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五年來泰山古建筑群研究重點、脈絡及展望

2023-06-22 23:29王永正
藝術科技 2023年2期
關鍵詞:知識圖譜研究綜述

摘要:泰山古建筑群是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泰山古建筑群研究進行綜述,對延續研究脈絡、豐富研究內容、探討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文章梳理,近三十五年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進程可以劃分為探索聚焦、深化過渡和多元發展這三個階段。在此基礎上,文章針對后續研究提出完善對泰山古建筑群各組成部分的梳理、分析泰山建筑文化與泰山古建筑群之間的對應表達、重視歷史演變和周邊景觀對泰山古建筑群產生的影響這三條建議,旨在為未來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路徑。

關鍵詞:泰山古建筑群;知識圖譜;研究綜述;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K879.1;G3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6

泰山古建筑群是我國重要的建筑文化遺產,它凝聚了中國古代建筑智慧和文化內涵,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泰山古建筑群具有涉及區域廣、包含內容多和級別高等特點。同時,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新技術、新工具的出現,建筑文化遺產的研究范式不斷變化,對古建筑群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們亟須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思路,進而深化泰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髓。泰山申遺成功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古建筑群研究資料豐富,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綜述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和代表性。本文梳理近三十五年來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進程和研究熱點,提出深入研究的相關建議,以期為推動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工作作出微薄貢獻。

1 相關概念、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相關概念

泰山古建筑群是指位于泰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采用中國傳統營建體系建造而成的建筑物或構筑物[1],其均為庵、觀、寺院等宗教類建筑。泰山古建筑群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部分,山上部分包含關帝廟、碧霞祠等古建筑群,山下部分主要為岱廟古建筑群。

1.2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2.1 數據來源

本文以“泰山”“泰山古建筑群”為檢索詞,選取了1987年至2022年的CNKI數據源,經過篩選,共獲取178篇高質量文獻作為分析數據,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上述文獻的作者、關鍵詞等信息。

1.2.2 研究方法

隨著信息可視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外學者開始繪制科學知識圖譜,以加深對學科理論、范式轉換、內容演進及結構辨識等方面的理解[2]。CiteSpace軟件可以利用大數據梳理發展脈絡和趨勢,并繪制可視化的知識圖譜。

2 泰山古建筑群知識圖譜

2.1 關鍵詞共現及變化

CiteSpace軟件可以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和出現頻次,揭示一段時間內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重點和方向。本文將關鍵詞作為網絡節點,設定一年為時間切片,以每個時間切片中被引用的前30個關鍵詞生成共現圖譜(見圖1)。其中,網絡節點越大表明該詞出現的頻次越高,連線越粗說明關鍵詞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圖1中共有361個網絡節點,617個連接,密度為0.0095。

按照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本文提取排名前十位的高頻關鍵詞(見表1)。除“泰山”“古建筑”外,“泰山文化”和“岱廟”的出現頻率最高(均為11次),“風景園林”“空間序列”“保護”“地域文化”等的出現頻率也較高(分別為7次、5次、4次和4次)。在關鍵詞出現頻次表的年份一欄中可以看出,“保護”“空間序列”“地域文化”等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是近些年的研究重點。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沒有形成明顯的核心節點,重要的節點如泰山、古建筑、泰山文化等之間形成了相對分散、聯系較少的分布形式。這種現象說明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內容相對獨立,關注點較為分散。

將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放在一條橫向時間線上,形成關鍵詞出現時間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由該圖可以直觀地看出關鍵詞首次出現的時間和關鍵詞的數量變化。首次出現的關鍵詞隨時間變化在數量上產生了明顯的變化。1987年至2000年,關鍵詞出現的數量較少,共39個網絡節點;2000年到2010年,關鍵詞數量成倍增長,共出現了89個網絡節點;2010年至今,關鍵詞數量大幅增加,出現了279個網絡節點。該現象說明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具有階段性特征,不斷深入。

