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全英文教學探究

2023-07-14 09:22胡仲偉楊磊
職業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全英文教學留學生一帶一路

胡仲偉 楊磊

摘要:為支持民航強國建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空中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通信工程系自2018年開始招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積極組織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科留學生的全英文授課。經過數輪教學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較為充分的全英文教學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為例,針對留學生在全英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非母語溝通交流障礙,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已有課程大綱和教學資源不適用,思維模式與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提出了強化師資英語溝通交流能力,補齊留學生基礎知識短板,實現定制化大綱和講義,改革傳統教學面授模式等一系列持續改進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一帶一路;留學生;通信電子線路;全英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6-0047-05

作者簡介:胡仲偉(1990—),男,博士,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通信感知一體化和雷達信號處理;楊磊(1984—),男,博士,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雷達信號處理。

基金項目:中國民航局民航教育發展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國家民航電信本碩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一、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十三五”提出的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外向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在教育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共同行動,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1-2]。自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來,超過6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構成了我國留學生的最大生源地[3-6],并且留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為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滿足留學生教育快速發展的需求,國內眾多高校陸續展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民航大學作為民航局直屬院校,始終服務民航強國建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積極響應國家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要求,推進“空中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7],充分發揮學校在機務、適航、空管和經管等民航專業特色領域的綜合優勢,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笆濉逼陂g,我校新增通信工程和工商管理2個全英文授課本科專業,學歷留學生招生規模和生源國范圍不斷擴大,過去五年內累計招收了來自3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200多名學歷留學生,培養了一批知華、友華的國際化高端應用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校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通信工程系于2018年開始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并采用全英文授課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以往,我校的通信工程專業主要面向中國學生進行專業培養,以中文或雙語教學的模式進行專業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背景、思維模式、學習習慣具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教學大綱制定、教材選擇、課件和講義制作、語言溝通交流等方面均可做到游刃有余、穩中求進。但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教育時,由于這些留學生主要來自于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各國學生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教育水平、思維與認知模式、英語表達與理解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教育與文化的多樣性勢必導致教師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資源與方法難以繼續沿用,給留學生教育探索帶來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挑戰。

面對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教師不僅要具備流利的全英文授課和交流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的文化要做到兼容并包,將專業教育與文化多樣性有機結合,實現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民航產業國際化布局的完美對接。

本課程組長期承擔“通信電子線路”的本科教學工作,該課程是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的后續課程,涉及的電路工作頻段從低頻到高頻,電路分析方法從線性到非線性,通信信號從時域到頻域,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專業知識密度高,理論推導和分析方法復雜,是一門公認的高難度專業基礎課。即使面向中國學生進行中文教學,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難以掌握課程內容。顯然,面向具有多樣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教學將更加困難,因此針對“通信電子線路”全英文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通信電子線路”為例,針對留學生全英文專業課程授課中存在的非母語溝通交流障礙,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已有中文課程大綱和教學資源不適用,思維模式與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和深入總結,進而提出了相應的持續改進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全英文教學現狀

我校通信工程系為留學生開設“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留學生建立通信電子線路中信號產生、調制、解調以及傳輸的基本理論體系,同時結合高頻通信系統在民航領域的應用,使學生掌握高頻信號的傳輸技術和方法,了解民航通信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從而培養學生使用、維護、開發民航通信、導航設備及通用通信設備的能力。

目前,通信工程系已經培養了三屆留學生,本課程組通過近幾年的全英文教學實踐與探索,發現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非母語溝通交流有障礙

一是教師層面。本門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僅精通專業課的相關內容,同時還具備數年的海外留學、科研經歷,英語口語流利、發音標準、語言表達邏輯通順,能夠熟練開展純英文教學活動,確保全程使用英語對“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各知識點進行翔實而生動的闡釋。但是由于任課教師與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交流經驗不足,對帶口音的英語發音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從而造成了師生溝通效率較低的問題。

二是學生層面。在學習全英文課程時,留學生首先需要理解教師授課時的英語口語表達,進而吸收課程的英文講義和課件,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專業知識,達到專業課程培養的基本目標。然而,由于我校招收的留學生大多來自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地區的非英語母語國家,英語表達與理解能力普遍偏低,當其面對大量英文專業詞匯時,需要經過由英語邏輯過渡為母語邏輯的理解過程,造成了學習吸收效率大幅下降。此外,他們各自的母語在發音方式、語法習慣和語言組織邏輯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其在與任課教師進行口語交流方面出現了一定的障礙。

(二)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人才興國發展戰略,堅持以教育為本。因此,我國目前的基礎教育普及范圍廣、水平扎實穩健,面向中國學生的課程體系較為統一,盡管仍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但總體上能夠實現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無縫銜接。同時,在全國高考的遴選機制作用下,考入同一所大學的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差異較小。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本科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穩步提升的過程。

