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創新策略選擇的演化博弈研究

2023-07-17 23:23顧寧胡瑩陳樂
現代管理科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技術轉移演化博弈

顧寧 胡瑩 陳樂

[摘要]各地政府正加快建設一批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以促進各類創新主體融合發展。在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發展初期,政府補貼監管是影響企業創新策略選擇的關鍵因素?;谄脚_中企業的兩種主要技術創新模式——技術合作研發和技術轉移,考慮技術值、技術轉移費、技術收益轉化系數及政策工具等因素,構建市場機制和政府補貼監管下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創新策略選擇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補貼監管的作用效果,并通過仿真分析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技術創新策略選擇的動態演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政府補貼與監管在促進企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中具有一定作用,且政府監管更能促進企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與技術值的組合提高更能促進平臺中企業向合作研發策略演化,合作研發原始成本和合作成本的組合降低會顯著促進企業向合作研發策略演化。最后,從優化補貼監管政策、培育良好合作研發環境和優化平臺運行機制視角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公共服務平臺;技術合作研發;技術轉移;補貼監管;演化博弈

一、 引言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中興關鍵芯片技術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難題,進一步凸顯了我國打破技術封鎖、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緊迫性。技術的研發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過去低風險和低成本的技術轉移與技術模仿是我國企業的主要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各領域技術的迅速發展。高端制造、航空航天、軍工、通信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大多具有壟斷性,這些領域內的龍頭企業傾向于阻斷核心技術的轉移、傳播和擴散,所以僅僅依靠技術轉移已無法滿足我國關鍵領域技術發展的需求。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1]。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一直存在高校不愿做、企業不敢做、政府不能做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鏈條上存在諸多機制體制關卡,創新主體協調困難,合作環節銜接不夠緊湊。技術的研發創新是精于創新的發明家和工程師、精于資金運作和人才協調的企業家、精于政策機制制定的政治家協作的過程,需要企業的研發創新投入和國家的規劃與政策保障,更需要一個整合資源的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產學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軍民企業技術聯合研發的成功實踐也表明,由企業、研發機構及高校研究院組成的系統化、聯盟化的多主體合作研發創新逐漸成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重要模式。近年來全國各地正在加快建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如南京2021年上線首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包含高端智能裝備、綠色智能汽車、生物醫藥等六大產業領域,旨在推動相關高校及企業的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打破企業發展技術壁壘,整合區域平臺資源,暢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需求渠道;武漢2022年成立的光纖激光器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公共平臺等。比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平臺中企業的合作研發創新能力與積極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具有技術密集、工程密集等特點,只有平臺中各個研發企業的技術研發行為保持一致、合作研發創新,才有助于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

現有對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合作創新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技術合作研發模式的研究。技術引進轉移還是合作研發,這是公共平臺中企業或者說我國企業面臨的兩種選擇。張利飛等[2]研究發現引進國外先進成熟技術再創新,短期內對技術創新績效提升作用明顯,但是存在“技術依賴陷阱”、高額轉讓費、產業核心競爭力低和阻礙自主創新等風險。合作長期來看研發創新對技術創新績效促進作用更明顯;在開放式創新背景下,合作研發已成為多數企業獲取異質性研發資源、實現優劣互補、提高研發效率、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重要途徑[3];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合作研發能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4-5]。

2. 技術合作研發的演化博弈研究。鄭月龍[6]通過建立多企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考慮和不考慮企業研發能力限制的多企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行為影響因素及演化動態;徐建中[7]建立了政產學研新能源汽車合作創新行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創新行為及演化穩定策略的影響因素,并進行了數值仿真;崔和瑞[8]構建了產學研低碳技術協同創新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發現協同收益、政府補助、碳排放稅對協同創新有正向作用,研發成本和知識溢出效應有反向抑制作用。

