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短情長:僑批里的家國情懷

2023-07-05 10:34陳美娟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張坤梅縣南洋

陳美娟

僑批是僑鄉特有的事物,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特殊的郵傳載體,廣泛分布在廣東、福建等地。梅州作為全國重點僑鄉,雖地處粵東北山區,但是從近代開始就有許多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在民間也留存著大量的僑批資料。一封封泛黃的僑批就像一根根看不見的線,一頭是外出謀生的海外游子,一頭是翹首以盼的故土親友,連接著千家萬戶。銀、信合一的僑批不僅記載著海外僑胞在外謀生的艱辛和濃厚的家國情懷,而且起到了幫助華僑贍養家庭、資助家鄉的作用,是維系海外僑胞和國內親屬情感與經濟的紐帶。

近來筆者整理了一組僑批并從中挑選了四封,時間集中在1920年至1923年,是由梅州籍華僑張葆琮從印尼寄回給家鄉的堂弟張坤賢。僑批既為家書,因此所寫內容多為家長里短,通過對這組僑批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在異域他鄉謀生的游子對家鄉宗弟的諄諄教誨和沉甸甸的思鄉之情。

當時,漂洋過海、外出謀生的基本是東南沿海地區的青壯年,面對陌生的環境,大多數人在剛到南洋的時候都會先寫下一封信,既是向家里報平安也是表達他們的思鄉之情,張葆琮也不例外。民國九年元月,張葆琮在寄給家鄉烺、坤二弟的信中寫道:

烺、坤二位宗弟,如握如面。兄月未半圓,地經兩易,舟車勞苦,備嘗之矣。昔日之樂,已天淵之別矣。不翼而遠到南洋,矚面艱矣。祗望二弟學問日進千里,而兄則身體平安,努力前進,后會多期,書信多通,有如面晤。

于陽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抵泗,九年元月八號乃赴拉森中華學校就教席。學生現下七十余人,同事城內蕭屋人,名獻椒。若陰歷學生可達百余人,兄則常在此?!,F下是代課三個月,薪俸每月一百盾,但伙食用去二十盾。此乃山頂,較梅縣為劣。校中只二人,蕭條異時,動別人之憐。晨夕冷淡,每日早晚洗涼。弟聞之,須多著一件衫。陰歷放假,擬同二三人到各埠一游而已?!ㄒ妶D1)根據批信內容推斷,這應該是張葆琮到了南洋后寫的第一封僑批,信中內容首先向家鄉的親人報平安和訴說思念之情,并表示以后想要見面怕是十分艱難了,接著寄語家鄉宗弟,希望他們學問能日進千里,以后要多通書信,最后介紹了張葆琮抵達南洋后的日常生活,提到他目前在拉森中華學校代課,薪俸是每月100盾,但是伙食就用去了20盾,由此可見他的工資在當時的經濟水平下不算太高。而且張葆琮所在的學校發展較一般,學生只有七十余人,學校在山頂,也顯得有些蕭條。第二封批信的落款時間為民國九年末日,張葆琮透露其因家計所迫而離開家鄉,在外漂泊,不能繼續求學對他來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因此他在信中也叮囑弟弟要努力讀書,不可墮落情場:余為家計所迫,遂放棄梅鄉之樂,家庭之樂,朋友之樂漂泊于異域……所希望吾弟努力,前程為國自愛,兄不能遂讀一一之愿,抱恨終天。雖今日為國造就人才……當專心功書,切不可墮落情場,須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見圖2)

圖2

在南洋從事教育工作的張葆琮十分重視家鄉的教育發展,而他的批信中時有提到梅縣女學教育發展以及女學生畢業以后的出路等:

南洋近年女學生甚發達,女教員缺少,獨恨梅鄉女子,雖師范畢業,少有出來教員者……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類似張葆琮這樣的男子都可能因為生計所迫遠渡重洋,那讀了書的女子又該何去何從呢?與此同時,南洋當時社會安定,市場繁榮,僑商興旺,全體僑胞大力支持教育事業,辦學經費雄厚。1因此張葆琮十分可惜的是南洋女教員缺少,梅縣女子有不少是師范畢業的,卻很少有來南洋當教員的。

而張葆琮也在落款時間為臘月二十七的批信中表達了他對梅縣女學教育發展的關心:

枚鄉雖女學日益發達、日益文明,吾深恐高等游民2日益多而枚鄉日益貧窮也。是非注重職業教育不可。弟深思之,當必為枚鄉憂而是吾說也。近來男女師范學校及附設之高等學校在于何處及情形為何,請為詳細示知?!ㄒ妶D3)

圖3

此信提到梅縣女學教育雖日益發達,但是張葆琮也十分擔心她們畢業以后找不到工作,導致“高等游民”越來越多,進而梅縣地區也越來越貧窮。因此他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注重職業教育,并希望弟弟能夠將梅縣的男女師范學校及附設之高等學校的相關情形寫信告知。

