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方比較視域下賴特有機藝術論的文化積淀

2023-08-04 13:58柳思如
當代美術家 2023年4期
關鍵詞:斯賓諾莎賴特

摘要: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西方現代藝術觀念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美國最偉大的建筑藝術家,在其有機藝術論的建構中吸收并學習了以中國古典道家美學為代表的東方智慧,是東西方文化走向同一軌道的典型案例,也是全球化語境下的重要文化事件。本文在東西方比較視域下,從唯一神派自然崇拜與“共生”、斯賓諾莎泛神論與“道”以及超驗主義文學與“萬物同一”三個方面闡明接受道家美學之前的賴特所蘊含的文化積淀與東方智慧的交融匯通。厘清以賴特為代表的西方現代藝術家接受東方古典美學的前置思想淵藪與東方智慧的親緣性,不僅對跨文化藝術史研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也為東西方美學觀念交融通達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賴特,唯一神派,斯賓諾莎,超驗主義

Abstract: Frank Lloyd Wright i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modern western art concepts and the greatest architectural art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organic art theory, he absorbed and learned the Oriental wisdom represented by the classical Chinese Taoist aesthetics, which is a typical cas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moving towards the same track, and also an important cultural ev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gration of Wrights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Oriental wisdom before accepting Taoist aesthetics from three aspects: Unitarianism nature worship and “Symbiosis”, Spinozas pantheism and “Tao”, and transcendentalist literature and the Opinion “All things are the same”. To clarify the affinity of the western modern artists represented by Wright to accept the prethought of Oriental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Oriental wisdom, it not only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cross-cultural art history research,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esthetic concepts.

Keywords: Wright, Unitarianism, Spinoza, Transcendentalism

19世紀末期,西方現代藝術觀念的開拓者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與東方美學結緣,由此開啟了與道家思想交融的文化匯通之路。賴特并不是偶然接受了道家思想,在其有機藝術觀念不斷構建的過程中,西方本土的非理性思想給予他豐厚的文化給養,并沉淀出與東方美學相近的內蘊和底色。也就是說,闡明賴特生成帶有東方特點的藝術觀念的前置文化積淀,是理解西方藝術家汲取東方美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考察賴特的生平經歷、學說著作和藝術活動,可以看到他在接受道家美學的影響之前,已經從啟蒙教育、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念三個層域,也就是唯一神派自然崇拜、斯賓諾莎泛神論和超驗主義文學觀得到了非理性思想的文化積淀。美國傳記學者羅伯特·麥卡特為賴特譜寫傳記時曾對此提出相近觀點:“在這里涉及他一生中所受到的三種重要影響:‘出身于勞埃德·瓊斯家族;‘教育來自沙利文;‘信念是學習愛默生著作的結果?!保?]勞埃德·瓊斯家族是賴特母親安娜的家族,賴特在演講和文稿中曾多次提到母親的家族信仰唯一神派對他的思想浸潤。同時,他不止一次閱讀和學習愛默生的著作,在創辦的塔里埃森學校中,常常讓學徒大聲朗讀愛默生等超驗主義文學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斯賓諾莎也是賴特讓學徒們研讀的重要思想家,泛神論對賴特的生命體驗和藝術創作影響頗深??梢酝埔?,三種思想歸匯為賴特接受道家美學的思想始基,通過對賴特接受的非理性思想與東方哲思之間親昵關系的探討,可以窺見西方現代藝術觀念接受東方古典美學的重要價值和特殊意義。

一、信仰:唯一神派自然崇拜與“共生”

