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動因、效應、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3-06-25 03:59陳松洲陳騰鵬王迪
南方農村 2023年1期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動因效應

陳松洲 陳騰鵬 王迪

摘要:農村三產融合是新時代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鄉村新興高技術產業的必經之路,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推動作用。本文對農村三產融合的內涵進行系統的梳理,采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統分析了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因和效應。結果表明,技術創新、主體利益、市場需求、農業多功能和制度創新是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因,其產生的效應表現為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減少交易不確定性、提升農業競爭力和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等。分析了當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強要素資源保障、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打造新產業新業態,為鄉村振興培育新動能等。

關鍵詞:農村三產融合;新制度經濟學;動因;效應;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3)

一、引言

自2014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來,歷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村三產融合作出了部署。農村三產融合已成為新時代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鄉村新興高技術產業的必經之路,它推動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1]。與此同時,農村三產融合迅速成為了社會熱點問題,學術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就農村三產融合的內涵而言,國內學者的研究也在逐漸深化,姜長云[2]把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定義為農村三次產業通過融合滲透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帶動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和市場需求進行整合、優化、重組,調整產業布局。馬曉河[3]認為農村三產融合的核心內涵是農村全域三次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使農民增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手段。趙霞等[4]則認為,農村三產融合指的是農民及相關生產經營組織以第一產業為依托,整合農業的產銷及其他服務業,實現農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荊勤忠、王永鋒[5]則認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是融合農業的生產和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關鍵環節是農民增加收益;立足點在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學界對農村三產融合尚未能作統一的界定,筆者認為比較完整的含義是:農村三產融合是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等形式實現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農業與第二、三產業各部門之間的交易成本內部化,不斷產生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6]。

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側重于交易成本(費用),交易成本(費用)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交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7]。交易成本(費用)最早是科斯在1937年提出的,它包括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尋找客戶的費用,交易磋商、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履約的費用等等。這些也是實施農村三產融合必然面對的需要規范的內容,要協調化解農民在三產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糾紛,必須用制度來明確界定產業融合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本文擬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闡述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因和效應,分析當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動因分析

探究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因,必須通過其理論基礎——產業融合來考察。借鑒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原理,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因主要從技術、企業、市場和政府等四個方面來考察。

(一)技術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離不開科學知識和創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技術創新使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為農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分化和重組提供了重要支撐?,F代技術創新使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之間的技術滲透或擴散成為可能。高新技術對農業的滲透表現為生產出全新的產品或者提供新型的服務,從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梢哉f,技術創新是農村

三產融合的核心驅動力。例如,在農業領域中應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既提高了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的融合水平,又提升現代農業與精深加工、紡織服裝等第二產業融合的程度。同時,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大量涌現的淘寶村,也是農業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金融借貸等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6]。

(二)主體利益是內在源動力

過去,我國傳統農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品種單一且價格低廉,因此,農民增收困難。改革開放特別是近10—20年來,大量第二、第三產業布局于城市并形成產業集群,吸引大量的人、財、物等要素流向產業群,相應地,農村的人、財、物力、資金等資源缺乏,經濟發展緩慢,出現了“三留守”、大量土地閑置、空心村等一系列問題,大量的貧困人口使我國脫貧之路舉步維艱。而農村三產融合可以使農民通過按股分紅、按交易額返利等方式改變過去農民在利益分配中的被動局面。引導農民積極投入到三產融合中去,才能實現永久的脫貧。一旦農民及其它相關主體參與到農村三產融合中來,他們為了獲得規模效益和范圍經濟,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之間會自覺開展合作,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生產出更多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梢?,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逐利心理動機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內在源動力[4]。

(三)市場需求是外在牽引力

經濟社會的發展刺激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提供新服務,催生了產業融合。農村三產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同樣產生了融合現象,人們要求農業生產從單純地提供初級產品向提供多樣化的農產品精深工業轉變[4]。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居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工作和閑暇的選擇日益理智化,許多城市居民為了緩解快速生活壓力在節假日選擇充滿傳統鄉土氣息、可以釋放自我的鄉村旅游、休閑旅游和農家樂等,使我國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旅游服務業迅速發展起來,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接待旅客數量不斷增加,這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產的深度融合??梢哉f,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外在牽引力[6]。

