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構建研究

2023-07-14 09:22禹梅尹世堂董博
職業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禹梅 尹世堂 董博

摘要:構建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是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和服務國家周邊外交戰略、促進國際減貧的重要內容。對此,以瀾湄職業教育合作為例,提出構建“一體兩翼四輪驅動”的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即以打造一流國際職業培訓為主體,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辦學格局和“校政企協研結合”搭建的培訓平臺為兩翼,以模塊化課程設置、定制化教材開發、多元化師資配備、需求導向化教學實施為四輪驅動。

關鍵詞:新職業教育法;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構建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6-0052-05

作者簡介:禹梅(1986—),女,碩士,云南民族大學瀾湄國際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國際化;尹世堂(1968—),男,白族,云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董博(1979—),男,碩士,云南民族大學黨政辦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瀾湄職教。

基金項目:教育部2021年瀾湄合作專項“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瀾湄職業教育基地”(批準文件號:教外司亞[2021]35號);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協同境外辦學中的運用探究”(項目編號:2021J0623)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已全面建成,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體系“兩張皮”等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經驗來看,應以世界眼光來謀劃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國際化促進現代化[1]。然而,現有職業培訓模式單一難以滿足國際化職業培訓多元化需求,阻礙了職業教育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現有職業培訓體系存在國際適應性不夠強的問題,亟需構建系統化、國際化的職業培訓體系。

瀾湄職業教育合作具有瀾湄六國山水相依、人文相親的絕佳條件和多個合作機制加持的深厚基礎。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學建設瀾湄職業教育基地的經驗為例,深入探索構建瀾湄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對地方高校如何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版《職業教育法》),實現社會服務和職業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的新路徑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構建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價值維度

(一)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21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落實了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提出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新版《職業教育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p>

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體系,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開始重視職業培訓,面向新生代農民工、退伍軍人、企業特需技術技能人才等群體開展職業培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促進了職業院校自身的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深入人心,一些職業院校自發“走出去”面向沿線國家開展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訓。相應地,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也做出了指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不僅明確提出要強化職業培訓服務功能,還提出要“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在海外建設‘魯班工坊”。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也明確提出實施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行動,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現代化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需要職業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補充。

(二)可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教育為支點所撬動的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的必由之路?!痹跇嫿ㄈ祟惷\共同體的進程中,國際教育援助既是一種國際責任[2],幫助受援國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同時也是援助國的一種外交工具,是展示國力、塑造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然而2003—2016年,中國國際教育援助項目占中國對外援助項目總額不到20%,對東南亞教育援助更是捉襟見肘[3]。在此背景下,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援助如何實現錯位競爭和特色發展是一個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4]。

為此,《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均提出要發揮教育援助在“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加大對沿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支持力度,重點投資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湄公河五國中的老撾、緬甸、柬埔寨均屬于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但是與其他幾個國家相比,湄公河五國擁有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高潛力勞動力,且有成本低廉的優勢。然而,湄公河國家勞動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普遍面臨失業風險高、高技能勞動力短缺、教育水平低下等挑戰。

具體來講,老撾約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不得不到中國、泰國等國家從事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卻從國外引進高技能勞動力。中老鐵路項目90% 以上的勞動力來自中國。老撾最新修訂勞動法規定,在老撾的外國公司,老撾國民應占總勞動力的70%。但是,這是一個挑戰,因為當地居民不具備外國公司所需的技術技能[5]。越南69%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18年,在越南的1600萬工人中,只有28%的工人具備高級技能,其余工人未接受過培訓,其中只有8%的勞動力擁有大學學位[6]。2020年,緬甸人口為5487萬人,緬甸勞動年齡人口占67%,卻有四分之一的緬甸公民為了工作在緬甸各邦和地區之間遷移,也有部分國民赴海外尋找就業機會,出國務工成為緬甸勞動力市場的趨勢[7]。柬埔寨2015年最新的勞動力市場調查數據顯示,1070萬的勞動適齡人口中只有28%完成了中等教育,1%的人參加了職業培訓,2%的人最終進入大學學習。