信仰作為人的精神力量的本源,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它確立了人的行動標準和價值準則,信仰迥異的人必然會形成不同的抉擇從而產生不同的發展方向。賴特作為唯一神派的信徒,自少年起便受勞埃德·瓊斯家族的影響信奉唯一神派,根深蒂固的信仰之力既直接影響了賴特藝術觀念的建構,又形成特有的內心認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礎,為他接受道家美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礎。賴特拒斥二元對立的西方傳統的思維方式,認為世間萬物是以整體統一的特征顯現出來,如他所說:“在當時混亂紛紜的教義解說中,它宣揚生活是上天所賜的禮物,只有一個至上全能的主宰,世間萬物都因‘他而合為一體?!保?]“‘統一是他們的咒語。萬物的統一!這正是母親始終追求的理想?!保?]通過賴特在自傳中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看到賴特的信仰來自他的家族,母親是理查德·勞埃德·瓊斯家族的一員,他受母親家族的影響信奉唯一神派。另一方面,賴特秉承著唯一神派的思想看待自然的角度,人與自然不再是對立的,而是層層疊套并且互相包容的:“土地!它給予理查德·勞埃德·瓊斯這樣的拓荒者無所不包的深厚、寬廣和美麗。他與田間的石頭立約[4],他自己仿佛就是蔥綠的山崖下露出的一塊巖石。他建起一個自己的小世界,外面是一重重更大的世界。重重疊套,永無止境?!保?]在賴特看來,事物的和諧與統一展現出新的力量,人與自然不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共生的。

作為美國最自由的宗教思想之一,唯一神派的教義顯現出對堅固傳統的強烈反叛,并為東方神秘主義思想的涌入提供了觀念上的預熱??v觀基督教發展史,二元論、神性論和原罪論始終被視為正統思想,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發現,持有一元論、泛神論和人性論的異見者也是一直存在的,較為典型的聚集地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的異教徒最初在這里定居。18世紀,先定論與意志自由之間的矛盾成為清教徒面臨的精神困境,兩種信仰之間的矛盾在19世紀社會迅猛發展的局勢面前顯得更加尖銳。具體地看,1735年左右,伴隨著“大覺醒”宗教復興運動引領的自由主義傾向以及美國文化發展帶給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加爾文教的宿命論讓人們感到厭倦和懷疑,其強調神本位的嚴格教義失去了對信眾的吸引力。宗教狂熱的降溫使人們精神上出現了危機和真空。隨著加爾文教的逐步分裂,脫胎于新英格蘭公理宗教會的唯一神派形成極大的發展空間,成為美國最自由的宗教思想之一。此時,與自然神論一脈相承的唯一神論已經成為美國較為流行的思想理念,成為當時多數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的思想信仰[6]。其作為賴特的信仰既完善了對上帝與人、人與自然的傳統認知,在藝術觀念中顯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蘊,又為東方思想的傳播和借鑒奠定了基礎。

賴特是在唯一神派的氛圍中逐步構建和完善了有機藝術論。他的父親是唯一神派的牧師,超驗主義文學家愛默生也曾任職波士頓地區的牧師。在超驗主義時代,唯一神派在知識分子階層信眾居多,對美國的文化傾向產生了廣泛影響,這種強調著“自然神論”的精神與信仰,為西方美學觀念開拓了新視野。這里的“自然神論”是18世紀啟蒙理性對神學思想進行改造而產生的,從其對美國深遠的影響便可看出唯一神派思想與自然神論的一脈相承。這種對自然的理解充斥著神秘主義思想,直接影響了賴特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賴特自傳的譯者楊鵬在注釋中為唯一神派做出解釋:它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神崇拜[7]。這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自然崇拜,“‘自然總是用有機的方式塑造人的性格,正如她用有機的方式塑造萬物一樣?!保?]實際上,此處的“自然”更接近于老子所言“道”的意蘊,飽含著人的靈魂和萬物的本源與歸宿。

