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鴉:X 景觀與邊緣話語界面研究芻議

2023-06-29 00:19周曉春
關鍵詞:涂鴉景觀

周曉春

摘要:涂鴉現象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間的“亞文化”景觀,是具有“反語言”特質的社會符號,其背后隱匿的社會文化含義日益引起學界關注?;谙刃醒芯坷迩辶送盔f概念的屬性和特征,并提出涂鴉界面研究的初步設想。分析結果顯示,涂鴉現象兼具 X 景觀(非典型語言景觀)和邊緣話語的雙重屬性,具有臨時性、越界性、寄生性、多模態性等區別性特征。研究人員可選取社會認同、批評話語分析、城市政治學、場所符號學、對話性等跨學科界面研究路徑來描述、解讀和闡釋涂鴉景觀,旨在揭示社會語言現實所負載的內隱意義。研究結論對拓寬涂鴉現象的研究視域和路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涂鴉;X 景觀;語言景觀;非典型語言景觀;邊緣話語;界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H 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23)01?0031?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3.01.006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Interface Studies on Graffiti: X-Scape and Marginal Discourse

ZHOU Xiaochun

( SchoolofForeign Studies,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Graffiti is a kind of sub-cultural landscape in urban public places, and it is also a social symbol with anti-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conveyed by graffiti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related? field.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ffiti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preliminary ideas of graffiti interface studies are put forward. The findings show that graffiti phenomenon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X-Scape (atypical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arginal discourse, and ha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riness, transgression, parasitism, and multi-modality.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re helpful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graffiti phenomeno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clude social identit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urban politics, place semiotics and dialogism.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language use in public? places,? and?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outcomes? can? broaden? the? horizon? and? diversify? the approach on the studies of graffiti phenomenon.

Keywords :graffiti;X-Scape;linguistic landscape;atypical linguistic landscape;marginal discourse;interface study

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是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符號學領域的熱議話題。典型語言景觀研究聚焦在物理空間情景化置放的靜態標牌(如路標、路牌等)。近年來,隨著研究視域和范圍的不斷拓展,以移動性、臨時性、多樣態為特征的 X 景觀或非典型語言景觀逐步引起學界關注,涂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類屬。作為一種游離于主流話語空間之外的邊緣化語言實踐,涂鴉文字或圖景透視社會現實,其背后隱匿或蘊含的社會文化含義頗具研究價值。

一、概念厘定

“涂鴉”一詞源自于意大利語“graphere”,意為書寫。該詞的英文表述是“ graffiti ”,意指“unauthorized writings or drawings on a surface in a public place ”[1]。從傳統意義上講,涂鴉指在公共場所的墻壁或其他物體的表面非法涂寫、刻畫或噴涂的語言和文字,是一種“亞文化”[2]景觀、一種社會符號的“反語言”[3]。

(一) X 景觀視域下的涂鴉

傳統意義上的典型語言景觀研究在范圍上局限于在公共空間場景化放置的、固定的、靜態的語言標牌,而 X 景觀( X-Scape)是一種全球性符號景觀,體現了跨國主義、世界主義和全球主義的符號意識形態[4]。X 因素可以指數量的或字母的,符號的或基于體驗的,過去的或將來的,不可知的或神秘的[5]元素。X 景觀研究不拘泥于傳統視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全球化視角的、動態的研究”[6],與非典型語言景觀具有交叉重疊的研究界面。X 景觀或非典型語言景觀通常包括“游行標語、車身廣告、涂鴉、街頭藝術、T 恤衫、網絡界面、語音廣播”[7]等話語類型。涂鴉是 X 景觀群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類屬,指未經權威部門準許,在街道或建筑物墻體上刻畫、涂寫的文字、符號或圖案,屬越界式放置的另類語符標牌[8]166,其內容多是政治主張表達、亞文化宣傳、非法廣告等,是個人或群體挑戰既定話語秩序、表達政治和權利主張的手段[7],亦是向話語秩序制定者爭取對話和協商空間的一種特殊的社會語用方式。

