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類紀錄片的創作邏輯及情感表達

2023-07-25 01:24陳依檸
今傳媒 2023年7期
關鍵詞:科學性藝術性紀錄片

陳依檸

摘 要:曲折的故事、真實的人物、動人的情感,航天類紀錄片呈現的不僅僅是里程碑事件,更是中國航天人的心路歷程。本文通過剖析航天類紀錄片的表達方式和創作內容,展現其在傳播層面的創新性和背后的創作邏輯及情感表達,發現航天類紀錄片具有尋求年輕化表達、打開科學日常的語言風格,聚焦探索細節、剖析技術要點的創作邏輯以及瞄準個體擔當、匯聚集體攻堅的主題內涵。當紀實影像走近航天,深邃的科學理論轉變為簡單明了的生活現象,公眾參與科學活動的敘事空間被逐步擴展,勇于追逐夢想、探索未來、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精神的航天人群像得以塑造。

關鍵詞:航天;紀錄片;科學性;藝術性;科研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7-0097-03

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取得的新實驗、新突破,一批憑借真實影像記錄、多元視聽手段以及廣泛價值認同展現航天事業發展的紀錄片隨之出現。這些紀錄片通過呈現火箭發射任務的全過程,捕捉航天科研人員工作的點滴,使觀眾在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傳播觀念下理解科學、看待科學,推動著科技與藝術的交相融合。由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聯合攝制的《下一站,火星》,是以“天問一號”飛行歷程為線索,展現了火星探測的原因、科學目標和研制歷程。除此之外,紀錄片《飛向月球》《Hi,火星》《我們的征途》以及《飛吧嫦娥》也將目光投向外太空,立足于火星探測和月球探測等重大場景,推動航天科學的大眾化傳播。本文將從這些紀錄片入手,分析該類紀錄片在傳播層面的創新性和背后的創作邏輯及情感表達。

一、尋求年輕化表達,打開科學日常

科學類紀錄片的主要創作意圖是為了向觀眾普及科學,從而達到“人文精神”與“科學概念”的相統一。一方面,科學知識借由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紀錄片通過情景再現和場景還原的方式,將真理與科學以更加感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對于航天類紀錄片而言,如何將復雜的航天器介紹給觀眾,將深邃的科學理論轉變為簡單明了的生活現象,使紀錄片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需要制作者優先考慮的傳播策略問題。這些航天類紀錄片大多運用了年輕化的表達方式,通過采用平民化視角、故事化的敘述,以更加接地氣、親民化的話語減少了大國重器帶給人們的嚴肅感和距離感。真理與科學由此以更加感性的姿態出現在觀眾面前,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通過紀錄片真實再現的方式變得通俗易懂[1]。凝練的解說詞配上豐富的音畫元素,使每一集內容清晰而富有層次感,在保證紀實影像真實嚴謹的同時,影片被賦予了簡潔而不失權威的色彩,增加了一定的靈動感。

面對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這一重大題材,《下一站,火星》運用親切可感的專業術語,將裝備人格化。比如,航天器設計中起主導作用的有效載荷是指直接執行飛行任務以完成用戶應用要求的儀器、設備或分系統,其種類繁多且復雜。朱巖作為“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在介紹火星車有效載荷配置時,將火星擬人化,指明有效載荷是去了解火星外貌、氣質、內涵的工具,這樣一來人們對專業的有效載荷便有了具象化的感知。月亮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擁有浪漫與理性的雙重意韻,它既是文人墨客思緒萬千的對象,也是最具勘探可行性的地外天體。為了讓觀眾深入感受到中國航天在月球探索中的中國智慧,《飛向月球》將簡單常見的用品和現象應用到航天器的設計中,既拉近了航天工程和觀眾間的距離,也在科技主題與日常生活題材之間創建了對話的空間。紀錄片在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發射初期嫦娥一號測控系統時,將“嫦娥一號”比喻成是“一只碩大的風箏”,而測控系統是“操控風箏的人”,電磁波即為“連接著風箏和人的線”,生動形象的描述讓觀眾對測控系統的重要性有了具體的感知?!讹w吧嫦娥》把長征五號的內部構造比喻成人體結構,將內部發動機比喻成人體心臟,飛行器機械臂比喻成胳膊??蒲腥藛T還將冰冷的推力火箭賦予人格化特征,以幽默詼諧的形式將它們比作“白胖”“大力士”等,枯燥的專業術語有了情感的溫度,也加深了人們對航天發射器的印象。

