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營造促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機制

2023-07-21 08:11黃穎王金妹馬黎溫鐵軍
臺灣農業探索 2023年2期
關鍵詞:社會資本交易成本

黃穎 王金妹 馬黎 溫鐵軍

摘 要: 【目的/意義】分析社區營造促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機制,以豐富生態文明實現理論研究,助力鄉村振興?!痉椒?過程】以屏南縣為典型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梳理其資源運作方式,指出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在邏輯?!窘Y果/結論】屏南縣創新“引—留—虹吸”的人才循環引進模式,以文化創意產業導入與鄉村長久發展相匹配的人才資源實現村莊更新,以身份嵌入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以空間聚集降低社區居民的內部交易成本,以文化資本增強社區居民的信任網絡,通過社區營造構筑了村民之間的信任機制,最大程度激發了個體的生命形態和傳播能力,營造出獨特的鄉村生態社區。社區營造為生態社區中行動者的集體行動創造條件,最終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鍵詞: 社區營造;社會資本;交易成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中圖分類號: F12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 5617 (2023) 02 0016 07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念”的重要實踐,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一項重要命題[1 4]。2021 年 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5 7]。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其中,以村域為范圍的鄉村全域全要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更是結合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該命題的關鍵環節在于如何實現鄉村的人才引進,通過人才資源促進鄉村生態資源的挖掘、轉化和變現。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將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的政策概念,黨的十九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目標與內涵做了詳細的闡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物流網絡的發展,鄉村突破原有的地理位置局限和發展瓶頸,使人才進入鄉村、留在鄉村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鄉村進入更新時代,新一代年輕人開始選擇新的鄉村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較低的生活成本、寧靜的鄉村成了他們追求新生活方式的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興起讓個體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工具打造個人價值,將鄉村生態資源激活,打包成形式各樣的生態產品,實現價值增值。鄉村也因多元人才的聚集成為生態社區,形成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屏南縣通過人才引進與鄉村社區營造,形成了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獨特經驗。因此,本文將以屏南縣為例,詳細闡述社區營造促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機制。

1 理論分析及研究框架

鄉村是個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是近年來眾多學者關注的領域,其內涵特征和演進方式已經得到部分啟發性的結論[8],尤其是關于如何構建互為生態的環境、中介作用及創新效應的研究[9],成為不少學者研究的重點。鄉村是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村莊更新時期的鄉村需要新的治理機制以匹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需求,即在追求純粹的“經濟效率”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社會性”,重點突出非市場的復雜作用關系。社會經濟回歸社區和人的發展需求,追求的是將經濟發展帶來的盈余用于服務其成員,而非用于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F代西方公共治理理論家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整合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10]。鄉村的公共池塘資源主要采取自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地處理鄉村公共事務[11],是除了私有化和公有化的第三條道路,強調了合作性和公共性。奧斯特羅姆將其總結為自主治理八項原則。組織生態學理論認為,在特定的生態環境和稀缺的生態資源下,生態系統內的行動者之間形成競爭和共生的關系。組織在生態系統從非平衡態向平衡態的演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使得生態系統具有自修復、自分化和自適應能力。具體而言,組織的功能就是通過資源的配置將因生態位重疊形成競爭關系的各要素實現生態位分離[12],使得生態系統內不同要素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形成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從而能夠對復雜環境變化形成響應過程,增強生態系統韌性。鄉村自組織是以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13] 為基礎的多中心治理規范[14]。通過鄉村自治可以激發新老村民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治理的熱情,從而促進鄉村資源的轉化和利用。社區治理是組織的核心和根本。鄉村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是良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

社區營造是指參與主體因相似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觀聚集形成了小型的鄉村社區。這種鄉村社區是一種村落共同體,奠定村莊發展的社會基礎[15],塑造出獨特的社會經濟。社會經濟是指在社區范圍內形成社區自治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模式,除了經濟利潤以外,還將社區參與性、公平性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目標。社區發展對于經濟利潤的追求是服務社區的手段,而非資本積累和膨脹的途徑。社會行為理論指出,收益分配的差異產生不公平感將導致錦標賽理論中的激勵效果降低、激化團隊協作矛盾、降低合作意愿,從而影響收益[16],這也是鄉村人才振興的核心問題所在。社區營造使得社區內村民集體行動能力增強,村民可以通過自組織來解決各類問題。進一步,社區營造對于保護和傳承鄉村社會文化、維系社會秩序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農村的生產合作組織體系不健全時,集體行動能力下降,將導致鄉村社會生態系統的破壞[17]。而通過社區營造可以形成互為生態機制,即在社區范圍內,不同主體之間緊密合作、整合資源、雙向賦能、協同創新,共同營造生態系統的機制邏輯。