全面提高湄公河國家勞動力素質,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縮小瀾湄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差距、促進中資企業境外投資建設順利開展等有重要意義?!吨袊逃F代化2035》《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國家政策文件高度重視教育對外援助工作?!稙戜睾献魑迥晷袆佑媱潯访鞔_提出“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支持在中國設立瀾湄職業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國家設立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構建國際化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作為解決青年失業和技能短缺問題的有效手段,是健全我國對外教育援助機制的重要內容。

(三)服務國家周邊外交戰略,促進國際減貧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表示“消除貧困依然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扶貧必扶智。中國政府承諾未來5年成立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為發展中國家培養50萬名職業技術人員”??梢?,習近平總書記把發展職業培訓視為國際減貧合作的重要手段。

2016年3月23日,瀾滄江-湄公河六國領導人共同宣布瀾湄合作機制正式成立。由于貧困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國際減貧合作是瀾湄合作機制的優先發展方向之一,其中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職業培訓成為高頻詞。

邊境口岸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一 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平臺。云南全省邊境線長達4060千米,16個地、州、市的129個縣市中有8個地 、州、市 的26個邊境縣市與緬甸、老撾和越南直接接壤,占全省面積的23.23%,其中中緬邊境云南段占49%。

由于與云南省邊境接壤的緬甸、老撾、越南一側經濟發展滯后,當地人生活水平較低,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就業機會很少。相比較而言,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發展成效明顯,就業機會較多,對跨境人口流動形成了強大的拉力。

近年來,云南省德宏州依托區位優勢,借助緬籍員工的成本優勢,使公司運營成本大幅優化,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雛形初現的“德宏服裝制造”,成為德宏融入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建設中國(云南)自貿試驗區德宏片區的積極實踐,領跑跨境產能合作。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推進“瀾湄合作機制”,也把“為投資企業提供穩定充足的外籍務工人員”作為政府支持內容之一。

緬籍產業工人合法入境后從事行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技術要求低的加工行業和服務行業,并主要分布于商業、服務業、農業、生產、運輸等領域。而老撾籍、越南籍邊民到中國流動打工的現象也很普遍,主要是到中國邊民村輔助邊民種植農作物,務工具有極為明顯的季節性。

據相關調查,緬甸籍、老撾籍、越南籍合法入境人員主要是產業工人、經商人員及跨境婚姻婦女,文化程度、職業技術能力、漢語水平限制了他們對工作的選擇及薪酬的提高。部分外籍人員對中國的法律法規了解不足、健康意識較差等問題,也給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企業用工帶來了困擾,阻礙了興邊富民的早日實現,也給邊疆穩定帶來潛在的威脅。對此,職業教育如何服務好邊境建設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成為服務國家周邊外交戰略和促進國際減貧的重要內容。

二、構建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實踐路徑

早在2014年12月,外交部、教育部就已同意增設云南民族大學成為第二批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承辦單位。此后,該校在瑞麗、磨憨、天保三個國家級口岸分別設立培訓基地,面向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國合法跨境產業工人、經商人員、跨境婚姻婦女等開展國際化職業培訓。2016年12月,在瀾湄合作機制成立后,外交部支持云南民族大學建設了瀾湄職業教育基地。在瀾湄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宣布“瀾湄職業教育基地在云南成立”。會上,瀾湄六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其中明確提出“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支持在中國設立瀾湄職業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國家設立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瀾湄職業教育基地不僅成為瀾湄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一)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基地建設

打造一流國際職業培訓基地。中國高??稍谥袊吘车貐^設立職業培訓基地,以國際勞務流動比較頻繁的云南瑞麗、麻栗坡、勐臘、鎮康、孟定、孟連、滄源、騰沖、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片區和德宏片區,以及廣西東興、憑祥、靖西、那坡等地為先導和基礎,通過培訓效果提升國際聲譽,吸引境外中資企業和高校尋求與中國高校合作。而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培訓基地的建設需求,又可激勵中國高校不斷提升培訓水平和質量,帶動和優化境內培訓基地建設。

