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佤族醫藥基礎理論核心思想構建淺述

2023-07-05 03:33王明凱王亮友劉寶林楊光菊董駿李一衡唐貞力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3年6期
關鍵詞:核心思想基礎理論

王明凱 王亮友 劉寶林 楊光菊 董駿 李一衡 唐貞力

【摘要】佤族醫藥基礎理論核心思想來源于佤族《司崗里》哲學神話之中,從中總結出佤族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并由“司崗”誕生天地,演化萬物的認識來解釋“天、地、風、水、木、火、石、氣”八種物質的具體內涵與相互關系,進而延伸至五行理論,最終形成佤醫獨特的核心理論思想,其對佤族醫藥系統性的傳承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司崗里;佤族醫藥;基礎理論;核心思想;八氣內涵

【中圖分類號】K2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3)12-0001-04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Though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Wa Nationality MedicineWANG MingkaiWANG LiangyouLIU BaolinYANG GuangjuDONG JunLI YihengTANG Zhenli*

Linc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ncang 677099

Abstract:The core idea of Wa Peoples basic medical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Wa Peoples Sigangli philosophical myth, which summarizes the Wa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life, and explains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heaven, earth, wind, water, wood, fire, stone, and ga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igang” was born in heaven and earth and evolved everything, and then extends to the five element theory, Finally, the unique core theoretical thought of Wa medicine is formed,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ystematic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a medicine.

Keywords:Sigangli; Wa Medicine; Basic Theory; Core Idea; Eight Qi Connotation

佤族是云南省15個獨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滇南及滇西南部的幾個邊陲縣,即西盟、滄源、耿馬、雙江等地,其人口約30余萬[1]。由于地處邊疆,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較為落后,解放前中、西醫基本沒有傳入該地區。千百年來佤族主要依靠本民族的醫藥和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與疾病作斗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和經驗,為佤族人民疾病防治、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佤族醫藥作為我國民族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質,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化的風格,是當今民族醫學的“活化石”,是我們研究人類醫學發展史、醫學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3]。因此,從傳統佤族醫藥的實踐與文化之中挖掘其蘊含的醫學觀念和方法,提煉出具有佤族鮮明的民族醫藥特色思想,其對豐富民族醫學的思想寶庫具有重要的意義。

1佤族“司崗里”傳說中的生命觀

生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醫學的基本問題,佤族在對這個問題的追尋中,形成了自己的認識[4]。

1.1生命是自然演化的產物佤族創世史詩《司崗里》流傳于西盟和滄源佤族的廣大佤族人民之中?!端緧徖铩肥且徊糠磻糇迳鐣陌l展、遷徙歷程、表達佤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的佤族百科全書,在滄源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創世傳說:很早的時候空蕩蕩的宇宙中誕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越長越大,長成了地球。地球的云霧中孕育了一個偉大的靈魂,這個靈魂住在天上,它就是宇宙的主神“達西爺”(天神)。天神的眼淚化成了山川河流,得到水滋潤的大地誕生了“麻西雍”(地神)。天神與地神生下很多孩子,這些孩子掌管著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江河。為使大地變得更加美麗,于是天神還創造了竹林與動物。地神用水與土捏出了一個個的人,于是人類誕生了[5]。

上面司崗里的神話故事表達了佤族人民對生物進化的認識:天地-水-土-動植物-人類。這與現代我們對生物進化的歷程“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觀點不謀而合。這是佤族先民對生物起源遙遠的記憶,對生命演化過程最樸素與直觀的認識。他們認為生命來源于自然,人的生命是合乎自然規律的產物,體現了佤族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與生命觀,為佤醫藥的“八氣”理論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6]。

1.2“司崗”是人誕生的母體在佤族的傳說中記述著大量人從“司崗里”中來的故事。對于“司崗里”西盟佤族和滄源佤族有著不同的解釋。西盟佤族將“司崗”解釋為“石洞”,而滄源佤族則解釋為“葫蘆”[7]。

在西盟佤族的民間傳說中,是天神“木依吉”創造了人,然后把人放在了一個密封的石洞里,石洞里的人在動物的幫助下從山洞中走出來?!笆础痹谝欢ǔ潭壬弦彩菍δ阁w的一種隱喻。人類從石洞中來也就是人類從母體中來。

滄源佤族認為“司崗”是葫蘆的意思,人是從“葫蘆”中來。究其原因可從人類的繁衍中得到解釋:一是葫蘆的外形與孕婦的體型相似;另外葫蘆多籽,易于繁殖,象征著家族興旺。無論將“司崗”解釋為石洞或葫蘆,其實都是對母體崇拜的體現,進而衍生出木鼓對生殖的崇拜,并一定程度上影響佤族醫藥的發展。