(二)邊緣話語框架下的涂鴉

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不斷演進,作為一種與主流話語和正統文化相背離的特殊話語實踐,邊緣話語( marginal discourse),如服刑人員話語、涂鴉話語、粉絲話語等,因其反語言、反主流、甚至反社會的抗爭性特質,近年來逐漸成為學界的關注熱點,在多元文化共生、和諧社會共建的大語境下引發諸多學者的積極思考[9?11]。邊緣話語分析( marginal discourse analysis , MDA )承繼批評話語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CDA )的核心觀點,認為任何一種話語都不是簡單的語篇或文本,而是“一種社會實踐,一種意義的生成方式,一種言說方式、生活方式、生存之道”[12],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發出的意義之聲。作為MDA 的研究主題之一,涂鴉話語根植于青年社群,自誕生以來一直以青年話語的形式而存在[10],有其特殊的言說群體、身份標識和文化特征。在話語社會意義的生成過程中,涂鴉者攜帶自身獨特的標簽(tag)和風格(style),在以自由和權力為特征的“臨界空間”(liminal sphere)[13]涂寫、刻畫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字、符號或圖案,試圖構建一種有別于主流社群的另類的自我身份,以期獲得來自外界的關注和認可。這種亞文化景觀與公共空間的合法話語既相伴共生,又相互沖突,在充滿競爭與協商的話語現實中被賦予了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

二、典型特征

“涂鴉”概念的雙重屬性( X 景觀和邊緣話語)決定其具有傳統語言景觀和主流話語不具備的典型特征,主要體現在臨時性、越界性、寄生性和多模態性四個方面。

(一)臨時性

由于涂鴉是一種與社會既定話語秩序格格不入的亞文化景觀,多為未經主管部門允許而存在的違規失范的言語行為,因此其在公共場域存留的時間總是短暫的。然而,與場景化置放的符號景觀相比,這種具有臨時性特征的語符景觀和話語現象,往往攜帶或承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有意或無意間向話語秩序、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及其他閱讀者傳遞不同尋常的隱含信息。事實上,為創建積極和諧的語言生態環境,政府部門通常會采取涂鴉清理行動,此舉本是主管機構對公共空間話語實踐的規范化管理,但卻忽視了清理行為本身所傳達的聯想意義(如話語權勢和社會地位的彰顯),反而會鞏固、加深社會大眾對臨時性涂鴉所蘊含意義的主動關切。

(二)越界性

Halliday 認為:“語言創造社會,維持社會關系;同時語言也攪亂、顛覆社會。一種語言與一種文化共同生長?!盵14]涂鴉者走出封閉的自我空間,來到個體或群體建構的“臨界空間”,以未被官方準許的涂鴉方式來彰顯個體或群體身份,謀求認同感,聲索話語權,探尋社會空間重塑的另類表達機制,因此在官方話語體系中,越界出現的涂鴉“常常被看作亂涂亂畫、破壞公物,屬于違法行為”[7],是“游走于城市黑暗地帶的獨具反叛精神的先鋒藝術”[15]。作為一種越界存在的話語實踐方式,涂鴉常被解讀為存在于主流話語空間的不和諧因子,其與主流社會、大眾文化、核心價值觀相抗爭,形成一種另類的、邊緣化的社會符號和文化景觀。

(三)寄生性

反語言與主流語言之間是一種“寄生關系”[3]。涂鴉是一種社會符號的反語言,依附于主流語言而存在,又有對抗主流語言和自我繁殖的一面[10],恰如一種異類的語言和文化模因,具有較強的復制力和傳染性。涂鴉語言與主流語言之間依附與被依附關系的演進過程大體上是一種“重新詞匯化”( rele- xicalization)的過程,涂鴉語言自身具有的強大繁殖力或復制力則是“過渡詞匯化”( overlexicaliza- tion)的過程[3]?!爸匦略~匯化”賦予話語完全不同的新解,雖“舊詞換新貌”[16],但仍植根于主流文化的土壤;“過渡詞匯化”造就涂鴉語言繁盛的復制力,不斷的自我生產最終促生一種寄生的異類文化。因此,涂鴉語言與主流語言之間的關系類同于自然界生物體之間的寄生關系。一方面,前者從后者汲取養分,依附于后者而存在;另一方面,前者強大的寄生性和繁殖力侵害了后者的語言機理和文化根基。

