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新聞攝像的編輯意識探討

2023-07-05 15:37汪奇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23年10期
關鍵詞:增強

【摘要】電視作為一種聲畫合一的大眾傳媒,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播過程中,電視新聞攝像的工作非常重要。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公眾對于視覺元素的追逐更甚于前,只有更具備視覺沖擊力的電視畫面才具備核心競爭力,這就對電視新聞攝像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攝像人員除了要具備必須的攝影技巧和攝影知識之外,還應該培養良好的編輯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提高電視新聞的畫面質量。本文首先分析了電視新聞攝像應具備的編輯意識,隨后就如何增強攝像的編輯意識進行了系統的探討。

【關鍵詞】電視新聞攝像;編輯意識;增強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0.064

與廣播和報紙等傳統媒體相比,電視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用生動的畫面,直觀形象地傳遞信息。在一則電視新聞報道中,電視用聲音和畫面同時對“新聞事件”進行描述,讓觀眾可以親眼目睹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在以“視”為主的電視新聞中,操控新聞攝像的攝像記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攝像記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拍攝時,除了要完成文字記者的構圖思路,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盡量讓畫面更加出彩。其實,構圖是電視新聞中最能檢驗其創作才能的部分。作為一名優秀的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要使其拍攝的電視畫面的鏡頭結構更合理,更符合畫面敘事和畫面美學的要求。由于電視新聞畫面在現場攝錄完成后,是需要經過后期精心的優化組合等剪輯動作的,因此攝像人員必須要培養自身的編輯意識,這樣才能確保鏡頭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有效地提高電視新聞的畫面質量。

1. 電視新聞攝像應具備的編輯意識

1.1 電視畫面的完整性

電視畫面的完整性是指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能夠在拍攝過程中將能夠采集的富含新聞要素的畫面,如人物和事件的形象、動態發展過程及全部特征等全部用電視鏡頭記錄下來,確保電視后期編輯制作過程中能夠通過畫面完整地呈現新聞事件的特征和發展過程。只有攝像記者在前期拍攝中能夠提供完整的現場圖片和同期聲,才能確保電視新聞在后期剪輯過程中有素材可以用,這就意味著攝像記者在現場拍攝時,必須具備相應的編輯意識,能夠換位思考,綜合權衡后期可能會用到的新聞原始素材,一方面通過攝像機的推、拉、搖、移等不同拍攝動作,形成不同的景別和鏡頭,對所需要拍攝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記錄,這樣的電視新聞攝像工作完成之后,才可以被稱為完整攝像;另一方面,電視新聞在錄制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對現場聲音的收錄工作,確保新聞采訪對象的聲音與圖像的統一性,確保其前后話語的完整性,這也是攝像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于后期新聞的編輯制作很重要。只有電視新聞攝影人員確保視頻采集和聲音收錄的完整性,才能為后期剪輯人員留下充足的剪輯空間,方便后期的剪輯工作開展,這就是電視新聞攝像應當具備的編輯意識。

1.2 電視新聞畫面的連貫性

如果電視新聞攝像拍的片子不規范,很容易出現疏漏和鏡頭接不上的問題,給人一種突兀和脫節的感受。因此,這就指向了電視新聞攝像人員應當具備的第二個編輯意識:新聞畫面的連貫性。鏡頭疏漏和鏡頭銜接不上的問題,因相關的工作人員在視頻采集的過程中不夠連貫。在實際的攝影工作中,要確保新聞視頻的連貫性不是一件易事,很多拍攝現場就是一位攝影師拿著一臺攝像機,從一個角度去記錄新聞場景,這種工作方式決定了攝影師是很難拍到新聞事件的全貌和全部影像,也難以隨著整體的移動而移動。但實際上,一則電視新聞的畫面是由多組鏡頭組合而成,包括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采訪對象、細節展示等等,各組鏡頭在切換之間,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讓新聞畫面敘事出現鏡頭銜接不上和畫面脫節的現象。

如何破解這種困境?這就需要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掌握好畫面敘事的技巧,善于對運動過程中的人或者物體抓拍和特寫,這種鏡頭的切換、對焦雖然增加了電視新聞現場拍攝的工作量,但是對于畫面敘事的作用非常大,能夠有效地幫助電視新聞后期工作人員更好地對新聞進行編輯,通過這些鏡頭的穿插使用,使新聞畫面切換產生邏輯聯系,便于關注理解,保證新聞畫面敘事的連貫性。

