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成邏輯、內涵特征與推進方略

2023-08-11 06:02藍紅星王婷昱施帝斌
改革 2023年7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藍紅星 王婷昱 施帝斌

摘 ?要: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是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三農”實踐中的成功運用,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向世界貢獻的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國方案。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安全性主動權要求更高、城鄉要素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難度更大、資源與生態雙剛性約束更強、農民持續增收壓力更大,等等。深入推進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動權,增強發展安全性;加快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增強農業科技與改革的雙輪驅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競爭力;構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的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多措并舉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關鍵詞: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3)07-0105-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西南少數民族易地扶貧搬遷大中型集中安置區穩定脫貧跟蹤調查與后續幫扶研究”(21BMZ03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農村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研究”(20AZD079);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研究”(SC22ZDYC09)。

作者簡介:藍紅星,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糧食安全與天府糧倉重點實驗室主任,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婷昱,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施帝斌(通信作者),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全面的。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目標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并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是快“變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慢“變量”,中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诖?,本文全面分析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成邏輯,深入解析其內涵意蘊與鮮明特征,研判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具體推進方略。

一、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成邏輯

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深層的歷史邏輯、強烈的現實邏輯,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的辯證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加快推動大國傳統農業農村向現代化農業農村轉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艱難追索、自主探索、自信求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面對怎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怎樣為全球貢獻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怎樣滿足億萬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怎樣促進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等現實課題,中國作出了符合國情農情世情的科學回答,得出了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邁上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一)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邏輯

1.學習借鑒艱難追索的農業現代化之路(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采取學習借鑒蘇聯的農業現代化方式,組織農民并建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開始了艱難追索的農業現代化之路。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奮斗目標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框架,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現代化的農業”第一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這一時期,現代化的內容雖有變動,但農業現代化始終未變,其著力點是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力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村耕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盡管農村現代化也一直進行著相關實踐,但始終沒有被確立為戰略目標[1]。

2.“三農”問題倒逼自主探索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1978—2012年)

改革開放前,農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集體勞動并按工分分配的經營體制、統購統銷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束縛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提出:“要在思想上加強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離開一定的物質利益和政治權利,任何階級的任何積極性是不可能自然產生的?!?982—1986年五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解放生產力”,尊重基層和農民首創精神,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活農產品流通市場,極大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21世紀前后,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下滑,2003年跌到4 307億公斤。1997—2003年農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加4%左右,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農民負擔較重,“三農”問題凸顯。2004—2012年九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城鄉統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工權益保障等,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的農村政策體系。

這一時期,中國在“三農”問題倒逼下自主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促進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2005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標志著中國將農村現代化納入國家政策框架設計,但農村現代化仍明顯滯后于農業現代化進程。

3.把握歷史主動自信求索的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發揚偉大歷史主動精神,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農業強國。2014年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2016年進一步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上下同心決戰脫貧攻堅,832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12.8萬個國家級貧困村出列,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首次將“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整體來表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將其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大對農業農村工作作了科學部署:未來5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建成農業強國。

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入黃金期,通過主動作為自信求索,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充分發揮了農業農村“壓艙石”作用,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贏得了歷史主動、戰略主動。

(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邏輯

1.中國之問:怎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如期建成農業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和重點難點。當前,我國糧食供求仍對國際市場依賴度較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農業科技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弱項,部分核心種源、高端裝備過于依賴進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數量偏低;農業面臨的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風險因素不斷積聚;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缺少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跨國農業企業,競爭力明顯不足。怎樣加快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是亟待回答的“中國之問”。

2.世界之問:怎樣為全球貢獻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西方國家掌握著現代化先發話語權,一段時期內,“西方化”近乎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西方式”似乎是唯一正確的現代化道路,但現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后發國家要避免為了“西方式”而削足適履。2022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糧食總產量68 653萬噸,已連續8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其成功的“基因”是什么,蘊含了哪些中國智慧,值得深入思考總結。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能為世界其他后發實現現代化國家提供哪些可資借鑒的路徑和啟示,為全球貢獻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方案,是世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期待。

3.人民之問:怎樣滿足億萬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業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億萬農民的需求伴隨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也發生了改變,過去主要強調農業增產增收,現在要求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求在農村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滿足衣、食、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捷的公共服務、可靠的社會保障、豐富的文化精神活動;不僅要保持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而且要求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逐步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不僅要求有“好山、好水、好鄉風”,還要發展美麗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美好生活。中國農業是近2億人就業的產業,中國鄉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怎樣滿足數億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答好的“人民之問”。