社區營造形成的關系嵌入增強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社會資本。波蘭尼最早提出將非經濟制度“嵌入”經濟活動中,形成嵌入理論。關系嵌入理論認為,解構復雜的鄉村社會關系網絡有助于理解社會生態系統參與主體的行動邏輯。其中人力資本要素在社會生態系統中處于核心位置,通過關系嵌入形成多層次的社會關系網絡。參與主體遵循著關系信任原則嵌入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網絡[18],不同的網絡節點的本質是一種互為生態的關系取向。

2 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解構復雜鄉村社會生態系統因關系嵌入形成的穩定社會關系網絡,分析社會關系網絡結構中的新村民以關系取向為基礎形成的互為生態機制,誘致演化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制度安排。采用該方法的原因是:(1)回答如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類問題,運用案例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呈現鄉村變遷以及參與主體行為邏輯的過程;(2)運用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具體剖析鄉村社會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社會網絡關系和經濟利益關系。

2.1 案例選擇

在案例選擇方面,按照典型性原則選擇屏南縣龍潭村作為案例,主要原因如下。(1)鄉村人才振興取得突破性進展。屏南縣龍潭村位于偏遠的貧困山區,曾經是典型的貧困村、空心村。2017 年前,大量村民外出務工,留在村內的大多數是老人和留守兒童,人口不足 200 人。2017 年,屏南縣龍潭村開始實施“文創興村”計劃,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項目,吸引了大批對藝術有興趣的新村民,認領古民居入駐屏南縣龍潭村。截至 2021 年底,全村人口從原來的不足 200 人增至現在的 500 多人,其中包括 100多名“新村民”和 300 多名的老村民返鄉創業。新村民中有來自英國、香港、北京、上海、江西等地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設計師、鋼琴家、律師、導演、建筑師、文化媒體人、支教老師等,他們通過認領和修繕古民居并定居在村莊,共同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態社區,形成了多業態協同繁榮發展的局面。 (2)具備一定的知名度。該模式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報道 400 余次,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并吸引多個地方政府官員、學者、企業家前來考察。(3)發展過程的豐富性。該發展模式經過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各方參與主體探索的舉措和模式已初步成熟,為本研究提供了經驗資料。

2.2 數據收集的過程

從 2020 年起,調研小組長期駐村跟蹤觀察,除此之外還有以非正式訪談為主的資料收集集中調查,并結合相關資料和報道,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法對新村民、老村民、縣鄉村各級領導干部等南縣龍潭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主要推動者和實踐者進行深度訪談。運用“三角驗證”的方法,對兩委干部、新老村民、消費者等進行分別訪談,盡可能多視角觀察事件的發生,從而保證數據和資料的可靠性。對于縣、鄉、村三級的相關干部的半結構化訪談主要包括村莊的發展歷史、人口流動情況、新村民資料信息、村莊業態變遷、組織結構、政府支持和外部主體幫助情況等。關于新村民的半結構化訪談主要側重個人經歷、與村莊成員的關系、存在的困難和對未來村莊發展的看法等。最終將錄音資料和文字資料進行整理,為開展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奠定了基礎。

3 案例結果分析

3.1 屏南縣社區營造的實踐創新

3.1.1 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屏南縣最初以“文化創意產業”為著力點,吸引外來文化人才加入,帶動多位新村民定居在村莊,營造出獨特的生態社區,形成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新村民進入村莊進行資源開發,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環境,思考如何通過突破資源約束形成關系嵌入,在復雜的鄉村社會關系網絡中形成獲取價值資源的能力,達到生態系統內外部的資源整合和協同配置的目的。良好的制度設計有利于將松散耦合的系統整合成價值共創的生態系統[19],其中不同價值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和互為生態機制是構建穩定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為破解人才資源短缺問題,屏南縣根據不同階段人才工作需要,不斷調整完善人才政策制度體系,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拘一格引進各種人才,變“內卷”為 “互助”,逐步形成“引 留 虹吸”的人才循環引進模式。2015 2016 年,屏南縣以傳統村落保護為契機,探索用藝術喚醒鄉土,文創激活古村,創新出臺《屏南縣“一事一議”支持人才發展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建立“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引才機制,不唯學歷看能力,不唯資歷看理念,引進林正碌、陳子勁、程美信、張勇等一批文創專家 20 多人,駐村開展文創興村項目。同時成立工作專班為引進人才提供個性化、人性化服務,推動項目落實見效。近年來,由引進人才主導,實施安泰藝術城“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項目,廈地村公益攝影培訓基地項目、前汾溪中國美院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中國美院鄉土學院、鄉野藝校、屏南縣電商產業園項目等一批“人才聚集”項目,促發了人才之間的虹吸作用,促進了更多人才資源流入。

