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陳代謝斷裂與大地倫理學的經濟主義批判
——基于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的分析★

2023-08-07 07:45王繼創
關鍵詞:利奧波德海納爾多

王繼創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雖然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但也因掠奪了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而造成新陳代謝斷裂”①J.B·福斯特,肖明文.糧食生產、食品消費與新陳代謝斷裂——馬克思論資本主義食物體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4):144-151.?,F代生態倫理學肇始于對大規模工業化農業造成土地生態系統土壤肥力破壞和物質能量流動斷裂問題的關注,提出“大地倫理學的任務就是擴展了道德共同體的界限,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土地”②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3.。美國著名生態學家、現代生態保護運動思想先驅、大地倫理學的奠基人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反映其個人思想成長歷程著作《環河》(Round River)中,借用一則寓言故事,講述土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運行轉換新陳代謝的機理,闡釋分析現代工業化農業造成土地生態系統運行失衡的價值論根源,深刻揭示了現代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歷程?!董h河》這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在美洲原住民古老的英雄傳說中,伐木者保羅·班楊(Paul Bunyan)除了自身力大無窮,還在于他發現了一條永不停息、循環不歇,最終回環往復又流回到自身的河流。正是借助這條不知疲倦的河流,班楊把伐好的原木輕松運出山林,運抵目的地。雖然寓言故事中循環的河流在現實自然界中不會真實存在,因為其違背河流運行基本規律,但現代生態學揭示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環河式”物質能量流動是客觀真實的。生態倫理學家貝爾德·科利考特(J.Baird Callicott)曾這樣評價,稱大地倫理學是“西方文獻中第一個自覺不懈地和系統地試圖創建一個包括整個地球自然界和將整個地球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置于道德視野的倫理學理論”①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扉頁.??梢哉f,利奧波德訴求著由生態系統新陳代謝理論到生態倫理價值觀念的自然主義生態倫理學證成。

一、“塵歸塵,土歸土”:生態系統新陳代謝的機理

現代生態學是利奧波德確立大地倫理學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生態學中,人與自然萬物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的首要特征就是有機整體性。在利奧波德生活的時代,盡管生態科學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但人類與其他生物在整個生態圈層中的地位、關系與作用已得到基本證實。土地生態系統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利奧波德把土地生態系統稱為“生命的河流”: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土壤中長出植物,植物及其果實是動物的食物,動物又被人類利用,動植物以及人類死后又回歸土壤。一方面,“他們要依賴這些土壤、植物以及動物群的構成與排布,這些就是水流的導管或者水道”②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7.,巖石、土壤以及植物動物等自然生態系統全部要素有機結構及運行構成“生命的河流”的河道;另一方面,“生命的河流”流淌著的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的傳遞,“現代生態學將這些能量傳遞過程中的階段順序稱為食物鏈”③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7.。自然生態系統內物質能量流動從土壤開始,經由從植物到動物乃至到被人類利用,最終能量又回到土壤之中。利奧波德借用“環河”形象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物質能量流動運行的基本規律。從中可以看出,自然生態系統各個構成部分及其彼此之間物質能量流動不僅相互緊密聯系,而且遵循著“塵歸塵,土歸土”的運行規律。

其一,土地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地不僅僅是土壤,更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底,對于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繁榮至關重要?,F代生態區系金字塔理論揭示“一個生物區系可以由一個有很多層次組成的金字塔表示出來。它的底層是土壤,植物層位于土壤之上,昆蟲層在植物之上,嚙齒動物層在昆蟲之上,如此類推,通過各種不同的動物類別而達到最高層,這個最高層由較大的肉食動物組成”④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惠,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一方面,土地(土壤層)處于生態區系金字塔的底層,向上依次是植物層、昆蟲層、鳥類和嚙齒層,頂層是較大的食肉性動物;另一方面,土地支撐著生態區系金字塔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植物吸收土壤的養分,才能使能量在金字塔各層中流動,“大地并不僅僅是土壤,它是能量流過一個由土壤、植物以及動物所組成的環路的源泉,食物鏈是一個使能量向上層流動的通道,死亡和衰敗則使它又回到土壤”⑤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5.。因此,健康的生態系統表征的就是物質能量交換和運行的良好,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擁有好的土壤這一基礎上;或者說,維護好土地的健康是自然生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順利的首要前提。