4.時代之問:怎樣促進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低碳發展關系到世界安全、人類生存。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已經成為眼下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農業本底是“綠色”,農村功能之一是供給生態產品、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綠色化、低碳化。當前,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經營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種養業綠色生產、低碳加工技術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疫后綠色復蘇的唯一正確選擇,現代化必須回應農田固碳擴容、種植業節能減排、農機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實踐命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答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之問”。

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

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是“本體”,農民是“主體”,農村是“載體”,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豐富,應科學理解其理論意蘊、準確把握其鮮明特征。

(一)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

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指向下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多目標兼容并舉,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三化融合”的現代化;但它并非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簡單加總,而是由三者有機融合而成的既相互聯系、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一般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是從行業角度來界定的,農業涉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等,既包括農村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又包括城市地區的涉農企業、農業科技、農業教育的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一般指窮困農民向富裕農民轉變的過程,是從人的角度來界定的,既包括留居在鄉村的農民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又包括流動到城市的農民的市民化;農村現代化是落后農村向現代鄉村轉變的過程,是從空間角度來界定的,核心是鄉村獨特功能的現代化,主要包括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生態屏障與生態產品供給、鄉村優秀文化與農耕文明傳承創新,推動農村從“糧田”變“糧倉”、從“窮山”變“金山”、從“田園”變“樂園”。

“三化融合”的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既有系統性也有各自側重點。農業現代化側重于產業體系現代化、生產體系現代化、經營體系現代化,其目標是促進農業優質高效,建成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農民現代化側重于農民能力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其目標是促進農民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農村現代化側重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目標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科學認識并厘清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共同富裕之間的辯證關系十分重要。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三農”工作總抓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其總目標;農業農村現代化微觀層面目標是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宏觀層面目標是全面建成農業強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是農業強國的前提,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必然是農業強國、不必然是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強國、共同富裕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須跳出“農業農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要暢通,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要雙輪驅動,縣域富民產業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要同頻共振,城市農民工市民化與農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要同向發力。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可以用圖1(下頁)來表示。

(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1.“農富國強”目標的現代化

“農富”是指“農民農村共同富?!?,“農”不僅指“農民”還指“農村”,“富”既包括物質“富”足又包括精神“富”有;“國強”則是指“農業強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致力于全面建成農業強國新目標。從歷史階段來看,中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與時間安排同步伐相一致,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農業強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農業要完全實現由大到強的質變,最終全面建成現代化的農業強國。

2.大國小農、人多地少稟賦的現代化

“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與“人多地少”要素資源稟賦,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直面的現實起點。一是“大國小農”是中國農業經營的基本格局?!按髧贝笤谌丝谝幠?,中國既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有著十四億多的人口總量,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超大人口規模意味著農產品市場需求也是巨大的?!靶∞r”小在生產經營規模,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小農戶數量約占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27%,且經營土地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占家庭承包戶總數的比例從1996年的76.0%增至2016年的85.2%[2]。小農經營方式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2021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17 072萬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22.9%,而第一產業增加值僅占全國GDP的7.3%,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1.9%①。二是“人多地少”是中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約束。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從二調的1.52畝/人降至三調的1.36畝/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F實的國情農情和要素資源稟賦表明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最基礎的力量依然在小農。

3.四化同步、一體推進的現代化

“四化同步”是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同步的“并聯式”現代化。西方國家歷經200多年完成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依次發展,而中國要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實現后發趕超,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能模仿西方發達國家“串聯式”的現代化模式,而必須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疊加、良性互動、有機融合、協調并進、同步發展的“并聯式”發展?!耙惑w推進”是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同向”推進和“同步”推進?!巴颉蓖七M是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在目標方向上的一致性,二者共同著眼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局大局,共同服務于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同步”推進是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在內容布局上的系統性,涉及鄉村全面振興。

4.賡續中華農耕文明的現代化

中國擁有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是以農為本的文明古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制度、農學思想和農業文化,鑄就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之魂,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確保其根脈生生不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3]。截至目前,中國有19個傳統農業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占世界總數的25.67%,數量居世界第一;農業農村部分六批認定了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9個省份的151個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保護好傳統村落,就是守住鄉村文脈的“根”,傳統村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中國先后發布六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共有8 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賡續中華農耕文明,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優勢特色。