3. 技術合作研發的政府作用研究。溫桂榮[9]指出政府補貼有利于促進企業研發投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創新能力;于超群[10]指出政策工具的優化組合可以改善我國高新技術對外依賴的狀況,合理的政策工具選擇能顯著促進激勵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劉萬群[11]肯定了政府介入和制定相關政策在推動技術追趕和創新中的作用,同時為避免過度干預市場,政府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要保持柔性,轉向當從技術追趕階段專項技術創新階段時,政府需適時調整角色與介入模式,以適應企業的創新行為;朱金生[12]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只有在一定閾值情況下才能促進企業創新,指出政府除加大對企業創新行為的支持力度,還應對不同的企業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針對不同市場環境合理分配政府資源。

綜上所述,針對企業技術合作研發及政府作用的研究成果頗豐,對合作研發中各主體行為策略的演化分析研究為本文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但多數學者在對企業技術合作研發行為的研究多為產學研合作或單一企業的技術研發,未考慮到技術研發需要企業群體合作創新。此外,在市場化和政府協調支持政策下,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將承擔研發任務[13]。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往往伴隨著政府的資助和監管,公共平臺中的技術突破也伴隨著強大的政府干預,政府的補貼和監管在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促進企業合作研發行為是否發揮作用[14-15],政府應采取何種政策避免干預失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鑒于此,本文以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某一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為目標,由不同的研發企業群體構成不同技術研發模式,研究市場機制和政府補貼監管下公共平臺企業群體技術創新行為的動態演化及其影響因素,為政府精準施策促進企業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提供參考。

二、 演化博弈主體分析與基本假設

本文的博弈主體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針對某項技術的企業研發群體。技術研發主體在博弈過程中面臨兩種選擇,轉移已有的先進技術進行創新,即選擇引進或模仿同行業其他企業技術,技術轉移需要市場上該技術已存在供給,且供給方意愿轉讓該技術,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技術需求方支付技術轉讓費,技術供給方提供技術轉移配套方案;技術研發主體也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合作研發創新。演化博弈理論基于有限理性假設,彌補了經典靜態博弈理論的不足,它認為平臺中企業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企業基于自身收益情況不斷改變自身策略選擇,最終確定自身的穩定策略。平臺中企業根據其在當前時刻的技術創新策略產生的收益與其他企業收益的對比決定在下一時刻的技術創新策略。企業進行技術轉移創新或技術合作研發時會創造一定技術值,企業技術創新的收益由技術值和自身的收益轉換能力決定,企業可以選擇基于收益共享或基于技術轉移費的技術轉移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若雙方選擇技術合作研發,則可獲得[αiR1(i=1, 2)]的合作研發技術收益,[αi]為合作研發技術的收益轉換系數,即企業對研發獲得的技術能力轉化為收益的能力,[αi≥0],數值越大表示市場對技術的需求越迫切,[R1]表示企業進行合作研發創造的技術值,技術值的大小取決于合作研發技術企業的投入和能力。若雙方選擇技術轉移,則獲得轉移技術收益[θiR2(i=1,2)],[θi]為轉移技術的收益轉換系數,[θi≥0],越大表示企業對技術的需求越迫切,[R2]表示企業進行轉移技術所創造的技術值。

假設2: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各企業群體在針對某項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兩兩博弈,若一方選擇技術合作研發,另一方選擇技術轉移,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的主體獲得由技術研發產生的基礎收益[W]。技術轉移方需從合作研發方引進新技術,在已有技術基礎上進行融合創新,使原有技術可獲得的收益提升為[P],[P]值取決于雙方間的技術值勢差、選擇技術轉移方的吸收能力以及轉移技術本身的價值,被轉移的技術成果獲益后雙方按比例進行利益分配,合作研發方收益占比為[λ],則技術轉移方占比為[1-λ]。

假設3: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各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技術合作研發中既存在合作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致使平臺中存在顯著的短期合作行為。為維持合作的穩定性,選擇合作研發的企業不僅要支付合作研發的原始成本[C],主要為研發項目中的技術人員薪資、設備和廠房建設費用,還需要支付維持合作研發聯盟的維護成本[K]。雙方企業均選擇技術轉移時,需從同行業其他企業引進技術,付出技術轉移成本[T],主要為技術轉讓費。