比如說,新聞攝像工作中如果需要實現環境和正在行進的人群隊伍之間的鏡頭切換,攝像師可以拍攝人的腳步作為特寫鏡頭,插入到兩組鏡頭之中,實現二者的有效切換,這樣可以保證電視新聞的連貫性。再比如,在拍攝過程中,攝像師還可以對周邊景色進行拍攝,用這些空鏡頭穿插實現鏡頭間的完美且連貫的轉化。但相關攝影人員也必須認識到,電視新聞中的潤色鏡頭(特寫或空鏡頭等)不可以隨意添加,也不能過度地使用,否則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厭倦心理。

結合筆者多年的一線攝像記者實際經歷,我認為,要確保電視新聞畫面的連貫性,必須要保證鏡頭所錄入視頻物體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需要保證電視新聞攝像看的方向一致,相關人員在拍攝一組鏡頭時要保證鏡頭的一致性。雖然說所拍攝的物體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進行取景,但是必須要確保物體的正面是朝向鏡頭方向的。如果有的是正面,有的是反面,這樣的鏡頭組合在一起,就會給人脫節的感覺。

第二,在拍攝過程中必須要確保移動方向的一致性。電視新聞攝像對象很多時候是移動的,有的時候為了讓鏡頭更加豐富,拍攝人員也需要移動。在移動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鏡頭移動的方向,必須要和所拍攝的正在移動的物體或人物的移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讓拍攝對象更完美地出現在鏡頭之中,符合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規律。

1.3 電視新聞畫面的可剪輯性

電視新聞攝像在現場拍攝的電視畫面和收錄的同期聲都屬于原始素材,后期都需要精心剪輯,優化組合后才會形成電視作品呈現在電視熒幕之上。因此,電視新聞攝像記者本身要具有較強的剪輯意識,確保電視新聞畫面的可剪輯性,這樣才能使得后期的剪輯工作更便于開展,確保畫面和聲音的流暢性。攝像記者在拍攝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拍攝的角度和方法,確保所采視頻內容的清晰度和流暢性,與后期剪輯人員進行通暢及時的溝通,這樣才能使得前期拍攝和后期編輯能夠有效銜接。

以最常見的會議新聞拍攝為例,攝像記者與文字記者(一般也負責后期剪輯)要保持充分的溝通交流,攝像人員在拍攝中一定要對整個會議場景進行全景拍攝,特別是新聞發布會中有特殊意義的旗幟、標語和徽章等等,要進行特寫取景,留足拍攝的時長,方便后期剪輯,使得電視新聞在經過編輯之后能夠讓觀眾通過畫面一目了然地知道這場會議的主題和主辦方信息等內容。此外會議現場的人物取景也非常重要,要對發言領導、主要領導和參會人員進行分別的取景拍攝,留足全景、中間和特寫鏡頭的時長,不要出現越軸,避免影響后期的剪輯和編輯。

2. 電視新聞攝像提高編輯意識的策略

2.1 充分認識到編輯意識的作用

電視新聞攝像是一門兼具專業性和藝術學的工作。不同于電視劇和電影不折不扣地執行導演拍攝指令的攝像,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與文字記者是協作合力的關系,雖然他在拍攝過程中會綜合考慮文字記者的采訪計劃和報道意圖,但是更多的是對新聞事件的客觀記錄,新聞攝像記者的拍攝對象是無法調度和擺布的,新聞事件的發展態勢是不可預測也不可干涉的,因此整個新聞拍攝過程是處于“等待”和“捕捉”的狀態之中,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性。因此,這就需要新聞攝影記者具有較強的編輯意識,帶著自己的思考進入到拍攝工作之中。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攝像記者在踏入工作崗位后,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也沒有人告訴他需要培養編輯意識的重要性,就只是簡單地指導幾句:鏡頭要穩、白平衡不要調錯等注意事項,就讓他們扛著攝像機跟著文字記者到處采訪了。結果拍回來的畫面素材和原始錄音后期剪輯非常困難,不僅景別單一、角度單一,而且上下鏡頭之間沒有太多關聯性,甚至會聲畫不對位,形成不了和諧的畫面語言。曾經在某市臺的電視新聞中看到這樣一條會議新聞,新聞稿件里寫著,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代表們對某項決議進行了熱情的討論并舉手表決,但是觀眾在電視畫面里卻看不到任何一組討論的鏡頭,所有的電視畫面基本都是領導在發言,參加會議的人員在認真記錄和側耳聆聽。這種電視畫面與新聞文字完全不對位的新聞報道是無法有效地吸引觀眾的,甚至會損害電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其實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電視新聞單位對于電視畫面的語言作用還不夠重視,他們認為文字稿才是電視新聞的靈魂。其實并不是如此,在新媒體語境下,公眾的“讀圖”需求不斷放大,他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符合審美需求、能夠引發和調動情感共鳴的畫面。電視新聞是一門以視覺為主的報道方式,扛機器拍攝的攝像記者必須要善于用鏡頭語言敘事,帶著編輯思路,成組地拍攝相關畫面,便于后期的組合和串聯。只有一名攝像記者有著很強的編輯意識,他拍出來的片子才會有思想內涵,有深度。