(四)多模態性

相較于傳統語言景觀和主流話語的呈現方式,涂鴉往往以文字、符號、圖像等多模態形式出現,構成多元素相結合的表達路徑,語符景觀和象符景觀在特定的社會空間同時激活多重內涵意義和聯想意義。與傳統視域下存在于物理空間的涂鴉相比,近年來興起的以網絡為承載空間的虛擬或電子涂鴉現象,其表現形式更為豐富,文字、圖形、圖像、表情、色彩等綜合性元素交融一體,形成模態豐富的多元化表義方式。因此,有關涂鴉語言現象的考察不能局限于前景中涂畫或書寫的文字,背景中其他模態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也應得到合理、適切的闡釋。

三、涂鴉語言現象界面研究

(一)界面與界面研究

“界面”指一事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接觸面或接觸點線,是相互密切關聯甚至相互融合、不易切分的部分[17]?!敖纭奔搭I域,大到學科門類,小到學科內部的各個“平面”,均可納入“界”之范疇;“面”指兩個界的交接之處,是界面研究的切入點[18]。作為一種對接和關系[19],界面無處不在,既存在于各學科之間,也存在于每一學科內部,具有海納百川的開放性[20]。關于界面研究,學界觀點有同有異,但多數學者對此持方法論或認識論之見[21],倡導跨學科對接與合作,強調開放融合[22]、互滲互動[20]。針對界面研究這一方法論,劉麗芬曾做出較為明確、清晰的界定,她認為界面研究指“兩個或以上學科或學科內部兩個或以上分支共同影響和制約并合力描寫與解釋同一事實、問題、觀念、理論、實踐的一種活動或過程;語言學中指兩個或以上子系統共同影響和制約并合力探討某一語言現象的活動或過程”[20]。彭青龍提出語言界面研究的切入點,即“一個中心、兩個維度和三個層面”[22]?!耙粋€中心”是以語言為中心;“兩個維度”指理論維度和方法維度;“三個層面”是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若能聚焦中心,確定維度并厘清層面,得出的研究結論可能更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由于社會、文化、政治、歷史、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介入,涂鴉語言現象已然超越單一學科內部的研究范疇,逐步進入多學科交叉互動的界面研究視域。兼具 X 景觀和邊緣話語雙重特質的涂鴉現象研究,應扎根于語言學學科的土壤,向關聯密切的鄰近學科(如符號學)開枝散葉,并嘗試跨入語言學、符號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的疆域,旨在探尋多學科交融互補的闡釋路徑。經與不同學科或學科內部不同領域產生多元對接和交叉互動,涂鴉研究的廣度、深度和高度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升華??傊?,界面研究這一方法論為描述、解讀和闡釋涂鴉現象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維度,值得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者開展合力探究,共同研討特殊社群的非主流語言行為和邊緣話語實踐在社會語言生態中的存在意義和能動性。

(二)涂鴉界面研究視角

涂鴉現象研究在理論層面表現出跨領域、超學科的廣角性、多元性和交融性特征,眾多學科的核心學理為探討這一語言現象提供了豐富、寬闊的解讀視域。本節重點論述對涂鴉現象研究具有較強解釋力和可操作性的跨學科理論視角,分別是社會認同、批評話語分析、城市政治學、場所符號學和對話性視角。

1.社會認同視角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指“一個人對其所屬的社會類別或群體的意識”[23]。當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或她)的情感和價值意義[24]。社會認同最初源于群體成員身份[25],強調作為社會建構的自我的社會屬性[26]。從本質上而言,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人們,自始至終都在探求個體的社會歸屬和身份認同。具有相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人們構成“內群體”(in-group ),群內成員對個體的群體身份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在充滿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客觀世界中,涂鴉群體通過帶有獨特標簽和鮮明風格的涂鴉語言行為來表達個體觀念,彰顯群體身份,建構社群認同。然而,涂鴉現象既有可能是內群體偏好上升為積極社會認同的表征,也有可能是社會認同受到質疑和威脅后的無聲反抗,其背后隱匿的有益性、破壞性、模糊性等不確定因子凸顯出相關研究的內在價值和意義。從社會認同視角對涂鴉現象進行考察和透視,有助于人們深入解讀涂鴉景觀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涂鴉群體的身份協商和心理訴求。