歷史事實證明了張葆琮的看法是正確的。自清末民初以來梅縣女學教育興起,以梅縣女詩人葉壁華和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為代表,積極創辦女子學校,進一步推動了梅州女子教育的發展。其中,梅城廩生梁玉麟和蕭鳳秋于1907年就在梅城曾井附近的育嬰堂開辦嘉善女校,設有國文、刺繡、縫紉等課程,后來梅縣地方當局將其改為梅縣第一區區立女子小學,聘梁浣春任校長,又于1941年改為“縣立女子初級職業學?!?。31912年德國基督教會在黃塘建立“心光學?!?,專門招收盲童,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兼修職業課程,如編織,按摩等,使盲女能學到一技之長。1924年梅縣人楊恒昭開辦“恒業女子職業學?!?,教授裁縫、編織、刺繡等手工藝術兼學文化,4平遠縣也于1943年舉辦職業學校家政班。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國時期的女子教育逐漸規范,越來越多的女校參考現代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增設家事、手工、女紅等課程,使得更多梅州婦女能夠讀書識字,為走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關心家鄉教育發展,張葆琮也十分支持親人的學業發展。根據查找相關資料,其弟張坤賢的求學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張坤賢從中學畢業以后應該是想繼續求學的,但是沒有成功進入大學,在圖3的批信中我們也能看到:

坤弟考進大學而逾期不得入,是乃蒼蒼者之欲試其堅忍為何耳。

在落款時間為民國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批信中亦有提及:

倘事與愿違,則兄主張弟在滬入半工半讀為是,南洋決不可來也。蓋兄來南洋,何嘗不懷蓄資回返國進學之志?而今三年飄泊,依然故我,生命尚幾幾不保,而進學之事愈離愈遠矣。非特兄一人為此,省立、私立之中學之畢業生來爪哇當教員者,兄皆有把晤,其初莫不蓬蓬勃勃,讀書進學之言不絕如耳。而今曾幾何時,壯志不知消磨何所矣,且北返川資尚不可得也。況且現在南洋商場日落千丈,各埠商學兩界人員賦閑者不知多少也。商店與學校倒閉時聞,兄現因家父之力始能覓得亞拉罕埠之教缺一職,于十月一日前往上課,月薪百盾而已。兄與家父此兩月中二人皆病,用去伍百盾之多。兄現在精神亦尚未復元。然經濟非常拮據,後二日亦不得不挾病往校上課矣。兄見現在時勢如此,及自己身體孱弱,不耐勞苦,故決計覓一付盤纏,明年春返里矣。

南洋有情無所用,前書已詳言之矣。故愿弟勿來南洋為是。倘來南洋亦切不可當教員,此種辛酸??甚不愿弟一嘗也。弟倘在滬無路可走,亦不妨偕令兄南來前接令尊大人來渝,與兄云謂弟英文已深,可在外人商店覓一書記。兄意月卒至廿可得百盾,以上至弍叁佰未不可定。倘能極力撙節,二三年后必可重整旗鼓也。有志者事競成。弟切勿餒。前付上最近相片兩張以慰渴想?情不盡即飲。文安。(見圖4)

圖4

根據此批信中的信息可知,張坤賢在中學畢業以后沒能順利升學,曾向張葆琮表達過其想要去南洋經商或者在南洋先當教員后籌備資金再回國求學的想法。張葆琮則不建議其來南洋,而是主張坤賢可以在上海半工半讀,并以自身經歷和感受勸告坤賢不可來南洋。

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后,當時的許多青年學生對新式高等教育十分向往,一些省立、私立的中學畢業生也選擇了前往南洋謀生并籌備考學資金。這些學生起初到南洋時還抱著讀書進學的志向,但是后來他們的壯志被逐漸消磨,因此他叮囑張坤賢不要來南洋,即便來了南洋也別當教員,一是在南洋做教員也不一定能籌到求學資金,二是他見到太多學生來了以后變得毫無志氣,無心求學,再加上南洋的經濟發展也日落千丈,就連張葆琮自己在外漂泊三年都未籌夠資金北上求學,因此張葆琮認為坤賢如果要來南洋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在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真心實意、拳拳之心。

一紙僑批,殷殷桑梓情,張葆琮雖然只是無數華僑中普通的一員,但是通過對其所寫僑批的解讀,我們看到身處海外的華僑對家鄉發展的殷切關心和對親人的關切之情,也能一窺民國時期印尼華人華僑社會經濟地位的發展和變遷與梅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注釋:

1.鐘學祥,鐘焱發.談談印尼華僑社會情況[A].梅縣市文史資料第七輯[C].1985(6):48.

2.指在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經濟壓力,只靠讀書過日子的人。

3.侯秋霞,何尚武.清末民國梅州女子學校教育的歷史文化觀照[J].龍巖學院學報,2015,33(01):6-13.

4.余秀云.建國前梅州開辦女校概況.地方史話[EB/OL].政協廣東省梅州市委員會.https://www.mzzx.gov.cn/show/index/1637/1524.

猜你喜歡
張坤梅縣南洋
紐約“東村”的南洋菜
梅縣區客家門神畫展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袖的赤子情
張坤 藏石欣賞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復變函數洛朗級數的展開方法淺探
An Interpretation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梅縣區老促會迎新春 送祝福
巧妙安排波瀾起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