3.1.2 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屏南縣圍繞進一步加強鄉村社區治理,創新建立多項舉措,在農村資源要素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基層工作力量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形成片區黨委工作機制、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用才機制、農村“六大員”隊伍整合等機制,通過社區營造形成關系嵌入。

(1)社會人才以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方式參與治理。聚焦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堅持“實用即人才”理念,打破體制壁壘,面向社會各界公開發布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招募令,選聘涵蓋農業、文創、電商等 11 類領域,首批遴選特聘指導員 61 名,匹配服務結對項目 71 個,配套激勵措施 10 條,制定 12 類對象 52 項服務內容,明確指導員以兼職方式服務賦能鄉村振興,為駐點鄉村發展思路規劃、項目策劃運營、農業技術指導等獻智獻力。

(2)新村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屏南縣龍潭村在新一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創新性地在村“兩委”班子中設立專崗,讓新村民也能參與到村級基層治理中來。新村民逐步從“外地人”身份轉變為“本地人”村民身份。在社會生態系統中,新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公共事務中,并做出一定的貢獻,會增強其對村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形成重要的約束力量,避免生態資源這一“公共池塘資源”被過度開發和利用。新村民在社區內開展生產和生活活動,培養了鄉土情結、關心村莊的公共事務、重視村莊生態環境的建設,并且逐步承擔著社區建設責任。社會生態系統的新村民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嵌入村莊,使得他們對于組織村莊公共事務有著強烈的服務動機。因此,新村民在社會生態系統中構建出社會關系網絡,實現了社會資本的累積。社會資本的積累能夠促進鄉村集體行動能力的提升,發揮資源編排能力,促進鄉村秩序的重建形成新的自治理模式。

(3)探索開展片區黨委工作機制。屏南縣圍繞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聚焦于少數村屬于低水平脫貧,存在返貧風險的問題,將地域相近、產業發展關聯度高的 3~4 個行政村聯合起來,成立片區黨委,按照“組織一體設置、工作一體謀劃、制度一體完善、活動一體開展”原則運作,依托村級經濟合作組織,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推動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優勢資源規模集聚,促進連片打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屏南縣已成立 8 個片區黨委覆蓋 31 個行政村,共實施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63 個,總投資 6900 余萬元,帶動就業 500 余人。2022 年,片區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 30 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達 14 個。

3.1.3 社區居民共同享有社區發展成果 縣政府在“購米包地”經驗的基礎上,啟動“糧食安全屏南行動”創新實踐,開展“黨員干部認領一畝田”“我在屏南有畝田”等活動,即由認領者預先支付種子、農資、用工等費用,支持村民復墾荒地種植水稻。這種“黨政擔當+社會參與”的糧食安全創新實踐不僅促進了消費者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還調動了村經合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返鄉青年、新村民等多元主體共建糧食安全的積極性。2022 年,屏南縣繼續深化開展“糧食安全屏南行動”,通過國企“屏南八百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統籌協調全縣資源,搭建含良田挑選、認領付款、訂單查詢、售后服務、證書領取等一站式“田主”端平臺,為種植主體提供委托種植、品質監管、存儲、加工、配送等服務,有效降低了種植主體成本,促進“我在屏南有畝田”向縣域“屏南800”生態公共品牌轉化。調研中發現,“我在屏南有畝田”正逐步衍生出“我在屏南有壇酒”“我在屏南有棵樹”等“我在屏南有什么”系列活動,激發了多元主體在大食物觀的基礎上探索“糧食+”和“+糧食”的研學、攝影、康養等新業態,并通過各領域新農人將農業生產與直播、可視化展示、文創產品設計等結合起來,打破了農產品傳統產銷模式,推動農產品向定制預售模式發展。2022 年,僅寧德市認領耕地達1047.87 hm2,復墾撂荒地達 1028.07 hm2。