1.3萬物生命演化的規律佤族創世史詩《司崗里》里中有這樣地描述:當安木拐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媽儂已垂垂老矣,有一天媽儂鄭重地對安木拐說:“生命就是一生一死,沒有不落毛的斑鳩,沒有不完結的人生,捏著拳頭來,終必撒手而去?!眿寖z死后,安木拐將其埋葬。之后安木拐四處向動植物學習本領,“安木拐學會了與萬物相處,心中感到幸福,但一想到死亡,她又會很痛苦”。有一天她忍不住問(造物之神):“即要死亡,為何要生?生命那么短,死亡有所長?”這樣的問題連造物主也頭疼,因為萬物都有這一規律。

這一段描述,說明了在佤族先民的思想中,生命是一個生、長、壯、老、已的動態過程,是一個無法抗拒的規律,有生就有死,這是所有生物都必須遵循的規則[8]。正如佤族醫藥中的天地之外的六種物質在天地的作用下具體進行化生、滋養萬物的作用,然有生則必有死,死為氣之散、火之熄、風之止,則水復凝而木自腐,又歸于石之性,是一樣的道理。

2佤醫藥的來源“司崗里”

司崗里是佤族文化的核心概念,自古以來便是佤族傳統文化根基,是佤族人民同世界萬物進行溝通的媒介,是佤族文化藝術表達的源泉,是佤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社會實踐的靈魂支柱與動力紐帶,綜合而言,司崗里是佤族傳統文化理念之“靈魂”的雛形[9]。

2.1司崗里哲學內涵在佤族文化當中,司崗多指巖洞或葫蘆,里則指從巖洞或葫蘆出來的過程,所以司崗里多指人類及其他生命從巖洞或者葫蘆中出來的過程。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神話《司崗里》當中,司崗又可以指代具體的事物如架子、竹棚等,也可以指代團結、協作等非具體事物。

王有明先生[10]認為司崗里是女性和母親的別名,而巖洞、葫蘆等則是女性生殖器、女性肚子的比喻物,是司崗里的形象化。梁宏偉先生根據《司崗里》神話則更進一步論述,認為世界上的人類及其他一切生命都是在“司崗”里形成并走出來的,即“司崗”是最初孕育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事物之名稱、“里”則指人類和其他生命從“司崗”出來到天地間的行動過程[11]。因此體現世界萬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一種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又能相互克制的狀態,完成其生命過程而生生不息。所以“司崗里”是佤族人民理解認識世界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是佤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具體可表述為“司崗”是先于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母體,萬物在其中完成其生長壯老已而生生不息;“里”則指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

“司崗里”是指萬物繁衍于天地之間的動態過程,可大可小、可內可外、無所不包的一個佤族文化核心概念,是佤族人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表達世界及改造世界的基礎。

2.2“司崗里”對佤醫藥的啟示文化是醫學的源頭,醫學是文化的分支,醫學的發展必然要從文化尋得其根源,尤其是在其核心概念與思維方式上,司崗里作為佤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亦必然是佤族醫藥的核心概念,佤族醫藥的一切概念、思維以及相關的理論與實踐都必然以司崗里作為核心。

根據“司崗里”傳說,宇宙原是一個混沌的狀態,后面清濁分離,輕清者上升而為天、重濁者下降而為地,并將其人格化為天神與地神,天神與地神通過不斷地創造與磨合,化生了萬物,萬物從“司崗”中“出來”,萬物均有所失,后在天神的重新分配下又各有所得,萬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生態系統,萬物在天地完成其生命同期并不斷繁衍?!八緧彙痹凇袄铩钡淖饔孟露蠡斓?,天地和合而后化生萬物,萬物因天地而生生不息。

萬物在天地之間演化,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尺度上,必然會有所差異。其差異性在核心上表現為“司崗”之多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在天地的范疇內則表現為清濁二者之多少及其相互關系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故而在哲學意義上,佤族文化語境中的天地既是萬物演化的時空,又是萬物演化的物質與能量來源。

總的來說,司崗里是佤族傳統文化的基礎磐石,是佤族文化發展創新的內在動力,是佤族人民的社會活動,亦是其與世界萬物之間溝通的方式與渠道。

3佤醫藥“八氣”“六元”的內涵與相互關系

佤族傳統醫藥立足于人與自然之聯系,將人體與自然界視為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運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來指導日常醫療行為[12]。佤醫認為自然界是由“天、地、風、水、木、火、石、氣”八種物質組成,每種物質均有其自身的特性、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若其特性發生變化、其作用不能正常發揮、其規律有所不符,則人體失衡而百病叢生[13]。