5.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嵌于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堅持村民自治組織制度,是中國鄉村治理的底層邏輯。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機融合的現代化,是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和智慧治理以實現鄉村善治的過程,構建了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組織力量和個體力量、正式力量和非正式力量、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的現代化,進而推動制度優勢和體系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現代化。

6.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華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主張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中國數千年來形成的生態智慧,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產生深刻影響。在中國式現代化縱深推進的今天,人類活動已經逼近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傷害最終會反傷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鄉村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綜合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鄉村振興中走彎路;與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截然不同,中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保護“綠水青山”,在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過程中實現“金山銀山”。

三、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現實國情農情和資源稟賦約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質變,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外部的不確定性、風險與挑戰加大,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安全性主動權議題更重要、難度更大

全球氣候變暖、國際地緣沖突等“黑天鵝”“灰犀?!笔录l發,世界糧食安全形勢面臨著惡化,中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擴大。一是國際市場進口依賴與國際糧價震蕩帶來的挑戰。2022年中國人均擁有的國產稻谷和小麥總量為494.69斤,口糧絕對安全得到保障[4]。但是,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5]。就食物總體需求而言,中國對國際市場依賴度依然較高,國內食物供給的缺口主要在口糧以外的其他食物。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2022年糧食進口量高達14 687.2萬噸,占國內糧食總產量的21.39%,其中大豆9 108.1萬噸、玉米2 062萬噸、高粱1 014萬噸。與此同時,國際糧食價格出現持續攀升的趨勢。2022年國際市場上小麥、玉米、大豆價格均較2021年有較大幅度上升,漲幅分別為28.62%、19.22%、13.00%。未來一個時期,如何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將成為掌握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安全性和主動權的關鍵因素。二是食物單一供給體系與食物需求多元化的有效匹配帶來的挑戰。中國居民食物消費觀念結構從傳統的8∶1∶1模式,即八成糧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向4∶3∶3模式升級[6]。而中國的食物獲取渠道主要集中在耕地和動植物,從草原、森林、海洋獲取的食物量在總供給中占比偏低,這種僅在“主糧”上做文章、穩守“米袋子”的單一供給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已滯后于現階段新消費理念[7],如何在充分保障14億人口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23萬噸肉的日均需求基礎上,全方位、多渠道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政府未來工作的重點[8]。

(二)現有體制下的要素市場化配置,農業農村“洼地效應”還難以釋放,城鄉要素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難度更大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推動城市工業化發展,中國將統購統銷、人民公社、戶籍制度作為農業剩余獲取的制度安排[9],由此確立的城鄉二元體制導致鄉村生產要素流動受阻。改革開放后,市場化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以及人口流動的放寬使得農戶對于資源利用的自主決策權力強化,城市的極化效應強于涓流效應,要素流動主要表現為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10]。而在城鄉二元結構仍較突出的背景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相較于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人才要素雙向流動不暢,農村土地閑置資源盤活難,資金長期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導致農村發展面臨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農村資金供求失衡等難題,資本要素下鄉尚待破題。要素市場化改革未能實現“要素洼地”的鄉村成為城市先進要素回流“高地”的預期目標,農業農村“洼地效應”未能充分釋放。如何在不平衡中促進城鄉要素資源的再平衡,成為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

(三)農業生產經營的質效還偏低,產業核心競爭力還不強

中國農業發展水平雖然在發展中國家或低收入國家中處于較高水平,但較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普遍存在著“三率低、一不高、一較弱”。一是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低。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0年中國土地生產率(按2015年不變價美元計算)為2 073.36美元/公頃,不到同期日本的1/4;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2022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按2015年不變價美元計算)為2.17萬美元,不到同期美國的1/5;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數據顯示,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72,與世界0.7~0.8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二是農業科技含量不高。一方面,種業科技不強,中國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只有45%,距離歐美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現代農業裝備發展還不充分。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油菜機播、機收率分別僅為38.83%、50.97%,馬鈴薯機播、機收率分別僅為29.77%、31.16%。三是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缺乏國際貿易比較優勢。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畝均用工成本分別比美國高出42.52元、10.53元、27.93元,土地成本分別比美國高出89.22元、161.94元、121.07元①;谷物、油料作物和畜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0.8[11]。

