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華僑華人產業瓷、日用瓷特點及使用情境分析
——基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品的探討

2023-07-05 10:34王文欣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華僑瓷器華人

王文欣

華僑文物是反映海外華僑華人歷史發展的相關文物,它包含了華僑華人出國過程、在僑居地謀生、創業、發展及與祖籍國之間聯系的相關物品資料。1而 瓷器是華僑文物的一個重要品類。此前對華僑華人與瓷關系的學術探討多從瓷器外銷貿易、制瓷技術傳播、僑鄉制瓷業發展等角度展開,早期重要研究者當推韓槐凖先生,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如李炳炎探討了19世紀以來東南亞潮州移民與潮州瓷業的關系2,蔡歷丞的學位論文討論了德化制瓷業發展對出洋移民的引導和制約作用以及相應形成的信仰和血緣紐帶3,丁炯淳關注陶瓷貿易區域與東南亞華僑聚居地的重合性以及陶瓷外銷對東南亞華僑社會的影響4,鄧玉柱的研究則透過中山市博物館藏陶瓷器看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移植5,等等。此外,陶瓷幣作為具有金融屬性的陶瓷制品也受到一定關注。6相對而言,此前關于華僑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僑批、華僑支持革命和抗戰事業的紙質文獻檔案等方面,對于海外華僑華人在住在國歷史文化語境中所使用的瓷器關注較少。7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僑史研究與文物研究的學科區隔,相當一部分華僑華人用瓷屬日用粗瓷等。但事實上,海內外的博物館有相當數量的相關館藏,其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有待進一步發掘。

本文將基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藏,從“物”的研究視角,將海外華僑華人瓷放置在其經營產業和日常生活習俗中加以考察,一方面發現和總結其特點,另一方面則結合文獻和圖像檔案還原其使用情境,以期加深對這一類文物的理解。

一、華僑華人產業經營用瓷

(一)橡膠業用瓷

天然橡膠作物原產自南美,19世紀中后期由英國人引入東南亞,并掌控其種植。8天然橡膠的采集需要大量勞動力,這也直接促成了19世紀晚期的華工下南洋潮。橡膠樹白天進行光合作用,在樹莖中產出橡膠。凌晨時段,氣溫最低,樹葉的水分蒸騰最少,出膠不易凝固,最宜割膠。膠杯即這項勞動過程中所必備的工具,多屬陶制品,其粗糙的質地和上寬下窄的器型便于掛于膠樹上進行采集。如圖1展示的這對陶杯,質地粗糙,為20世紀上半葉英屬馬來亞地區種植園割取橡膠之用。

圖1 英屬馬來亞地區割膠陶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僑也攜資本進軍東南亞橡膠種植業,令橡膠業一度成為新馬地區華商重要產業之一,其中即包括陳嘉庚先生(1874—1961)的橡膠公司。20世紀初橡膠種植業對膠杯的需求,為當時中國國內瓷業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機遇。9《1911—1921年潮海關十年報告》記載,由于抵制日貨,新加坡紛紛寄來購買割膠瓷杯的訂單。這種貨物一般用稻草包扎裝入竹筐,經過庵埠載至汕頭,以待裝運國外。10這樣“舍近求遠”進口膠杯,除顯示中國陶瓷制品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力之外,亦可見背后海外華僑華人與國內的跨國聯絡所構建起陶瓷商品貿易通道。

20世紀橡膠種植業的迅猛發展還推動了橡膠加工設備制造與經銷行業的興起,其中亦有一定數量的華商經營。如圖2的咖啡碟,內壁一側有“陳有益柅較總發行 星洲海山街五十六號”字樣,另一側為“Tan Ewe Aik 56 Upper Cross Street Singapore”字樣。此為新加坡20世紀中后期一橡膠生產設備代理進口公司,注冊地在牛車水唐人街的克羅士上街(Upper Cross Street,俗稱海山街)56號,經營人名陳有益(Tan Ewe Ai k)。瓷碟內壁一端有該公司的罐裝花生商品圖案,兩側寫有小字“送禮佳品”。下方有一機器狀裝飾圖樣,此為制造縐片橡膠(crepe rubber)的輾膠滾筒機器??U片橡膠是將使用酸類凝固的樹膠煙熏后再經滾筒機(圖3)碾制而成的橡膠制品,陳有益的公司是這類機器設備的進出口經銷商。12這類印有商號名稱、地址、產品,乃至廣告語的瓷碟,反映了華商在新的歷史語境下,依托瓷器開展商業宣傳的實踐。