航天類紀錄片通過巧妙的設計,以答疑解惑的方式激發了觀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將深邃的科學知識通過簡潔易懂的解說詞表述出來,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分析,無意間解答了科技創新的亮點。年輕化的表達和生活場景的嵌入使得航天類紀錄片擁有了更加廣泛的觀眾基礎,生活化的比喻、形象化的表達以及輕松的節奏使得原本神秘繁重的航天任務講述更加生動。

二、聚焦探索細節,剖析技術要點

航天類紀錄片不僅涉及航天科學一個角度,也涉及到了構造地質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科普等多個角度,包含了發射、測控、采樣等多個環節。當前,大眾對于科普的訴求不再是填充自己關于科學知識的空白,更多的是追求科學思維、科學方法[2]。為了真實還原月球空間環境,系統地梳理探月工程的發展歷程,在技術層面,《飛向月球》融合了相關專業背景資料,大量運用三維動畫和三維建模等后期處理方式,借助技術手段直觀解讀科學原理,增強自身的藝術表現力[3]。僅僅使用文字表述,觀眾很難想象“玉兔號”探測車是如何在月夜和月晝期間工作、睡眠的,但是,紀錄片以三維動畫的形式讓觀眾了解到立體化的動作流程,從而告別了枯燥的文字說明。此外,航天類紀錄片還大量使用交叉剪輯技術,太空實時動態和地面控制中心的畫面平行呈現,不斷變化著影片的節奏;執行飛行任務前控制中心內凝重的氣氛和發射任務成功后科研工作者興奮的情緒對比,強化了影片的節奏感。在《下一站,火星》中,影片將整個發射任務拆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從最硬核的環節切入,進而對每一個獨立任務設置懸念和解釋,在對技術難點詳盡拆解后也逐步調動了觀眾的緊張情緒?!断乱徽?,火星》用巧妙的敘事技巧提高了觀眾的參與感,讓觀眾一邊體會“思考”的樂趣,也一邊感受著影像的魅力。

星辰大海的征途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航天類紀錄片除了為觀眾介紹專業的航天知識,在過程中還使用了困境敘事模式。通過在故事里記錄探測任務中出現的困境以及科研人員為解決困境作出的努力,在認知層面和心理層面拓展了觀眾參與科學的敘事空間,展示了有溫度、有共鳴的航天強國故事。例如,《我們的征途》在第二集開篇為觀眾呈現了“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失利的情景,這一失利會導致“嫦娥五號”探測任務被迫延遲,副總設計師王維彬由此度過了“55年來最難熬的一個夜晚”?!禜i,火星》以火星探測任務中可能出現的技術困境作為敘事突破口,第六集在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時,指出低溫推進劑無法提前加注,臨時加注又會有很大的難度且加注過程繁雜,由此引出了科研工作者長達幾十年的項目攻堅。影片圍繞困境敘事模式,提高了觀眾對于“天問一號”發射過程和未來命運的關心和好奇,進而引發對紀實影像內容的持續關注,不僅表現了發射現場的情緒與氛圍,也體現了背后眾多航天工作者的集體智慧與不懈追求。

以“人物—困境—解決困境”的故事構建基本模式是驅動故事發展的助推劑。當人物遇到復雜且棘手的情況,而又不得不面對的情況下,這一“困境”可以引發人物進行下一步行動,故事也由此逐漸展開[4]。因此,在航天類紀錄片的傳播過程中,為了保留對后續研究進行長期記錄和跟蹤報道的話語空間,恰當地表述當下航天科研進程中的困境或者不確定性信息,也是紀錄片敘事話語真實性、客觀性的重要體現,創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迅速設置故事情節點和轉折點,以激發觀眾的參與心理,拉近同航天英雄之間的心理距離。