假設4:假設針對某一技術,在技術服務平臺中的企業群體1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的個體所占比例為[x],選擇技術模仿創新策略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x],企業群體2中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的個體所占比例為[y],選擇技術模仿創新策略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y], [x, y∈[0, 1]]。

三、 市場機制下企業決策分析

1. 市場機制下演化博弈動態方程

公共平臺中的企業群體具有有限理性,其在技術研發的初始階段會因對市場規律和自身實力認識不清而找不到合適的策略,企業群體會在不斷的博弈過程中逐漸明確適合自身的最優策略?;谏鲜黾僭O得出市場機制下兩類企業群體的博弈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表1為在市場機制下企業群體選擇不同策略的收益矩陣。

1 技術合作研發

本節采用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來分析企業群體1與群體2的穩定性和策略演化路徑,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復制動態方程的穩定點應滿足兩個條件[F(x)=0]且[dF(x)dx<0]。

由收益矩陣可知,企業群體1在博弈時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期望收益[Ex1],選“技術轉移”策略的期望收益[Ex2]以及平均期望收益[Ex]分別為:

[Ex1=y(α1R1-C-K)+(1-y)(W+λP-C-K)Ex2=y(θ1R2+(1-β)P)+(1-y)(θ1R2-T)Ex=xEx1+(1-x)Ex2] (1)

企業群體2在博弈時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期望收益[Ey1],選“技術轉移”策略的期望收益[Ey2]以及平均期望收益[Ey]分別為:

[Ey1=x(α2R1-C-K)+(1-x)(W+λP-C-K)Ey2=x(θ2R2+(1-λ)P)+(1-x)(θ2R2-T)Ey=yEy1+(1-y)Ey2] (2)

借鑒文獻[16]的方法,本文運用以下兩個微分方程組成的復制動態系統來演化企業群體1和企業群體2的博弈過程:

[F(x)=dxdt=x(Ex1-Ex)=x(1-x)[y(α1R1-W-P-T)+W+λP+T-θ1R2-C-K]F(y)=dydt=y(Ey1-Ey)=y(1-y)[x(α2R1-W-P-T)+W+λP+T-θ2R2-C-K]] (3)

2. 市場機制下演化博弈穩定性分析

當微分方程組[F(x)=0]且[F(y)=0]時,即為企業群體間研發創新決策結果的穩定點,求解方程組得出五個局部均衡點分別為(0,0),(0,1),(1,0),(1,1),[x*, y*],其中[x*=-W-λP-T+θ2R2+C+Kα2R1-W-P-T],[y*=-W-λP-T+θ1R2+C+Kα1R1-W-P-T],且[x*,y*∈[0, 1]],這5個局部均衡點共同組成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群體創新決策演化博弈解域的邊界。根據Lyapunov判定局部穩定性的思想[17],當微分方程系統對應的雅可比矩陣的行列式值為正,軌跡的符號為負的時候系統將達到局部穩定,得到命題1。

命題1:市場機制下局部均衡點(0,0)和(1,1)具有漸進穩定性,系統存在演化穩定策略(技術轉移創新,技術轉移創新),(合作研發創新,合作研發創新)。

[J=(1-2x)(y(α1R1-W-P-T)+W+λP+T-θ1R2-C-Ke? ? ?x(1-x)(α1R1-W-P-T)y(1-y)(α2R1-W-P-T)? ? (1-2y)[x(α2R1-W-P-T)+W+λP+T-θ2R2-C-K]] (4)

根據假設條件[x,y∈[0,1]]可得:

[0<-W-λP-T+θ2R2+C+K<α2R1-W-P-T]

[0<-W-λP-T+θ1R2+C+K<α1R1-W-P-T]

此時演化博弈系統局部均衡點的穩定性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市場機制下,系統存在兩個演化博弈穩定點,企業群體間策略演化到(0,0)是由于在技術服務平臺中,新技術研發成本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是一項“臟活累活”,且我國大部分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導致企業合作研發創新技術的收益遠低于轉移技術的收益,企業群體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終會演化到{轉移技術,轉移技術}的穩定狀態。企業群體間策略演化(1,1)是由于在“技術即發展力”的世界背景下,部分企業漸漸從技術追趕模仿者成了技術創新先驅者,同時協同高校與多個企業組成研究院、創新聯盟等,持續加大對先進技術的研發資金和人才投入。平臺中創新氛圍良好,企業群體間策略選擇最終會演化到{合作研發創新,合作研發創新}。