2.2 發文作者及發文機構

發文作者共現知識圖譜可以通過節點出現的頻次及節點之間的連接數量反映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及合作強度。在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發文作者共現知識圖譜中(見圖3),共有229個網絡節點,連接174個。其中排在前五位的節點為李清揚(5次)、徐放(5次)、于東明(5次)、王洪濤(5次)、劉悄然(5次),他們是對這個領域關注較多的研究者。同時,共現知識圖譜中形成了四個相互連接數量較多的集合,分別為以于東明為主的團隊、以王洪濤為主的團隊、以徐放為代表的團隊和以吳良鏞為代表的團隊。上述現象說明,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總體相對分散,研究團隊數量較少,團隊內部聯系較緊密,但跨團隊之間的聯系較弱。

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發文機構主要為高校,而高校之間合作強度較弱。發文機構共現知識圖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五位均為高校,分別是山東農業大學(14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6次)、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6次)、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次)。同時,圖中各發文機構之間形成的連接較少,說明它們之間的合作強度較弱。

3 研究演進及各時期研究重點

本文通過分析關鍵詞、關鍵詞出現時間、發文作者及發文機構等形成共現知識圖譜,結合時代背景、發文數量(見圖4)和文獻內容綜合考慮,將近三十五年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探索聚焦階段(1987年至2000年)、深化過渡階段(2000年至2010年)和多元發展階段(2010年至2022年)。

3.1 探索聚焦階段(1987年至2000年)

泰山被譽為“國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象征。1987年,謝凝高團隊編制了首版《泰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同年12月,泰山申請成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在泰山申遺成功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泰山登山旅游越發火爆,泰山古建筑群因此得到了大量關注,研究泰山古建筑群的學術熱潮也再次興起。

由于泰山本身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因此針對泰山的歷史文獻浩如煙海。同時歷史文獻的內容豐富且龐雜,囊括了泰山文化、泰山自然環境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其中也包含泰山古建筑群的部分。但歷史文獻存在內容混雜、缺少系統整理等問題。因此,1987年到2000年這段時間,研究以梳理整合泰山歷史文獻為主,并歸納了泰山古建筑群的相關歷史、建筑形制等內容。同時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形成了圖文并茂的科普性文獻。除此之外,部分學者以歷史文獻中的泰山古建筑群空間布局的形式為基礎,進一步分析了古建筑群的空間序列和形成原因。

在泰山的科普性文獻中,劉秀池主編的《泰山大全》(1995)很有代表性。其從古代宮觀建筑、古代寺院建筑和古代其他建筑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梳理,涵蓋了大部分的泰山古建筑群。內容包含建筑形制、歷史、地位等方面,清晰地介紹了古建筑群的尺寸、制式。內容較為完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相關建筑信息相對概略,僅是對建筑基礎信息的匯總。類似的文獻還包括路宗元編纂的《中國·泰山》(1993)、翟所淦等編著的《泰山》(1981)、李正明的《泰山研究論叢》(1989)、陳從周的《岱廟》(1992)等。周今立等(1996)在基礎資料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歸納出泰山岱廟的空間布局強調中軸線、對稱布置、突出中心,建筑形制氣勢恢宏,具有中國典型性建筑成就的特點[3]。這是較早對泰山古建筑群的基礎信息進行總結并得出相應結論的文獻。

“三重空間—一條軸線”是泰山古建筑群的總體布局形式。該時期的研究在原有布局形式的基礎上分析了形成原因和空間序列?!叭乜臻g”是指地府、人間、天界,分別對應著蒿里山、泰城和岱頂?!耙粭l軸線”是指貫穿三重空間的歷史文化軸線,同時對應著泰山南麓的主要登山路線。這條軸線是景觀軸、登天軸,也是文化軸,它擁有由人間步步登天的完整序列(見圖5)。周今立認為這種布局形式是依據登山封禪來安排的,創造出了欲揚先抑、三重高潮的空間序列。陳青慧同樣認為這條軸線串聯起了泰山的封禪祭祀序列空間,在軸線上,古建筑群與景觀結合文化和自然環境,共同營造了空間的誘惑與召喚、期待與轉換、凝練與升華等不同節奏[4]。

