斷研究才能發現,等到真正明白這些歌詞深意的時候,再演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歌曲下半部分歌詞“最愛泉邊懷往歲,遙聞琴瑟泠泠”描繪的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眷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同樣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結尾部分的“仙人今不見,新客細聆聽”,一方面突出了歌曲的主題“臨江仙”,另一方面展現出作者的意猶未盡之感。

1.3 婉轉悠長的鋼琴伴奏

在21世紀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中,伴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尤為注重與現代元素結合。在歌曲本身的表達上,它們以鋼琴伴奏為主,也可加入小提琴等器樂,以擅長美聲唱法的歌唱家進行全新演繹,這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現代發展的又一亮點[2]。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與聲樂除了形成互補關系之外,還更加注重歌曲中詩詞內涵與意境的表現,這也是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區別于一般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的關鍵[3]?!杜R江仙·藤嶺聽秋》這首歌曲中采用了中提琴和鋼琴兩種伴奏,既有中提琴的婉轉悠揚,又有鋼琴的沉著穩重,不同樂器伴奏以及和聲的對比更能體現出詩句本身帶有的韻味。

在譜例2中,中提琴旋律雖然在這一部分的使用相對較少,但以高昂柔和的音樂色彩襯托出了鋼琴旋律、演唱旋律的主要地位,三種旋律相互結合、相互襯托,缺少任意一種旋律,整體的音樂表現上都會有較大的偏差。

鋼琴旋律以連綿不斷的琶音來凸顯旋律的悠揚,伴隨著柱式和弦的加入,更能表達作者的心情,可謂錦上添花。旋律中延音線的處理也恰到好處,使整體的音樂色彩始終保持在一個連貫的情緒中,其中第三小節的柱式和弦顫音處理在旋律上不僅僅起到表達情感的作用,更能帶動演唱者和聽眾的情緒,增強音樂的代入感。

此外,在歌曲的高音部分,鋼琴旋律有了相應的改變,進行了更密集的上下行琶音,同時增加了更多的顫音柱式和弦,鋼琴旋律的mf強度搭配主旋律f強度形成了較強的層次對比感,旋律處理得淋漓盡致。

2 歌曲《臨江仙·藤嶺聽秋》的演唱分析

2.1 咬字吐字的技巧

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尤其講究“字清”,也就是咬字歸韻需要齒、舌、唇的高度配合,在保證音色統一的前提下把每個字交代清楚,包括字頭、字腹、字尾[4]。因此,在正式演唱歌曲之前,要先熟讀朗誦歌詞,確保每個字音的準確性,分辨開口音與閉口音,把握斷句、氣口以及重音的位置。首先,所有的歌詞都要在打開口腔的狀態下演唱,其次要保持在統一的高位置,在咬字和發音時,要始終保持放松的口腔狀態,就好像沒有下巴一樣去“唱”出這些歌詞,隨意活動下巴都不會影響字詞發音,這就做到了口腔放松。另外,要注意舌頭的位置擺放問題,因為會有一些字詞較為口語化,自然而然地帶動舌頭抵住嘴巴,這就會很容易發出一個錯誤的聲音。例如,第一樂段里的“閱”字很容易歸韻到“yu”上,原因就是口腔沒有完全打開或是把字咬得太死。不論是開口音還是閉口音,都應該細細品味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精準到每一個字音上,確保其準確無誤,這樣演唱出來的效果才能做到字正腔圓,帶給聽眾更加舒適的感受。在發音上,穩定高位置的同時要思考一個問題,即聲音的走向,這也是困擾很多初學者的一個難題——聲音的“靠前靠后”。筆者認為,始終要遵循自己演唱時最舒適、最放松的聲音狀態,不要過多地考慮聲音的前后問題,要運用好后咽壁的力量順勢找一個向上的感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聲樂感覺之后,再去考慮具體的聲音問題。

2.2 氣息的靈活運用

藝術歌曲以抒情細膩為主,它可以深入細致地表達人們內心細微的情感世界,因此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顯得比較精巧,所以要特別注意氣息的控制,既要自然流暢,又要熱情洋溢,充分把握演唱的分寸感[5]。

如歌曲中的第一樂段“閱盡秋山朝復暮,筱林依舊青青”是以一種敘說的心情歌唱的,此時的氣息應該保持平穩,跟隨樂句不斷地送出,直至樂句結束方可換氣,不能隨意斷句或是改變氣口。

歌曲的高音部分“最愛泉邊懷往歲,遙聞琴瑟泠泠”對氣息量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在旋律節奏中伴隨著小跳,因此演唱者要準備好足夠的氣息,氣息太多太深會造成聲帶緊張、無法閉合,從而造成破音;氣息太少太淺會造成聲音飄浮、沒有張力,或是樂句還沒結束就沒氣了;氣息不穩則會造成漏氣,導致聲音擠、卡等狀況的出現。演唱者一定要根據歌曲的實際情況來調控自己的演唱氣息。

歌曲的最后一句“仙人今不見新客細聆聽”是最能體現演唱者氣息以及聲樂技術的地方。在演唱該句之前,要特別注意留好氣口的位置,不然就會影響到歌曲演唱的流暢度以及美感。面對最后的長拍漸弱處理,氣息一定要保持源源不斷地推送,并且要準備好足夠的氣息,始終做到氣沉丹田、靈活運用氣息。

2.3 聲情并茂的演唱

要想演唱好一首作品,不僅要了解作品的音樂特征,還要具備良好大方的舞臺表現,要做到神形兼備?;诖?,演唱者必須認真分析作品,用心體會作品的背景、人物、故事情節,才能設計出最合適舞臺的形象[6]。

要想做到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演唱者必須確定好演唱時的音色和力度,要根據作品的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音色與演唱形式,這樣才會使音樂更加飽滿,演唱才能更加貼切音樂的主題和風格。在調整音色的時候要感受腔體的共鳴、氣息的穩定、聲音的走向、口腔的咬字,這并不是主觀隨意地換個音色就能實現的,需要演唱者與作品長時間的磨合。

如歌曲開頭部分歌詞“閱盡秋山朝復暮”,演唱者在演唱時,眼神里就應該有一幅動人心弦的壯麗景觀,同時要合理地運用肢體動作,如引開、雙手同起等,每種動作都可以代表一個心情。高潮部分的“最愛泉邊懷往歲”可以用雙手同起向外推開,表示情緒激動。而在結尾部分的“仙人今不見新客細聆聽”漸弱的音樂色彩上,可以做一個單手向前緩慢托起,直至音樂伴奏停止后再去結束肢體動作,表現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也能呼應作品的情境。

3 結語

《臨江仙·藤聆聽秋》這首作品充滿了詩意和韻味,旋律婉轉悠揚,歌詞富有深意。歌曲篇幅雖短,但音樂色彩極其豐富,對演唱者而言是一首非常值得學習的作品。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反復訓練,不僅可以鍛煉演唱者的聲樂演唱技巧,還可以提升其舞臺表現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瑩,趙曉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傳承研究[J].當代音樂,2021(2):72-74.

[2] 蔣鳴.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現代復興與保護傳承[J].音樂創作,2017(9):95-96.

[3] 李娜.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4] 游麗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咬字歸韻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9.

[5] 陸劍.論藝術歌曲演唱中的氣息運用和藝術表現力的關系[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4.

[6] 唐鶴玲.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20.

作者簡介:趙穎慧(1997—),女,山東臨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匡傳英(1974—),女,湖北洪湖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猜你喜歡
臨江仙演唱藝術特征
臨江仙·送王緘
臨江仙·慶祝建黨百年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