(四)農業多功能性是推動力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初期,農業為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提供了生產要素中的重要成分,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使農業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低,但為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對農業進行政策扶持。農業通過自身的自然生產和人為的干預生產,逐漸具備了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等多功能性[8]。在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上述的各項農業功能將整體地、持續地作用于市場交易,提高了諸如生態、文化等長期處于低效率運轉的農業功能,從而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等第三產業深度融合[6]。

(五)制度創新是外部保障

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考察,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亟需相應的制度供給,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有賴于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就離不開相應的制度創新。因此,制度創新是農村三產融合的外部保障[6]。具體表現在:政府可以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改革管理體制等手段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產業融合初期,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來引導和保護產業融合的發展。例如,政府加大對生產要素方面的投資,有利于催生高級生產要素;政府加大科技計劃支持力度和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采取獎勵措施,有利于產業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調節行業的市場準入標準進而調節相關行業參與本行業競爭的難易,從而影響三產融合的進程。另一方面,面對農村三產融合帶來的產業邊界模糊、企業競爭加劇、新業態涌現等現象,相關企業必須切實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革新落后的企業組織制度,構建更加開放和包容、更利于技術創新與新業態形成的企業組織形式[9]。

三、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效應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設計就是為了減少相互交往的不確定性,而制度變遷的原因主要是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即節約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這些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7]。而農村三產融合可以減少各產業之間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這與制度發揮作用的本質是一致的。

(一)降低了市場交易費用

最早對交易費用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科斯,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交易的內涵并分析了制度及其運行。交易費用包括交易準備階段的費用(如搜集和處理市場信息、客戶信息,廣告宣傳的費用)和交易活動進行時所發生的費用(如交易磋商、訂約和履約的費用)。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耗費的交易費用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產業體系的經濟績效難以提高[10]。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將更好地整合產業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農業與相關產業的關聯性,延長和拓寬農村產業鏈,從而更好地發揮其規模經濟效益。三產融合產業制度的推行,農民可以從單一的種植(養殖)業逐步過渡到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融合。這將大大節省交易費用,極大提高了經濟績效和農民增收的推動作用[9]。

(二)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

經濟學中的不確定性是指經濟行為者在實現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11]。例如,某位農民在選擇種植哪種農作物時,假定可以選擇種植水稻,也可以選擇種植小麥,也許種植水稻的收成要好于種植小麥,也可能相反;又如,果農在選擇種植水果品種上,假定可以選擇種植草莓,也可以選擇種植火龍果,也許種植草莓的收成要好于種植火龍果,也可能相反。這樣,農民在選擇種植農作物的種類時存在著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甚至表現為農民大多數年份的選擇結果與期望的目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農民隨大流選擇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大量種植該農作物的結果導致農產品的價格偏低,即所謂“谷賤傷農”。農村三產融合的推行,改變了過去農村依靠單一產業發展經濟的模式,可以采取訂單式的農業生產,讓農民的選擇有的放矢,大大減少了不確定性[9]。

(三)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

從新制度經濟學看,可以從農業轉型升級、城鄉協調發展的視角來審視農村三產融合的形成和深化。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實施的經濟政策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設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此,不得不通過犧牲農村來支持城市發展,這種發展戰略保障了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但同時形成了二元制經濟體制,從而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村三產融合加速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流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構筑以空間集聚為主要特征的企業網絡。而企業網絡將逐步成為城鄉要素資源流動的主要載體,加速城鄉資源流動與重組,既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又有利于加強城鄉間貿易活動、提高區域經濟效率,進而有效解決城鄉二元制的弊端,形成新的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12]。

四、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三產融合實踐的不斷深入,參與主體涌現出多種形式的新業態、新企業,其形成軌跡逐漸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當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前景廣闊、前途光明,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產業基本要素供給不足,吸引先進生產要素的能力有限

現代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但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總體仍然相對低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不再是原來的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和多樣化,滿足當前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為此,鄉村農業生產需要逐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打造產品品牌,進而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以及供給水平[13]。但事實上,以上三方面還是難以落實到位。究其原因,在于農業產業的基礎要素供給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金融支持等方面。詳見表1。