命題2:不同初始狀態下,系統會存在多個不同的演化穩定策略,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政策使平臺中企業達到不同的策略演化穩定點。圖1顯示了不同初始狀態下企業群體間策略選擇的演化路徑。

(1)當[θiR2-T>W+λT-C-K(i=1, 2)]時,均衡點(0,0)為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表示當企業群體1和企業群體2選擇技術轉移策略獲得的收益大于臨界值([W+λT-C-K])時,平臺中企業會集體選擇技術轉移策略,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平臺建設初期。平臺管理架構、考核形式以及資助辦法不完善,解決辦法是完善資助辦法及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研發創新積極性,這樣演化路徑就會從(0,0)到(1,0),最后到(1,1)。系統的演化路徑如圖1a所示。

(2)當[θ1R2-T

(3)當[α1R1-C-K>θ1R2+(1-λ)P],[θ2R2-T

(4)當[α1R1-C-K>θ1R2+(1-λ)P],[α2R1-C-K>θ2R2+(1-λ)P]時,均衡點(1,1)為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在此情況下,企業群體1和群體2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獲得的收益高于技術轉移收益,平臺中企業會集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演化路徑如圖1d所示。

四、 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下企業決策分析

1. 政府補貼監管下演化博弈動態方程

當前我國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尚處于起步階段,平臺服務能力不足,企業技術研發積極性欠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成本大,難度高。企業創新與國家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國家多次強調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補貼政策,對具有較優服務能力的平臺和研發能力的企業給予補貼。搭建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離不開國家、政府、企業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合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5:為激勵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的各類技術研發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政府對積極投入技術合作研發的企業群體給予補貼[ρC]的成本補貼,其中[ρ∈[0,1]]表示政府的補貼力度,政府對技術公共轉移平臺中消極研發的企業增收[bQ]的平臺服務費,[Q]為服務費基數,b為政府的監管力度,政府補貼監管下企業群體選擇不同策略的收益矩陣如下表3所示。

1 技術合作研發

此時,演化博弈的復制動態方程系統為:

[F(x)=dxdt=x(Ex1-Ex)=x(1-x)[y(α1R1-W-P-T)+W+λP+T+bQ-θ1R2-(1-ρ)C-K]F(y)=dydt=y(Ey1-Ey)=y(1-y)[x(α2R1-W-P-T)+W+λP+T+bQ-θ2R2-(1-ρ)C-K]] (5)

2. 政府補貼監管下穩定性分析

此時令[F(x)=0,F(y)=0],得五個局部均衡點分別為(0,0),(0,1),(1,0),(1,1),([x*,y*])。

[x*=-W-λP-T-bQ+θ2R2+(1-ρ)C+Kα2R1-W-P-T],[y*=-W-λP-T-bQ+θ1R2+(1-ρ)C+Kα1R1-W-P-T],且[x*,y*∈[0, 1]]。

命題3: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下,局部均衡點(0,0)和(1,1)具有漸進穩定性,系統存在演化穩定策略(技術轉移創新,技術轉移創新),(合作研發創新,合作研發創新)。

證明此時系統的雅可比為:

[J=(1-2x)(y(α1R1-W-P-T)+W+λP+T+bQ-θ1R2-(1-ρ)C-K? x(1-x)(α1R1-W-P-T)? y(1-y)(α2R1-W-P-T)? ?(1-2y)[x(α2R1-W-P-T)+W+λP+T+bQ-θ2R2-(1-ρ)C-K]] (6)

根據假設條件[x,y∈[0,1]]可得:

[0<-W-λP-T-bQ+θ2R2+(1-ρ)C+K<α2R1-W-P-T]

[0<-W-λP-T-bQ+θ1R2+(1-ρ)C+K<α1R1-W-P-T]

