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族“瓦爾俄足”中蘊涵的文化自信

2023-07-12 18:55劉伊晅
現代藝術 2023年7期
關鍵詞:瓦爾羌族民族

劉伊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鼻济褡濉巴郀柖碜恪笔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間產生了多元化羌民族風俗文化,這些羌族文化是居于“瓦爾俄足”中具有深層指導性和滲透性意義的文化自信體現。

一、從“瓦爾俄足”記憶源流中樹立歷史自信

(一)“瓦爾俄足”歷史源流的孵化

在歷史文明共同體構建的時空場域中,樹立歷史自信是鍛造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實際上,羌民族在“瓦爾俄足”出現之前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就漸漸樹立了歷史自信。首先,古羌民族地處高寒山域,這源于屬戰斗民族的古羌在戰爭時期為提高攻擊型武器的擊中率和抵御敵人進攻的防守質量而占據高地有利地形,因此從那時開始羌族人民的祖先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不輕易搬動,久而久之便一代代傳承下來,低溫高海拔的山地也就逐漸成為了羌族人民的長年居住地,因海拔高距離天空近,從而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中國戰爭史中的智慧所在——一個民族能夠因地制宜地運用當地有利地形形成最適合本民族、使贏面最大化的抗敵方法,這種獨特的求生方式形成了羌族人民勇敢、善良、聰慧的性格。其次,羌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女性的地位逐漸上升,原因有二:一是當家族意識到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稀缺的狀況后,由于羌族女性織布造衣等這些穩定性較高的工作收入大過了男性捕魚、打獵等偶然性較大的工作收入,所以家族的經濟來源基本都靠女性維持;二是古羌時期的自然環境相對危險,又因人口成活率和人口生產量都不高,女性身為具有生育能力的人群自然而然被推上了高位,久而久之這段時期也產生了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慶“瓦爾俄足”,即“羌族婦女節”。作為羌族著名的傳統節慶在羌民族人民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羌族女性地位上升的一大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羌族歷史的發展中,女性是羌族社會的圍繞中心并且她們的統治時期占據了一大部分時間。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得知,早在公元八年有兩個女國部落(昌都、羌塘,兩者皆位于西藏)保持了最長的統治時間,在那個女性為主導的社會,“瓦爾俄足”的出現標志著歷史文明革新和羌民族在社會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自信。

(二)“瓦爾俄足”歷史自信的滲透

“瓦爾俄足”的傳說以一種無形的意識存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羌族人民,即由傳聞中的故事演變形成出一種獨具象征性的紀念方式。據說在美麗的羊角花林中,人們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的女子名為“薩朗姐”,人們跟著她一起唱歌跳舞,陶醉在歡樂之中,使得人民的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從此以后人們都將她稱為“歌舞女神”。直到某天薩朗姐沒有留下任何消息就離開了人們,人們通過不懈地尋找,終有一日在女神梁子石塔跟前找到了她唯一遺留下來的云云鞋。此后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對民族有著巨大貢獻的女神,每逢羊角花開時,人們都會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載歌載舞,后來人們把每年的這天,即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羌族婦女節“瓦爾俄足”,也被羌族人民稱之為“領歌節”或“歌仙節”,屆時各寨羌族婦女會盛裝出席前往特定的地點——女神梁子石塔,去參加專屬她們的婦女節。

“瓦爾俄足”的慶祝方式展現的是一種社會行為方式中“更廣泛”的自信,因為它是一個儀式感強烈、充滿綜合性的慶?;顒?,集宗教、服飾、歌舞、建筑、飲食等為一體,整個活動持續三到五天,主要的活動為祭祀和敬仰歌舞女神“薩朗姐”,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婦女們前往女神梁子請女神賜予歌舞給人民,被稱之為“引歌”;再由婦女們將歌舞傳至村子里,被稱之為“接歌”;到了農歷五月初五早晨,女性的舅舅主持舉行咂酒儀式,為的是祈禱全寨人丁興旺,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幸福美滿,等待祈禱儀式結束,全體人民手拉著手伴隨著歡快的節奏圍圈跳“薩朗”舞,此步稱為“齊歌”。整個儀式擁有飽滿的層次,步步遞進到最終點題,詮釋了早期“瓦爾俄足”的文化質感與文化價值。隨著“瓦爾俄足”的發展,相繼出現了更大規模地圈舞活動,慶祝場域從村寨換成了大型現代型廣場,但不變的是婦女們盛裝出席手拉手圍成圈而舞的舞蹈形式,由老年婦女領跳羌族原生態舞蹈“薩朗”,其他婦女盡情歌舞,寄寓了羌族人民對豐收的向往和對美好平安生活的祈禱。