針對人才生產發展、生活服務等方面困難,2017 2019 年屏南縣接續研究出臺項目補助、人才貸款、子女入學、績效獎勵等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如對本地農民、返鄉駐創并產生帶動效應的個人或企業,給予 5000~30000 元開辦補助和一定的租金補貼或稅費補助;在全省率先由公安部門為“新村民”頒發《居住證》(新村民證),讓 160 余位“新村民”在村里享受和“老村民”同等的教育、醫療、本地汽車牌照等權利,有效增強了“新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破解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問題。

3.2 社區營造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在機制

3.2.1 以身份嵌入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 在城鎮化進程中,被弱化的鄉村秩序能否重塑取決于微觀機制主體的行動邏輯。屏南縣龍潭村的發展不同于傳統的休閑旅游發展路線,它是一種對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精神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審美。新村民個人品牌所衍生出來的產品效應是無窮的,不只局限在某一地點、某一產品,而是廣泛的、具有延展力、可持續輸出的產品效應。新村民具有差異化,其資源變現能力也將是立體的、豐富的、延展的和可持續的,同時又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避免了過度庸俗的商業化。新村民在村莊這個熟人社會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社會資本,使其對于村莊公共事務的介入更深入,逐步成長為重要工作和活動開展的中介力量。多位新村民運營公眾號,傳播和推廣鄉村生活理念,其運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帶貨,擁有一定的社群粉絲,形成了個人 IP 效應。這種身份嵌入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社會資本。

3.2.2 以空間聚集降低社區居民的交易成本 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存在數量大、投入大、利用難等問題,為促進古民居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屏南縣創新建立了中介式流轉與保姆式修繕服務機制,即由村委會建立中介平臺,從祖居戶中流轉承租舊民居,“新村民”出資租賃并修繕使用 15~30 年,駐創藝術團隊免費提供設計服務、村委會代為組織施工建設。這種模式中,社區營造通過教育、休閑、物業、藝術、文化等多個空間的建設,如修建美術展覽館、公益教學中心、博物館、音樂室、文化服務中心、休閑廣場等,為新老村民提供了“文創空間”,依托空間形成了社區營造的氛圍體系;村莊的古民居風格在總策劃的統一規劃下保留和恢復土木結構建筑風格,使環境改造具備了“系統性”和“整體性”;地方政府采取通過村集體來動員群眾參與建設的“工料法”,即直接以人工和耗材等確認工程款的工程建造方法,節約了古民居修復和改建過程中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梢?,在制度非均衡的情況下,鄉村社區內的新村民受到社會偏好結構的制約,為獲得預期資源或利益通過社區營造締結成非正式組織,自發推進隱形制度創新。社區營造通過互為生態機制使村莊具備一定的集體行動能力,通過非正式組織的人際溝通促成村莊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增強了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利于實現鄉村人才振興[20]。社區營造還能解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資源分配利用不均以及利益共享機制不暢的問題,平衡村村民之間存在的經濟異質性。由此,社區營造使得原先因勞動力外流導致弱化的鄉村關系格局在村莊更新時期得以重建,并通過價值主體互為生態、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最終實現新的治理形態。

3.2.3 以文化資本增強社區居民的信任網絡 新村民的生活需求偏向于城市化,與村莊文化藝術追求、基礎服務體系不適配。在文化藝術方面,屏南縣通過舉辦多場音樂會、戲劇節、美術展、紅酒詩歌會,定期舉辦公益晨練、環保徒步、瑜伽唱誦活動、藝術集市等豐富鄉村文化形式;通過鄉村生態社區“朋友局”加強發展過程中問題的溝通,營造高效率、高質量的溝通氛圍。在生活服務方面,屏南縣龍潭村通過復辦小學,既滿足了新村民下一代的基本教育需求,也使支教老師留村發展成為村莊發展的主力軍;通過恢復村醫,解決居民基本的就醫問題。在社區運營方面,新村民發揮創造力和能動性,借由新媒體工具宣揚個性和理念,進行創作和思想表達。這一過程中,社區營造構建了內部信任網絡,使之成為更為緊密和穩固的社會生態組織。在社會生態系統中,鄉村生活、生產與城市的差異性進一步觸發了新村民的溝通和協商需求,新村民在鄉村構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并以非正式組織的形式構成網絡結構,形成互為生態機制。如新村民自行發起的“朋友局”交流會,話題圍繞鄉村未來發展和組織化等問題,探索鄉村自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從而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應,更能為鄉村良性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最終促成鄉村人才的回流和安定化。通過非正式組織,村莊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以有效溝通和協商,將與外部投資主體的交易費用前置化、內部化,從而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資主體進入村莊進行產品開發和投資?;樯鷳B機制有助于提升村莊凝聚力,形成鄉村社區內外不同的“差序格局”社會網絡[21],解決了村集體行動能力匱乏的問題,從而構建了穩定的鄉村社會生態系統。

