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童謠的分類、功能及審美意蘊研究

2023-07-03 06:58焦偉娜
安徽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皂莢亳州童謠

焦偉娜

(合肥師范學院 文學院,合肥 230601)

亳州別稱“譙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它北接黃河,南襟淮河,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作為國家級歷史名城,亳州距今已有5 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蘊極為深厚,亳州童謠就根植于這片獨特的黃淮文化沃土。亳州童謠是亳州地區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口頭傳承的文學形式,是以兒童為主要接受主體的形式簡短,且朗朗上口的傳統韻文。這些以亳州方言為傳唱載體,且多出自婦孺之口的短小童謠,折射了亳州民眾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及情感體驗等。本文以筆者所搜集到的百余首亳州童謠為研究對象,在探究亳州童謠類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社會功能及審美意蘊。

一、亳州童謠的分類

(一)游戲類童謠

游戲是兒童快樂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趣味活動。游戲類童謠則是孩子們在做游戲時吟唱的歌謠,這類童謠既是對游戲場景的描述,又可為游戲助興。在亳州童謠中,以趣味游戲為題材的作品俯拾即是。如:

(1)碰,碰花瓶,東屋里點燈西屋里明。碰。碰花瓶,西屋里點燈東屋里明。(《碰花瓶》)

這首亳州童謠多為女孩子做游戲時誦唱,且游戲人數為四人。四兒童扯成圈圈并兩兩相對,相對的二人挺著胸脯朝里走,直至相碰,接著再后退,另一組相對的兩個兒童再碰。他們邊碰邊唱,如此反復,碰亂或唱錯者皆為輸,罰作表演節目。

此外,亳州童謠中除了上例由兒童在游戲時演唱的之外,還有一類是成人在哄逗幼兒做游戲時所吟唱的弄兒之歌[1]。如:

(2)盤,盤盤腳,亞腰葫蘆水撥拉。撥拉西,撥拉東,撥拉北,撥拉南,撥拉到南地里種蕎麥,蕎麥開花一片白,大白白,二白白,都上俺家洗臉去。大腳站那里洗,小腳坐那里洗,羊肚子手巾一丈一。朱家樓娶媳婦,啪啪炸一個。(《盤盤腳》)

這首亳州童謠中所描述的“盤盤腳”游戲,是由大人哄著幾個小孩圍成一圈坐定后,每人伸出兩腳,由大人邊唱邊隨著節拍依次輕拍小孩的腳。唱到最后一拍,落在誰腳上誰就盤起一只腳,兩只腳先蜷完者為贏。

上述游戲類的亳州童謠不僅充滿了童趣,而且具有一定的韻律,讓孩子們在律動的吟唱中愉悅了身心且收獲了與小伙伴們合作暢玩的無窮樂趣,而亳州地區孩童們絢麗多姿的趣味生活也在這歡快的唱誦聲中被展現。

(二)催眠類童謠

催眠類童謠又稱“搖籃曲”,大多是母親為了哄兒童入睡時所哼唱的簡短歌謠。為了讓孩子在溫馨恬靜的氛圍中安然入睡,這類童謠具有溫柔親切,優美舒緩的特點。催眠類童謠在亳州童謠中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如:

(3)毛娃睡,毛娃乖,毛娃不睡眼睜開。毛娃睡著了,娘去干活了;毛娃睡醒了,娘去烙餅了。(《毛娃睡》)

(4)小寶寶睡覺吧,姥姥送花來到了,啥花?棗花?一棍打死個老鴰。(《小寶寶睡覺》)

這兩首催眠類童謠在亳州地區流傳甚廣。童謠在一聲聲“毛娃”和“小寶寶”的親切稱呼中起句,體現了媽媽對幼兒的溫存與愛撫。而后又緩緩吟唱“娘去干活了”“娘去烙餅了”“姥姥送花來到了”等生活常見之景象,詞句簡單、韻律和諧。懷中的孩子便在母親這音韻柔和而又充滿愛意的哼唱中漸漸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三)生活類童謠

