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2022 年家庭教育研究演進及趨勢分析

2023-07-11 15:07陳國寶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家校聚類家庭

陳國寶

(浙江開放大學,浙江杭州,310030)

一、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家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F代家庭教育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產生大量新問題,如重智輕德,教育方法陳舊,缺少教育子女的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大部分家長在開展家庭教育時較為焦慮,家庭親子關系急劇惡化等。[1]學界對家庭教育的關注點包括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社會關注的相關痛點和熱點話題以及其未來走向等。同時發現國家政策文件對研究的引導作用較大,如隨著2004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發布,引發學界對流動人口、困難家庭等弱勢家庭的關注;《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 年)》對家校社協作構建家庭教育支持服務網絡的研究等。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計量方法對文獻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通過研究文獻的分布與變化規律,把握學科研究內容與研究熱點,從而預測其研究趨勢。采用CiteSpace 進行文獻數據分析,提取文獻中的機構、作者及關鍵詞等信息,形成機構合作網絡、作者合作網絡、關鍵詞聚類及突現等,基于此追蹤家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二)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CSSCI 學術期刊論文為數據來源,以“家庭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模糊查詢,時間設置為2000 年1 月1 日—2022 年5 月3日(文獻檢索日)。剔除會議通知、選題指南等條目,最終得2543 篇文獻,作為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的數據來源。

(三)發文量變化趨勢

我國關于家庭教育的高質量學術論文數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如圖1),表明學界對家庭教育的研究日趨關注,其中2004—2008 年C 刊論文發文量急劇上升,至2008 年達到151篇之多,年發文量是2000 年的3 倍。2004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頒發,引發學界對家庭教育的持續研究熱潮。2011、2016、2021 年發布的3 個《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直至2022 年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也日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頻詞。2020—2021 年發文數量劇增,由2020 年的146 篇增加到2021 年的191 篇,這與2020 年頒布的一系列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高度相關。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指出教育須家校社協作;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倡導家庭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營造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加網絡保護專章,明確了父母和其他監護人的責任和義務;全國婦聯、教育部印發《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指出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為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觀念,杜絕家庭暴力。這一系列的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發了自2000 年以來的第二個研究高潮。

圖1 我國2000—2022 年間家庭教育發文量

三、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

(一)研究機構合作分析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共612 個節點,0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即機構之間無高水平合作研究。研究成果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研究主要關注家長教育焦慮,特別關注教育培訓機構對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以及中產階級家長的教育焦慮形成原因等。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均關注學前教育,前者主要關注家長對兒童的教育,后者主要關注學校教育對幼兒的影響。中國教育學會作為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教育學術團體,研究成果也較為突出,其關注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為基礎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構建和諧教育生態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作為專業型研究機構,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面臨的問題,開展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的理論研究,為其提供實踐指導。從地域角度來看,研究力量地域差異極大,分布極不均衡。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對于家庭教育研究較多,這與這些城市經濟文化較為發達,高校研究力量較為雄厚密切相關。

(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作者合作網絡共有節點680 個,連線168條,網絡密度為0.0007,表明作者之間有合作,但合作不多,大部分作者處于獨立研究狀態。發文量最高的為劉文成(20 篇),其次為關穎(13篇)。按普萊斯理論,,N 為核心作者群發文的下限,Nmax 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則此處N ≈3.35,即4 篇。表1 列出發表4 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共24 位)。24 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為133 篇,占論文總數的5.2%,遠低于普萊斯定律50%的標準,因此國內對家庭教育的研究,仍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表1 2000 年以來發表4 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

進一步對作者合作網絡圖(見圖2)進行分析發現,劉文成與徐國正、張立冬與張良、李忠斌與李杰、劉倩倩與李曉巍、黃斌與方超等作者兩兩合作較為緊密,其中合作網絡最泛的為邊玉芳、張馨宇、袁柯曼、葉攀琴和周欣然等幾位作者組成的合作網絡。深入查看各個作者發表的文章發現,真正以家庭教育為研究方向的作者極少,更多的作者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視角較多的是從自身的研究方向出發,去探究家庭教育,作者之間合作有待加強。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熱點

結合關鍵詞詞頻和中心性研判及家庭教育研究熱點。由表2 可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大學生”“家校合作”“青少年”等詞頻和中心性相對來說均較高,因此當前家庭教育的研究熱點為“大學生”“青少年”“家校合作”等。