(二)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平臺建設

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辦學格局,“校政企協研”結合的培訓平臺。為解決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兩張皮”問題,促進產教融合,國內高校應整合相關資源搭建“校政企協研結合”的培訓平臺。在境內基地采用“高校+當地政府+企業”,而在境外基地采用“高校+對象國高校+中資企業”。為了協調統籌好各合作方,高??沙闪H職業教育基地聯合管理委員會。聯合管理委員會可由高校、當地政府部門、主要合作企業組成,其他承辦相關技術培訓的職業院校、研究院為理事成員并組成理事會。在學校內部成立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國際職業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出臺一系列基地培訓管理制度、培訓規范流程、外派師資和駐地人員聘用及管理規定等。

以最早建設瀾湄職業教育基地的云南民族大學為例,該校成立了由瀾湄六國高校、企業、政府等組成的瀾湄職業教育聯盟,現已有六十余家成員單位。聯盟企業單位在湄公河國家均有大型基建項目,對本土化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較大,為瀾湄合作行穩致遠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聯盟院校以職業院校為主,覆蓋了農、林、醫、交通、經貿、建筑、冶金、藝術等行業領域。合作基本原則是政府提供政策和后勤保障,企業提出培訓需求并配合組織學員,學校提供培訓所需的課程、教材和師資等等。經過七年多的探索,云南民族大學逐漸構建了“一體兩翼四輪驅動”多元立體的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即以打造一流國際職業培訓為主體,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辦學格局和“校政企協研結合”搭建的培訓平臺為兩翼,以模塊化課程設置、定制化教材開發、多元化師資配備、需求導向化教學實施為四輪驅動。

(三)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內容建設

“模塊化課程設置、需求導向化教學實施、多元化師資配備、定制化教材開發”是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的重要內容。

1.模塊化課程設置

結合職業培訓靈活性、動態性、多元性的特點,選擇“模塊化”課程體系有利于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有利于受訓對象根據自身個性、興趣與需求選擇不同的模塊課程。該體系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充分體現了“寬基礎、活模塊”特征。

以湄公河國家當中的緬甸、老撾、越南為例,其部分跨境產業工人漢語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健康衛生知識欠缺。而“寬基礎”的通用知識培訓模塊中,語言文化模塊可包含“實用漢語”“中國文化概況”等課程;生活常識模塊包含“中國法律法規”“衛生健康”“道路交通安全”“地方概況”等課程,其中既覆蓋了語言文化類,也覆蓋了生活常識類培訓等內容。通過教學培訓可增強他們在中國合法就業、生活的適應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做準備。

“活模塊”則是針對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滿足跨境產業工人和境外技術工人首次就業崗位能力提高的需求,是“寬基礎”知識、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模塊組合。例如,在緬甸萬寶基地,根據合作中資企業要求,中國高校開設的“蛋雞養殖技術”“機動車駕駛技術”“摩托車汽車維修”“電工基礎”“計算機基礎”等課程,效果頗佳。在瑞麗基地則可以以紅木家具、汽車摩托車制造、食品加工、服裝、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跨國職業培訓為主。為了規范企業生產,還需向外籍技術工人提供“生產技術標準”“生產安全操作規程”等課程培訓;在勐臘基地面向老撾籍跨境婚姻婦女可開設農業種植技術等課程。

在模塊的結合上,要探索出“初級漢語+法律法規+衛生健康”的初級培訓、“中級漢語+崗位技能+企業管理”的中級培訓、“高級漢語+崗位技能提升+企業管理+傳統文化體驗+參觀考察”的高級培訓。

2.需求導向化教學實施

由于各培訓基地的受訓對象培訓需求不同、培訓環境不同等差異性,高??商剿鳌耙换匾徊摺钡囊孕枨鬄閷虻慕虒W培訓。例如在云南瑞麗,以企業居多,但是企業方擔心員工培訓影響工作效率。而在西雙版納勐臘縣,以跨境務農的外籍人員居多,且務工地點較為分散,難以集中開展培訓。針對這些特點,高校組織教師深入企業和到田間地頭通過“小馬扎”“大篷車”等方式在員工休息期間開展培訓。隨著培訓的深入,企業也能認識到培訓可提高員工素質,提高管理和產出效率。而經過培訓的員工,如能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則可激發再次培訓的熱情。