其二,土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流動呈現出一種封閉循環模式。土地是生命萬物的“基底”,生態區系各部分有機緊密聯系,能量暢通流動是生態區系金字塔健康的“密匙”。利奧波德這樣形象地描述:“巖石風化成土壤,土壤中長出了橡樹,橡樹結出了橡實,橡樹喂養了松鼠,松鼠成為印第安人的食物,人去世后化作泥土,于是物質循環又開始了?!雹賷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譯本序.也就是說,“大地本身就是一條循環不已的大河,在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亦或生態共同體(community)中,各個組成部分彼此依存,無休止地演化著”②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7.。生態區系金字塔的建立遵循著“每一個連續的層次都以它下面的一層為食”③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每上一層的生物都依靠下一層來獲得食物,每經一層生物的數量就會減少,且在食物鏈的食物流動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流動。也就是說,自然生態系統內在物質能量流動與轉換有著自身規律,遵循著熵增原理,人類利用自然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系統自身規律。

其三,健康的土地生態系統就在于保持系統自身的穩定與平衡。人為地改變生態區系金字塔中任一環節或任一物種的演化,都會造成生態區系金字塔的整體坍塌。尤為重要的是,生態區系金字塔的頂層是大型捕食動物,人類又高居于大型捕食動物之上,位于生態金字塔的塔尖。生態區系金字塔的整體性首要特性意味著,如果人類和大型的捕食動物消失,那么生態金字塔仍然存在;但如果底層的生物如植物或微生物消失,那么整個生態金字塔將崩塌。因此,生態區系金字塔的“底座”土地雖然是擁有最短食物鏈的最簡單的有機體(土壤),但其對于整個生態金字塔的穩定與繁榮最為重要。

利奧波德在《像山一樣思考》中講述了失去了狼群大山的樣子。由于過度放牧,“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失去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么高,然后死去。一座山看起來好像什么人給了上帝一把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動”④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3.。同樣,農場主的鹿群、牛群也沒有逃脫生病、死亡和數量減少的厄運,被太多鹿群所啃食的草原,在其后的幾十年里也很難得到復原,更帶來了沙塵暴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問題。人們錯誤地認為,消滅了狼群,沒有天敵的農場會是牧人的天堂,然而沒有狼群的牧場帶來的是無節制地放牧,從而導致牧場土地生態系統“生命的河流”新陳代謝斷裂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利奧波德提出“像山一樣思考”,進而指出“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⑤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4.。在認知和評價狼群存在的價值時應該從生態共同體視野來進行,不能僅從狼群對牛群獵殺、對牧場主經濟效益的損耗來評價其價值關系,進而制定行動舉措。其實,狼群作為生態共同體有機組成部分的價值首要體現在其與土地共同體(或群山)的關系之中,也只有從生態系統整體的維度才能更準確全面地評價狼群的價值。

健康的自然生態系統能使其自我更新能力得到彰顯。利奧波德認為,土地“不僅僅是一條循環的河流,它本身就是一個循環。水流是能量的流動,從土壤進入植物,并從此進入動物,再回到土壤,形成一個沒有盡頭的生命循環”①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5.。真可謂,土地及其構成的生態系統遵循著環河式的物質能量流動法則——自然生態系統有其新陳代謝循環的機理??梢哉f,《環河》對土地生態系統新陳代謝運行規律的揭示,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態科學普遍接受和生態意識的逐漸覺醒,而大地倫理學的提出就是為如何了解和保護這種能力而做的一種努力。