2.批評話語分析視角

批評話語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從批評的角度研究話語,通過分析話語的語言特點及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來考察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進而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27]。CDA 誕生于后現代語境,主要關注語言與社會和權力的關系、語言的實踐性和建構性、話語的互文性和對話性等核心課題[28]。涂鴉話語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盛行的一種亞文化形態,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此類邊緣話語的異質性、反抗性和對話性對社會文化空間具有強大的建構意義。 Fairclough 指出,語言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而是建構的積極媒介,因此對話語的關注不是要從話語中透視出某種客觀實體的存在,而是要分析話語如何不斷建構社會現實,參與社會空間的改造或社會文化的變革[29?30]。涂鴉話語常以具有創造性、而非常規性的異體語言建構方式來反抗、挑戰現實話語體系中的權力結構和權勢關系,借由富有鮮明風格、植入內涵意義、嵌入價值取向的話語陳述不同的觀念,闡明不同的立場,并建構不同的身份。正如Bakhtin 所言:“充滿多種語言意義和價值取向的語言成分,每一種語言成分都有各自不同的聲音?!盵31] 從批評的視角對涂鴉話語現象進行考察與分析,有助于人們傾聽真實的“聲音”,了解特殊群體如何通過涂鴉亞文化來表達觀念、建構身份并獲得認同,從而引起社會大眾對該群體及其語言行為的關切和重視。

3.城市政治學視角

城市政治學(urban politics)是以發生在城市場域內的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交叉學科,研究主題包括城市政治的權力結構、城市領導與地方政府機構、城市社會運動、城市公共空間與城郊關系等[32?33]。城市政治學視域下的城市空間往往扮演中介的角色或發揮媒介的作用,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通過特定的話語生產和傳播活動,如標語、涂鴉等語符景觀或口號、播報等語聲景觀,在公共開放的物理場域同空間話語秩序的制定者展開權益的爭奪。Davidson 等人將語言行為者的主張及抗爭與當權者的壓制之間的交互過程視作城市政治學的一部分[34]。公共空間中的涂鴉是人們對社會、政治等問題表達意見的一種途徑[7],是社會語言生活在城市政治領域的表現形式。在具有現實性和能動性的話語實踐中,涂鴉者往往以一種不和諧的越界方式強行滲入城市公共空間,打破既有語言生態和既定話語規則,與社會權力結構和主流政治文化產生沖突與抗爭,試圖喚起當權者及社會大眾對個體或群體訴求的關注與回應。從城市政治學視角詮釋涂鴉語言行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涂鴉語言現象在城市政治權力再生產、再分配過程中所發揮的能動作用,從而為政府部門治理語言生活、優化政治生態提供一定的啟示。

4.場所符號學視角

Scollon&Scollon在其代表作《場所中的話語:物質世界中的語言》( Discourses in Place: Lan- 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一書中提出了場所符號學( place semiotics)理論[8]116-166,主要關注現實空間或物理場所中的標牌、話語和行為所傳達的社會意義,包括語碼優選(code preference)、字刻( inscription)、置放( emplacement)、時空中的話語(discourses in time and place)四個維度,其中標牌的置放位置或話語的出現場域是場所符號學研究的核心要素,因為以任何形式出現在具體場所中的標牌和符號都具有意義潛勢,都是某種選擇的結果,而每一種選擇的背后都蘊含著復雜的意義集合[8]175。與場景化置放的公共語言產品(如路標、路牌等) 不同,涂鴉是 X 景觀或非典型語言景觀的一個類屬,在現實空間中往往越界式出現,依附于主流話語而存在,寄生于大眾文化而繁衍,其臨時存在的意義并不關涉信息功能的實現,而在于象征功能的闡發。從場所符號學這一理論視角考察公共場域中的涂鴉語言現象,有助于研究者發掘、透視隱匿在社會語言現實背后的深層含義(如意識形態、權勢關系、價值取向、社會分層、文化認同等)。

5.對話性視角

對話性(dialogism)是巴赫金( Bakhtin )超語言學的理論核心?!罢Z言的整個生命,不論是在哪一個運用領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學、文藝等)無不滲透著對話關系?!盵35]242“語言、話語?這幾乎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盵36]從巴赫金的相關闡述可以看出,人類世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歸根結底都是通過語言或話語表現出來的對話關系?!皼]有語言和話語的聯結和溝通,人類的社會生活也就無法維持?!盵37]從本質上而言,作為人類社會語言生活和話語實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界存在的臨時性涂鴉現象自然具有內在對話性的潛勢。正如巴赫金所言,“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35]340。事實上,對話手段、對話雙方和對話目的,三要素共同促成涂鴉在公共空間的可見性、凸顯度和影響力。在特定場景下,交際中的一方(涂鴉語言行為的實施者)借助某些具體的手段或方式(如標語、符號、涂畫等)向另一方(涂鴉語言行為的接受者)傳達某種顯性或隱性的情感、意志、態度和立場,試圖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謀求事態的解決或目的的達成(如身份構建、價值觀認同、話語權爭奪、政治訴求的滿足等),而且涂鴉景觀霸占公共場域的時間越長、范圍越廣,由對話性產生的社會影響往往越大,對既定語言生活秩序和社會價值體系的沖擊往往越強。