然而,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綜合國力所限,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基礎教育水平差異較大,導致各國留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千差萬別,普遍存在基礎不夠扎實甚至知識斷層的現象,與我國高等教育銜接起來存在較大困難。具體到“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部分留學生在數學、電路方面基礎知識十分薄弱,要求任課教師除了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授本門課程外,還要兼顧數門先修基礎課程的查缺補漏工作。同時,在課外答疑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留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不同掌握情況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一對一”講解。只有補齊留學生所欠缺的基礎知識,才能繼續推進專業知識的講授,這就造成教學效率低、教學進度緩慢的問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三)已有課程大綱和教學資源不適用

為了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高質量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出于讓留學生與我國本科生所受到的專業教育水平相一致的考慮,本課程組在為留學生制定課程大綱時,主要參考面向我國學生的中文課程的相關資料,并結合相關的英文專業書籍進行翻譯和整理。但在首輪教學探索實踐過程中,任課教師發現部分留學生的數學和電路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而已有大綱則是圍繞著無線電通信系統中的各個單元電路原理展開,理論性非常強,內容涉及大量新的專業概念、抽象的分析方法和繁瑣的公式推導,同時受課時限制,大綱對課程進度的安排也十分緊湊,從而造成基礎較差的留學生難以適應教學進度。

在教學資源方面,已有的國外英文教材內容偏重更高難度的射頻和微波理論,與本課程的大綱出入較大,無法直接使用,需要教師自己編寫適合留學生的講義。同時,目前的課件和教學輔導資料是在中文課程資料基礎上進行翻譯、整理得到的,其難度對于留學生來說較高,導致留學生自學起來十分困難,進而失去對學習本門課程的信心和興趣,最終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課程組需要結合留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持續完善和優化課程大綱及教學資源,做到因材施教、兼容并包。

(四)思維模式與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

由于中國學生始終在本土環境中學習和成長,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但在我國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教育體系和模式的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律性普遍較強,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也逐漸趨同,并保留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特色。

然而,留學生來自不同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導致其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與我國學生存在較大差異。首先,他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對于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更加熱情和自信,對于師生間的互動要求較高,喜歡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對課堂中交流、探討和實踐環節的參與度較高。其次,留學生在課堂上擅長以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但是他們的自我表達有時會過于發散,甚至會完全脫離課程內容,導致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受到影響,拖延了教學進度。因此,教師要考慮如何在不影響課堂氣氛的情況下,激發每位留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習效率最大化,最終達到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目的。此外,在課余時間留學生投入學習的精力很少,學習自律性較差,課后自學效率和作業完成質量普遍偏低,授課教師必須通過不斷提醒才能督促其勉強完成課后的學習任務。

三 “通信電子線路”全英文教學改革措施

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升全英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和留學生的培養質量,教師必須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及時收集并分析留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為后續的教學改革工作提供參考并樹立階段性目標。此外,課程組要以工科教育中持續改進的思想為內在驅動力[8],有針對性地規劃課程的改革方向,優化課程的頂層設計,進而根據擬訂方案積極開展全英文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工作,讓本課程更加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特點,實現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因此,針對全英文“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強化師資英語交流能力

針對師生之間的非母語溝通交流存在障礙的問題,本專業組建了一支具有2年以上海外留學背景的優秀師資隊伍參與全英文課程建設。這些教師均具備博士學歷且從事了多年高等教育工作,在語言方面擁有接近母語水平的英文表達與理解能力,在專業方面具有扎實且豐富的專業知識基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在教學方面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技巧,能夠勝任目前的全英文教學工作。但由于目前具有留學背景的教師數量十分有限,存在授課任務重、備課壓力大的現象,因此還需進一步擴大師資力量儲備。

學校在國際化師資儲備建設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全英文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項目,推進全英文課程建設的持續發展;鼓勵全英文任課教師給全體教師進行經驗分享交流,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引導更多教師參與全英文課程的建設工作;定期組織教師出國交流訪問和英語培訓,以提高師資的英語和業務水平;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教學獎勵政策,從而吸納更多的新進教師加入全英文師資隊伍。最終達到提升校內教師整體的英語交流水平、提高全英文課程教學水平的目的。

此外,任課教師應進一步加強與留學生的日常交流與溝通,師生間須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磨合,互相熟悉彼此的思維邏輯和語言表達習慣,最終形成一定程度的默契,有效提高師生間的交流效率,提升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補齊留學生基礎知識短板