此時演化博弈系統局部均衡點的穩定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與表2的穩定性分析結果一致,表明即使在政府監管補貼下公共平臺中的企業群體經過長期的博弈,系統也存在兩個演化博弈穩定點(1,1)和(0,0),即經過一段時間博弈,兩類企業群體要么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要么均選擇技術轉移策略,不存在部門企業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部分企業選擇技術轉移策略的情況。

命題4同命題2,在政府補貼監管下,改變系統初始參數值,系統會存在多個不同的演化穩定策略。

五、 數值仿真

1. 參數設置

政府建立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以促進經濟蓬勃發展,且幫助和鼓勵平臺中企業進行技術合作研發創新。如何有效提升企業協同創新合作是政府工作的重點,為驗證和檢驗所提出假設,本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采用Matlab從市場機制和政府補貼監管機制兩個維度,對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影響企業策略選擇的各因素進行模擬仿真。仿真實驗參數來自政府工作報告、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領域的專家咨詢以及文獻[21]中的相關參數設定經驗,總結得出本文模擬仿真的相關設置,參數見表5。

2. 市場機制下的模擬仿真分析

(1)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企業群體1與企業群體2均為有限理性主體,他們在不斷調整中尋找各自的最優策略。圖2(a)說明,在市場機制下,根據初始參數進行仿真,演化博弈的收斂點為(0,0),即使不斷調整初始策略,企業群體之間也不存在演化博弈穩定點。調整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圖2(b)(c)(d)顯示了在其他參數不變而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α1]分別取值0.6、0.7、0.8條件下企業群體1與2的演化行為??芍?,當[α1<0.8]時,無論企業群體1和2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的比例初始值是高或低,(0,0)點即雙方均選擇技術轉移策略為演化博弈的最終穩定策略。同時由圖2(d)可知,當[α1=0.8]時,企業群體中只有當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比例處在一個較高水平([x≥0.75,y≥0.9])時,(1,1)點即雙方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為演化博弈的最終穩定策略。這是因為收益轉換系數低意味著合作研發出的技術轉化為收益的能力差,技術市場前景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不愿去研發技術,只有當平臺中研發技術的企業達到大多數,在“跟風”狀態下企業才會均選擇合作研發技術策略。

(2)合作研發的技術值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當平臺中有企業群體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時,企業會獲得合作研發產生的技術值,調整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圖3(a)(b)顯示了在其他參數不變而合作研發技術值[R1]分別取值0.6、0.7、0.8條件下企業群體1與2的演化行為??芍?,當[R1<50]時,兩企業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的比例初始值不會影響,無論雙方策略選擇的初始比例如何,(0,0)點即雙方均選擇技術轉移策略為演化博弈的最終穩定策略。同時由圖3(b)可知,當[R1=0.8]時,企業群體中只有當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比例處在一個較高水平時,(1,1)點即雙方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為演化博弈的最終穩定策略。

(3)合作研發的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值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以上兩節演化結果為促進企業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同時考慮技術合作研發的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值變化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動態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當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值同時提高時,(1,1)成為企業群體演化穩定策略的閾值會發生變化,由圖2和圖3可知,當只提高其中一個參數值時,即使將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提升至0.9或將技術值提升至50,也需要由很高的合作創新策略選擇比例初始值才能使(1,1)成為企業群體的演化穩定策略。對比圖4(a),只需將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α1]提升至0.6,合作研發技術值[R1]提至40,在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比例低([x≥0.45,y≥0.6])的情況下,(1,1)就可成為雙方的演化穩定策略。同理,圖4(b)表明,合作研發技術值達到一個極高水平[R1=120]時,雙方策略的演化結果對企業群體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比例的初始值不再具有依賴性,(1,1)成為企業群體博弈的唯一演化穩定策略,即無論有多少企業選擇合作研發,平臺中的所有企業最終都會選擇合作研發。

上述仿真結果表明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量的提高均可以促進平臺中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當兩者同時提高時,(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的閾值會降低,即同時提高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量會顯著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當技術量達到一定水平([R1=120])時,(1,1)成為唯一演化穩定策略。