此外,考察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發現,農村三產融合對于先進生產要素的吸引能力有限。主要表現在: 其一,農業產業未能與鄉土文化產品有效融合,仍然處于為其他產業提供要素的初級階段;其二,處于縱向融合的農產品加工業大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粗放型企業,農村資源環境嚴重透支;其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同質性強,且它們大都處于粗放階段,缺乏創新創意強的精品項目;其四,農業多功能性開發不足,農業科技人才缺乏等農業基礎服務薄弱[6]。

(二)產業結構單一,產業融合度不高

近年來,各地區紛紛出臺了推進三產融合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鄉村旅游業、村鎮工業建設,相關鄉村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推動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并以此促使鄉村產業經濟融入周邊城市的商業循環體系,但這些村鎮工業、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大多呈現出粗放性特征。就村鎮工業而言,大多數村鎮工業企業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粗放式加工,再將這些經過初步加工處理的產品運往其他地區進行深加工處理,最后再形成產品流向市場[14]。期間,村鎮工業等鄉村產業所獲取的經濟效益較少,大多數經濟效益由負責深加工的第二產業以及產品設計和銷售的第三產業賺取,三產融合的結果未能為鄉村產業體系的發展提供更為充足的資金支持,不利于鄉村產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鄉村旅游業而言,鄉村的水電、交通、物聯網、互聯網、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落后的基礎設施削弱了鄉村旅游業為游客提供附加服務的能力,阻礙了鄉村旅游業服務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以及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15]。此外,要使鄉村旅游業健康協調發展,必須使鄉村原生態風景與城市信息化建設相結合,利用信息化技術強化鄉村旅游的服務及管理。

當前,大多數農村的產業融合度不高,產業間互聯互通性不強,產業鏈建設不充分。具體表現在:第一,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還是以家庭為主體,并且受現有土地政策以及傳統農業生產理念的影響,農戶參與三產融合的比例不高,利益聯結覆蓋面不廣。第二,農業功能主要體現在農產品供給方面,而對于鄉村區域內的文化特征、生態建設等諸多功能卻未能深入的發掘和利用,既缺乏與加工企業深入合作,更沒有與金融行業深入合作,無法引導企業投入鄉村旅游業的建設。第三,鄉村旅游業的行業經驗不足,產業人才缺乏,鄉村旅游產業大多集中在構建新型農村合作社、成立集體種植采摘體驗農業產業園等形式,且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對宣傳、銷售、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最終導致三次產業之間的整體融合水平相對較低[16]。

(三)經營主體實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近階段,農村三產融合的經營主體數量增長迅速,但普遍存在經營規模較小、帶動能力較弱、合作范圍較窄、抵御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也就是說,農村三產融合的主體數量大,但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合作社+農戶”模式的三產融合規模較小、帶動范圍較窄、經營實力較弱,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部分合作社發揮的市場效應不明顯?!褒堫^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帶動合作社去銜接生產、銷售等環節,與“合作社+農戶”模式不同的是其帶動范圍大、帶動效果好,但往往存在社企不分、合作社作用模糊、運作隨意性較大等問題[17]。

從利益聯結機制來看,三產融合的主體多以“企業+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訂單方式分享利益,其利益關系不穩固。在這種融合模式下,農民的收益僅限于資源流通環節所得,而后續由產業鏈延伸帶來的利益增加往往將農民排除在外,因此,其結果必然是農民的利益分享較少,而合作社和企業方的利益分享較多,這種模式的運行結果未能體現農村三產融合的宗旨。另一方面,農村三產融合必須支付相應的組織費用,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組織之外的要素市場建設等,實際上,大多數政府部門將應由其承擔的制度成本轉化為農村三產融合的組織成本,沉重的費用負擔限制了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6]。

五、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策略

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認為是影響一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地方各級政府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各種規范三產融合有序運行的政策,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