進一步來看,賴特也遵從著唯一神派中統一與和諧的思想理念,如傳記家麥卡特曾提到:“賴特是在唯一神教威爾士教派信仰的氛圍中成長的,這一教派向往一種整體和諧的理想,即‘萬物的統一與和諧?!保?]這使得我們必須注意到,在1819年以后,唯一神派增加的幾項原則:上帝創造萬物并熱愛萬物,上帝存在于萬物之中;人是具有神性的,上帝存在于所有人的內心;對上帝的真正崇拜要求人們友善相處[10]。加爾文教義中的那個嚴厲的、謹肅的上帝已經化身為一位可敬愛可親近的上帝,變成了具有自由意志的、凡人可以效仿的模樣??偟膩砜?,唯一神派中統一和諧的思想使人們對上帝、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新的闡釋,即從服從轉變為融合,為美國文化接觸并接受東方思想提供了穩定而扎實的社會基礎,自然萬物的平等相處變得極具時代性與變革性,人與自然的紐帶關系推動了道家美學思想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的迅速蔓延和深遠影響。

二、哲思:斯賓諾莎泛神論與“道”

哲學思想的積淀影響著藝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作為近代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對西方現代美學有重要的理論影響,正如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所強調的:“要成為一個哲學家,必須首先要成為一個斯賓諾莎主義者”[11]。自文藝復興以來,持續一世紀之久的啟蒙運動被認為是西方世界第二次影響廣泛的思想解放運動,影響遍及社會、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是較早的啟蒙理念,引起了賴特的強烈關注,是賴特常常推舉并探討的研究對象。斯賓諾莎哲學的介入使賴特完善了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時,其與老莊文化思想的暗合為賴特接受道家美學思想奠定了前提和基礎。

賴特與學生的交流中,常常將斯賓諾莎的哲學設為主題,布置學生首要研讀的哲學家之一即是斯賓諾莎。通過在賴特身邊學習的我國近代建筑學家汪坦的記述,可以探察到賴特推崇斯賓諾莎的事實。汪坦在與妻子的往來信件中多次提到賴特“指示學生研究他的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時,需讀的哲人的書有老子(Laotze)、佛(Buddha)、耶穌(Jesus) 、斯賓諾莎(Spinoza)……”[12]從人物排列的順序和提及的頻率可見賴特對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重視和熱情。事實上,斯賓諾莎否認了傳統思想認知的人格神,將具有創世與主宰功能的上帝拉下神壇,認為“神即自然”,神與自然是平等的,主張用對待神的態度來對待自然。有學者認為斯賓諾莎是無神論者,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斯賓諾莎否認了宗教中神的存在。事實上,他把“神”當成“自然”的另一種說法,提出神與自然共存的理念并將神等同于一切,一切等同于神,當屬泛神論的觀點。這里要說明的是,斯賓諾莎經常使用“神或實體”[13]“自然或神”[14]兩個術語。他把實體、神、自然并置,表達了世間萬物最高因的整體與統一,是以泛神論方式表述了“神”和“自然”的含義,闡明了其中的關系:“萬物都預先為神所決定——并不是為神的自由意志或絕對任性所決定,而是為神的絕對本性或無限力量所決定”[15]。他所說的“神”并不是宗教教義中傳統的認知,而是接近于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道”,是一切事物的內因,其存在與運行都是無形而無限、孕育在萬物其中又不見開端和盡頭的,“作為最高生產者,神在將萬物產生和并合于自身之時,也通過萬物展開和闡明自身?!保?6]斯賓諾莎的宇宙觀所闡釋的“實體”與老子的“道”有著內在暗合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學者張岱年早在20世紀40年代發文《斯辟諾薩與莊子》論述了斯賓諾莎與莊子的相通之處。作為兩者之間比較問題的最早討論,他著重對斯賓諾莎與莊子的相通之處進行了闡發,并且關注到斯賓諾莎與老子思想的暗合,提到斯賓諾莎“這里‘上帝有些方面似乎有些類似于老子的‘道了?!保?7]