(4)其他參數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①]合作研發原始成本與合作成本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當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時會付出一定的原始成本與合作成本,調整技術合作研發的原始成本與合作成本,圖5(a)顯示了在其他參數不變而原始成本[C]降至3的條件下,企業群體在滿足一定(x,y)初始值的條件下會演化至穩定策略(1,1)。同上節,圖5(b)顯示同時調整合作研發的原始成本與合作成本,將合作研發原始成本降至3,合作成本降至3,在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比例低([x>0.3,y>03])的情況下,(1,1)可成為雙方的演化穩定策略,即同時降低合作研發原始成本和合作成本會顯著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當原始成本與合作成本降到一定水平([C=2,K=2])時,(1,1)成為唯一演化穩定策略。

[②]合作研發基礎收益與共享收益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當平臺中存在選擇技術轉讓策略的企業群體時,選擇合作研發的群體會獲得基礎收益,選擇技術轉移的群體付出共享收益或技術轉讓費?;赱α1=0.6, R1=40]的條件下,將合作研發基礎收益[W]提升至10,對比圖4(a),圖6(a)企業群體策略演化至(1,1)的初始值,要求明顯降低。圖6(b)中,同時共享收益[λP=3.2],(1,1)成為唯一演化穩定策略,即提升合作研發基礎收益和共享收益會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此外,技術轉移費的提升也會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

3. 政府補貼監管下的模擬仿真分析

政府為了促使平臺中的企業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將通過成本補貼或征收服務費來補貼監管企業。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研究政府調控下各參數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動態影響,設定各項參數初始值[ρ=0.4,b=0.4,Q=7],此時企業群體策略選擇隨時間的動態演化過程如圖7所示??芍谡a貼監管下,系統存在(0,0)和(1,1)兩個演化穩定策略,只有當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某一企業群體足夠多時([x≥0.75]或[y≥0.75]),(合作研發,合作研發)才會是演化穩定策略,即企業群體策略選擇隨(x,y)初始值變化而變化。對比圖7和圖2(a),在市場機制下,即使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的初始值比例較高(x=0.9,y=0.9),最終系統的穩定策略也會收斂于(0,0)。在政府監管下,只要存在足夠多的一方選擇合作研發策略,隨著實踐的推移平臺中企業群體都將選擇合作研發策略。

(1)合作研發技術收益轉換系數與技術值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演化結果分析

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本節進一步研究在政府調控下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動態影響。由圖8(a)和(b),同時對比市場機制下的演化博弈結果可知,政府補貼監管下(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時的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閾值降低,當[α1≥0.4]即可。政府補貼監管彌補了企業群體在技術合作研發轉化為收益效率與能力上的不足,推動平臺中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

由圖8(b),同時對比市場機制下的演化博弈結果可知,在同一技術值[R1=50]的情況下,即使企業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值比例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政府補貼監管下,企業群體最終都將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當[R1≥62]時,無論初始值(x,y)為多少,企業群體最終都將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與市場機制下的演化博弈結果相比,同一合作研發技術值下政府補貼監管使系統最終演化到(1,1)的可能性更大,即政府補貼監管彌補了企業群體在技術合作研發創造技術量能力上的不足,推動平臺中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

圖8(e)和(f)顯示了政府補貼監管下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α1]和技術量[R1]組合變化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動態影響。圖8(c)中即使將收益轉換系數[α1]提高至1,系統還是存在兩個演化穩定點(0,0)和(1,1),圖8(e)和(f)中企業群體策略的演化結果對(x,y)的初始值均不再具有依賴性,圖8(d)中(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需將[R1]提高至80,對比圖8(e)和(f)中只需將[α1]提升至0.6,[R1]提升至60,(1,1)即成為企業群體的演化穩定策略。上述仿真分析結果表明,政府補貼監管下[α1]和[R1]的提高均可以促進平臺中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當[α1]和[R1]同時提高時,(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的[α1]、[R1]閾值會降低,即同時提高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和技術量會顯著促使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