綜上,歷史產生文化,文化滲透人群,人群“孵化”思想。整個活動是羌族理想信念的塑造過程,深刻體現了羌民族古老歷史對羌族人民思想、行為模式的滲透力和孵化力,“瓦爾俄足”的出現很大程度地幫助了羌民族樹立了歷史自信,提高了本民族文化軟實力,增強了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從“瓦爾俄足”羌族文化中構筑民族精神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說:“人類受多種事物的支配,就是:氣候、宗教、法律、施政準則、先例、風俗習慣。結果就在這里形成了一種一般的精神?!边@里“一般的精神”指的就是“民族精神”。羌族民族精神長期積淀于羌族歷史、宗教信仰、習俗文化等民族特質中,是羌民族頑強生命力的集中體現,是羌民族賴以生存、和諧發展的核心靈魂?!巴郀柖碜恪奔济褡逦幕鄻有耘c個性于一體,不僅展現的是羌族婦女的“美”,更重要的是展現了羌民族文化背后隱喻下的民族精神。

(一)信仰意識中的民族“認同性”精神

母系文化最具代表性?!巴郀柖碜恪睂偾甲鍕D女,原因是受母系文化影響深遠。羌族人民信仰萬物有靈,包括多神崇拜、白石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多神崇拜中包括自然界諸神(天神、水神等)、宅神、村神、和對于鬼的觀念。白石崇拜是指羌民將白色石英石放在相應的地點,祈求神仙保佑。而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生殖崇拜,因為早期人們生活在母系社會的原因,羌族人民對母親孕育能力的崇拜是堅不可摧的,這源于初民錯把女性懷孕的生理現象誤認為是生殖神的保佑,于是從原始社會開始生殖崇拜便出現了,羌族人民自然認為女性是偉大的群體,同時族中也傳有與孕育女神有關的傳說。四川阿壩州茂縣作為“瓦爾俄足”的發源地母系文化最具代表性,慶?;顒訒r,族里女性的舅舅會參與活動并貫穿始終,包括在節日前夜,舅舅們會陪著寨子中的婦女圍坐在火塘邊制作祭祀時用到的饃饃,并且為之開壇、祝詞,這一現象也體現了羌族母系社會中“母舅權大”的特征,在連續三天的節慶中,村寨里家務和農活都交由男性?!巴郀柖碜恪敝钥梢猿蔀榍甲鍕D女的專屬節日并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是因為本民族所流傳千古的關于保佑人們平安生息的傳說故事,更重要的是羌族婦女流淌在血液里堅韌不拔的性格,人與人之間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影響千古。

首先,“瓦爾俄足”的出現,紀念的不僅是“薩朗姐”,羌民族先后出現的“創世女神如勿瑟”“始祖女神木姐珠”“婚姻女神俄巴巴瑟”等,她們在羌民族歷史中各自發揮了不同的社會功能,當羌民族面臨天災人禍時,女神都會挺身而出,女性地位因此受到重視并逐漸上升。要知道自古以來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男性始終處于不平等位置,認為女性“無才便是德”,皇族統治階級更是設下嚴格宮規“后宮不得干政”等一系列說法使得女性沒有決定權和話語權,由此看來此時的女性整體來說是懦弱的、服從的。然而在公元幾年,部分羌族部落開始盛行女權為大,由女性占據中心地位統治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羌族女性養成了善良樸實、勤勞能干和堅韌自強的性格,再后來羌族婦女開始言傳身教,主張積極汲取豐富知識,做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人,這些要求造就了羌族女性社會的整體民族民風。