三、瞄準個體擔當,匯聚集體攻堅

航天任務科研難度不言自明,在數萬個環節對接的過程中一旦差之毫厘,數年的心血都會付諸東流,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離不開無數航天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除了能在航天類紀錄片中看到航天工作的崇高與神秘,觀眾也可以了解到高科技工作背后的平凡。航天類紀錄片把第一視角對準航天科研與工程人員,在敘事方面插入了許多采訪片段以展示航天科學家們多樣的情感變化和內心活動,將緊湊的故事和科研人員緊張的工作節奏相配合,通過找到典型人物、關鍵人物以及探測工程不同崗位上的奮斗者,以點帶面展現出個體擔當和協同攻堅,描繪出中國航天人的奮斗者群像。

《Hi,火星》在記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期間,天問一號被運載到發射塔架上與火箭進行對接時,幾乎所有科研人員都來到了現場,而這一天又恰逢全國高考日,科研工作者們就像護送著精心養育多年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遠方。從“養育”到“遠行”,科研人員在研發中進行了無數次的拓荒和突破,最終才完成了火星探測過程中某一階段的任務。此外,《Hi,火星》在第五集里將鏡頭對準女性科研工作者們,對女性工程師給予了特寫式的再現,表現出女性科學家不僅是探測任務中的中堅力量,也是追求美麗、熱愛生活的母親形象,打破了觀眾一直以來對航天工作者的刻板印象。

一部優秀的航天類紀錄片不僅要普及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表達和傳遞主流價值觀。航天類紀錄片將科學技術通過紀實影像表達出來,通過每一位親歷者的口述,呈現出個體擔當在構建完整敘事空間里的重要性。在個人情感面前,科研工作者們舍小家為大家,在社會、民族和國家整體的利益面前,他們表現出了高度的集體主義精神。社會記憶的構建離不開個體記憶的實現,而社會記憶得以形成的基礎主要來源于個體記憶,如果想讓社會記憶得以穩定形成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自身的個體記憶進行反復推敲和肯定[5]。雖然個體記憶零碎、易變、即時,但在社會記憶范圍之下展開并不孤立。個體記憶的實現依靠社會生活,貼近生活的媒介創作更易被個人所接受,航天類紀錄片選擇貼近生活進行媒介創作與傳播,從而提高個人寓于國家之中的身份認同感,引發觀眾的思想共鳴,為航天科技主題紀錄片增加了人文底蘊和情感溫度。

四、結語

航天類紀錄片一方面緊抓熱點和科技時事;另一方面,紀錄片通過曲折的故事、真實的人物和動人的情感,突出了科研工作中呈現出的情感價值和人文關懷。航天類紀錄片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里程碑事件,更是中國航天人的心路歷程。航天類紀錄片通過巧妙的設計滿足觀眾對科學的好奇,將深邃的科學知識通過簡潔明了的解說詞表述出來,年輕化的表達和生活場景的嵌入使得航天類紀錄片擁有更為廣泛的觀眾基礎;大量運用三維動畫和三維建模等新技術,使觀眾告別枯燥的文字說明,從而了解到發射過程中全景化動作流程;通過尋找典型人物、關鍵人物以及探測工程不同崗位上的奮斗者,以點帶面地展現出個體擔當和協同攻堅。隨著創作風格日益多元、內容題材日漸豐富、制作技術漸趨成熟,期待航天類紀錄片以更多的呈現方式展示中國科研成果,使航天故事成為中國紀實影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邵雯艷,高宇.科普紀錄片的“新人文”向度[J].中國電視,2021(6):34-39.

[2] 張寧,孟華,姜文波等.內容與技術、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交互———4K科學紀錄片《飛向月球》研討會綜述[J].電視研究,2019(7):8-11.

[3] 張立陽,邵珠峰.科學紀錄片社會記憶構建的創新———以電視紀錄片《北斗》為例[J].中國電視,2021(6):106-108.

[4] 薛潔.疫情下城市記憶對國家認同的構建———兼論社會結構變革的情境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3):163-172+238.

[5] 胡潔.基礎、生成與建構:從社會記憶到社會認同[J].天津社會科學,2020(5):151-156.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科學性藝術性紀錄片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論三維動畫特效數字模擬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說話寫句要注意科學性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淺談英語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論電視新聞的藝術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