(三)實例剖析

基于前文述及的涂鴉界面研究視角,筆者以在優瑪卡( Umaca )發生的讀寫運動( literacy cam-? paign)為例,嘗試對語言與社會的互動意義進行多維度剖析。優瑪卡是位于秘魯安第斯山脈附近的一個村莊。該村部分中小學教師曾帶領學生發起過一場以聲索受教育權為主題的讀寫運動。學生在村莊內建筑物的墻面及公共場域巖石的表面涂寫以下文字:“ Papa,? give me time to write my homework ”(爸爸,給我點時間寫作業吧),“Companions,? we have to study in order to triumph ”(小伙伴們,只有讀書才能成功?。?,“Papa, help me read and? write ”(爸爸,教我讀書寫字吧)。以上涂鴉文字未經官方批準,在優瑪卡村莊的公共空間多次越界出現,打破了長久以來村莊內部形成的一種和諧話語秩序,違背了言語社群對公共語言實踐和社會語言風貌的正向期待。

從批評話語分析這一視角來看,案例中的讀寫運動以適齡兒童為關懷對象,相關參與方通過發揮涂鴉語言現象的異質性、反抗性、對話性等功能,試圖引起政府部門及社會大眾對未成年人依法接受文化教育的關心和重視。在此過程中,看似無聲的涂鴉文字實則扮演著“傳聲筒”的角色,向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多方傳送來自言說主體的真實的聲音。從巴赫金的對話性視角來看,該活動的發起人和參與人期望以涂鴉的方式與潛在交流對象(如政府、社會、家庭)展開積極對話,為適齡兒童接受教育這一合理訴求的實現提供發聲渠道。涂鴉在讀寫運動中扮演“中介”的角色,發揮先鋒話語的功能,在特定空間參與符號的社會意義建構,成為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表達訴求、爭取權益的語言工具。從場所符號學這一視角來看,涂鴉者憑借具有較強凸顯性、非情景化置放、且與公共語言產品不同的非傳統語言景觀,旨在搭建起與外部群體溝通和對話的橋梁,傳達符號背后隱含的象征意義和社會信息:試圖向當局和家庭施加壓力,聲索享受適齡入學教育的合法權益,并且期望自身的正當訴求能獲得外界的關注、認同和支持。

以上實例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針對涂鴉語言現象進行界面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表明了結合多學科、多領域視角發掘語言與社會的互動性具有較好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該實例為相關學者開展類似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四、結束語

與平面化書寫、靜態化呈現和場景化置放的傳統語言標識相同,涂鴉語言現象也是社會語言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由于涂鴉語言行為在公共空間的話語實踐中處于邊緣化地位,而且涂鴉語料的采集和梳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有關涂鴉語言現象及其創設者意圖和閱讀者反應的考察長期游移于典型語言景觀和主流話語研究之外,但近年來已逐漸引起學界的興趣和關注,相關研究呈方興未艾之勢。結合前人的研究基礎,本文的分析結果顯示,涂鴉語言行為兼具 X 景觀和邊緣話語的雙重屬性,具有臨時性、越界性、寄生性、多模態性等典型特征。研究者可采取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的界面研究路徑,從社會認同、批評話語分析、城市政治學、場所符號學、對話性等多元化視角來考察涂鴉語言現象,闡釋語言行為與社會空間的互動意義,發掘并還原社會語言生活的真實風貌。有關涂鴉語言現象的界面研究是對傳統意義上典型語言景觀和主流話語分析的有益補充,對后續相關研究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STEVENSON A, WAITE M. Concise Oxford EnglishDictiona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2]?? FERRELL? J. Crimes? of Style: Urban? Graffiti? and? thePoliticsofCriminality[M].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 sity Press, 1996.