這個時期的研究逐漸從泰山浩如煙海的文獻轉向泰山古建筑群。梳理歷史文獻的基礎資料有助于清晰地認識泰山古建筑群的構成,對空間布局中的空間序列和形成原因進行分析是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初步探索。

3.2 深化過渡階段(2000年至2010年)

在深化過渡階段,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還包含周邊的自然和文化環境。2005年《西安宣言——關于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是第一部我國全程參與的重要文獻,同時創新性地將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保護作為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該時期的研究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深化,著眼于歸納建筑特征和進一步分析空間布局內涵。

在周今立等(1996)總結歸納岱廟古建筑群后,學者逐個分析了遙參亭、普照寺、王母池、斗母宮乃至天仙金闕銅殿的建筑特征??傮w來說,泰山古建筑群的主要特征為建筑形制規整、風格淡雅。其中,遙參亭的院落雖小,但建筑群前部集中緊密,后部開闊疏朗,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整體。同時作為朝天序列的開端,營造出了由小入大、由淺入深的空間意境[5]。普照寺古建筑群的院落布局呈園林化,形成了景致優雅、文人氣息濃厚的院落空間氛圍等[6]。由于研究的數量較少,因此歸納的特征難免片面,但深化過渡階段的文獻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三重空間—一條軸線”總體布局形式的歷史文化軸線內涵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另一重點。這條軸線是泰山古建筑群與文化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完美典范。王南(2006)認為這條軸線是泰山儒釋道三種文化融合的產物[7]。陳晨(2010)認為泰山歷史文化軸線的序列空間及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8]。宋峰(2008)認為泰山歷史文化軸線融合了具有朝天文化的封禪祭祀過程,將古建筑群分成了以岱廟古建筑群為核心的醞釀階段,以岱宗坊、南天門等為標志的登天階段和以玉皇廟及碑刻為中心的仙境階段[9]。

這個階段延續了原有的研究思路,以建筑特征和空間布局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化,總結歸納出泰山古建筑群具有建筑形制規整、建筑風格淡雅的總體特征,泰山歷史文化軸線體現了泰山自然和文化的完美結合。但總體研究的數量較少,所得結論不全面,難以對泰山古建筑群形成宏觀認知。

3.3 多元發展階段(2010年至2022年)

2010年至2022年,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泰山古建筑群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對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視以及豐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工具的出現,使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發文數量從2005年的7篇增加到了2014年的47篇,研究趨勢向研究基礎的縱向深化和分析視角的橫向拓展這兩個方面發展。這一時期形成了三條研究路徑:以建筑特征為核心切入點,綜合各組成部分的研究;以價值評估為核心切入點,探究遺產保護的研究;以歷史演變為核心切入點,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

3.3.1 以建筑特征為核心切入點,綜合各組成部分的研究

建筑特征的研究延續了上一階段的脈絡,其從建筑選址、院落布局等多個角度分析泰山古建筑群。其中最為典型的特征為泰山古建筑群無論面對奇峻秀麗的自然環境還是豐富多樣的文化環境,都有積極巧妙的回應。

例如,關帝廟作為典型的山地院落,其院落空間序列巧妙地處理了高差,并給予使用者不同的空間感受。普照寺是泰山古建筑群中保存較好的佛寺,在相地選址、院落布局等方面深受佛教文化影響。院落構成中,僧(管理)、佛(禮拜)、法(研修)三者空間布局的劃分與滲透十分巧妙。同理,碧霞祠作為岱頂最主要的祭祀建筑,其在滿足祭祀空間序列的同時,處理好了祭祀與生活的空間布局的要求。最為典型的為泰山岱廟,它的選址不僅滿足了祭祀活動所需的便利交通條件,而且符合泰山祭祀軸線的對位呼應,院落布局呼應向明而治的文化內涵和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宗教因素,是泰山古建筑群中與自然文化緊密結合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還包括泰山王母池、紅門宮、遙參亭、三陽觀“洞天福地”、斗母宮及岱頂建筑群等其他組成部分的研究,它們在回應自然和文化環境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同時,王琳琳(2011)在對部分泰山古建筑群整理歸納后,指出泰山寺觀古建筑群的選址布局、院落空間等方面與風水理論相呼應,具有緊扣泰山建筑文化的風水環境的建筑特征[10]。