童謠作為民間歌謠的一種,因此其題材內容更多的是對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幾乎每首童謠都是生活的一個側面,日常的一事一物、一菜一湯都是童謠取之不竭的源泉[2]。亳州童謠也像是亳州地區人民群眾市井生活的風景畫,洋溢著濃郁的鄉土之美。如:

(5)小板凳,摞摞,里頭坐個大哥。大哥出來砍柴,里頭坐個爺爺,爺爺出來買菜,里頭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里頭坐個姑娘,姑娘出來梳頭,里頭坐個娃娃。娃娃出來掂尿罐兒,咔嚓兩半兒。你一半兒,我一半兒,咱倆回家做豆餡兒。(《小板凳摞摞》)

這首亳州童謠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連綴不斷地勾畫了“砍柴”“買菜”“燒香”“梳頭”“掂尿罐”“做豆餡兒”等亳州民眾典型的一些生活場景,極具鄉村生活氣息。

此外,對于舊社會兒童的凄苦生活,亳州童謠中也有生動體現。如:

(6)小公雞,撓草垛,親娘死了不好過。跟雞睡,雞叨我,跟狗睡,狗咬我,娶個晚娘摟著我。又掐我,又擰我,狠心的晚娘不疼我。(《小公雞撓草垛》)

(四)風俗類童謠

民風民俗是民間生活的濃縮,是民間智慧和民間文化的集中體現,有了這些風俗,才使平凡的生活顯得豐富而富有情趣[2]175。亳州地區歲時節令的習俗在當地童謠中也有所記錄。如:

(7)臘八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衣裳,老頭子打饑荒。(《臘八歌》)

(8)馬大嫂,手真巧,兩把剪子一起鉸。鉸個桃,桃有毛;鉸個杏,酸又酸,鉸個蝴蝶飛上天。(《馬大嫂》)

(9)小扁食,兩頭尖,下到鍋里底上翻。金勺子舀,銀碗子端,歡歡樂樂過新年。(《過年歌》)

(10)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門兒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粽子香》)

每當佳節到來,孩子們無疑是最開心的,而他們所吟唱的節日童謠,把那些富有趣味的習俗和美味的節日食品都囊括其中,如上例亳州童謠中就展現了“祭灶、買花、買炮、穿新衣、剪窗花、掛艾葉、插桃枝”等節日習俗,以及“吃餃子、吃粽子”等節日美食。

傳統的婚俗在亳州童謠中也能有所管窺。如:

(11)小毛娃,你別哭,前院辦事娶媳婦。狗拉車,貓抬轎,八個老鼠吹洋號。你說可笑不可笑?(《逗笑曲》)

這首亳州童謠借用童話的藝術手法,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新媳婦坐轎子嫁入夫家的傳統婚俗,語言詼諧幽默,童趣十足。

(12)扯一羅,撈一羅,俺給毛頭說個婆。說個婆子三條腿,氣得毛頭噘著嘴,噘著嘴。(《扯羅羅》)

(13)小紡車,轉得歡,紡個棉穗兩頭尖。棉錠子不轉線不轉,啥事俺爹娘說了算。(《小紡車》)

這兩首亳州童謠都運用比興的詩歌表現手法,譏諷了舊社會中男女婚配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包辦婚姻制度。

(五)顛倒類童謠

顛倒類童謠別稱“古怪歌”“滑稽歌”,這類童謠往往把兒童所熟知的事物特性或現象故意顛倒過來說,其內容明顯違背生活常識和思維邏輯,而這一聽即明的謬誤,卻能引發孩子們發現錯誤的好奇心和糾正錯誤的濃厚興趣[3],并產生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在亳州童謠中顛倒類童謠又被稱作“瞎話”“顛倒話”“胡謅”,因為它想象新奇、情節怪誕、語言幽默,而被孩子們所喜聞樂見。如:

(14)月姥娘,黃黃,草咬綿羊。瞎子看見,瘸子攆上。啞巴罵一晚上。(《月姥娘》)

(15)小花雞,喔喔叫,梧桐樹上結花椒、吹邊鼓,敲喇叭,馬棚拴在馬底下。奶奶哭,孫孫抱,奶奶餓得嗷嗷叫。奶奶奶奶你甭哭,孫孫給你喂媽頭。又是吸,又是嚼,哄了半天才睡著。(《小花雞》)

(16)烏黑陡暗一天星,樹梢子不動刮大風。五黃六月下大雪,開水鍋里結冰凌。四個瘸子抬大轎,四個瞎子打燈籠。四個啞巴唱大戲,四個聾子圍著聽。周歲小孩騎駿馬,九十老翁放風箏。(《胡謅》)

亳州童謠中的這些顛倒歌謠通過大膽而夸張的想象,構建出了荒誕不經的生活情景,如上述童謠中的“草咬綿羊”“瞎子看見”“瘸子攆上”“啞巴罵夜”“梧桐樹結花椒”“奶奶哭孫孫抱”“樹梢不動刮大風”“六月下大雪”“開水鍋結冰凌”“瘸子抬轎”“瞎子打燈籠”“啞巴唱大戲”“聾子圍著聽”“小孩騎駿馬”“老翁放風箏”等,這些看似不著邊際而又反常無比的敘述,可以引導兒童從悖逆事理的現象中去辨別是非真偽,從而在表面的荒誕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質[4],強化了他們對合理社會現象的正確認識,極具趣味性和譏諷性。

二、亳州童謠的功能

世代傳承的亳州童謠孕育于亳州獨特的地域文化,展示了亳州人民的情感體驗、生活認知以及價值評判等。對亳州兒童具有游戲娛樂、道德教育、認知世界等多方面的功能價值,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當地兒童的成長。

(一)游戲娛樂功能

童謠之于兒童,最首要的價值當屬其游戲娛樂功能。兒童的生活離不開游戲,而游戲又必有童謠相伴[5]。在兒童娛樂方式不甚豐富的舊時,邀三五伙伴,一起玩游戲,便成了當時孩子們閑暇時的主要生活內容,而玩游戲時童謠的伴唱則往往貫穿始終。亳州童謠中的游戲歌謠不勝枚舉,它們形式簡短、聲韻和諧、節奏歡快,語言諧趣,具有鮮明的游戲娛樂功能。

如在亳州地區孩子們頗為喜歡的一個游戲“殺羊羔”,就是在童謠的配合下進行的。游戲開始之前,一群孩子吟唱著:

(17)殺羊羔,賣羊皮,誰不來,是賴皮。

以此來召集更多的兒童加入游戲。而后選定一人當“捉羊人”,一人當“羊頭”,其余孩子則依次牽著前面人的后衣襟尾隨其后。接下來游戲開始,“捉羊人”開始逮“羊”,“羊頭”張開雙臂隨之跑動護住身后的“羊群”,而“羊群”則在其后左躲右閃。如若有“小羊”遇到險情,即將被捉,“羊頭”可隨即大喊“臥龍”,這時“小羊們”聽命蹲下,“捉羊人”則不可再捉。而當危機解除,“羊頭”又可喊:“起龍”,“小羊們”再都站起,捉羊游戲繼續進行。但若“小羊”被逮住,便罰他紡花,口中還要唱道:

嗡嗡,紡花哩,老鱉不給點燈哩

捉完“小羊”后,便再捉“頭羊”,最后“捉羊人”問“紡花的”:

問:“紡花的紡好了嗎?答:紡好了。問:紡的花呢?答:擱洞眼兒里了。問:洞眼里沒有。答:貓吃了。問:貓呢?答:貓上樹了。問:樹呢?答:樹叫黃水沖跑了。問:水呢?答:龍喝了。問:龍呢?答:上天了?!?/p>

最后捉羊人又說:“天塌了,地陷了!”羊群則回應道:“捉羊人,完蛋了!”