圖2 “陳有益柅較總發行”款咖啡碟

圖3 碾膠滾筒機

(二)咖啡業、茶業用瓷

海外華僑華人所經營產業中,咖啡業和茶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新馬地區為例,華商是經營咖啡種植、加工制造、零售和消費業的重要力量。1920—1930年代,華僑咖啡行會組織紛紛建立。13據1949年的統計,全新加坡共有1400家領取政府營業執照的咖啡店,其中福州人開設的有664家、瓊州人開設的有467家,印籍人開設的約200家,馬來人的僅有20多家。13可見華人在此業耕耘之深。圖4的咖啡碟即是20世紀華僑經營咖啡業的印證。碟口沿內側書“協和公司咖啡粉廠新加坡”字樣,對稱一側書“Heap Hoe & CO.Coffee Factory Singapore”,碟心正中則為帆船紋樣,圖案略有磨損,顯示出不斷使用的歲月痕跡。

圖4 新加坡“協和公司咖啡粉廠”款帆船紋碟

圖5 新加坡協和公司咖啡粉廠出貨單

圖6 協和咖啡公司紙袋

協和公司咖啡粉廠位于新加坡合洛津五號(No.5 HAVELOCK ROAD),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比較活躍(圖5-6)。這類印有各家咖啡粉、茶葉制造商名稱地址的瓷質杯碟存世量較大,咖啡商在杯碟上印上自己的商標和廣告,可起到廣告宣傳之用。這類咖啡碟的宣傳對象不僅僅有經銷商,還可隨產品贈送散發至咖啡店(kopitiam)等消費終端,觸及消費者。

除咖啡業以外,茶業也是華僑華人主營產業之一。圖7的這套新加坡源崇美茶莊訂制“四喜齊來”茶杯即是華商在這一行業耕耘開拓的縮影。

圖7 新加坡源崇美茶莊“四喜齊來”茶杯

源崇美茶莊創始人為顏惠蕓,出生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福建安溪人。安溪是茶葉產地,出產以鐵觀音為代表的烏龍茶。早期安溪籍華僑在家鄉收購轉銷茶葉,并在南洋建立起行銷網絡,研究者將這一過程概括為“從安溪到廈門,從廈門到南洋,安溪人通過父——子、叔——侄、兄——弟等親屬關系的分支,通過出洋贈禮、回鄉探親等媒介,將安溪深山絕域茶園與南洋廣闊天地的茶道搭建起來”。14顏惠蕓也曾在這一條線路上奔波。1920年,他與安溪同鄉顏受足、林沙溪三人又以“源崇美”為商號在星洲中國街開設了源崇美茶莊,這是新加坡較早的茶莊之一。至1930年,茶莊改由顏惠蕓獨力經營,打造出“雙龍標”等當地知名茶葉商標(圖8),走上品牌化的道路。隨著出口規模擴大和食品工業化進程,顏惠蕓還在安溪和漳州設廠來應對出口南洋的巨大需求。151928年6月23日,為加強行業聯盟、更有效地為祖國賑濟款項,源崇美等商號聯合在新加坡成立了“星洲茶商公會”,成員以安溪人居多。

圖8 源崇美茶莊雙龍鐵觀音茶葉罐(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

這套茶杯上的“四喜齊來”圖案是晚清民國時期出現并流行的一種瓷器裝飾紋樣,多見于杯、壺等茶飲具,比較程式化,通常由代表“壽”的獻蟠桃女子和南極仙翁,代表“喜”的揭開裝喜鵲盒子的孩童,代表“祿”的梅花鹿和代表“?!钡尿鸾M成,亦見于罐、碗、枕等器型。杯底印有瓷器制造商金義合的商標。金義合,1884年由陳義涂在中國臺灣地區創立,原本是玻璃工廠,1933年又在臺北艋舺設立陶瓷工廠,與當地大同瓷器廠比肩,至1980年代停產。此類團紋款商標為其較晚期的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結束后,源崇美茶莊除經銷茶葉業務外,還開拓了僑批匯兌業務(圖9)。饒宗頤先生曾注意到汕頭批局“因利益微薄,若設號而專業僑批,殊難支應必需消費,故多由他業兼營。在二十年間汕頭專業僑批之商號,全業中幾十不得一?!?6而在南洋地區,情況亦相似,新加坡華商的茶莊、醬廠等食品商號出現兼營匯兌業務之舉。源崇美茶莊即是其中之一,這一業務的拓展也反映在該茶莊定制的茶壺之上(圖10)。與“四喜齊來”杯類似,這類定制茶具本身即是流動的廣告,多隨產品附贈茶樓、餐館等,在贈送、使用的過程中起到推廣業務、廣而告之的目的,而茶具上的圖案紋飾,又帶有一定的民俗風情色彩,賞心悅目。