在斯賓諾莎看來,由于存在是實體的本性,故實體與“道”相通是無處不在且不可能不存在的。斯賓諾莎提出一種新的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范式,即從整體和統一的角度去認識世界,這與老子的整體觀念存在著近似的內在理路。英國學者戴維·佩珀在探討斯賓諾莎的整體性觀念與老子的整體觀時,提到斯賓諾莎與“公元前6世紀的中國哲學家老子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中提供了一種具有完美整體性的宇宙視角?!保?8]斯賓諾莎認為每個存在都擁有、保持和發展其獨特的本質,而這些本質都是上帝的表現,是自然的表現,如他所說:“我主張在自然中在這無限的力量,它作為無限的力量在自身內從觀念上包含整個自然,它的思想與它的對象即自然本身以同樣的方式行動。我并且主張人的心靈也是這種相同的力量(不是作為無限的和知覺整個自然)是作為有限的力量,即就它僅僅知覺人身而言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人的心靈看作無限理智的一部分?!保?9]在斯賓諾莎看來,人體以及人的心靈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圓融整一的統一體。

斯賓諾莎與老子思想不僅關于世界本體或本原的探索存在相通性,對世界運行的本質規律也形成了觀念上的暗合。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是上帝的力量,不過是另一名詞而已。我們不明上帝的力量和我們不明自然,這兩件事是相等的?!保?0]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遵循著自然規律,自然與上帝是平等的,若要接近上帝,必須先了解自然,如他所說:“自然的效能與力量就是上帝效能與力量,自然的法則規律就是上帝的指令”[21]。依照老子的說法,世間萬物便是依照“道”的規律自然而然地行動與發生。老子主張“無為”,指不過分地行使自己的能力,由萬物自然的生發和展開,不強加自己的意志于世間萬物,通過領悟的方式讓人發生內在的變化。道家所說的無為而為則是依照自然規律作為,保留自然的狀態,斯賓諾莎與老子對待萬物運行規律的態度是相近的,這也成為賴特理解、體悟和學習東方美學的基礎和前提。

三、理念:美國超驗主義文學觀與“萬物齊一”

作為美國重要的文學思潮,超驗主義思想以本土文學的特殊身份對賴特形成精神洗禮,加深了他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感受和體悟。賴特十分推崇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曾多次言及愛默生對他的思想啟示,并于“辭世前一年發表《活著的城市》(The Living City),書末附錄了愛默生的論文《耕作》,平時談話中愛默生是經常提到的前輩之一,可謂終身服膺?!保?2]

愛默生作為美國精神的開創者,被譽為“美國的孔子”[23],他對東方文化有著濃厚興趣,隨著超驗主義文學思潮的蔓延,東方精神逐步融入了美國文明的血液中。愛默生借東方精神以彌補西方文化上的不足,重視和強調人的精神實體與東方道家有著內在的思想契合,思想雜糅著鮮明的美國思想與古老的東方元素。盡管他并沒有直接研讀過《道德經》或道家理論書籍,《道德經》的英譯本出現在愛默生逝世九年以后[24],但據研究者介紹,如果愛默生閱讀過道家思想相關內容,極有可能是通過閱讀儒家思想書籍的注釋而獲得。[25]這并不影響東方文化對愛默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啟示作用,他在建構超驗主義體系時吸收了中國孔孟、印度佛陀、波斯文明與阿拉伯的文化給養,通過閱讀東方典籍來獲取靈感和智慧,以整體性思維認識事物的方法對美國文學與藝術產生了新的啟發。早期的愛默生已經開始關注東方典籍,按照理查森(Robert D.Richardson)的說法,愛默生在1840年已經有讀研東方典籍的習慣[26]。1843年,他主編的《日晷》期刊中專設有《異國文化經典》(Ethnical Scriptures)系列專欄以介紹孔子、佛陀等東方文化思想。事實上,愛默生對東方思想的關注,是渴望在異域文化中尋求某種精神上的共通以及文化上的認同。