[3]?? 丁建新.作為社會符號的“反語言”?“邊緣話語與社會”系列研究之一[J].外語學刊, 2010(2):76?83.

[4]?? JAWORSKI? A.? X-Scape[J]. Linguistic? Landscape,2019,5(2): 115?141.

[5]?? THURLOW? C, GON?ALVES? K. X-SCAPES: Newhorizons?? in?? linguistic?? landscapes[J]. Linguistic Landscape, 2019,5(2): 111?114.

[6]?? 張天偉.語言景觀研究的新路徑、新方法與理論進展[J].語言戰略研究, 2020,5(4):48?60.

[7]?? 尚國文, 周先武.非典型語言景觀的類型、特征及研究視角[J].語言戰略研究 , 2020, 5(4): 37?47;60.

[8]?? SCOLLON? R, SCOLLON? S? W. Discourses? in? Place: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M]. London: Rout- ledge, 2003.

[9]?? 趙常友, 劉承宇.邊緣話語分析?一項關于服刑人員語言狀態的田野調查[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 2019,26(5):66?78.

[10]? 丁建新, 朱海玉.話語身份的建構:涂鴉的邊緣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 2020(2):55?58.

[11]? 朱黎黎.話語身份的建構?粉絲文化的邊緣話語分析[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1,28(1):131?139.

[12]? 丁建新.文化的轉向:體裁分析與話語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5.

[13]? MACDONALD? N. The? Graffiti? Subculture: Youth,Masculinity and Identity in London and New York[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14]? HALLIDAY? M? A? K. On? grammar[C]//WEBSTER? J.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London: Conti- nuum, 2002:1?14.

[15]? 杜丹.顛覆、抵制與游戲?網絡文字涂鴉的亞文化話語空間建構[J].國際新聞界 , 2014,36(11):129?142.

[16]? HALLIDAY? M? A? K. Anti-languages[J]. AmericanAnthropologist, 1976,78(3):570?584.

[17]? 王克非.從翻譯看界面問題[J].外國語文 , 2014,30(1): 1?2.

[18]? 潘文國.界面研究的原則與意義[J].外國語文, 2012,28(5): 1?2.

[19]? 朱躍, 伍菡.對近十年來國內外語界面研究的思考[J].外國語文, 2013,29(5): 18?21.

[20]? 劉麗芬.界面研究:內涵、范式與意義[J].外國語文,2019,35(5):84?90.

[21]? 熊沐清.界面研究的涵義、學科意義及認知詩學的界面性質[J].外國語文, 2013,29(5): 11?17.

[22]? 彭青龍.從“異化”到“融合”?中國外語界面研究之思考[J].外國語文, 2014,30(1):7.

[23]? HOGG? M? A, ABRAMS? D.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M]. London: Routledge, 1998.

[24]?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25]? 張瑩瑞, 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 2006,14(3):475?480.

[26]HOGG M A, TERRY D J, WHITE K M. A tale of twotheori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5,58(4):255 ? 269.

[27]辛斌. 批評語言學: 理論與應用[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28]辛斌. 語言的建構性和話語的異質性[J]. 現代外語,2016,39(1):1 ? 10.

[29]FAIRCLOUGH N.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London: Routledge,2003.

[30]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M].London: Routledge, 2006.

[31] BAKHTIN M M. Discourse in the novel[C]//BAKHTIN M M, HOLQUIST M. The DialogicImagination: Four Essay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Press, 1981: 259 ? 422.

[32]曹海軍. 城市政治學: 研究對象、性質、特點及發展趨勢[J]. 思想戰線, 2013,39(6):101 ? 106.

[33]周楊. 城市政治學的三維視角[J]. 重慶社會科學,2015(12):48 ? 55.

[34]DAVIDSON M, MARTIN D. Urban Politics: CriticalApproaches[M]. London: SAGE, 2014.

[35]巴赫金 M. 文本、對話與人文[M]. 白春仁, 曉河, 周啟超, 等譯.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6]巴赫金 M. 詩學與訪談[M]. 白春仁, 顧亞鈴, 曉河, 譯.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7]李衍柱. 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現代意義[J]. 文史哲,2001(2):51 ? 56.

(編輯:朱渭波)

猜你喜歡
涂鴉景觀
創意涂鴉
景觀別墅
創意涂鴉
創意涂鴉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創意涂鴉
景觀照明聯動控制技術的展望
再看三峽景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