(一)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供給理論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政府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以借助手中的行政權力,發揮其為社會提供服務和保護的職能,來促進部分或根本制度的創新。事實上,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必然涉及諸如交易登記、合同簽訂、產權公證等大量的行政行為,這就需要通過制度來規范和協調。以目前我國的農地產權制度和利益保障機制等存在缺陷為例,廣大農民喪失了維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民沒有土地產權。這使農民對土地的使用和經營方面缺乏應有的保障[18]。因此,應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權制度,使農民擁有對土地的使用經營權和租賃權,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二是失地農民后期保障機制缺失。隨著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部分農用土地會被流轉成為工商業用地,從而使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從長期來看,失地農民失去了土地(生產資本),如果政府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他們必將越來越貧困,鄉村振興也無從談起。因此,地方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為失地農民建立可持續的生活保障??梢詫嵤┦У剞r民的再就業工程,加強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培訓,培養失地農民在當地就業的技術技能,優先安排他們在當地的工商企業就業;也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社?;鹬贫?,解決失地農民最關心的養老和醫療問題,為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創造政策條件[9]。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政策涉及要素投入、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行為決策等眾多領域,因此,必須堅持公平和效率相統一、效率優先的價值導向。出臺相應的政策或制度,達到提高農業競爭力、振興鄉村產業以及保障城鄉融合發展與農民利益的目標。

(二)加強要素資源保障,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支撐條件

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首先,多措并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針對三產融合發展面臨的用地受限問題,要適當提高設施用地規模,優先滿足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倉儲物流、休閑觀光等項目用地需求[19]。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支持政策和服務體系。其次,提供產業融合發展資金,制定相應的金融支持政策,確保將資金投放到融合程度高的行業(企業)上;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參股龍頭企業等方式進行融資的農村流轉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再次,吸引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和農業創客發展各類創意農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同時,鼓勵城市工商企業進入農村三產融合的適宜領域。第四,應出臺人才政策,鼓勵企業與地方高校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協同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人才保障。最后,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能力、家政服務等方面對相關人才進行再深造、再培養,更好地滿足農村三產融合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大力延伸產業鏈,調整鄉村產業結構

發展服務型農產品制造企業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其影響到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決定農村三產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首先,農業優化升級是農村三產融合的基礎,要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按照資源稟賦理論的要求,優先發展本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并將該農產品打造成為區域農業發展的主要產品,將該產品的優勢生產區域設置為農產品主要生產區,率先扶持一批有能力、有資金、有技術的相關企業,將其打造成為區域龍頭企業,并由龍頭企業帶動區域產業技術的研究和發展[16]。其次,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遴選一批優質和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示范園區,打造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提質升級[20]。大力支持具備優勢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進而帶動整個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第三,政府應出臺供地、補貼等專項的優惠配套政策,把對加工生產的農業補貼逐步擴大到物流、銷售、旅游等環節,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質量管理體系,盡快建成農業現代化生產示范區[21]。最后,積極推進單一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向服務型制造企業過渡,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體驗、文化研學、生態度假等旅游產品,挖掘鄉村民俗文化和歷史名人資源,建設鄉村民俗文化園。另一方面,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要求鄉村產業結構作相應的調整,這就需要多種三產融合的模式協同推進,要發揮各種模式的優勢具體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四)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在推動農村三產深度融合過程中,應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強化鄉村農業教育體系。利用高職教育擴招的機會,增設農業大類的專業,安排更多的招生計劃用于招收新型農民工和農村失業人員,引導現有農業經營主體到附近職業院校學習深造,并定期安排職業院校教師和農業科技人員到各鄉村進行巡回教學,有效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素質。二是鼓勵農業經營主體之間互助互幫,加強合作。通過共建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實現以合作社為載體、以龍頭企業為技術保障的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模式。三是推動農業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引進各類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推動農業生產規?;?、標準化,從而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使農業產業鏈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四是在現有土地經營制度下,推動農業產業股份制改革,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體系,為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和發展提供更為充足的資金、技術以及經驗,降低農業三產融合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推動鄉村振興發展[16]。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參與主體為了共享利益而相互協作結成利益共同體,穩定而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滿足整個利益共同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個體利益最大化[22]。如前所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存在“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要明確農村三產融合利益聯結機制的方向。堅持以等價交換的原則,在保證把生產者剩余留給農民的同時,又保證其他利益主體也能分享其帶來的價值增值。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利益分配機制運行的監管,保證讓農戶充分受益,否則就要通過多部門通力協作解決這個問題。