表2 排名前10 的高頻詞、高中心性關鍵詞

對所得數據作關鍵詞聚類分析共得到202個聚類,CiteSpace 自動過濾選取前15 個聚類如圖3 所示,聚類模塊值0.6985,大于0.3,聚類輪廓值0.9117,大于0.7,聚類結果顯著,且不同類之間相互關聯,存在交叉關系。

圖3 關鍵詞聚類圖

為更清晰展示各聚類情況,統計各聚類的名稱、大小、剪影度及平均年份(如表3)。列出聚類的剪影度均大于0.7,表明成員之間的緊密程度良好。大多數聚類產生于2010—2013年間,2004 年起出現的家庭教育研究高峰為家庭教育研究積累了大量成果,出現較為明顯的成果聚類。

表3 家庭教育關鍵詞聚類信息表

從各聚類內容來看,家庭教育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未成年人相關研究

較為關注的是與青少年學業相關研究。近年來,監督孩子學習成了家長實施教育的重點,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在線學習大規模開展直接將家庭卷入到在線學習過程中。曹梅等的研究發現,在線教育需要家長監督,后疫情時代的混合學習實施需重視家校協作。[2]謝云天等應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討中國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認為積極的教養方式(情感溫暖和理解)與學業成績顯著正相關。[3]教育焦慮是當前我國家長真實心態的寫照,余雅風等在分析家長教育焦慮主要成因的基礎上,認為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良性教育生態是消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根本途徑,具體措施應包括改革教育評價機制、推進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推動校外培訓機構轉型以及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等。[4]其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任晶惠認為家庭在孩子品德教育上有獨有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家長應以身作則因勢利導地引領孩子,借助各方力量,積極營造德育合力,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5]孟新超認為家教是道德養成的基礎,家庭教育是涵養道德品行的著力點。[6]最后,自2004 年以來學者逐步關注流動兒童、特殊兒童等弱勢兒童群體。張毅等在對68 名特殊兒童的學前家庭教育狀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發現特殊兒童接受學前專業機構教育人數少、獲得社會的支持較少等,認為應加強社會支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學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和干預提供有效的保障。[7]周春芳等的研究發現,優秀的師資、優良的校風和高質量的親子交流,也可以縮小兒童發展的城鄉差距。[8]

2.家庭教育服務支持相關研究

首先,家長親職教育。徐海嬌等在分析美國親職教育的基礎上,認為提高我國父母素質和創造適宜兒童成長的家庭環境,有助于促進我國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9]高德勝關注到家長教育地位下降的情況,認為中小學不具備教育家長的資格和能力,家庭的合理邊界需要得到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尊重。[10]葉強關注到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性,認為應該從立法層面規定家長學校的法律地位及其具體任務。[11]其次,家校合作。張亞星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家校合作幫助家長形成良好的教養方式,提出家校合作改善家長教養方式的具體對策,包括完善家校合作支持體系、暢通家校合作渠道等。[12]袁柯曼等創建的中小學教師家校合作勝任力模型包括三個層面五個關鍵指標,基于此模型,提出職后培訓、師范院校課程體系、支持性工作環境等有助于提升中小學教師家校合作勝任力。[13]最后,社會支持。陳志其認為家庭教育已成為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混合式”“普惠性”支持模式,促成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社會支持系統的有機組合。[14]家長對家庭教育負有主體責任,如何應對“父母倦怠”問題?俞國良認為全社會應著力建構父母壓力源和資源之間的平衡系統,包括減少父母壓力、提供外部資源。他認為較強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于預防父母倦怠。[15]

3.大學生相關研究

首先,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朱佳雋在調研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發現父母受教育程度通過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心理認同和現實行動產生影響。[16]史利平等的研究發現,家庭方面因素與國家認同顯著正相關,處理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有助于有效提高其國家認同度。[17]其次,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研究。周麗萍等通過分析2017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發現,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受家庭城鄉背景和經濟背景的影響最大。入學機會質量和學業表現受家庭教育背景影響最大;高校學生就業受家庭經濟背景影響最大,她的研究說明家庭對孩子學業和就業正向顯著相關。[18]陳誠的研究發現優勢階層的家庭行動加劇了學校分層,影響著底層子女的教育獲得,學校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對底層子女的教育獲得及其階層躍遷具有決定性作用。[19]