圖9 源崇美茶莊匯兌信局廣告

圖10 “源崇美茶莊匯兌信局”款茶壺

(三)餐飲業用瓷

陶瓷也在海外華人的餐飲業中占據一席之地,不僅中餐館、酒家、茶樓等經營場所離不開瓷質餐具和飲具,甚至連流動攤販,亦采用獨具特色的華瓷。如流行于新馬地區的一類以粉花綠葉紋樣裝飾的粗瓷碗(圖11),是新馬地區小販(hawkers)沿街叫賣云吞面(tok tok mee)常用的盛具。而更為人熟知的雞公碗,則為小販售賣名為咖喱叻沙面(laksa)所用(圖12)。流動小販或挑擔子,或手推三輪推車,除攜帶食物原材料和加熱用的碳爐外,還提供諸如此類的瓷質盛具供食客使用。這些瓷質器皿屬日用粗瓷,胎厚耐磨,價格低廉,器型敞口,便于盛放食物并加速食物冷卻。小販會用竹條敲擊發出聲音來吸引街坊四鄰的顧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新加坡的餐飲小販和小攤中有大量華人的身影,即籍貫論,又以客家人居多,此外亦有潮州、廣府等地人士。17他們走街串巷,攜帶具有鮮明特點的華瓷,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的飲食佳肴,且構成了豐富的飲食文化遺產。餐飲小販以其喧鬧和活力構成了新加坡城市重要景觀,并融入了一代人的記憶。

圖11 20世紀下半葉花葉紋八角瓷碗

圖12 20世紀下半葉雞公紋瓷碗

這類日用粗瓷多產自廣東潮州楓溪窯,該窯口也有較為精細的彩瓷。清代末年,楓溪地區發展出釉上彩工藝。18楓溪窯彩瓷多見花鳥圖紋,花卉采用沒骨畫法,筆觸清晰,釉面平滑,顏色多粉、綠、藍等,又稱“大窯五彩”。圖13即為一例,此碟施白釉,內壁繪喜鵲牡丹,底足內單行書“陶成玉造 Made in China”款,是典型的楓溪窯產品。該碟原由美國加州唐人埠樂居鎮(Lockeport)居民所有,其具體使用場景尚不能斷定,但從其底款有“Made in China”文字可知為外銷出洋的瓷器制品。潮州彩瓷于19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彩瓷生產商近百家,其產品大部分銷往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1935年謝雪影的《潮梅現象》提到:“潮屬楓溪,素為出產瓷器最多地方,水陸運輸,均極便利,銷路宜昌活躍,該區人民業此者,約占十之七八,全潮人民,日常用具之瓷器,多采辦該區出品,其余大部分傾銷南洋?!?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潮瓷仍以其物美價廉在外銷行列中占據重要地位。如彼時輸入新加坡的華瓷中,“以潮安產之陶磁器為大宗”“蓋廣(州)貨比較粗劣,江西貨則較高貴,汕(頭)貨乃適得其中?!?0

圖13 民國楓溪窯“陶成玉造”款喜鵲牡丹紋碟

以上所討論的四個產業遠不能涵蓋華僑華人在海外所從事的所有行業,但是除去瓷業生產和貿易外,以上四個產業的確是與瓷關聯相對比較緊密的。上述陶瓷器的生產、貿易和使用,一方面固然是陶瓷器以其成本低廉、耐磨、易清潔、醒目等物質屬性加入特定產業生產經營的結果,另一方面則顯示出華僑華人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融入陶瓷器的“文化習慣”。