這則“殺羊羔”的游戲和全國各地孩子們玩的“老鷹捉小雞”的主要游戲規則差不多,但兩種游戲區別最大之處在于,前者有童謠相輔,而后者則是單純的游戲者跑動。這首亳州童謠一方面有兒童對成人世界及社會生活的模仿與扮演,如“殺羊羔”“賣羊皮”“捉羊”“紡花”,從而讓他們在對成人角色的體驗中獲得了愉悅;另一方面又通過連問連答的形式,敘述了一些荒誕的事件,從而實現戲弄“捉羊人”的目的,增添了游戲的趣味性。此外該童謠以三字格為主,并交織有五字格和七字格,句式長短交錯,富有節奏感,對游戲者的動作起到一定的協調作用,上述種種無不凸顯了亳州童謠的游戲娛樂功能。

(二)道德教育功能

民間童謠的道德教育功能也是不可小覷的?!抖Y記·本論》有云:“童謠乃有聲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辟裰萃{是亳州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不僅儲藏著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而且還蘊涵著深刻的精神內涵,對培養兒童道德情操,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孝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是我們公民的道德基石,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更是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社會和諧穩定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礎[6]。亳州童謠的道德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其多數童謠所蘊含的孝道文化。兒童們在吟誦此類童謠時潛移默化地會受到積極影響,促進良好道德觀念的養成,進而順利實現亳州童謠的道德教育功能。如:

(18)小拐棍,拐棍低,娘有病要吃黃酥梨?!疤煊杏?地有泥,哪里去買黃酥梨!”咋恁巧媳婦生了病,也是要吃黃酥梨?!昂⑺麐?你別急,我這就去買黃酥梨!”打著傘。踏著泥,東集沒有趕西集。三天趕了九個集,買了一兜黃酥梨。莫聲張,莫削皮,梨核扔到后院里。別叫咱娘看見了,咱娘看見生閑氣。(《黃酥梨》)

這首在亳州地區廣為傳唱的童謠,其用質樸簡練、淺顯易懂的語言,敘述了老娘和媳婦生病想吃黃酥梨,卻遭到了截然相反的對待。通過這種戲劇化的對比,對不孝子忤逆的行為進行了諷刺與譴責。而歌謠在傳唱的過程中,自然也對兒童進行了道德啟蒙教育,教育他們要孝老愛親,知恩感恩,具有極好的寓教于樂的價值。

(三)認知世界功能

民間歌謠往往是某個地區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對了解當地社會風貌、生活習俗及地方風物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亳州童謠就直接或間接地折射了亳州地區民眾的生活世界,兒童在悠悠吟唱中,便猶如打開了一幅亳州民俗風情畫卷,為他們認知世界提供了形象依據。如:

(19)我拍皂莢一月一,一個丸子一碗雞。我拍皂莢二月二,二人和面包扁食。我拍皂莢三月三,吃完大饃吃棗山。我拍皂莢四月四,蝦米粉條包包子。我拍皂莢五月五,糖糕粽子過端午。我拍皂莢六月六,木耳蘑菇燉豬肉。我拍皂莢七月七,糯米干飯蘸蜂蜜。我拍皂莢八月八,蔥姜豆腐燉麻蝦。我拍皂莢九月九,清吃山藥和鮮藕。我拍皂莢十月十,俺倆來吃西紅柿。吃罷宴席吃水果,撐死饞貓別怨我。(《拍手歌》)

這首亳州童謠列舉了諸多地方風物,其中“扁食”“棗山”“糖糕”“麻蝦”等物品的稱說更是亳州地區所獨有的,而且其運用了鋪陳的手法,從“一月一”吟唱到了“十月十”,詳細地介紹了亳州習俗節令時的特色美食。此外因為《拍手歌》是隨著孩子們有節奏的拍手而誦唱,因此非常注重音節押韻,上例歌謠中就通篇采取了隨韻的押韻形式,即每兩句一換韻,韻律和諧,節奏鮮明,郎朗上口,易于傳誦。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孩子學會了數數,記住了自然數列,還有助于他們認識了亳州地區的傳統風物,了解了當地的節令食俗。如此,亳州童謠在兒童認知世界方面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亳州童謠的審美意蘊