二、“斷裂”之殤:大地倫理學的經濟主義批判

如果說,游牧狩獵文明時代,人類只是依附土地過自然而然的生活;定居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學會了遵循氣候節律過節制的生活。那么,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憑借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人類實現了控制自然達至豐裕的生活?,F代工業化經濟農業替代了傳統自然經濟農業,意味著人工自然替代了天然自然。正如利奧波德所說,“現在的食物鏈起始于玉米與苜蓿,而不是橡樹和須芒草。它流經奶牛、豬和家禽,而不是馬鹿、鹿和松雞。從此流入農場主、時髦女郎和大學生,而不是印第安人”②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01.。這就意味著,工業化農業改變著土地生態系統天然的“環河式”的物質流動模式——土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向不是生態系統穩定循環,而是農場主的工廠化商品生產和都市人的豐富消費需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現代工業化農業對土地生態系統破壞進行了深刻揭露與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③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正所謂,現代化農業改變了自然循環的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造成土地生態系統新陳代謝斷裂。

一方面,現代化農業打破了生態系統能量運動的自然循環。以人工培育農作物和養殖動物替代自然進化的天然植物群和動物群是現代農業典型特征?!懊恳环N馴化的植物或動物對野生動植物的取代,或是一條人工航道對天然航道的取代,都伴隨著陸地循環系統的重新調整?!雹軍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01.現代生態學揭示“生物群落要免于滅絕,它的內在過程必須是平衡,否則它的成員物種就會消失”⑤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9.。也就是說,現代純粹農業改變了食物鏈原始的結構也就造成土地生態系統環河式的能量流動平衡被人為地破壞。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那樣,“資本主義的大經營方式和貪欲本性也導致非理性的耕種方式,對土地大肆‘掠奪’,索取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自然自我修復的速度,土壤再生產的必需條件持續被切斷,進而造成自然界物質的新陳代謝循環斷裂”⑥李澤栩,蘇百義,尚海軍.新陳代謝斷裂理論視域下生態“三農”的實現路徑思考[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33-137.。所以,工業化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違背了土地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轉換規律,是導致自然新陳代謝斷裂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現代化農業使得土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經濟性。人工培育農作物,馴化養殖動物,使用化肥,普遍應用機械化耕作技術,這就必然導致土地生態系統“環河式”的能量流動被人為地調整改變。故而,利奧波德認為:“我們已經改變了生命的河流?!雹賷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00.現代化的農業改變了土地生態系統環河式能量流動,對土地開發利用僅建立在以人類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基礎上。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那樣,“新陳代謝斷裂理論通過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對土壤成分的影響,指出資本邏輯改變了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人對自然界物質和能量的獲取使社會和自然間正常的物質交換斷裂而導致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②李澤栩,蘇百義,尚海軍.新陳代謝斷裂理論視域下生態“三農”的實現路徑思考[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33-137.。因此,走出唯經濟主義的土地資源利用價值觀,遵循土地生態系統有其自我更新能力基本運行規律,可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保護開發與利用。

其實,如果了解自然資源保護運動歷史的話,我們就會清晰地知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圍繞著如何對待原始森林和荒野,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發生了分裂,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陣營:自然資源、野生動物利用保護的保全主義(conservationist)和保存主義(preservationist)。保全主義認為,人們可以根據大多數人的利益或長遠利益,對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對荒野與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但保存主義認為,所謂“科學的管理是以功利的理由來保護大自然,人類悉心呵護自然以便自然能更好地關懷人類(自身)”③盧風.應用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8-121.。以利奧波德等為代表的保存主義者在批判傳統資源保護觀,從超越功利主義資源利用和審美的角度出發,主張人類應以“順應自然”的方式對森林、荒野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它要求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糾紛時,優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④張貝麗,薛勇民.論巖佐茂的人與自然共生思想:基于現代系統理論與方法的探析[J].系統科學學報,2020(2):34-38.。提出自然不能單純服務于人的經濟目的,保護的意義遠不止是幫助人們享受較好的生活,自然還兼具有現代生活的“避難所”和人們休養生息、體驗自然之美的地方,人應該出于自然資源自身的原因而對其進行保護,不只是為了利用而保護,其所保護的不只是人在資源中的利益,而且還有資源本身的“利益”。