3.1八氣的內涵與相互關系 綜合“司崗里”“天地”的相關論述,以及“風、水、木、火、石、氣”自身的特點,則可確定其從屬關系。氣、風、火屬天,石、木、水屬地。天無形,而氣、風、火亦無形質,且天輕清而上以為氣,氣動則為風、氣聚以化火。地有形,石、木、水亦有形質,地重濁而下凝形而為石。風動則石化而能養萬物,此則以草木之生長為先,故命之為木?;鹧锥苫癁橐后w而滋萬物,此則以地中水流為狀,故命之為水。八種物質必須謹慎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無疾病的狀態,其中的先后從屬關系如圖1所示。

除卻天地之外的“六種物質”在天地的作用下具體進行化生、滋養萬物的作用,然有生則必有死,死為氣之散、火之熄、風之止,則水復凝而木自腐,又歸于石之性。這六種物質可以將其命名為六元,以從屬于天地,而更好地用來指導佤族醫藥的日常診療。

3.2六元的內涵與相互關系佤族醫藥中的六元為“風、水、木、火、石、氣”六種物質,六元各具屬性,又有其致病特征?,F主要運用類比和演繹的思維方法,即佤族通過自然界之氣象、物象與人體臨床表現相類比,經過多年的生活實踐經驗,不斷推演、歸納、總結而出。

3.2.1氣與石佤族認為司崗孕育天地,天無形、而氣亦無形,天輕清而上以為氣,其是一種通過“里”而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可產生相對無形的“風與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通過“里”的運動不息,氣推動和調節自然與人體的新陳代謝,維系著八種物質循環與生命的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氣散、火熄、風止,水復凝而木自腐,又歸于石之性,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地有形、石為土地之凝聚,地重濁而下,聚以為石,其是一種通過“里”而形態變化的有形實質,可生養轉化為同樣有形的“木與水”,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石的形變與轉化是生命存在的體現,也是維持生命的保證,一旦石、木、水之間的變化停止,生命就會終結。而這種形變與轉化又必須有氣之運動作為推動,即“地石”得“天氣”則活,失“天氣”則死;反之,“地石”也是維持“天氣”動聚變化的物質基礎,即“天氣”有“地石”則動聚有能,“天氣”無“地石”則動聚無能。

氣、石分別由天、地直接化生,雖有無形有形之分,但卻相互依存、永動而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一旦這種關系被打破,生命也就不復存在。

3.2.2風與火風是氣動而生,在自然界,氣的流動可以產生風,對于生命來講,風是氣運動的最基本體現,生命之始即氣動之始,所以風的產生標志著生命的誕生,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風必不可少,氣有動才有聚散,故有風是火能產生的前提,而推動石養生木,亦無風不可,生命進程就是不斷有新的物質生成,如木之向下生根,向上生長枝葉軀干,無氣動生風則石性沉聚不可生木,但經過風的推動,石就可以變成木生長的基礎。當風之性失常則會引起生命運動的失常:氣動不及風不足則火微小、木長遲而不繁,反映在人體上則會出現發育遲緩、能力低下等表現;氣動有余風過盛則火失控、木長速而不實,反映在人體上則會出現早熟早衰、癲狂暴躁等表現。

火是氣聚而生,氣聚意味著能量的積蓄變化,對于生命來講,火是生命維持高效運轉的基礎,生命過程中所有物質的互相轉化,都需要強大的能量以維持,這種能量就是氣聚所生之火,即“火為物質轉化供能”,尤其是“化石生水”,唯“火”能為之,當火之性失常則會導致物質轉化的失常:火過于微小則物質轉化緩慢停滯,反映在人體上則會出現精力不足、消化系統功能差等表現;火過于肆虐則物質轉化速而不達,反映在人體上則會出現消谷善饑卻羸瘦、造血功能亢進卻只能產生畸形幼稚的血細胞等表現。

風、火是氣動、聚所生,二者同源而作用各異,伴生而相互依存,體現氣對于石的兩種作用,分應木水,是木水生長運行的原動力。

3.2.3木與水木是石因風動、養長而生,木是看之靜卻永動之體,其生長永動不息,但不能失去地石之滋養,風催化沉靜的地石變為木長之基石,對應在人體上,木即是人體除可流動的液體外所有的有形物質,筋骨肌肉、臟腑腦髓俱屬木,這些有形物質的新陳代謝永不停息,其位置卻相對固定不可隨意移動,正應木之性,佤醫以自然與人相應,故用木以闡釋。