愛默生所探討的核心范疇“超靈”(Over-Soul)與老子的“道”都在說世界本體的問題,也是世界統一性和整體性的問題。愛默生在《論超靈》中言明人要承認“更高起源”(higherorigin)——“陌生的力量”(alienenergy)的存在,他把這種力量稱為“超靈”,涵蓋了“至上存在”(Supreme Being)與“精神”(Spirit)的范疇。愛默生的“超靈”宇宙觀與老子“道”極為相像,其本身不能顯像卻投射于人與萬物之中,對世間萬物發生作用并使人感悟到它的存在。從愛默生對超靈的描述中可以體會出它與道家思想的暗合,誠如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中提到:“如同愛默生筆下那些直覺感悟式的精彩段落一樣,老子的雋語警句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保?7]又如理查德·格羅斯曼(Richard Grossman)所言:“愛默生的作品實際上使老子獲得了新生,他那清晰有力而又地道純正的英語使老子的思想熠熠生輝?!保?8]

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愛默生斷然否定了傳統,重新提出主體與客體的問題。他對“自然”一詞進行了兩種意義上的界定,闡釋“自然”的詞義是應對西方傳統意義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所在。在愛默生看來,“自然”一是指自然界,二是指非我(Not Me)的部分。非我的部分言明,除了自我的心靈或靈魂以外,其他都屬于自然,學者余靜遠曾提及“愛默生對‘自然的定義不同于前代的任何一位哲學家?!保?9]愛默生對自然的界定啟發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人與自然,對此產生了一種新的主客關系的思考,即從整體和諧的視域出發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愛默生在《論自然》中說道:“‘精神,即至上存在,并非在我們周圍建立自然,而是讓自然穿過我們的身心,正如生命之樹從舊的毛孔中伸展出新的枝葉一樣?!保?0]在他看來,“每一種自然現實都體現了某種靈的現實”[31]。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對立的角度被拉近成為通感的審美體驗,愛默生認為人與自然的精神達到物我同一的生命境界。

依前所述,19世紀上半葉的超驗主義思潮將人的身份與自然并置,它的興起顯示出人對自然秉持著近似宗教的虔誠與崇敬。作為美國文化的布道者,愛默生為賴特帶來了飽含文學性的審美體悟,對美國民族精神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意義,思想觀念上與道家學說的暗合為美國文化帶來了新的理念思路和廣闊的創作空間。

四、審美辯證法:有機建筑論與“有無相生”

在接受了這樣的前置思想的浸潤下,賴特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美學,對建構有機藝術論提供了豐厚的理念鋪墊和思想滋養。其中,最為顯著的理論特征即是對道家“有無相生”觀念的學習和借鑒。他在演講中說道:“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老子的思想。一天,我從工作室的花園走進來,看到一本駐美日本大使送給我的書,在這本書里,看到了我向你們提到的建筑理念。它簡潔地表達出我心中所想和我一直在建筑上所做的努力:‘建筑的實質不僅僅是墻和屋頂,它還包括建筑中的居住空間?!保?2]這位日本大使送給賴特的書便是《茶之書》。道家哲學雖然是出現在先秦時期的重要思想,但在他看來,老子美學是空間營造乃至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賴特不僅將“道”視作“虛實相生”空間觀的最高詮釋,更把“道”看成具有獨特魅力的東方智慧。