3.3.2 以價值評估為核心切入點,探究遺產保護的研究

對泰山古建筑群價值評估和遺產保護的研究是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該研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在保護過程中不僅重視物質實體的完整,還重視所承載文化的傳承。例如,劉方華(2014)認為泰山古建筑群是泰山山岳文化的重要載體,泰山古建筑群的保護應以傳承山岳文化為指導[11]。劉曉(2013)則以泰山東岳廟會的保護傳承為線索,認為泰山古建筑群的保護應與發揚廟會文化相輔相成,齊頭并進[12]。同時,朱鋼等(2017)在泰山關帝廟的保護中也提到了古建筑群保護應“形”“神”結合[13]??傮w來說,泰山古建筑群的保護持續已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植樹、禁樵、修整宮祠等舉措。但保護的舉措相對寬泛,究其原因是沒有厘清建筑文化與古建筑群之間的關系。因此接下來應在建筑與文化共同保護的指導思想下,進一步探究建筑文化與古建筑群的對應關系。

3.3.3 以歷史演變為核心切入點,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

歷史演變是泰山古建筑群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形制和平面格局的演變過程深受以祭祀為核心的泰山建筑文化的影響。其中王魯民(2013)認為泰山祭祀的場所從秦漢時期泰山山腰處中廟的壇臺逐漸演變為明清時期泰山山下的崇隆殿宇[14]。徐放(2019)分析了秦漢時期封天禪地祭臺的具體形制、位置和使用流程,認為漢代就形成了當今的登山路線,并逐漸形成以蒿里山、泰城和岱頂為代表的地府、人間、天界三重空間布局[15]。楊博(2012)結合歷史文獻資料,詳細梳理了泰山岱廟前秦漢代至明清時期2000多年來的空間格局變化,印證了泰山祭祀中心從泰山山腰向泰山山下過渡的過程[16]。此外,還包括斗母宮、關帝廟等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的歷史演變,泰山中路、岱頂人文景觀的演變分析等,它們均與祭祀文化息息相關。

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泰山建筑文化的另一載體,它們在空間氛圍的營造、總體空間序列的劃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劉兵(2014)從空間分析的角度入手,認為泰山中路登山路線上具有點狀空間和段落空間,它們共同形成了變化多樣的空間序列和空間節奏[17]。張萌(2018)認為泰山中路的牌坊不僅是實體空間的界定,還是空間精神的劃分[18]。王昕娟(2013)從鋪裝的材料、質感、構形等方面分析了其如何強化寺觀園林氛圍,體現地域文化[19]。除此之外,泰山牌樓、中路石刻和景橋等景觀同樣是泰山古建筑群空間序列的重要部分。

4 結語

本文以1987—2022年CNKI數據庫中高質量的文獻為基礎數據,通過分析知識圖譜,將近三十五年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大致劃分成了3個階段。探索聚焦階段,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思路是整合、梳理基礎資料,研究內容以古建筑群科普和探究空間布局為主;深化過渡階段,延續了研究脈絡,深化了泰山古建筑群的空間布局和建筑特征的內容,并認為泰山古建筑群與自然和文化環境關系密切;多元發展階段,研究系統豐富,研究趨勢為研究基礎的縱向深化和分析視角的橫向拓展。研究路徑有三:以建筑特征為核心切入點,綜合各組成部分的研究;以價值評估為核心切入點,探究遺產保護的研究;以歷史演變為核心切入點,結合相關學科的研究。近三十五年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視角豐富、內容全面,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結合研究重點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本文對未來的泰山古建筑群研究作出展望。