3.3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效益分析

3.3.1 形成以生態多樣性為基礎的多業態發展 在生態領域,鄉村保持了生物多樣性、避免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鼓勵多業態發展。(1)重新開墾拋荒農田,采用生態農業種植方式,保護蜜蜂、螢火蟲等生物多樣性,打造良好的農田生態系統。(2)新村民盤活閑置的生態資源,如利用植物拓印帆布包、利用瓦片等閑置資源進行廢物利用獲取高附加值收益等。(3)對農產品資源進行重新的編排與價值的挖掘。如柿子作為一項“沉沒”的農產品資源,由于沒有適合的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果實掛在樹上無人采摘,新村民對資源進行重新編排,運用自媒體宣傳增加個性化包裝和文創故事營銷元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攝影藝術挖掘柿子樹的第三產業價值,經過新村民的資源挖掘后生態資源價值得到顯化。

3.3.2 形成以經濟可持續性為核心的資源整合發展從經濟角度來看,業態與資源都更加豐富。(1)餐飲、住宿、車隊等多業態實現興起。由于游客量的增加,餐飲的需求增加,短短 3 年時間餐館從原來 1 家 增至 6 家,便利店從原先的 1 家增加到 10 家。新村民修繕古民居,老村民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對外營業,截至 2022 年底已累計有 37 家民宿。(2)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村莊內有 2 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戲和紅曲黃酒釀造技藝。這 2 項文化資源在2017 年前并未得到挖掘,新村民進入以后,通過資源融合將黃酒與四平戲相結合,開發黃酒的四平戲小瓶包裝,將原來 2.5 元/kg 的黃酒,提高到 5 元/kg。通過“醉夢家山”的品牌運作,提高了黃酒的附加值,最高售價可達到 50 元/kg?!白韷艏疑健逼放泣S酒在2019 年銷售了 1.5 萬 kg 黃酒,銷售額高達 75 萬。文化資源在新村民的資源整合下價值得到顯化和增值。

3.3.3 形成以社會穩定性為根基的社區生態系統 從社會角度來看,鄉村社會生態系統因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呈現獨特的制度邏輯,鄉村社區的關系嵌入將從某種程度上影響新村民的經濟行為,從而推動形成鄉村社區范圍的經濟理性,進而增強新村民的社區黏性。隨著社會生態系統的形成,非正式組織逐漸增多,并依托非正式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吸納了本村的勞動力和周圍鄰近村莊的勞動力。同時,社會生態系統的品牌宣傳效應使得村莊的游客量大幅增加,吸引外流勞動力回村就業,形成了逆向打工潮和創業潮。這不僅有利于鄉村的生產經營,也扭轉了鄉村的空心化局面。因此,社會生態系統中的非正式組織和活動吸引了勞動力回流村莊,從而提高了鄉村新格局的人力資本水平。

綜上所述,新村民通過將人力資源和生態資源有機結合,重新編排現有資源,在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進行跨層次、跨組織的資源整合,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在經濟、社會、生態多維度實現價值共創。并且通過社區營造實現深層次的關系嵌入,以良好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態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4 討論

社會生態系統綜合了多樣化的生產要素,促進了生產關系變革:自然生態要素(山水林田湖草)、社會文化要素(鄉規民約)、人力資本要素(文創)、固定資產要素(民宿)、資本要素(政府投資)等,是整全式的生命綜合體開發模式,打包形成生態產品進行價值深化,體現的是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這些空間資源的立體開發改變了以往工業化傳統要素(資本、勞動力、土地)的增值模式,重新締造了符合生態文明時代的新要素,符合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內涵下的市民下鄉擴大鄉村生態消費理念。新村民突破原有行動者的價值維度,運用自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傳播個人價值,培育受眾群體和現實影響力,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品牌價值。多個新村民聚集在社區空間場域內,通過緊密合作、資源整合形成互為生態機制,共同打造鄉村社會生態系統。通過新村民的培育和互為生態機制的構建,在統一的題材運作下構成穩定而富有創造力的生態社區,使得高度復雜的生態社區擁有組織韌性,為生態社區中行動者的集體行動創造條件。因此,在新媒體、互聯網時代,新村民的效應得到凸顯,需要由新村民形成互為生態的社區組織,重新構建社會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可持續發展。