亳州童謠在口耳相傳、世代相承的過程中,歷經歲月的洗禮,沉淀了深刻的審美內涵。音韻和諧的韻律美,具體可感的形象美,無不彰顯著其獨特而鮮明的審美意蘊。

(一)音韻和諧的韻律美

韻律主要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亳州童謠的傳唱一般在當地婦女兒童之間進行,文化程度不高的婦女雖不可能對童謠的用韻像傳統格律詩詞那么嚴格[7],但對音節押韻卻尤為注重,從而體現了亳州童謠音韻和諧的韻律美。亳州童謠的用韻形式靈活多變:有一韻到底的排韻,每兩句一換韻的隨韻,偶句入韻的偶韻,還有奇數句押同一韻,偶數句押同一韻的交韻等。如:

此外,同字韻的押韻形式在亳州童謠中也頗為常見。如:

(21)雞毛纓耷拉著,拾把柴禾夾拉著。買把米兜拉著,下到鍋里和拉著。舀到碗里冷拉著,喝到肚里挺拉著。走起路來跩拉著,說起話來嗲拉著。(《懶婆娘》)

同字韻又稱“字頭歌”,其主要特征為詩歌中每句均以同字相押,是排韻的一種特殊形式。如上面這首膾炙人口的亳州童謠《懶婆娘》,全文以動態助詞“著”字為韻腳,且一韻到底,極具趣味性和韻律感。懶婆娘生活懶散的邋遢形象更是躍然紙上。這種富有韻律美的字頭歌在兒童中深受歡迎。

(二)具體可感的形象美

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通常是在頭腦里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進行思考,而不是依靠抽象概念和判斷推理來進行思考的[8]。為了迎合兒童的形象思維特點,亳州童謠中往往通過塑造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情達意,且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尤為常見。如:

(22)小針夾,夾梅花,俺到東莊姥姥家。妗子南場抱柴禾,姥姥磨刀把雞殺。雞說:“俺的脖子矬,你咋不殺那個鵝?”鵝說:“俺的脖子長,你咋不殺那個羊?”羊說:“俺膻里膻氣難下酒,你咋不殺那個狗?”狗說:“俺白天黑夜來看家,你咋不殺那個鴨?”鴨說:“俺天天給你下個蛋,你咋不殺那老犍?”老犍說:“俺長年犁地種莊稼,你咋不殺那個馬?”馬說:“俺備上鞍子任你騎,你咋不殺那個驢?”驢說:“俺又推磨又拉麩,你咋不殺那個豬?”豬說:“人家都怪俺不怪,俺是陽間一道菜。吃你糠,還你肉,叫你外甥吃個夠?!?《小針夾》)

這首亳州童謠主要講述了外甥到姥姥家走親,親人們宰殺家禽熱情款待的故事內容。在情節敘述過程中,通過移情寄意,賦予了“雞、鵝、羊、狗、鴨、老犍、馬、驢、豬”九種農家習見的家畜以人的情感體驗,并采用九問九答的問答形式,把它們的鮮明形象特征一一呈現。而亳州童謠具體可感的形象美,也在孩子們歡快的吟誦中得以凸顯。

綜上,亳州童謠數量眾多,題材豐富,功能多樣,是反映亳州地區民眾生活的“語言活化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因此本文關于亳州童謠的分類及其功能和意蘊的分析研究,對融媒體時代下亳州童謠的開發與傳承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猜你喜歡
皂莢亳州童謠
高臺鎮皂莢樹
故鄉的皂莢樹
亳州司爾特——助推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童謠里的童年
快樂童謠
居· 文化
往事
皂莢樹
歷史名城亳州與古代軍事斗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