國際職業培訓的外溢效應也非常明顯。對跨國勞務的培訓,也能給當地政府對外籍人員的管理帶來便利。以瑞麗市政府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有六萬余緬籍人員入境就業,給邊境人口治理帶來極大挑戰。為了使緬籍人員入境經商務工行為更加有序,瑞麗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強和改善外籍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給每一名入境的外籍人員先開展培訓以便在瑞麗合法就業。據此,學校專門探索出“一站式”培訓,以科普式教育為原則,以培訓時間短、培訓課程多樣、培訓內容簡單為特點,幫助緬籍人員快速適應在異國他鄉就業和生活。學校的培訓助力政府從源頭上遏制“三非”人員入境,促進邊疆社會穩定,對睦鄰、安鄰、富鄰發揮了積極作用。

3.多元化師資配備

由于各培訓基地遠離高校本部,高??刹捎谩巴馀?本土化師資”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師資問題。通過選派境內外基地負責人長期駐地開展培訓管理工作,有序推進和開拓培訓工作。關于任課教師,學校以外派聯盟職業院校優秀教師輔以培養培訓本土化師資為主。本土化師資主要來自當地職業院?;蚱髽I高級技工等??紤]到外籍人員培訓的語言要求,學校也積極培養既懂外語又懂技術的復合型教師。

4.定制化教材開發

在境內,現有培訓教材以中文為主,且培訓內容難度較大,不適合文化水平低、技術水平低的外籍受訓對象使用。比如在湄公河沿線國家,由于職業技術培訓水平低,系統化的技能培訓教材較為稀缺,為此,中國高校聯合瀾湄職業教育聯盟多所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根據我國職業技術資格標準和我國在海外辦廠或海外投資的工廠、企業項目所需要的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 以所在國的官方語言為標準, 以實用性、適用性、夠用性為原則,編制了符合語言需要的、標準化的瀾湄國際職業教育培訓叢書。該叢書含通識知識培訓系列、職業技能培訓系列和“瀾湄非遺工坊”系列,深受培訓學員歡迎。

三、結語

通過職業教育基地開展的國際化職業培訓可創新產教融合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探索邊境跨境人口治理新模式,促進邊疆社會穩定,發揮國際職業教育體系扶智平臺的減貧作用。

新版《職業教育法》的實施將極大地帶動國際化職業培訓體系進一步優化和創新,要深入研究國際化職業培訓新需求,發揮國際職業教育聯盟抱團發展的優勢。通過不斷優化國際化培訓課程設置、開發培訓教材、培訓教材改革、提升培訓師資水平等路徑,繼續高質量輸出我國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和標準。

參考文獻:

[1]加快推進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EB/OL].(2016-06-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8/c_129097680.htm.

[2]陳瑩.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國際教育援助[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119-132.

[3]陳瑩.中國對東南亞教育援助論析[J].東南亞研究,2019(3):117-136,157,158.

[4]張振.“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教育對外援助:可為、難為與何為[J].現代教育管理,2020(5):58-63.

[5]??送小よ罂ǖ?東盟勞動力面臨的挑戰——來自老撾的經驗[J].中國-東盟研究,2021(9):102.

[6]武氏青秀.越南未來勞動力:挑戰與對策[J].中國—東盟研究,2021(3):63.

[7]欽瑪瑪謬.緬甸未來勞動力:2011年民主改革以來的政策和挑戰[J].中國-東盟研究,2021(3):19-23.

(責任編輯:劉東菊)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Taking Lancang-Mek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s an Example

YU Mei, YIN Shi-tang, DONG Bo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country's foreign education assistance mechanism, serving the country's neighboring diplomatic strategy,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his regard, taking Lancang-Mek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s an example, it proposes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four wheels", that is, to build a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as the main body, to build a school-running patter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schoo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as the two wings. The four-wheel drive is based on modular curriculum setting, customized textbook development, diversified teacher allocation, and demand-orient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research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