二、華僑華人日常生活用瓷

(一)娘惹瓷餐具

瓷器是海外華僑華人生活起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研究者關注較多的一類屬娘惹瓷(nyonya ware)。它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南亞馬六甲、新加坡、檳城等地土生華人訂制的一種裝飾華麗的粉彩瓷器,又稱“南洋器”或“海峽中國瓷”(Straits Chinese Porcelain)。娘惹瓷的產地仍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產自江西景德鎮,再進口至當地銷售,其常見的底款“許順昌造”“順泰詳造”等即為景德鎮作坊商號;也有研究者從娘惹瓷本身的特性和景德鎮未見出土娘惹瓷認為,這些瓷器可能在福建或廣東等地燒造。21娘惹瓷的外銷途徑,一是由富有的峇峇家族直接定燒成套系的瓷器,上有家族的標志名款,如“謝氏白雪”“邱振明置”等。二是由南洋華商從中國轉口至住在地銷售,早期多在店面銷售,后期亦有沿街叫賣。娘惹瓷屬粉彩瓷,色彩以粉、綠、黃色為主,較之內銷粉彩瓷,色彩更為豐富艷麗,這也是娘惹瓷最鮮明的特點。紋飾主題方面,和其他東南亞地區產瓷風格類似,喜好滿飾。通常有大開光,里面裝飾一對或多對鳳凰,搭配牡丹或其他花果紋飾,寓意富貴平安。亦多見佛教宗教符號,如法輪、傘等佛教“八寶”。器型方面,多盤、碗、杯、罐、瓶、痰盂等。

韓槐凖先生的《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提到:“因過去華僑富有之家,多備各種細瓷。每逢任何慶典宴請時,用為饌器,以表豪華?!?2可見娘惹瓷有逞富夸豪之社會功能,多用于婚禮、壽宴、年節等喜慶典禮和社交場合。圖14展示的蓋罐即是一件典型的娘惹瓷。蓋罐(kamcheng),又叫蓋重、蓋盅,閩南語中是“感情”的諧音,是娘惹瓷最常見的器型。蓋罐大小不等,直徑從幾厘米到40厘米左右。大型蓋罐多用于盛水或干果,也可盛湯,小型蓋罐則可盛放化妝品等。土生華人還有一個婚俗,結婚時新郎會準備蓋罐盛紅白湯圓,與新娘一起吃下,表示感情甜甜蜜蜜之意。該器屬小型蓋罐,蓋傘形,出邊,直口,桃鈕,這類鈕多見于小型蓋罐。直口,肩微豐,鼓腹,腹下漸斂至底。蓋及器身飾粉地開光鳳穿牡丹紋,開光內滿涂綠彩。腹部兩側每側各置兩個橫形系,原本配有金屬環或繩索,便于使用者提攜。臥足,底施白釉,書“景鎮許順昌造”款。

圖14 20世紀“景鎮許順昌造”款粉彩鳳穿牡丹紋蓋罐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亦藏有“許順昌造”款粉彩鳳紋花口杯碟及匙(圖15)兩套,形制也與本土瓷有所區別,其原本的功能仍有待探究。觀其杯,撇口,弧壁,圈足?;?,口沿描金,內外飾綠地八寶綬帶紋一周,外壁飾牡丹鳳紋。內底有折枝花卉一組,底足內書“許順昌造”款。碟花口,淺弧腹,口沿描金,飾八寶綬帶紋一周。碟心內壁飾綠地牡丹鳳紋,外壁飾纏枝花卉。底款“許順昌造”。匙內壁施粉底,牡丹鳳紋,口沿描金,外壁施白釉,底書“許順昌造”款。娘惹瓷的匙一種為湯匙,體積稍大;另一種為甜品匙,體積更小,也稱蓮子匙,用于飲用蓮子甜湯。隨著咖啡和紅茶的流行,瓷質湯匙也可攪拌新式飲料。23就使用功能而言,這套飲具或為飲用甜湯所用。與中國本土差異化的器型,與土生華人在中餐基礎上高度雜糅西餐和當地飲食而獨具特色的飲食習慣有關。