5 政策建議

鄉村具有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生態資源融合了多元要素,奠定了價值實現的基礎。近年來,在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涌現出一批保護發展較好的鄉村生態產品。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新村民新需求,發展社會化服務。在村莊更新時代,新村民在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方面有新需求。鄉村新型社區需要匹配新村民的新需求,提升鄉村社區服務水平,增強新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化服務通過將生態產品經營過程中部分或者全部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專業分工,同時又讓擅于生態產品運營的人從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態產品開發與運營。(2)推進嵌套式組織建設,增強村民聯結屬性,探索“鄉村共同體”。由村委會統領鄉村生態產品發展,設立管理委員會、監督委員會,通過設立合作組織,將鄉村全域全要素資源統籌整合,共同制定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規則,對多元主體統一規劃布局、協調分工、運營管理。對于過度開發的行為,依托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進行規范,共同維護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3)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利用好鄉村全域全要素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部分,需要以共同富裕為導向,構建多元利益聯結機制,運用股份合作模式、要素交換模式、公共服務模式等模式,調和各類主體的利益沖突,避免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提升弱勢主體在資源收益分配中的談判地位,推動生態資源保護和經濟開發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賓. 共同富裕視角下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本邏輯與路徑選擇[J]. 中國農村經濟,2022(6):129 143.

[2]賈晉,劉嘉琪. 喚醒沉睡資源:鄉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 基于川西林盤跨案例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22,515(11):131 144.

[3]溫鐵軍,羅士軒,董筱丹,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形式的創新[J]. 中國軟科學,2018(12):1 7.

[4]葉有華,肖冰,馮宏娟,等. 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路徑研究[J]. 生態環境學報,2022,31(2):421 428.

[5]秦國偉,董瑋,宋馬林.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意蘊、機制構成與路徑選擇[J]. 中國環境管理,2022,14(2):70 75.

[6]廖茂林,潘家華,孫博文. 生態產品的內涵辨析及價值實現路徑[J]. 經濟體制改革,2021(1):12 18.

[7]張麗佳,周妍.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路徑探索[J].生態學報,2021,41(19):7893 7899.

[8]買憶媛,葉竹馨,陳淑華. 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組織慣例形成 轉型經濟中新企業的即興戰略研究[J]. 管理世界,2015(8):147 165.

[9] 周文輝,曹裕,周依芳. 共識、共生與共贏:價值共創的過程模型[J]. 科研管理,2015,36(8):129 135.

[10]周立,奚云霄,馬薈,等. 資源匱乏型村莊如何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基于公共治理說的陜西袁家村案例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21(1):91 111.

[11]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for Collective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169-181.

[12]崔寶玉,王孝璱,孫迪. 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設立與演化機制 基于組織生態學的討論[J]. 中國農村經濟,2020(10):111 130.

[13]王名,蔡志鴻,王春婷. 社會共治: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制度創新[J]. 中國行政管理,2014(12):16 19.

[14]藍煜昕.社會共治的話語與理論脈絡[J].中國行政管理 ,2017(7):105 110.

[15]李文鋼,馬良燦.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復興與鄉土社會重建 學術回應與研究反思[J]. 社會學評論,2020,8(6):58 68.

[16]MILGROM P, ROBERTS J.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InfluenceActivities in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154 S179.

[17]毛壽龍. 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公共治理理論[J]. 社會科學研究,2017(1):37 44.

[18]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problem of the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0,91(3):481 510.

[19]簡兆權,令狐克睿,李雷. 價值共創研究的演進與展望 從 “顧客體驗”到“服務生態系統”視角[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38(9):3 20.

[20]孫運宏,宋林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與鄉村治理創新[J]. 南京社會科學,2016(12):59 64.

[21]李世杰,劉瓊,高健. 關系嵌入、利益聯盟與“公司+農戶”的組織制度變遷 基于海源公司的案例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8(2):33 48.

猜你喜歡
社會資本交易成本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交易成本對西藏青稞種植農戶縱向協作選擇行為的影響
試論工程采購合同談判中的交易成本
對當前我國推進PPP模式的探討
互聯網金融與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探討
交易成本的視角: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成本的控制
阿里巴巴并購新浪微博的動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視角
貿易是否需要信任?——基于交易成本的解釋及中國省際數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