其次,由于母系社會的生殖崇拜和信仰深入羌族民心,造就了羌族舞蹈“薩朗”的動作特點:以胴體軸向轉動與側面頂胯居多。羌族歌舞以頂胯、轉胯、甩胯等動作為美,與生產生活和勞作方式息息相關,構成了“一順邊”的舞蹈風格,風韻味十足。禮儀性舞蹈“巴絨”屬瓦爾俄足中的女子舞蹈,其功能主要是迎送賓客,巴絨舞蹈的韻律與“薩朗”相似,一拍一次的重復轉胯,小手指翹起勾住旁邊人的腰帶,在腰間別著的腰帶自然隨著胯部的擺動“翩翩起舞”,一系列充滿原生態風格的動作詮釋了羌族女性的“陰柔之美”。

最后,筆者認為“瓦爾俄足”中蘊涵的宗教信仰文化雖源于女神的傳說,但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銘記羌民族女性的堅韌、善良、樂觀的高尚品格,它作為羌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以彰顯羌族的獨特人格,“瓦爾俄足”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是因為羌民族全體人民對其文化充滿了自我認同和自我歸屬感,深刻表明羌族民族精神的民族性。

(二)圖騰崇拜中的民族“多元化”精神

“羊”的傳說從古羌流傳至今:羌族巫師在搬移聚居地的路途中造成的失誤導致與其結伴而行的羊誤食了巫師的經文,使羌族后世沒有文字傳播,后被羊托夢的典故,孕育了在各種大型活動中羌族釋比(祭祀法師)手拿羊皮鼓、羊骨法器和經文做法的固定習俗以及其他與“羊”相關的文化傳承媒介。2020年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區茂縣鳳儀鎮中國古羌城舉辦的“國家非遺‘瓦爾俄足展演”上可以看到,由古羌城堡向下延伸的大型階梯兩側,每兩層臺階垂直立有一塊大石碑,石碑上雕刻的有在羌族歷史發展進程中“曲角羊”行走或是遷徙的場面、羊頭人身的羌族祖先勞作的場面、羌民祖先仰天敬奉“羊神”的場面等等;再者每隔一組臺階就會插一面或藍或紅的彩旗,彩旗上印有羊頭圖案或羊頭人身象形文字;視線下移至位于臺階下薩朗廣場兩側的石柱,石柱的最頂端是直尖角羊羊頭;其次還有出現在羌山上、婦女演出服飾、舞蹈道具上的羊角花等等。

據記載,“羌”字從“羊”起因是象形文字對于“羌”字的多種演化過程都與“羊”字密切相關,羌族人民視“羊”為民族圖騰,也被稱為“羊的傳人”。其中包含多種“羊”圖騰的文化和精神隱喻。其一,羊生性溫和細膩,善良正直有靈性,羌族初民試圖從羊身上尋求保護和庇佑,也許是人們在羊的身上學習到其性情品格,在相同民族信仰、行為準則和風俗的條件下,鍛造了羌族的慧根、羌族的生命魂,這種基因在羌族后裔的群體愈發明顯。其二,從心理情感角度出發,不同羊的種類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色彩:據查閱現存有關從心理情感角度分析研究羌族羊頭圖騰的文獻得知,尖又直的羊角羊頭和卷又曲的羊角羊頭包含不同的性格隱喻,前者的性格是尖銳敏感,聰明伶俐;后者則是圓潤溫柔,祥瑞平和。

綜上,由此可見“羊”圖騰不僅運用于“瓦爾俄足”的細枝末節,還因為不同種類的羊圖騰代表不同含義而蘊涵著多種民族品格與精神,這都說明了“羊”圖騰是連接著整個羌族命脈的重要樞紐,是羌民族同心同德、繁衍發展的關鍵,它作為祖先敬仰的天神和信仰的圖騰崇拜已然深入人心。

(三)舞蹈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精神

“自從薩朗女神來人間傳歌襲舞,羌人從此能歌善舞,羌山從此歡樂祥和?!边@句來自“瓦爾俄足”展演節目的畫外解說音,準確概括了“瓦爾俄足”的主要慶祝對象、方式及意義。