(四)家庭教育研究演進路線

在關鍵詞聚類分析基礎上得到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如圖4)。2004 年之前家庭教育較為集中的研究主題為幼兒相關研究。2004—2010 年,家庭教育研究進入第一個高峰期,研究主題緊扣家庭教育痛點,青少年健康成長問題受到學者關注,特別是農村流動兒童、特殊兒童問題,開始出現對教育公平和教育發展均衡等問題的研究。2011 年之后,青少年學業問題、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等問題引發社會和學界熱烈討論,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則與鄉村振興關聯起來。特別是2020年線上教學全面鋪開,家庭全線卷入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再次引發熱烈討論;隨著“雙減”的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得到廣泛關注。數字社會和老齡社會的到來,2019 年有學者開始研究家庭代際溝通、代際學習問題。

圖4 家庭教育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五)家庭教育發展趨勢

在關鍵詞聚類分析基礎上獲取關鍵詞凸現圖(如圖5)。幼托機構不足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幼兒園(4.61)、幼兒教育(3.6)等關鍵詞在2000—2003 年大量出現,說明這一時間段幼托問題是較為突出、受到各方關注的問題。2004—2010 年,“農村”(3.43)、“未成年人”(9.19)、“農民工”(3.44)、“子女教育”(4.56)、“教育投資”(3.58)等關鍵詞相繼爆發。原因如下: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父母較之上一輩更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投資成為許多家庭最大一筆開銷;同時由于2004 年《意見》的印發,引發社會各界和學術界對弱勢群體家庭問題的關注,關注流動兒童、特殊兒童問題,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和農民工家庭親職能力提升問題等。2011 年之后,國家對家庭教育日益重視,3 個五年規劃的頒布,提出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體系網絡的建立和完善,這一時期,“社會教育”(4.84)、“家訓”(3.4)、“家校合作”(5.66)等關鍵詞開始凸現另一方面,“學業成績”(6.24)、“教育投入”(3.99)等關鍵詞凸現說明重智輕德問題日益突出,“新時代”(6.24)家庭教育應如何發展是當前社會和學術界都關心的問題。對于前面一階段農村和流動兒童問題的回應,這一階段“鄉村振興”(4.08)關鍵詞的出現提供了很好的解決對策。

圖5 家庭教育關鍵詞凸現圖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軟件對2000—2022年間家庭教育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具體結論如下:第一,2000 年以來我國家庭教育研究聚焦于未成年人、大學生及家庭教育支持服務等相關研究。2004 年《意見》的印發,引發家庭教育研究第一個高潮,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逐漸形成聚類。隨著國家頒布一系列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以及2020 年新冠疫情影響和“雙減”的推行,家庭教育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學界對家庭教育的研究進入第二個高潮。第二,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研究總體上不強,機構間合作較少,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內容上,已形成較為顯著的研究聚類,研究成果頗豐。家庭教育研究內容緊扣時代背景,特別是受相關國家政策文件影響較大,兩次研究高峰均受到國家相關政策影響。在研究方法上,以宏觀研究居多,特別是對家庭教育支持服務方面的研究,缺少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更無相應的實證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認為未來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方向應是:第一,家庭教育新形態研究。數字社會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深刻影響家庭教育。祖輩家庭參與減少,子輩數字反哺,家庭教育已由原來的單向傳遞(祖輩、父母·子輩)轉變成雙向傳遞(祖輩、父母·子女)。家庭代際交流、數字賦能家庭教育等成為未來家庭教育發展方向。第二,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體系研究?!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社會各部門分工協作創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協調各類社會資源,為家庭教育提供社會保障。針對不同層級、不同部門,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對構建和實施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體系進行研究。特別是運用實證工具,研究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群體的差異問題。第三,跨地區、跨專業協同研究。當前家庭教育研究以獨立研究為主,研究力量不均衡,研究內容不夠深入,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有待創新。不同區域、不同專業聯合研究,有助于豐富研究內容,挖掘研究視角,質性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結合,有助于拓展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

猜你喜歡
家校聚類家庭
教育(2022年20期)2022-07-05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家庭“煮”夫
基于DBSACN聚類算法的XML文檔聚類
基于高斯混合聚類的陣列干涉SAR三維成像
戀練有詞
一種層次初始的聚類個數自適應的聚類方法研究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家校合作,讓“名著導讀”落到實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