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任務”“主問題”辨析

2023-06-29 02:28陳雪峰劉召寧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主問題學為中心任務

陳雪峰 劉召寧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活動”是師生在特定情境下,圍繞學習任務而綜合設計的“語言實踐活動”。圍繞一個“任務”可以設計一個或多個“活動”?!爸鲉栴}”是能從課文的整體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出發而設計的能引發思考、理解、品味、欣賞、探究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盎顒印薄叭蝿铡薄爸鲉栴}”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既是對新課標精神的落地,也是“學為中心”意識的體現。

關鍵詞 活動 任務 主問題 學為中心

隨著課改的持續深入,中學課堂的模式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改變,“滿堂灌”“滿堂講”“滿堂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學設計中出現了“活動”與“任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意識日漸萌發。近來,有老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提出了困惑:“活動”“任務”與早些年提倡的“主問題”是同一概念嗎?是否可以混用?筆者認為,厘清這些概念是必須的,這也是推動有效課堂建設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一、同氣連枝,使命相同

1.主問題 據現有資料,“主問題”這一概念是湖北省特級教師余映潮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指的是閱讀教學中能從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編、欣賞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荷塘月色》的結構分析教學,余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提問:這篇優美的散文可以從作者行蹤、作者感情變化、作者對景物的描寫這三種角度分層劃段嗎?還有沒有另外的分層劃段的角度呢?

學生要探究或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深入文本、梳理文本,并在深度思考的基礎上組織答案。如此,該提問便“牽動”著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它避免了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是”或“否”這樣淺層次的問答來評價閱讀行為,而是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并讓這種“學習”有了持續性。

2.活動 2011版課標要求“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在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币欢螘r間內,很多老師基于2011版課標要求,將“活動”理解為“課外活動”?!镀胀ǜ咧姓n程標準(2017年版)》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活動”進行了完善,都強調“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對活動的課堂屬性更加重視。

據此,筆者認為,新課標中的教學設計中提及的“活動”,既包括師生在特定情境下圍繞學習任務而綜合設計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課堂學習活動,也包括課后作業中的“語言實踐活動”。

如《愚公移山》一課,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三個活動——聲情并茂讀故事、繪聲繪色演故事、設計對話悟寓意。學生通過這三個活動,能夠梳理故事情節,理解、感受寓言細節。尤其是第三個活動,通過構思、設計“操蛇之神”與“天帝”的對話,讓學生品味“懼”“誠”二字,進一步感受愚公堅忍不拔、改天換地的精神,從而完成對寓言寓意的把握。

再如,閱讀名著《西游記》,教師設計了以下活動——請列出33個降魔伏妖故事中的景物描寫,分類討論其與情節的關系;請摘抄孫悟空身份變化過程中的景物描寫,討論其與孫悟空身份變化的關系;請在小說中摘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描寫,說說你的發現;選擇一段景物描寫,撰寫點評文字。

以上四個活動,都具有“語言實踐”的特點,意在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從而建立內容關聯,獲得更為深刻的閱讀思考。

3.任務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任務”基本是與“學習任務群”相伴相生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以新疆克拉瑪依市一中張璐老師在執教《百年孤獨》時設計的任務為例進行說明。張老師共設計了兩個任務,其一是閱讀文章1-2段,畫出體現馬孔多變化的句子,并概括馬孔多發生了哪些變化;其二是閱讀文章3-14段,畫出文中和失眠癥有關的文字,并說說失眠癥在現實中可能指什么,說出你的理由(請以選文內容為依據)。

綜上“主問題”“活動”“任務”這三個概念的提出,都是以改變課堂舊的學習方式為目的,都著眼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們的使命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從以記憶背誦和文本理解為主轉向以語文實踐和解決問題為主,改“教的活動”為“學的活動”,使學生“學的活動”“學的行為”依次展開,變“講堂”為“學堂”。

二、同中有異,因需而設

仔細品味與辨別,“主問題”“活動”“任務”這三個概念還是有所側重的。

從余映潮的初衷來看,“主問題”主要是針對傳統課堂“碎問”“連問”“滿堂問”及簡單的“追問”而提出的,強調“提問或問題”的重要性,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是對課堂提問方式的改造和創新。余映潮指出,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的課,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不過“主問題”也存在不足,其預設性過于明顯,這對教師個人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換句話講,“主問題”設置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

“活動”則更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與實踐性?!盎顒印痹O計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其次,“活動”的設計必須指向文本的教學價值、語言建構與運用、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這三個維度。新課程標準也規定了語文“活動”須圍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而設。

簡而言之,“主問題”是“預設”,由“主問題”而形成的“活動”是“生成”。值得注意的是,“活動”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必須有清晰、明確的指向,即誰來做、怎么做、完成時間、如何評價等。

如前所舉的《荷塘月色》的“主問題”:這篇優美的散文可以從作者行蹤、作者感情變化、作者對景物的描寫這三種角度分層劃段嗎?還有沒有另外的分層劃段的角度呢?可以設計成這樣一個“活動”:細讀文本,嘗試從“作者行蹤”“作者情感”“作者對景物的描寫”等角度劃分文章層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5分鐘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

關于“任務”,筆者認為,這一概念側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設置與達成。教師要用具體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學習任務”可以設計一個或多個“活動”,如前面《百年孤獨》課上設計的兩個“任務”,對學生來說就是兩個“學習活動”。

多個“任務”組成一個“任務群”。如前面《西游記》閱讀中的四個“活動”,就可以看做是整本書閱讀中圍繞“環境描寫的作用”而設置的一個任務群。

綜上,“主問題”“活動”“任務”是三個既互相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分清楚這三個概念,有利于師生“教”與“學”行為的有效實施。

[作者通聯:陳雪峰,山東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服務中心教研室;劉召寧,山東東營市勝利第55中學]

猜你喜歡
主問題學為中心任務
積極構建“學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課堂
貌合神離 遠離主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