羌族人民的原生態歌舞不受任何場域的限制,原因是舞蹈動作大多都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產方式。例如在農耕時、打獵時、征戰時、婚喪嫁娶儀式里、祛病做法儀式中等等,不同場合展現不同風格和氛圍的舞蹈,這樣有助于提高人文關懷,也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刻體現出羌族文化建設離不開其多方時空場域對“化人”的踐行。從古至今,優美的旋律總能營造令人神往的氛圍感和體現不同民風民俗的個性,例如唐代由唐玄宗作曲的“霓裳羽衣舞”,屬于唐代的宮廷樂舞,它寄托了作曲者對于神仙的向往,僅僅用樂曲就能描繪出煙霧繚繞、虛無縹緲的仙境。羌民族歌舞亦是如此,它往往都伴隨著本地的歌唱旋律,有著地道的風土人情和民俗風味,是現代化城鎮接觸不到的文化底蘊,為中國傳統舞蹈文化道路的發展增色不少,足以體現羌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氣和民族精神。

作為長期沉淀和歷史傳承性極高的民族精神產物,原生態傳統舞蹈“薩朗”是“瓦爾俄足”必不可少的舞蹈表演,節奏從緩慢柔和逐漸變為明朗歡快,舞姿優美,展現了羌族婦女性格開朗、能歌善舞的優點和品質。其歌舞內容是綜合包括了羌族宗教、服飾、風俗等一體化的表演,隨著時代的發展,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區茂縣中國古羌城的開城為“瓦爾俄足”的舉辦提供了充足的原生態元素。舞蹈場地分為臺階部分、臺階下的壩壩場和人工搭建舞臺三部分,而不論是“薩朗”“呦粗布”亦或是其他,通用的“連臂踏歌,圍圈而舞”的舞蹈形式不可或缺?,F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上,就印有連臂踏歌的人形,相關研究者認為羌族先民早就出現圍圈連臂的舞蹈形式了。再看現今,“瓦爾俄足”的羌族婦女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向自己右側隨著歡快地舞動,就意味著最后一步“齊舞”的開啟使整個活動推至高潮,由舞臺中心依次向外層層疊圈,直至舞臺邊緣,人們隨著男女對唱吆喝的歌聲跳著“薩朗鍋莊”,展現出十足的默契和男女搭配的和諧場景。而“圓”本就象征圓滿、團結,“圈舞”則象征著運轉,隱射至民族的發展誠如是良性循環,“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匯聚”則是圈舞功能性的最大程度展現。

綜上,“瓦爾俄足”中的羌民族文化滲透力幫助羌民族構筑了民族團結凝聚精神?!皥A”的藝術隱喻展現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是更廣泛、更深層的民族自信,面向圓心的匯聚力、連臂踏歌的同心力、圍圈而舞的凝聚力皆是羌族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滲透力的深刻表現。

三、從“瓦爾俄足”文化自信中堅定民族自信

上述是“瓦爾俄足”文化自信滲透影響下的羌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通過描述“瓦爾俄足”的源流、信仰、行為、審美等內容,呈現了文化自信的導向性、感染力和滲透力。因此,從審時度勢的角度出發,加強文化建設和文化軟實力,加深民族認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也是堅定民族自信的必然條件。

加強文化建設,務必守住民族文化原生態本土元素,避免被現代化浪潮沖刷。守住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沖擊力對于傳統文化的原始保留確實有較大難度。如今漸漸決定社會流行趨勢的年輕群體使信息化數據變得普及,在這個運用一部手機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大部分事情的時代中,本土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不難被其影響,會導致擁有風俗民情的質樸生活沒人再去體會,周身皆是被銅臭和尾氣污濁的生活?!巴郀柖碜恪币灿龅搅送瑯拥膯栴},據某些學者們調查,就連羌族當地大部分年輕人對于“瓦爾俄足”的文化認知少之又少,更談不上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文化自信的樹立,因此其文化元素逐漸被削弱,傳播方式也逐漸現代化。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在文化傳承這條道路上,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既然已是信息化時代,那么就要緊跟時代步伐,跟隨流行浪潮,也將傳統文化“血肉體”變成“機器體”,這樣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這么做是利弊相交的。以“瓦爾俄足”為例,愈多外訪者至羌參與圈舞其中,僅僅是因為從眾心理完成所謂“景點打卡”的這種“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游玩計劃,卻忽略了去真正了解“圈舞”中蘊含的民族團結精神,民族文化和精神沒有因“圈舞”傳播出羌外世界,可供知悉的資料也就越來越有局限性,也會逐漸大眾化、普遍化。是故羌民族文化只需保持原有的地道習俗,不必衡量是否會降低大眾接受度而做出任何改變,而需要在保持傳統文化的本源不被染指的情況下在數字化的時代盡量做到錦上添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改變其本質。