(2)政府成本補貼力度、監管力度、服務費基數對企業群體的策略選擇演化結果分析

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圖9顯示了政府成本補貼力度、監管力度和服務費基數對企業群體策略選擇影響的動態演化過程。政府成本補貼力度[ρ]的提高或監管力度[b]與服務費基數[Q]的組合提高可以促進企業群體向(合作研發,合作研發)策略演化。由圖7可知,當[ρ=0.4]時,只有當某一企業群體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值足夠大時([x≥0.75]或[y≥0.75]),隨著時間的推移,(1,1)才會是演化穩定策略;由圖9(a)可知,當[ρ=0.6]時,即使企業群體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值較小,如(x=0.2,y=0.45)或(x=0.15,y=0.6),隨著時間的推移,(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由圖9(b)可知,當[ρ=0.8]時,無論企業群體策略選擇的初始值(x,y)為多少,隨著時間的推移,(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即企業最終均會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政府成本補貼力度的提高可以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且效果優于高升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

對比圖7和圖9(c)(d),當[b=0.4,Q=7]時,只有某一企業群體中選擇合作研發的初始值足夠大時([x≥0.75]或[y≥0.75]),隨著時間的推移,(1,1)才會是演化穩定策略;由圖9(c)可知,當[b=0.5,Q=10]時,即使企業群體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初始值較小,如(x=0.45,y=0.15)或(x=0.3,y=0.45)時,隨著時間的推移,(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由圖9(d)可知,當[b=0.6,Q=13]時,無論初始時刻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的比例(x,y)取值為多少,隨著時間的推移,(1,1)成為演化穩定策略,即企業最終均會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政府監管力度與服務費基數的組合提高可以促進企業群體選擇合作研發策略,且效果優于組合提高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與技術值。

六、 結論

本文運用演化博弈揭示了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創新行為的動態演化規律,重點分析市場機制與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下企業合作研發策略選擇的演化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即公共平臺合作研發行為的提升路徑,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背景下,技術的研發和轉移過程是技術從企業孕育走向市場孕育的過程,需要整合資源的平臺載體,更需要政府的整體規劃和政策保障。在政府補貼監管下技術合作研發轉換系數或技術值的提高比市場機制下兩者的提升更能促進公共平臺中企業群體向(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演化。此外,降低合作研發原始成本和合作成本,提高共享收益均能促進企業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

第二,市場機制和政府補貼監管機制下,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與技術值的組合提高比單獨提高收益轉換系數或技術值更能促進平臺中企業群體向(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演化。政府監管力度與服務費基數的組合提高比技術合作研發收益轉換系數與技術值的組合提高更能促進企業群體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

第三,若政府不采取相關政策,在未來,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將長期是技術合作研發與技術轉移共存的狀態,因為技術合作研發轉移收益系數與合作研發產生的技術值是企業研發能力與人才積累的體現,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落能力后于發達國家的情況下,憑借政府對合作研發創新行為的補貼和獎勵,對技術轉移創新行為征收服務費甚至懲罰,促使企業選擇合作研發創新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臺創新氛圍將越來越濃厚,直至不需要政府補貼監管企業也能自覺選擇技術合作研發,這將促使我國技術飛速進步。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優化補貼監管政策,并謹慎使用政策工具。政府應密切關注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中企業群體的策略選擇,制定符合促進技術研發創新發展的支持政策和監管政策,補貼與懲罰政策工具的組合使用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改善企業群體合作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監管懲罰比單純成本補貼效果更好,啟示企業在不同場景和不同對象下可以選擇不同補貼的政策。在短期內,為促進企業選擇技術合作研發策略,可以選擇更有效的監管懲罰策略;但是從長久以來,為提高企業群體的積極性和合作研發能力,避免濫竽充數的合作研發行為,建議選擇補貼或獎勵政策。在平臺發展成熟后,政府應謹慎使用政策工具,適度退坡補貼和減小監管力度,避免企業對政策形成依賴性,阻礙技術合作研發能力的實質性提高,由市場淘汰技術落后的企業,如此才能推進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健康發展。