(四)資源與生態雙約束剛性更強,綠色低碳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迫在眉睫

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資源與生態的雙重約束。一是中國人均資源匱乏的國情尚未改變。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21年中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 098.5立方米/人,僅為世界人均占有率的1/4,臨近國際公認的1 700立方米/人的嚴重缺水警戒線,中國正在由輕度缺水型國家發展為中度缺水型國家。二是資源利用方式仍然粗放,化肥、農藥利用效率依舊偏低。2021年,中國化肥、農藥施用強度依然分別高達307.7公斤/公頃、7.3公斤/公頃①,仍超國際公認的化肥225公斤/公頃、農藥7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三是資源環境過度開發導致土地退化問題日益凸顯?!?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等,4等以下的中低等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8.76%。四是投入產出要素存在較大程度的冗余,給農業綠色轉型帶來較大阻力。2001—2020年,中國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累計增長了42.6%,但農業綠色技術效率年均下降了0.47%,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要素的冗余率超過了50%,農業碳排放量依舊徘徊在8 000萬噸左右[12]。

(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農民持續增收傳統動能減弱、新動能亟待培育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逐步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3],農民持續增收是彌合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但中國城鄉差距依然高企。從收入差距來看,2012—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1∶2.88降至1∶2.45,但絕對收入差距從15 738元升至29 150元。從收入結構來看,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作為中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兩大支柱,前者中的六成多來自農業經營收入。但是,受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糧食價格普遍下跌、大宗農產品提價空間有限、農業成本增加的影響,農民靠傳統種養業增加經營性收入的空間不大。與此同時,經濟增速明顯下降、落后產能過剩、企業轉型、農民工技能鎖定難以實現生計轉型等多重因素疊加,農民工進城務工機會減少,通過工資性收入實現穩定增收的壓力有所增加??傮w來看,種養業特別是糧食種植效益偏低,農民就業制約因素較多,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兩大傳統動能正在弱化,農民持續增收需要培育新動能[14]。

(六)鄉村建設缺乏系統規劃,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亟待引起重視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但在中國部分地區面臨鄉村建設缺乏科學系統規劃、農民文化生活缺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斷層等現實困境。一是鄉村建設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四類村莊”還未完全實現精細化、差異化發展。農戶住宅建設缺乏村級整體規劃指導,導致村莊陷入無序建設、攀比建設,甚至違規建設的困局。祠堂、戲臺、古院落等蘊含著濃厚鄉村文化的建筑物缺乏保護,由此造成鄉村原有風貌和自然生態的不可逆損害以及鄉村人文景觀地域特色的缺失。二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斷檔。從農民視角來看,當前農村的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較少,文藝活動更是匱乏,傳統文化市場日漸萎縮、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地方戲曲種類急劇減少。從村莊視角來看,承載農耕生活方式、生產技藝、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和村莊載體正快速消亡。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傳統節日、風俗、手藝、飲食等失去傳承的社會基礎,同時承載著文化共同記憶的自然村也從2000年的353.7萬個銳減至2021年的236.1萬個[15]。

四、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方略

黨的二十大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大局,作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新階段新征程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從六大方面著手。

(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動權,增強發展安全性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重點是提升國內能力、樹立大食物觀、管控國際風險,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一是鞏固和提升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水平?!安丶Z于地、藏糧于技”,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攻克“作物增糧、飼養省糧、水產擴糧、蔬果補糧、減損節糧”等關鍵技術;“藏糧于民”,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保障種糧農民收益,解決種糧內生動力;“藏糧于倉”,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建設東北三省的“東北糧倉”、山東的“齊魯糧倉”、河南的“中原糧倉”、四川的“天府糧倉”、內蒙古的“塞上糧倉”等,著力打造布局優化、空間安全的大國糧倉。二是堅持大食物觀引領,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渠道、成體系地拓寬食物來源,充分挖掘設施農業、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的食物供給潛力,扭轉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食物需求結構升級所導致的錯配,實現農業產需再平衡[9]。三是管控國際風險,增強糧食產業韌性。要高度警惕糧食政治化、武器化、金融化、能源化等帶來的全球危機問題,管控好重大公共事件、地緣政治沖突對中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沖擊,防范化解各類潛在風險和衍生風險。

(二)加快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既要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又要打破二元體制下“公共服務、人、地、錢”等城市偏好的外生性制度障礙,建立健全鄉村聚“人氣”、聚“財氣”的體制機制。一是加快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體化。要立足基本公共產品普惠特征,將供給重點放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教育等方面,縮減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差距。二是加快破除城鄉之間“人”的合理流動的制度藩籬。既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確保在城市落得下、穩得住、過得好,又要加快暢通城市人口向鄉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有序引導農民工返鄉、能人回鄉、大學畢業生到鄉、企業家入鄉,確保引得來、待得住、用得好。三要加快破除城鄉之間“錢”的合理流動的制度藩籬。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資本下鄉要注重帶動小農而不是排擠小農,守住經營農業、農民受益的基本要求,促進以資帶農、農資互促的城鄉資金融合新格局。