水是石被火化、能流能動而成,石與水性質全然不同,但有火之高聚能量則轉化,水具有滋潤澤被之性,有形象地,能動象天,由地石所變化卻又獨立于地石之外,與木同生而養木,木失流水而枯,得流水而榮;同時又有制約火的能力,即水是調節氣的能量聚散最直接的物質。對應在人體上,水即是人體內所有可流動的液體,血液津液皆為水屬,這些液態物質滋養四肢百骸,一刻不可停滯地運行流動,有生成有排出,有澄清有渾濁,有無色有有色,能容納能釋放,正應水之性,佤醫以自然與人相應,故用水以闡釋。

木、水是石分別在風之催動、火之煉化下所產生的兩種全新物質,源于石卻又不同于石,依賴于石卻又使死石成為活石,是生命形態最直接的體現。

3.3“衍生五行”內涵與相互關系佤族醫藥的“八氣”再到進一步的“六元”屬性,筆者發現其中有隱藏屬性的物質是“土與金”,從佤族以葫蘆代表司崗,司崗又分天與地,天輕清為氣,地重濁為石。氣聚為火,氣散為風,風動石化為土,又助土生木,火煉石化為金,進而五行相生。以上由佤族的“八氣”到”六元”再到“衍生五行”的機理,不僅更符合自然五行的哲學基礎,而且使佤族醫藥基礎理論形成內在的閉環,添充完善了佤族醫藥基礎理論內在衍生的循環空缺,使其更加符合臨床實踐的應用,并與中醫基礎理論的五行認識相呼應,更具有理論的科學性與邏輯性。具體的模式如圖2所示。

但由最終,佤族醫藥的“八氣”化“六元”進而“衍生五行”,并因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形成一種平和協調的穩定生態圈。

4小結

佤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和疾病的斗爭中逐步掌握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醫藥經驗,這是佤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民族醫藥有著巨大的價值[14]。但由于佤族沒有文字的記載,造成許多醫藥理論不夠完善[15]?,F有文獻只簡單介紹八氣是什么?但未有具體含義與內在演變規律的解釋。本文由“司崗里”的文化傳說內涵引申出佤族醫藥的八氣理論,進一步邏輯推導出“六元”屬性并和中醫學“五行體系”有效聯系,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核心理論循環構架。依托進一步的文獻收集與臨床實踐,佤族醫藥基礎理論建設必將日益完善,如佤族醫藥臟器系統、氣血系統、致病因素等理論的構建,都可在核心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佤族醫藥基礎理論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僅需要更深層次的文獻挖掘與整理,還需必要的臨床實踐應用。參考文獻

[1]李潔.臨滄地區佤族百年社會變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40-43.

[2]龐益富,王志紅,鄭進,等.佤族醫藥單驗方收集和整理研究思路[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1):28-29.

[3]王志紅,謝薇,楊云.佤族傳統醫藥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2016:4.

[4]王志紅,謝薇,何丹.解讀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觀[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S1):36-37.

[5]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水庫建設管理局/滄源佤族自治縣旅游局.神奇的滄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30-31.

[6]謝薇,王志紅,楊云.佤族生命觀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24):1-3.

[7]楊國元.中國滄源佤文化叢書.司崗里傳說[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4:60-63.

[8]楊玨瑜. 云南省滄源地區佤族服飾圖案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9]查學安. 推進佤醫佤藥研究構筑民族醫藥高地[C]//中國民族醫藥學會2014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健康服務高峰論壇論文集, 2014:72-74.

[10]那金華.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45-47.

[1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滄源佤族自治縣委員會. 滄源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2]周本貞.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佤族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12.

[13]王志紅,艾健,龐益富.傣醫與佤醫部分用藥比較[C]//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全國民族醫藥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9,15(10):44-46.

[14]楊玉琪,方路,馬克堅,等.云南跨境少數民族醫藥研究現狀與發展淺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1,17(1):1-4.

[15]楊玉琪,方路,陸宇惠,等.云南少數民族醫藥發掘整理研究概述[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2,18(3):4-5.

(收稿日期:2022-10-05編輯:劉斌)

猜你喜歡
核心思想基礎理論
李達與黨的基礎理論建設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中醫基礎理論
高速公路智慧服務區基礎理論探析
西江月·慶祝國慶69周年
國慶抒懷
儒家思想在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及對當代社會的積極影響分析
函數概念教學的哲學思考
中醫基礎理論設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
“理、情、技”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運用
中醫基礎理論說課設計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