堅定民族自信避免文化傳播故步自封,及時填補傳播途徑的漏洞?!巴郀柖碜恪背吮久褡迦嗣窈拖嚓P學科研究者了解外,大部分人群對其一無所知。主流大眾的審美是現當代社會的潮流趨勢,要想讓“瓦爾俄足”的羌族優秀傳統文化擴大熟知范圍,應合理拓寬傳播途徑。舊時代的文化傳播靠的是口口相傳,而且其前提必須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有價值的、得到人們認同的文化;而新時代截然不同,新時代新青年引領的社會下,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加不可把控,思維與意識更加豐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言論自由,新青年的話語權就是新時代的風向標。好像是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被匹配到了合適的器官配型后發生的排異反應,西南少數民族文化遇到緊跟時代潮流的年輕人一樣,大多因其復雜多樣、根源深遠、難以理解而提不起興趣,導致傳統文化走不出家門,不能全方位面向全國,因此傳播途徑的閉塞是傳統文化無法最大程度保留和傳承的致命要害。那么羌民族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正面迎擊時,需做到能夠趨利避害地做好傳播與傳承的工作,近幾年政府針對此類問題給出了不少相應的應對政策。羌族政府在當地舉行了有關“瓦爾俄足”傳承的專項展演活動,運用現代流行傳播媒介“直播”的方式拓寬了觀看范圍;增強了羌民族傳統歷史博物館的宣傳力度,也將一些羌族文化產物列入了保護和發展范圍內;而汶川自“5·12”地震后,針對羌族傳統文化的災后重建搶救工作和復原行動也漸漸增多。

以“以人為本”為前提,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民族自信,培養傳承人才,防止羌民族文化流失?!巴郀柖碜恪敝员涣袨閲壹壏俏镔|文化遺產名錄,是因為其罕見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歌舞活動蘊涵豐富的歷史文化,這對于羌民族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類文明的三觀建設具有經典的教育意義,必然需要保護和傳承。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人,也是“化人”的過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的投入,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集思廣益,努力增強我國文化自信自強。選擇傳承人的過程中要著重于“文化認同”,認可才會接受,當一個人認同了某樣東西的存在,才會心甘情愿地使用,進而傳遞給別人。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成為傳承人的前提必須做到與本民族三觀認同、審美認同和文化認同,從而結合自身技藝本事進行的進一步探究、發展和傳承才會形成良性循環。

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文化傳承的一系列措施稱之為“文化搶救”。擬人化的說法賦予了傳統文化生命,在這個優勝略汰的時代,“文化搶救”必定要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重要步驟,一些未來得及被列入非物質遺產的文化物質還沒等到被完整繼承就已經消失了,這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無疑是巨大損失?!巴郀柖碜愎潯北挥行冶A?,這給中國擁有獨特風俗文化的少數民族敲響了警鐘。羌族人民應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系,要求相關人員與現當代高校、藝術文化機構結合,聯合專業人員運用教育傳播、演繹傳播等方法打開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畢竟城鎮社會中,他們才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例如,各個高校從事舞蹈表演、音樂表演的研究工作者設法引入正宗的羌族歌舞,授權改編成一整套教材體系,傳承給一代代學生;各大歌劇院、舞劇院可創編有關“薩朗姐”的故事,利用藝術手法宣傳被封閉在村寨小院的古老傳說。羌民族也應繼續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工作,為的是不被遺忘,不被辜負,要讓增強文化自信變成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發展強國的任務。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民族自信象征著國家最堅實的力量?!巴郀柖碜恪钡奈幕孕艧o聲地融入羌民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世界,其中蘊涵著的人格魅力、歷史精華、民族凝聚力等皆體現了羌民族文化自信的滲透力、創造力和感染力,浸潤了羌民族的內在意識和外化行為。羌民族要在文化自信中堅定民族自信,點連線,線成面,才能使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良好的弘揚與發展。

猜你喜歡
瓦爾羌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童話般的美好世界——菲比·瓦爾作品欣賞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理縣蒲溪村羌族釋比戲文化初探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56 個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釋比文化略述及其保護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區為例
羌族人物線描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