第二,培育良好的合作研發環境,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企業選擇合作研發策略比例的初始值越高,越有利于促進平臺中企業群體向技術合作研發策略演化。因此在平臺中形成“萬眾創新”的氛圍至關重要,創新氛圍能有效激勵企業選擇有挑戰性和成就感的技術合作研發行為,進而提高企業的合作研發能力。為此,政府可成立技術評估部門或委托權威機構定期發布技術市場發展狀況報告,包括市場前景預測及市場需求等,并出臺針對性的技術產品市場化支持政策,如降低稅收、增加市場份額等。企業也應抓住發展機遇,爭取政策補貼,積極引研發或技術、培育高技術人才、升級制造服務水平,形成創新效應。

第三,優化平臺運行機制,保障企業發展壯大。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發展不僅需要補貼監管政策與良好的創新氛圍,更需要“定機制”。政府要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確保資金花在了刀刃上,平臺運行在了正軌上。政府要健全公共平臺的組織管理架構,合理配置財政研發經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專業服務平臺,實施更加開放柔性的人才政策,加大研發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完善企業考核評價方法等。共同形成政府完善政策機制保障,平臺提供服務,企業合作研發創新技術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光明日報,綜合施策促進關鍵共性技術創新[EB/OL].(2020-01-08).https://news.gmw.cn/2020-01/08/content_33463186.htm.

[2] 張利飛,符優,虞紅春.技術引進還是合作研發?——兩種研發國際化模式的比較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1,39(3):471-480.

[3]李子彪,趙菁菁.高新技術企業多元合作研發模式選擇——內部研發的調節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6):85-93.

[4] Shin K, Sang J K, Park G. How does the Partner Type in R&D Alliances Imp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he Kore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33(1):141-164.

[5] 王龍偉,任勝鋼,謝恩.合作研發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治理機制的調節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29(5):785-792.

[6] 鄭月龍,王琳.多企業共性技術合作研發行為的演化動態[J].系統工程,2018,36(2):71-79.

[7] 徐建中,孫穎.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創新演化博弈研究[J].運籌與管理,2020,29(5):143-151.

[8] 崔和瑞,王歡歌.產學研低碳技術協同創新演化博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224-232.

[9] 溫桂榮,黃紀強.政府補貼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創新能力影響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7):9-17.

[10] 于超群.基于政策工具組合視角的中韓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63-72.

[11] 劉萬群.國家推動技術進步何以可能?——關于技術追趕和創新中的國家角色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21,14(6):181-196.

[12] 朱金生,朱華.政府補貼能激勵企業創新嗎?——基于演化博弈的新創與在位企業創新行為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21,29(12):53-67.

[13] 于王捷.上海共性技術研發轉化公共平臺運行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8.

[14]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R].統計局網站,2022.

[15] 李朋林,王婷婷.政府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基于技術創新效率視角的評價[J].地方財政研究,2021,202(8):86-96.

[16] 徐瑩瑩,綦良群,徐曉微.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技術創新模式決策機制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8,27(9):8-16.

[17] Weinstein, M.I.Lyapunov. Stability of Ground States of Nonlinear Dispersive Evolution Equations[J].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986,39(1):51-67.

[18] 姜彩樓,張瑩,李瑋瑋,等.政府補貼與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發的演化博弈研究[J].運籌與管理,2020,29(11):22-28.

作者簡介:顧寧(1973-),男,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技術合同部主任,研究方向為技術轉移;胡瑩(1987-),女,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電子信息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技術轉移;陳樂(1997-),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23-01-13? 責任編輯:蘇子寵)

猜你喜歡
技術轉移演化博弈
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探討
農民工轉戶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
電子商務中客戶評價策略選擇的演化博弈分析
公平關切下處理商與回收商博弈模型研究
地方政府不當干預對產能過剩的影響分析
關于資產證券化中信用評級行為的分析
合資汽車企業中外雙方技術轉移與創新博弈分析
技術轉移對于促進中部創新發展的意義
基于科技孵化網絡的綜合服務平臺構建
對營口市技術轉移工作的探討和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