(五)打造新產業新業態,為鄉村振興培育新動能

為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打造新產業新業態。一方面,加大農產品從育種、種植到采收、加工、運輸、倉儲,再到銷售等產業鏈中各環節的技術升級和技術推廣,并逐步推行鄉村旅游、農家樂等多樣化經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引導和推動社會資本和優質資源向農村地區有序流動,推進旅游農業、數字農業、創意農業、可視農業、綠色農業等新業態發展。

農村三產融合的核心是價值連接,通過引進更多適合農村產業融合的人才和技術等高級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優質的融合業態,在達到自身預期收益的同時也讓其他主體充分受益。通過三產融合的加法和乘法效應,形成要素整合的產業發展體系,為農村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23]。政府應在新型業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簡化鄉村產業振興新業態發展及建設的審批流程,構建完善的新業態標準規范,加強產業監管;為新業態發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同時,有效維護市場穩定性,及時發現和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培育出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園區,探索符合當地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后續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提供重要的經驗支持。

參考文獻:

[1]熊愛華,張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發展模式、條件分析及政策建議[J].理論學刊,2019(01):73-79.

[2]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7):18-22.

[3]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 農村經營管理,2016(03):28-29.

[4]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04):49-57.

[5]荊勤忠,王永鋒.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基于甘肅省定西市的調研[J].甘肅金融,2018(09):52-57.

[6]李治,王東陽.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中州學刊,2017(09):59.

[7]新制度經濟學. https://baike.so.com/doc/6291353-6504858.html.

[8]李剛,李雙元.拓寬農業多功能推動農村三產融合[J].安徽農業科學,2018(24):195-197+227.

[9]李英震,馬林,張順.內蒙古自治區三產融合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財經理論研究,2017(05):1-9.

[10]盤和林.強化市場是降制度性交易成本關鍵[N].國際金融報,2017-01-23.

[11]朱建平,張悅涵.大數據時代對傳統統計學變革的思考[J].統計研究,2016(02):34-35.

[12]黨晶晶.美麗鄉村建設中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9(08):15-17.

[13]馬如宇,張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遼寧省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路徑選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1):21-24.

[14]卓武揚,蒲曉玲,宮興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21-25.

[15]陳培彬,謝源,王海平,等.福建省鄉村振興實施成效分析及其優化路徑:基于2015-2019 年 9 地市面板數據[J].世界農業,2020(01):98-107.

[16]張鼎.三產融合視角下鄉村產業振興路徑優化探析[J].農業展望,2021(12):126-131.

[17]李洋,孫振興.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產融合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22 (07):66-68.

[18]陳忠玲.農地流轉困境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5(11):16-17.

[19]課題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貴州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研究——貴州深度貧困縣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J].中國市場,2021(14):61-63.

[20]李國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問題探究[J].開封大學學報,2021(01):36-41.

[21]熊愛華,張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條件分析及政策建議[J].理論學刊,2019(01):73-79.

[22]陳慈,龔晶,周中仁.農村產業融合中利益聯結機制的差別化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21(03):87-89.

[23]陳學云,程長明.鄉村振興戰略的三產融合路徑:邏輯必然與實證判定[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91-100.

(責任編輯:楚霞)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s, Effec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Based 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HEN Song-zhou1, CHEN Teng-peng2,WANG D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wei Polytechnic, Shanwei 516600,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Special Economic Zone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51806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which will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and u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in interests, market demand,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re its causes, and its effects are shown as reducing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 reducing transaction uncertainty. It has internalized the economic externality, enhanc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mulgat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 of factor resources, adjust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creating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so as to cultivate new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otivation; Effec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歡
新制度經濟學動因效應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很X單很Y雙”的構式義及認知動因
高等教育收費之本質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評估制度環境研究
兩種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及現實啟示
基于probit模型的擇校問題研究
疑問詞“怎么”句法功能的演變及其動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