對于生態保護,我們應學會“根據小螺絲和輪子考慮問題”⑤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2.的方法。利奧波德這一形象比喻,把物種或動植物群落比作一個機器上的小螺絲或輪子,機械修理師要想使這個機器能夠安全平穩地運行,就要維護保養好它上面的每一個小螺絲和轉動的輪子。利奧波德說:“保護好每一個螺絲和輪子是明智的修理匠首要的預防措施?!雹迠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1.美國西部美洲黑熊的消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今天在黃石國家公園里人們仍然能夠發現美洲黑熊,但是在美國西部地區,黑熊處于岌岌可危的地步。正是由于黑熊的存在對西部畜牧業養殖業的發展造成了直接威脅,于是獵人們在保護區的邊界上舉起了獵槍,對黑熊展開了“圍追堵截”,加之保護區的面積逐年縮小,造成的結果是保護區里的美洲黑熊越來越少。

雖然說今天我們在博物館里還能夠看到美洲黑熊的標本,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這些標本足以安慰都市人的心靈,殊不知,標本的存在恰恰是證明人類謬誤最好的證據。因為只有在土地共同體意義上對生態系統進行完整保護,才能夠真正實現生態保護。利奧波德說:“堅持在盡量多的地方與我們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共同生活,否則拯救行動就是無效的?!雹賷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4.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利奧多德的生態保護思想被譽為大地倫理學,認為生態保護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對土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因為“土地是一個有機體。它的各個部分就像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②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80.。利奧波德更是幽默詼諧地說:“20世紀杰出的發現,并非電視機或者收音機,而是土地有機體的復雜性”③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0.,并且指出,我們通過對土地知識的了解,才知道人類是多么的淺薄。

可以說,利奧波德基于生態學的視野,通過揭示土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運行蘊含的基本規律,深刻批判了工業化農業生產方式和運行方式造成自然新陳代謝斷裂,對“以功利主義對自然價值的片面解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僅建立在以人類經濟利益為基礎的倫理價值觀進行批判”④王繼創.論自然的系統價值:兼評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自然價值理論的方法論意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2-56.?!董h河》以優雅的文筆生動描繪了當時美國社會環境保護運動興起的緣由,深刻反思了以經濟價值為目的的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

三、“環河”之治:大地倫理學的價值訴求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生態意識和生態保護觀念確立經歷了艱難過程,是現實生態環境問題倒逼的必然抉擇。利奧波德說:“生態學注定要成為關于環河的學問,它姍姍來遲,要把我們關于生命物質的集體知識轉變成關于生命航行的集體智慧。說到底,就是保護?!雹輮W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7.土地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物質能量流動就似一個生命的“環河”?,F代人為了謀求物質生活豐裕,卻在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擾亂了土地生命之河的物質能量循環流動,然而生態學告誡“我們對環河的河道修改應該更少”⑥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04.。因此,真正要在全社會建立起生態保護,從不懂保護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到科學合理的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從以經濟效益為旨歸的資源利用到保護優先、遵循生態規律的資源利用與保護,從竭澤而漁式的經濟社會發展到綠色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確立,其過程需要社會發展價值觀的根本轉變、社會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徹底轉變。

(一)學會師法自然,培育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

可以說,現代生態學對自然生態系統內在運行規律的發現重新定義著“自然”,進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提供科學合理的價值指導。利奧波德正是基于對土地生態區系金字塔內在構成、生成機制及能量流動基本規律的認知,進而從生態學的“生態區系金字塔”理論衍生出“土地共同體”的倫理價值觀念,認為土地不僅僅是土壤,還包括巖石、河流、山川,以及在其中生長繁衍的植物、動物,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自然不只表現在其組成部分和系統內各個有機體之間的“弱肉強食”式的競爭和對抗,還必然蘊含著有機個體之間“精誠團結”式的合作與互助,自然規律的全部知識是競爭、對抗與合作、互益的辯證統一。

這就意味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土地管理者必須師法自然。例如,在河流治理中,不能再犯為控制洪水將牧場的小溪拉直的錯誤,而應該懂得遵循科學生態工程學原理,懂得保持蜿蜒的小溪其實能夠容納更多的洪水。不僅如此,彎曲的河流可以涵養更多的濕地,滋養牧草的生長,有利于草地動物種群更好地棲息繁衍,實現牧場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環河”之流的有效運行。遵循生態學的牧場河流治理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溪流蜿蜒流動,不僅僅改變了這片土地,它也是水文功能的必要組成部分”①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04.?,F代土地管理者只有具備生態學知識,遵循“生命河流”的環河式循環,才能實現人與土地關系和諧以及人對土地科學有效的利用。