圖15 “許順昌造”款粉彩鳳紋花口杯碟及匙

(二)茶具

除精美的娘惹瓷餐具之外,華僑華人群體使用的瓷質茶具也較有特色。圖16的這套茶具,一壺一杯,配一只藤籃。茶壺壺身,白釉粉彩,繪花蝶紋,用筆較為草率。壺蓋施松石綠釉,有喜字字樣。肩部雙系,附硬質提梁。這類壺又稱“橋梁壺”“喬胡”,20世紀在中國華南和海外南洋地區頗受歡迎。24茶杯杯身六棱,胎厚、施濃郁的珊瑚紅釉,這一釉色在中國本土瓷中較為罕見,但因其在娘惹文化中寓意吉祥,格外受到土生華人等海外群體的喜愛。藤籃橢圓形,編織整齊,頂部有金屬提環,側面有固定籃蓋的魚形金屬扣?;@身內部進行一定空間設計,正好可容下一套茶具,并根據所放茶壺和茶杯作隨形凹槽,襯橙色花布,耐用美觀。這種藤編籃又稱“茶籮”,形狀有圓、橢圓、六角等形狀。25其主要功能是將茶水保溫,并防止茶具在移動過程中受到磕碰。26其用藤編成。廣東地區盛產藤器,《廣東新語》記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于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7這類茶具較之奢豪的典禮儀式用茶具,更顯實用色彩。它們也具有一定的僑鄉節俗意義,如在鶴山地區曾用作女子出嫁嫁妝。28

圖16 清末民初花蝶紋提梁茶壺

作為廣東地區居民和海外的廣東籍華僑華人群體中較常見的日用器具,這類配藤籃的瓷質茶具存世量較大,其中一部分可以追溯其原使用者。如圖17展示的“民國開光花鳥紋提梁茶壺”,配一圓形藤編茶籮,它此前的使用者為左漢顏,左吉帆、王慧珍夫婦之女。左吉帆父左斗山,番禺人,興中會會員,在廣州雙門底圣教書樓任司理。孫中山初在廣州行醫時曾在圣教書樓掛牌濟世,與左斗山相識,成為革命同道。左漢顏畢業于嶺南大學,后進入協和醫學院護校就讀(圖18),1935年畢業留協和醫院工作,1940年代曾主持北京中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前身)護理工作。29后前往美國定居。她的后人將這套茶具及其金山箱等日常用品捐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惠及博物館得以追溯這件館藏原本的所有者和使用情境。

圖17 民國廣彩花鳥紋提梁茶壺

圖18 左漢顏民國二十四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證書 (復制件),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

還有一類與海外華僑華人習俗結合緊密、存世量比較大的瓷器,是描金龍鳳紋茶具。部分產自江西景德鎮,尤其是在1970年代景德鎮出口創匯期,一度大量生產出口。圖19展示的這套共六件,包括一壺、四杯、一只托盤。這類茶具多無藤籃等包裝具,代之以托盤,用于室內。

圖19 描金龍鳳紋茶具

此類茶具套裝特征為壺身、杯身、托盤大面積鎏金,兩側各以開光繪龍、鳳紋,因喜慶吉祥的圖案和金紅色搭配的熱鬧色彩而廣受歡迎,是海外華僑華人送禮和婚慶之選。在新馬地區,華人婚禮上會進行飲茶儀式,因此在新娘嫁妝中多備此類茶具供儀式使用。

南澳大利亞歷史基金會(History Trust of South Australia)下屬的移民博物館(Migration Museum)亦有一只類似的茶壺館藏(圖20)。根據該館描述,這只壺是定居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市的華人Gladys Sym Choon在20世紀上半葉經營的中國禮品店所售賣之物,這家店鋪開設于1923年,專營東方物件。這類茶壺“在20世紀一段時間內流行于澳大利亞”。30這類茶具在世界各地的館藏分布,折射出此類瓷器經由華人貿易網絡行銷全球的圖景。

圖20 20世紀描金龍鳳紋茶具

三、結語

由以上討論可見,瓷不僅與中國文化和生活緊密結合,它們同樣融入了海外華僑華人的生活,飲食、生活、起居處處有瓷,尤其是祭祀、婚禮、節日等重要場合,瓷器成為節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大量海外華僑華人而言,瓷器更是他們謀生的工具和宣傳的媒介,在橡膠業、餐飲業、咖啡業、茶業等產業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瓷器在其中既是其使用者的生產工具,又是其所有者的“固定資產”,也以具體的物質形態負載了華僑華人的文化記憶。瓷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華僑華人的產業變遷史。

與此同時,瓷器的器型和外觀,將華僑華人本源的僑鄉和其住在國的區域文化特點加以融合,演化出諸如云吞面碗、娘惹瓷、茶籮等具有一定特點和范式的瓷器,其中既有用于宴會儀式的細瓷,也有經營場所或家庭內部的日用粗瓷。后者過去所獲關注較少,但它們反映了絕大多數海外華僑華人生活軌跡與記憶。這些瓷器曾經在具體的歷史語境和日常情境中被使用,對于它們的研究、展覽展示,也應考慮其物質屬性,并盡量還原其原本的情境。

注釋:

1.王秋珺.與華僑文物有關的幾個問題初探[J].客家文博,2016(03):80-85.