針對留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課程組首先將每輪教學中留學生所提的基礎性問題進行整理、總結,并以學生所提問題的集中程度為優先級,逐步完善、補充課件和講義,將與專業知識關聯的基礎知識以圖片、文字、網頁鏈接的形式備注在課件和講義當中,方便留學生隨時查找和復習。其次,課程組制作了“通信電子線路”課程中所涉及的電路與數學等基礎知識的講解視頻和相關練習題等教學輔導資源,并將該資源通過網課平臺發布;要求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結合講義和視頻對基礎知識進行充分預習,并將該部分的學習任務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之中,通過獎懲機制給予留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最后,在課堂上,任課教師結合講義和練習有針對性地反復夯實基礎知識,在講授專業知識前盡量讓每一名留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三)實現定制化大綱和講義

針對課程大綱與相關的教學資源不適用留學生教育的問題,課程組在保證符合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前提下,針對留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大綱的制定。根據留學生的平均基礎知識水平對原大綱進行大幅調整和改善,增加基礎知識部分的課時,適當減少涉及復雜數學理論推導的內容和課時,并將重點放在公式的物理意義和工程應用的解釋,旨在弱化基礎知識不足對專業知識學習的影響。在講義方面,在前期課程講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相關教學內容的講授材料,增加了諧振回路、高頻放大器、混頻器等典型電路的分析方法的輔助材料,通過動態圖像闡釋相關理論推導所蘊含的物理意義,使較為抽象的內容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此外,為了讓因疫情未能返校的留學生享受與線下授課同等質量的線上教學,任課教師增加并完善了英文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課后習題及答案等線上教學資源,為留學生提供全面、充分的學習渠道和資源。

(四)改革傳統教學面授模式

針對留學生思維模式與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課程組結合留學生的特點與小班教學的優勢,對傳統面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如下改革:

一是授課形式由線下面授轉變為靈活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之前因疫情導致部分留學生無法順利返校上課,任課教師在校內教室對已返校的留學生進行線下授課,同時學校提供的課堂直播平臺通過互聯網將教室的直播視頻實時同步到未能返校的留學生客戶端。此外,任課教師還將主流網課平臺、騰訊會議、微信等作為校外留學生進行課堂實時互動和反饋信息的渠道,從而保證所有學生都能身臨其境地享受到同等質量的課堂內容。

二是將互動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核心專業知識的講授。由于我校留學生課程均為小班教學,而留學生對課堂互動環節具有較強的積極性,這恰好為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了極佳的前提條件。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專業知識中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淺出、層層遞進的開放式設計,并基于各種開放性問題設置大量的討論、互動環節,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討論氛圍,充分利用留學生所擅長的發散性思維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從多層次、多維度展開思考和探究,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梳理和總結,進一步加深留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使其更加系統性地掌握“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的核心知識。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求學生就無線電超外差式接收機中的某基本電路單元的工作原理和電路設計方案開展小組討論,并在課后生成一份報告。這一過程需要留學生結合講義和課件對課程的核心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有助于加深留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此外,通過廣泛查閱文獻資料,不僅調動了留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信息搜集和獨立思考能力也得到較大提高,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四、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和發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科教與民航事業的合作也進一步深化融合,民航行業的國際人才培養已經成為當代民航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放眼未來,我們將深入貫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持續改進的理念,廣泛收集歷屆留學生意見和建議,結合任課教師在數輪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從課程大綱、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等多個層次對“通信電子線路”全英文課程進行持續優化和改革,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為民航行業培養一代又一代國際化高端應用型人才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6(9):52-56.

[2]廖曉鍵.“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院校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策略[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7):32-34.

[3]丁志群,程培紅,王洪濤,等.“一帶一路”背景下工科專業雙語教學探索——以“高頻電子線路”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25):39-40,100.

[4]陳玉.“一帶一路”背景下全英文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以“高等路面材料性能評價”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7):168-170.

[5]徐荷瀾,侯秀良,李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全英語課程教學探索——以“高分子概論”課程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21(4):351-354.

[6]史海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全英文課程教學策略探討——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249-251.

[7]付超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現代航空運輸[J].宏觀經濟管理,2015(4):38-40.

[8]楊磊,方澄,胡仲偉,等.立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持續提升通信工程專業建設水平——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1(51):48-53.

(責任編輯:張維佳)

Exploration of English-only Teach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aking the Cours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as an Example

HU Zhong-wei, YANG Lei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 aviation power, adva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facilitate the high-quality growth of the "Air Silk Road",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f 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has been enroll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nce 2018. After multiple rounds of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department has accumulated significant experience in English-only teaching and attained promising result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course as an example,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non-nativ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uneven level of basic knowledge, inadequacy of existing curriculum syllabus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great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mod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uch a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y,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realizing customized outline and handouts,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face-to-face teaching mode, and achieving goo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English-onl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歡
全英文教學留學生一帶一路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病理學全英文教學初探
《電路分析原理》課程全英文教學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