(三)增強農業科技與改革的雙輪驅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競爭力

農業科技和農村改革決定著一個國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16]。一是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卡脖子”技術等領域,提高農業生產率,提升農業核心技術掌控力;發揮制度優勢,避免低水平重復、成果空轉現象,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面向實踐需求,推廣科技小院、科創農莊、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等模式,打通科技資源下鄉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二是深化農村改革賦能現代化,破除制約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法寶,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主線,統籌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提前謀劃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準備工作,健全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做好確權、推進賦權、實現活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四)構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的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

在資源與生態雙剛性約束下,要加快構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的農業生產體系,促進經濟再生產與生態再生產相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態產品生產相融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農業生產方式。一是創新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總量、減強度的雙減增效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開展化肥減量化行動,提高有機肥資源還田量、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化肥利用率;提升科學安全用藥技術水平,深化農藥減量化行動,著力降低化學農藥使用強度,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創新病蟲害統防統治方法。二是提升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強農業灌溉水渠配套、灌溉制度改革、節水灌溉和高效水肥利用技術推廣、旱作農業模式應用,積極倡導集約式耕地利用模式和適度規?;茖W種養模式,不斷緩解耕地資源供求矛盾、人地矛盾問題。

(五)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多措并舉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仍是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一是“跳出”鄉村促增收,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帶動能力強、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縣域富民產業。引導縣域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發展更具比較優勢、更具帶動輻射力、更能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的富民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發展新格局;引導縣域產業向縣城特別是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增強縣域產業發展節點功能;完善縣域產業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共富。二是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和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充分釋放農業和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堅持以生態農業為基、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農耕文化為魂,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促進旅游觀光、農耕體驗、民宿康養、研學科普、農副產品直播帶貨等鄉村新業態的健康發展。

(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讓農民能就地享受現代生活。一是推進“鄉村宜居化”建設。要尊重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類型科學規劃布局,避免陷入“有村無民”浪費陷阱,聚力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二是推進“鄉村宜業化”建設。以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為導向,依托現有特色產業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打造鄉村特色品牌,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勞動力需求。三是推進“鄉村和美化”建設。鄉村建設既要重硬件,更要重軟件,“和”是魂、“美”是形,要構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中國式善治鄉村;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同賡續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加快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參考文獻

[1]杜志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辨析、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10.

[2]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8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4]陳錫文.食物保障安全是現代化強國的根本[J].農村金融研究,2023(4):3-8.

[5]羅重譜.全球糧食安全形勢與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保障策略[J].經濟縱橫,2021(11):97-102.

[6]黃宗智.中國的非正規經濟[J].文化縱橫,2021(4):64-74.

[7]藍紅星,李芬妮.基于大食物觀的“藏糧于地”戰略:內涵辨析與實踐展望[J].中州學刊,2022(12):49-56.

[8]朱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6):11-14.

[9]張露,羅必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打開城門到開放村莊[J].南方經濟,2021(5):1-13.

[10]魏后凱,葉興慶,杜志雄,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權威專家深度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34.

[11]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12]李翠霞,許佳彬.中國農業綠色轉型的理論闡釋與實踐路徑[J].中州學刊,2022(9):40-48.

[13]張海霞,楊浩,莊天慧.共同富裕進程中的農村相對貧困治理[J].改革,2022(10):78-90.

[14]萬寶瑞.實現“雙目標”是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J].農業經濟問題,2018(1):4-7.

[1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16]高鳴,種聰.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現實基礎與戰略構想[J].改革,2023(1):118-127.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Generative Logic,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LAN Hong-xing WANG Ting-yu SHI Di-bin

Abstract: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s essential for accelerating China's transformation into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it is an endogenous requirement to promote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s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t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it is a Chinese approach that contributes to solving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sues to the world. Currently, the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ecurity initiatives, greater difficulty in rebalancing the imbala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and resources, more rigid constraints on resources and ecology, and greater pressure on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continuously, etc. To deepen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We should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of food security in all aspects, seize the initiative to enhance security, accelerate the smooth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and push forward all-round rural vitalization, enhance the two-wheel driv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form to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build an ecologically prioritized, energy-saving and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production methods, develop county industries to enrich the people 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build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where people want to live and work, and equip the countryside with modern living condi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common prosperity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