賴特領悟老子“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這種關于空間的理解不僅與他一直以來所構建的有機建筑論親和相通,并且對進一步豐富有機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和理論依據,成為有機藝術審美經驗的理論指導和核心特質。賴特模仿東方習慣,在建筑上注以文字說明其藝術理念,他刻注在西塔里埃森墻上的文字即為《老子》之言:“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并將此視為校訓名言。[33]賴特眼中老子的哲學思想已經超越了建筑領域,成為體悟宇宙、自然與生活的至理名言。與此同時,《老子》是賴特在教學以及宣講時常常與學生們討論研究的藏書之一,其中有無相生論是他最為重視和推舉的美學觀念?!独献印分杏涊d:“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王弼注:“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保?4]在老子看來,房屋內在的空間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部分,真正的可用之處在于“實”營造出的“虛”的空間。老子對房屋空間“有”與“無”的論述道出了建筑空間創作的實質,揭示了“有”與“無”在對立之中的辯證統一關系,虛的空間可以容納萬物,在“虛”之中,空間才有可能流動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無相生理論浸潤下,賴特曾多次前往日本寺廟和庭院,十分關注葆有著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法式的建筑群樣貌。建筑和庭院的“虛”“實”境界對賴特的藝術觀念產生強烈滲透。建筑群的圍合,將圍合空間呈現出人與天地相通的聯結狀態,人在其中與天地交融,空間的流動和彌合消解了三者之間的邊界,構成實中有虛的環境場所,生活空間被賦予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顯現出“無”的審美境界。梁思成早年曾拜訪賴特,梁思成回憶說:“我這次在美特去訪問美國建筑界老宗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他今年八十多歲,而仍是美國建筑界最先進的一個,他于本世紀初已設計‘合理的建筑,當時被視為洪水猛獸,然而現在看來,仍不愧是最近代的建筑?!保?5]在訪問過程中梁思成問及建筑理念時,賴特對他說:“中國的建筑師只要了解中國古代哲人老子的幾句話就行了,著名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保?6]老子的這段論述被賴特奉為理解建筑精神的真諦。[37]

在長達七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賴特十分注重空間的流通性,不斷調整和改善對空間的處理手法,營造出有無相資的美學意蘊。有無相生理念對賴特影響之深遠,從其早期“草原式住宅”(PrairieHouse)到后期古根海姆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均有跡可循。賴特將空間內部關聯起來,只做必要的功能區分,空間結構的布局不是用墻體進行生硬的分割,而是將功能與形式完全統一?!安菰阶≌蓖耆狭嗣绹形鞑坎菰牡孛蔡卣?,在結構設計中摒棄維多利亞式的“盒子”空間,擺脫傳統歐式建筑的束縛,通過對傳統折衷主義建筑空間的反叛,逐漸形成美國本土化的建筑藝術樣態。賴特闡明了有機建筑的表現形式和深遠意義,從傳統建筑注重實體轉向關注空間,從獨立的靜態空間轉向連續的流動空間。與此同時,賴特在羅比住宅(RobieHouse)實現了十英尺深的懸挑,挑檐給建筑帶來了更開闊的視覺延伸,滿足了賴特對表現形式大膽的需求,營造出更為豐富的空間層次,室外到室內的空間轉換中增加了過渡部分,豐富了居者的切身感受。有學者指出“拉肯大樓是一個簡單而有力的方形的筒,具有紀念性特征,它有真正的建筑空間,正如公元前中國老子提出來的虛空的認識?!保?8]質言之,“虛則實之,實則虛之”[39],空間的“有”與“無”“動”與“靜”“陰”與“陽”在“道”的世界中不斷轉化,相互依存,賴特認為建筑只有互通有無、虛實結合才能真正地反映出世界的生機與靈動,只有詩意的永恒流動才能使建筑充滿生氣、意味彌遠。

結語

綜合來看,賴特在接受道家學說之前存在著三個關鍵的西方思想因素,即唯一神派自然崇拜、斯賓諾莎泛神論以及美國超驗主義文學觀,這為其有機藝術論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滋養,同時為他向東方文化尋求精神給養奠定了豐厚思想基礎。事實上,以道家美學為代表的東方智慧滲入西方現代社會并非偶然現象,正是由于不同層域的思想歸匯,才得以形成接受東方美學的文化沃土,最終產生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傳播和接受、交融和互通。通過梳理和闡釋其與東方美學的暗合互通,以有無相生為核心的有機藝術論為對象,言明賴特有機藝術論的文化積淀與思想始基,為我們理解和把握當今時代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以及跨文化藝術史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思想啟示。

