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小院:知農愛農和強農興農人才培養的先行者

2023-07-06 11:46張福鎖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3年4期
關鍵詞:小院三農攻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農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全面啟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農業高校要緊密圍繞糧食安全、綠色發展、脫貧攻堅重大國家需求,積極推進學科布局優化調整,構建與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產學融合、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以滿足農業綠色發展對“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有些單位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重視科學研究或教學人才的培養,輕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象,致使相當數量研究生對“三農(農業、農民和農村)”認識程度低、服務意識不高、知識面窄、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欠缺,難以快速勝任基層、應用領域工作崗位需求。為了解決科研與生產實踐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錯位、農技人員遠離農民和農村等制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三農”發展等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從2009年開始,在河北省曲周縣、吉林省梨樹縣、北京市郊區等地相繼建立了集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小院“政產學研用”綜合平臺(圖 1)。

1 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新模式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理念是:立足基層農業發展,充分考慮研究生的個人興趣、特點及將來發展需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將研究生培養從封閉的校園轉移到開放的農村一線,使研究生置身于農業生產實踐的大平臺和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主戰場,邊實踐、邊服務、邊研究(圖 2)。其主要做法如下。

1)強化立德樹人,厚培“三農”情懷??萍夹≡簞摻思瞬排囵B、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小院立德樹人綜合平臺。研究生在科技小院平臺上通過學習和傳承“曲周精神”、學前駐村結親、生產勞動體驗和服務價值體現,切身感受“三農”艱辛,激發個人情感和專業自信心,培養愛農情懷、學農熱情、興農責任感和自豪感。

2)創新培養環節,鍛造綜合素質。利用科技小院平臺,通過多學科融合、校企融合和校地融合,構建多元化培養主體,強化5個培養環節,即學前培養環節(培養研究生調研、觀察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環節(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強化案例教學,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科技創新環節(通過DEED(describe,explain,explore,design)系統研究方法訓練,在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鍛煉科研創新能力)、社會服務環節(通過研究生、科技農民、農業技術員、培訓教師、掛職干部等多角色轉換,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國際化培養環節(邀請國際大師,拓展國際化視野),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3)鼓勵創新創業,提升就業能力。鼓勵研究生結合自身特點和工作所在區域生產實際情況,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發掘自身創新創業潛力。例如,通過自己承包土地培養經營管理能力,通過開辦網店培養市場經營能力,通過支撐合作社提升服務能力,通過與企業合作提升協作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創業培養自我發展能力等。

10多年來,“科技小院”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內與校外多種教學資源,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鼓勵研究生在開展研究的同時參與社會服務,促使其全面接受認識關、生活關、感情關、科技關的考驗和訓練,解決了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的突出難題,先后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5年)、中國“三農”創新十大榜樣(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2018年)、第五屆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獎特等獎(2018年)等獎勵,成為全國研究生培養的典范。

2 科技小院科學研究新思路

科技小院遵循“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的原則,以“3F”(field,farm,farming system)和“三農”為對象,以“探索農業科研新思路,服務“三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遵循“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的原則,立足農村和農業一線,圍繞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地方農業技術員和農民的參與下,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在試驗的基礎上揭示科學規律,挖掘限制作物大面積高產、高效的關鍵因子,集成創新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模式,把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到農民的田間地頭,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動當地生產發展和技術應用(圖 3)。

圖3 ?科技小院“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

的科學研究示意

科技小院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從“以技術為中心”變革為“以農民為中心”,引導農民自愿采納新技術,同時科技小院還整合地方農業高校和農業科學研究院的人力資源,共建研發團隊,找準農業產業發展瓶頸問題,利用復合型知識構架與國內外先進系統研究方法,與農民、農業技術人員一起協同創新,形成系統、綜合、簡化實用的解決方案,解決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同時培養研究生“科技強農、實業興農、組織助農”的創新創業能力。

3 科技小院社會服務新亮點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農業生產一線的村莊上和百姓家院落中,集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萍夹≡簢@如何解決農業技術傳播應用的制約因素,積極促進“知識”轉化為“行動”。其核心是,研究生要長期扎根生產一線,“零距離”地接觸農業生產實際,并針對生產實際中的問題開展科技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在研究創新的同時,通過開展“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農民培訓、開辦農民田間學校,組織各種示范、推廣等活動,服務“三農”(圖 4)。

圖4 ?科技小院“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

社會服務示意

科技小院的師生與農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建立了一套從種到收、從整地到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全生育期管理,一直到最后收獲整個過程的系統服務推廣新模式,最終通過科技農民和新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以及政府、項目和企業的合力,推動技術由點到面示范,實現大面積推廣。在傳播農業科技知識之余,科技小院研究生還利用駐村優勢,組建舞蹈隊和秧歌隊,舉辦中秋聯誼會、六一聯歡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組織“紅色1+1”、研究生與農民“結對子”等活動,開展“一對一”幫扶,舉辦蘋果和西瓜采摘節,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開辦識字班、廚藝大賽、才藝展示,舉辦“母親節”等活動,提高農村婦女幸福指數,形成尊老愛幼村風;提高了農民的幸福指數,促進了鄉風文明,促進了鄉村文化的振興。

4 科技小院脫貧攻堅新篇章

“三農”問題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問題,處理得不好,完成脫貧攻堅就有困難;處理得好,就為脫貧攻堅做出了貢獻??萍夹≡旱膸熒鷤凂v扎在農村生產一線,秉承“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重任,與“三農”零距離接觸,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針對所在地區農業發展亟需的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多種方式推廣適宜的技術,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圖 5)。

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師生先后在河北曲周、吉林通榆、陜西洛川等地建立了“一對一精準扶貧”(貧困戶一戶一檔,跟蹤扶貧)、“1+10+3互助扶貧”(每個種植能手幫扶10個貧困戶,每個貧困戶再帶動3個貧困戶)、“全產業鏈扶貧”等精準扶貧新模式,創建了科學家與農民深度融合、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的長效扶貧機制,譜寫了脫貧攻堅的新篇章。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已建立了127個科技小院,培訓農民10多萬人次,科技小院師生通過駐村,與全國1000余名科研人員、6.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及13萬農業企業技術人員和452個縣的2090萬農民一起,推廣應用技術土地面積累計5.66×666.6 億m2,增加糧食生產3300 萬t,減少氮肥用量120 萬t,增收節支793億元,為脫貧攻堅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科技扶貧的亮麗答卷。

5 科技小院砥礪前行新戰略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萍夹≡涸趹眯腿瞬排囵B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徑、青年成長成才新載體、農業技術推廣新范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和務實創新,很好地詮釋了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的關系,為涉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并在全國高校產生了積極影響,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和農業農村部的高度重視和肯定,以及國內外學術界和農民的廣泛認可。隨著全國科技小院網絡、隊伍和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科技小院行列中來。相信科技小院必將在助力精準扶貧、保障國家糧食和環境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引領作用,做出應有的更大貢獻。

(張福鎖:植物營養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營養與養分管理理論與技術。)

(摘自:科技導報,2020,38(19):11-15)

猜你喜歡
小院三農攻堅
有夢小院(節選)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既要繼續攻堅 也要防止返貧
脫貧攻堅應及時清理“淤堵點”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春到小院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