(二)走出經濟主義窠臼,確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

正如現代生態倫理學深刻揭示的“現代環境保護運動肇始于對僅用經濟價值來衡量自然的批判”②王繼創.論自然的系統價值:兼評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自然價值理論的方法論意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2-56.。20世紀上半葉,美國自然資源保護運動剛剛開始,存在著許多動物植物因被認為缺乏經濟價值而受到傷害、毀滅和破壞;許多樹木因生長緩慢或木材經濟價值不高而遭到利欲熏心的林務官鏟除;乃至沼澤、濕地和沙丘等被認為是“荒廢”地區而被忽視,等等。利奧波德指出:“一個孤立的以經濟的個人利益為基礎的保護主義體系,是絕對片面的。它趨向于忽視,從而也就最終要滅絕很多在土地共同體中缺乏商業價值,但卻是它得以健康運行的成分?!雹蹔W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3.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僅建立在以人類經濟利益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地倫理學就是尋求一種用于補救和指導人對土地利用的思想理論。如果要以倫理補充并引導經濟與土地的關系,就必須先了解土地的運行機制??梢哉f,正是基于對土地生態系統運行物質能量轉換規律的揭示,利奧波德提出人類應該走出經濟獨斷論的價值誤區,代之以謙和、善良的德行對待土地,從人在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類不僅是具有獨特性的萬物之靈,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大地倫理學改變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提出要正確認識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合理認知“協調生態系統(包括人類)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從而確保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①盧風.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與生態文明[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44-53.。自然資源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應遵循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的運行規律,不以工具價值論去定義物種的“好”亦或物種的“壞”,進而人為地對其進行干預;不以經濟學范式,為了人類利益最大化,走竭澤而漁式的資源開發利用之路,我們應基于生態保護的根本目標,為了生態自然本身,去制定和實施物種保護的具體舉措。綜上所述,土地自我更新能力是健康土地的顯現,大地倫理學所揭示的就是如何使生態保護走出唯經濟主義的價值邏輯,走向符合生態學邏輯的價值觀變革。如果生態保護不走出唯經濟主義自然資源價值觀,那么我們就“無法阻止肥沃的私有土地變成貧瘠的公共土地”②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9.,無法找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三)養成生態良知,形塑知行一致的生態人格

關于生態保護教育問題,利奧波德開宗明義地講:“我們從一開始就承認,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需要從內部發生,沒有人會完全為來自外部的觀點而奮斗?!雹蹔W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也就是說,保護教育問題乃是培養社會公民發自內心對實現人與土地關系和諧的自覺認知,而后知行一致自愿地實施保護。真正的生態保護教育和人們的日常行為改變,是由對公民教育而實現的由內而外自覺的行動實踐轉化。利奧波德把這種基于由內而外的教育而生發的行動改變稱之為“理解的激勵”,認為“理解的激勵應該先行于對于變革的激勵”④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3.。因為只有理解了為什么要這樣做,才會在行動上給予真正變革的激勵。利奧波德認為,“理解的激勵”是保護教育問題真正應該努力解決的問題。故而,使人們確立科學完整的生態世界觀和生態價值觀是解決保護教育問題的根本出路。