2.2 在新聞現場要主動拍攝

所謂主動拍攝,就是攝影記者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一定不能墨守成規,不能懶,按部就班地按照采訪提綱或者文字記者的問話去開關機器,拍攝素材,而是要在新聞現場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在領會新聞報道意圖的前提下,與文字記者充分溝通后,圍繞主題,形成自己的思維,學會主動尋找和觀察新聞現場中能夠凸顯新聞主題、表達新聞主旨的典型畫面,特別是一些典型細節畫面,及時準確地用鏡頭記錄下來。其實對于新聞攝影記者來說,面對一個個不熟悉的場景和人物,如何找到具有代表性和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在很短的時間內落實采訪要求,找準拍攝角度、影調、構圖、節奏、景別以及其他各種拍攝技術要素,都要求攝像記者在現場抓活魚,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相關的拍攝工作。

當完成一組電視畫面的拍攝后,在新聞現場還要學會用畫面語言來轉場,這也是攝像記者必須學會的技能,典型細節的記錄畫面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場景的轉換。雖然小的細節畫面不起眼,但是實際上新聞事件最生動、最感人的閃光點,這種最能反映新聞特質和新聞特色的細節畫面,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新聞變得更加生動鮮活。

以筆者拍攝的《陸勁林: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他一直在路上》報道為例,這篇報道就是講述了安徽省長豐縣陶樓鎮的第一書記陸勁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先進事跡,2018年4月,合肥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陸勁林被選派到長豐縣陶樓鎮觀美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在他的帶動下觀美社區已全面脫貧,去年6月他選擇繼續留任,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為社區繼續發光發熱。我在新聞報道中就穿插了很多新聞特寫鏡頭:鄉親的笑臉、村里工廠里老人熟練干活的手、天空淅淅瀝瀝的雨和田間地頭飽滿的稻穗等等,這些鏡頭被穿插用在每一組鏡頭之間,既富含寓意,又使得鏡頭間的切換更加自然,符合人們的收視習慣,也便于公眾對于新聞內涵的理解。

2.3 攝像記者和文字記者要配合默契

攝像記者和文字記者配合默契既是增強攝像記者編輯意識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共同創作”的重要一環。作為攝像記者,在開始拍攝之前一定要主動積極與文字記者溝通,了解報道的采訪思路和報道意圖,這樣才能確定拍攝重點和拍攝難點,進而形成指導拍攝的思路。當拍攝開始的時候,文字記者一般情況下在完成自己采訪后,就不要過度地去干涉攝像記者的拍攝工作,而是要帶著思考的眼睛去觀察攝像記者視線之外新聞事件的變化,及時地向攝像記者提供信息。其實只有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體會新聞人物的所感所想,才能讓后面的新聞拍攝工作更有針對性,也更加高效。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如果攝像記者能夠在拍攝過程中有良好的編輯意識,就能夠給新聞后期剪輯人員提供豐富而精彩的新聞素材,更好地完成后期制作工作。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必須要清楚地知曉電視新聞剪輯的要點和編輯思路,能夠做到完整連貫地對新聞信息進行畫面記錄和音響收錄,加強業務學習,這樣才能確保攝影的效果,為電視新聞提供更為優質的素材,全面提升電視新聞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呂文科.電視新聞攝像的編輯意識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23):141.

[2]曹晟.影響電視新聞攝像質量的關鍵因素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38.

[3]聶廣平.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攝像師編導意識的提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6):197.

[4]付哲.新聞前期拍攝中編輯意識的實踐[J].視聽,2015(08):68.

作者簡介:汪奇,安徽合肥人,畢業于國家開放大學,攝像記者,研究方向:攝影藝術.

猜你喜歡
增強
如何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活力
淺談怎樣增強語文課堂活力
發展增強海洋經濟的策略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構建學生參與課堂的措施探討
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員工多樣化管理
增強新區發展的金融支持的對策
共產黨員要增強信仰定力
遼寧省企業創新能力增強路徑研究
增強后進生自尊心 做好教育轉化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