4.1 完善泰山古建筑群各組成部分的梳理

在以建筑特征為核心切入點的研究中,泰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對象選取有待進一步完善。泰山申遺文件和泰山名勝區總體規劃文件中提到約50個古建筑群,但針對性的研究僅20有余,存在一些被忽視的古建筑群。只有完整地了解了泰山古建筑群各組成部分,才能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征。

4.2 分析泰山建筑文化與泰山古建筑群之間的對應表達

以價值評估為核心切入點的研究,雖然重視了以山岳文化、廟會文化為例的建筑文化與泰山古建筑群的共同保護,但是泰山建筑文化與泰山古建筑群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清晰完整,提出的保護措施針對性不強。因此,分析泰山建筑文化如何影響泰山古建筑群的形成與發展尤為重要。

4.3 重視歷史演變和周邊景觀對泰山古建筑群產生的影響

在以歷史演變為核心切入點的研究中,泰山古建筑群的歷史演變和周邊景觀都是古建筑群研究的重要補充,它們都受到了以祭祀為核心的建筑文化的影響,周邊景觀和古建筑群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泰山景觀。但古建筑群與歷史演變和周邊景觀等學科內容結合得不夠全面。接下來的研究應考慮歷史學和景觀學的內容,進一步拓寬古建筑群研究視野,豐富研究脈絡。

文化生態視角在滿足上述重點方向的前提下,為研究泰山古建筑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生態學是研究人類文化與所處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它關注人類文化形成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因此,在文化生態視角下,將泰山古建筑群及所處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視作一個整體,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探究泰山古建筑群各組成部分的關系,探索古建筑群對所承載文化的呼應與表達,可以對泰山古建筑群文化內涵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從文化生態視角研究泰山古建筑群,可以完善古建筑群的研究體系,延續研究脈絡,并進一步挖掘古建筑群的文化意蘊,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更符合時代發展的研究理論。

參考文獻:

[1] 王婷.泰山古建筑群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6.

[2] 安淇,肖華斌,張培元,等.國外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研究進展[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20,35(1):76-82,96.

[3] 周今立,黃國康,亓育岱,等.泰山岱廟古建筑[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6(1):1-9.

[4] 陳青慧.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空間藝術[J].中國園林,1995(1):50-57.

[5] 曹虎.遙參亭:泰山·岱廟的序幕和前奏曲[J].古建園林技術,2004(2):29.

[6] 呂紅.泰山普照寺園林景觀分析[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5(3):69-70.

[7] 王南.泰山古建筑群布局初探:從一幅清代泰山地圖談起[J].建筑史,2006(00):148-163.

[8] 陳晨.中國傳統建筑景觀文化區解析[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9] 宋峰.中國名山的建筑遺產與其所在環境關系解析[J].中國園林,2009,25(1):29-32.

[10] 王琳琳.泰山寺觀風水環境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1.

[11] 劉方華.中國山岳文化的載體與文化遺產保護:以泰山文化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32):232-233.

[12] 劉曉.當代廟會轉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泰山東岳廟會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3(1):196-199.

[13] 朱鋼,王洪濤.泰山關帝廟建筑空間環境分析與保護研究[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7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508-517.

[14] 王魯民.泰山祭祀方式、場所與規制的變遷及其他[J].建筑師,2013(2):91-96.

[15] 徐放,劉悄然,趙鳴.秦漢時期的泰山封禪祭壇初探[J].古建園林技術,2019(1):73-76.

[16] 楊博.山東泰安岱廟建筑修建史札[J].中國建筑史論匯刊,2012(1):242-280.

[17] 劉兵.泰山歷史文化軸線山地段人文景觀及空間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4.

[18] 張萌.泰山中路牌坊景觀及其空間特色分析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8.

[19] 王昕娟.泰山寺觀園林鋪裝景觀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永正(1997—),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泰山古建筑群。

猜你喜歡
知識圖譜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