作者簡介:柳思如,中國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講師,東北大學博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跨文化藝術史。

注釋:

[1] [美]羅伯特·麥卡特:《賴特》,譯者:宋協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74-75頁。

[2] [美]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一部自傳: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譯者:楊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2頁。

[3] 同上。

[4] 《圣經·舊約·約伯記》5:22,“你遇見災害饑饉,就必嬉笑。地上的野獸,你也不懼怕。因為你必與田間的石頭立約,天理的野獸也必與你和好?!?/p>

[5] 同[2],第12頁。

[6] 參見左少峰:《愛默生的神人一體自然觀與美學觀》,濟南:山東大學,2012年,第55頁。

[7] 同[2],第8頁。

[8] 同[2],第77頁。

[9] 同[1],第15頁。

[10] 陳奔:《愛默生與美國個人主義》,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8年,第88頁。

[11] [美]威爾·杜蘭特:《哲學簡史》,譯者:梁春,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年,第118頁。

[12] 汪坦:《1948年生活在賴特身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73頁。

[13] [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譯者:賀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0頁。

[14] [荷蘭]斯賓諾莎:《神、人及其幸福簡論》,譯者:洪漢鼎、孫祖培,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259頁。

[15] 同[10],第91頁。

[16] 吳樹博:《斯賓諾莎哲學的內在性原則及其對近代哲學中主體性的批判》,《世界哲學》,2019年第4期。

[17] 王珍:《東西方無神論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85頁。

[18] [英]戴維·佩珀:《現代環境主義導論》,譯者:宋玉波、朱丹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頁。

[19][英]羅斯:《斯賓諾莎》,譯者:譚鑫田、傅有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8-89頁。

[20] [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譯者:溫錫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33頁。

[21] 同上,第91頁。

[22] [美]查爾斯·E·阿瓜爾、貝蒂安娜·阿瓜爾:《賴特景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景觀設計》,譯者:朱強等,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6頁。

[23] Edward Said,Orientalism, New York:Random House, 1978, p.219.

[24] 馬麗媛:《愛默生思想中的東方元素新探》,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第1頁。

[25] 姚亞芝:《論愛默生與老子之“道”》,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1期。

[26] 小羅伯特·D. 理查森:《愛默生 充滿激情的思想家》,譯者:石堅、李竹渝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3頁。

[27] 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Laotse, 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8,p.5.

[28] Richard Grossman, The Tao of Emerson,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2007, p.21.

[29] 余靜遠:《釋愛默生的〈論自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30] Brooks Atkinson ed.,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2000, p.33.

[31] Porte J, Morris S, Emersons Prose and Poetry,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2001, p.35.

[32] [美]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有機建筑論》,譯者:陳琦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第20頁。

[33] 參見漢寶德:《建筑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23頁。

[34]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樓宇烈,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9頁。

[35] 梁思成:《建筑市鎮設計的新觀點》,大公報,1947年12月8日,第六版。

[36] 同上。

[37] Frank Lloyd Wright, Bruce Brooks Pfeiffer, ed., Frank Lloyd Wright Collected Writings Volume 5 1949-1959, New York:Rizzoli lntem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5, p.127.

[38]荊其敏,張麗安編著:《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2頁。

[39] 宋偉:《審美視界》,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75頁。

猜你喜歡
斯賓諾莎賴特
斯賓諾莎女性成見觀探析
——從納德勒的評價談起
又到鄉間
又到鄉間
斯賓諾莎的無神論問題:歷史爭論及其原因
鄰家球星
斯賓諾莎對邁蒙尼德寓意解經法的批判及歷史意義
世界
青年施萊爾馬赫的斯賓諾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學
斯賓諾莎
胡適、張君勱眼中的斯賓諾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