大地倫理學拓展了倫理共同體的邊界,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倫理關懷,將倫理共同體的邊界擴大至非人類的生態環境,由人、動物、植物和山川河流共同組成“土地共同體”,且都是“土地共同體的平等一員”⑤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大地倫理學倡導開放的價值關懷,呼吁人們要帶著一顆謙和善良的心,以謙遜的態度對待土地,土地生態系統中每個成員都有繼續生存的權利,人類只是其中一員,必須尊重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倡導遵循倫理觀念指導人們的行動,維護好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穩定和美麗。亦或者說,“人是自然界看護者的自我形象規定著人必須以看護自然界的方式對待自然界,人正是在看護自然界之倫理責任中走向崇高,并贏得自己的尊嚴和美德”⑥曹孟勤.再論人對自然界的看護責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1-12.。土地倫理學訴求著使人們從土地的征服者轉變為土地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主張把社會良知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擴大到人與自然生態系統,把“有助于維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認定為自然與人類混同共同體的關鍵美德”⑦菲利普·凱佛瑞,郭輝.梭羅、利奧波德、卡遜:走向生態美德倫理,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7-36.。由此可見,大地倫理學關注的核心就是把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良性可持續發展當作人對自然的倫理責任。

同時,生態良知養成必須實現現代生態意識教育啟蒙。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生命的連續統一體很少被描繪為一條河流”①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6.。也就是說,現代關于自然科學的教育雖然有著關于泥土知識的土壤學以及從工程技術層面探索土壤利用的農學等精細專業化教育,也有著對動物、植物進行專門研究的生物學學科教育體系,還有從時空序列探討地球起源、演化及其規律的地質學知識體系,但所有這些關于土地及動植物的科學越來越走向精細化和專門化。利奧波德認為現代生態教育是不完整、畸形的發展,“這要求逆轉專門化的趨勢,我們必須越來越多地了解整個生物圈,而不是越來越多地了解越來越少的東西”②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6.。我們的生態教育應當從只關注生命河流的構成材料動物學、土壤學、自然博物學等自然科學分學科專門化的自然知識教育,轉向了解整體意義生命河流的水文機理的生態學知識教育,“要把我們關于生命物質的集體知識轉變為關于生命航行的集體智慧”③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7.。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全面更宏觀的關于自然及其規律的知識,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學啟蒙。

四、結語

生態保護是艱難的。正如利奧波德所說,“甚至很多的時候,我們的目標逐漸遠離任務,年復一年變得越來越艱難,但它的重要性也隨之增長”④奧爾多·利奧波德.環河[M].王海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80.。生態保護的艱難是因為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意識的確立和保護措施實施是艱難的,需要一個長時段、系統性鍥而不舍的過程才會真正實現,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同時,生態保護的艱難是對于現代社會經濟主義工具論自然價值觀的反叛和否定,需要全社會經濟生產方式、日常生活行為方式發生根本改變,只有走出唯經濟主義資源利用與保護邏輯,生態保護才能落地生根。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生態保護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自身價值觀的變革,通過開展科學合理的生態教育,真正實現人們覺醒意義上的生態生活理念確立和由內而外的生態保護實踐智慧養成。

可以說,利奧波德的《環河》是關于生態學的學問,通過對土地生態系統新陳代謝斷裂的深刻揭示,反映了現代人生態意識的覺醒,開啟了對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的哲學價值反思。國際生態倫理學會前主席、當代著名生態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認為,“當生態學成為關于人類的生態學時,就把人類安置于他們的Oikos——他們的‘家’的邏輯之中”⑤王雯,武杰.群落生態學爭論的系統學詮釋[J].系統科學學報,2019(2):38-43.。大地倫理學改變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提出要正確認識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合理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避免“在一個滿是創傷的世界里獨自生活”⑥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正所謂,以大地倫理學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生態倫理學把對道德關懷的闡述延伸到對土地共同體中所有的成員,強化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正確理解,激發起人們對土地共同體的熱愛和尊重,使人們產生一種行為上的道德責任感,進而為維護這個土地共同體的健全功能而共同努力??梢哉f,大地倫理學提出了一種超越經濟主義的“用于補救和指導對土地關系的倫理觀”①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3.,將為科學合理地建構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生態整體主義價值思維圖景,訴求生態良知的培養和知行合一生態人格的形塑,推動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形成和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利奧波德的《環河》在生態倫理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猜你喜歡
利奧波德海納爾多
北京中農金海納
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生態倫理觀及當代啟示探究
北京中農金海納
環境倫理學何以可能?
海納光電:從創新中走來
艾爾多安“秀”球
最強魔術師
蟬(1)
抗TY番茄新品種海納178的選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