2.李炳炎.潮瓷下南洋:19世紀以來潮瓷與東南亞潮人陶瓷業[J].海洋史研究(第十一輯),2017(02):32-53.

3.蔡歷丞.“瓷幫古道”上的商貿與移民——德化僑研究[D].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

4.丁炯淳.宋元明清華商與東南亞華僑社會[J].海交史研究,2007年(1):74-80.

5.鄧玉柱.從華僑文物看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移植——以中山市博物館藏華僑文物為例[J].華僑博物館與華僑華人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91-204.

6.徐冠勉,鐘燕娣.“財通四?!保?9世紀暹羅華人瓷幣的“全球生命史”[J].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輯),2020(02):214-246.

7.王文欣.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瓷初探[J].文物天地.2022(08):40-47.

8.彭家禮.英屬馬來亞的開發[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49.

9.同[2].

10.中國海關學會汕頭海關小組等編.潮海關史料匯編(內部資料).1988:120.

11.其經銷的輾膠滾筒機器仍有存世,上有“獨家進口商”“歐洲制造”等字樣。參見https://www.interna tionalsteam.co.uk/penang/rubber01.htm,獲取日期:2023年5月11日.

12.如1929年海南人林篤周、林裕昌、符振炳等即在新加坡創立“南洋咖啡茶行”。稍后,在檳城、馬六甲亦創立了類似的海南人咖啡茶商行會組織。

13.李國樑:“南洋咖啡香,邀你來品嘗”,https://www.yan.sg/yaonipingchenag/,獲取時間:2023年3月10日.

14.王銘銘,羅楊等.安溪鐵觀音人文狀況調查報告[J].文化學刊,2014(2):51.此外,安溪等產茶區的茶葉還有另一出???,即汕頭港,主要由潮汕商人采辦經營.

15.Jason Jim, “The Dynamic of Trans-Regional Business and National Politics: The Impact of Events in China on Fujian-Singapore Tea Trading Networks, 1920-1960,”in Singapore in Global History, edited by Derek Heng and Syed Muhd Khairudin Aljunied,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1, p.137.

16.饒宗頤.潮州志[M].潮州修志館,1940:75.

17.W.Bartley and Committee Appointed to Investigate the Hawker Question in Singapore, Report (Singapore:Printed at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2),p.16.

18.李炳炎.近代楓溪潮州窯與大窯五彩瓷的創燒[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2):30.

19.謝雪影.潮梅現象[M].汕頭:汕頭時事通訊社,1935:120-122.

20.許直,許鈺編.新加坡工業全貌[M].新加坡:新加坡華僑出版社,1947:142.

21.張菡夏,陸芳芳.從娘惹瓷看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轉型[J].佛山陶瓷,2022(07):49.

22.韓槐凖.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M].新加坡青年書局,1960年,轉引自林亦秋.娘惹瓷獨領風騷在南洋[J].收藏,2015(08):72.

23.林亦秋.娘惹瓷獨領風騷在南洋[J].收藏,2015(8):73.

24.李炳炎.楓溪潮州窯對新加坡、馬來西亞陶瓷業的影響--以如合、萬和發(Claytan佳麗登)、陶光為中心[J].福建文博,2012(4):33.

25.蘇娟的博士學位論文《六堡茶農的制茶技藝與倫理實踐》(華東師范大學2021年)注意到六堡地區茶籮娘的傳說與請茶籮娘的民俗實踐,但其“茶籮”指的是一種盛放茶葉的容器。

26.Tan Huang Chiang.潮州桶型茶壺(喬胡),https://huctan-blogspot-com.translate.goog/2018/07/blog-post.html?_x_tr_sch=http&_x_tr_sl=zh-TW&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sc,獲取日期2023年3月12日。

27.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七[M].康熙三十年序刊本:44.

28.何翔.鄉下“焗細茶”[J].源流,2022(05):64.

29.護理部.人民天使 百年傳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護理發展歷程[J].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18(05):5.30.History Trust of South Australia, “Teapot,”https://collections.history.sa.gov.au/nodes/view/37852,獲取日期:2023年3月11日。

猜你喜歡
華僑瓷器華人
何為“華人”?
我的華僑老師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紅瓷器和鈞窯瓷器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類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窯”瓷器賞與鑒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