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環境對陜西民俗的影響分析

2023-08-12 18:05張豐饒
南北橋 2023年14期
關鍵詞:影響分析陜西

張豐饒

[摘 要]本文主要對陜西民俗進行分析,了解自然環境對陜西民俗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以及自然地理對陜西民俗所產生的作用。傳統民俗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的統一體,如陜西著名的窯洞以及多種民居形式,都涵蓋著充分的人文意識以及物質基礎。但其自然地理環境對陜西民俗的影響力要結合空間以及客觀條件進行分析,從民風、飲食、服飾、民居等多方面入手,實現多方面、綜合性判斷。

[關鍵詞]自然地理環境;陜西;民俗研究;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K89文獻標志碼:A

陜西民俗起源于社會群體,能夠滿足社會群體的某種需求,在時代中不斷演變而成。陜西民俗豐富多彩,能夠不斷自我提升。我國學術界將民俗定義為某一個地方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的集成。因此,陜西民俗要明確在未來傳承過程中其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的影響力。我國以往的學術屆單純注重“民俗以何種形式傳播”,如結合互聯網發展形勢以及開展新型宣傳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所產生的影響,使研究方向過于籠統。本文旨在從更全面的角度出發,探析陜西民俗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直接關聯,為后續陜西民俗的發展與保護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

1 陜西民俗文化分析

陜西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省會是西安市;東臨山西、河南,西連甘肅,南接四川、重慶,北瀕內蒙古;總面積約為20.6萬平方公里。陜西地形地貌豐富多樣,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陜北黃土高原、中部關中平原以及陜南秦巴山地。三個區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同省內的密接來往使陜西民俗更具豐富、獨特、交織、多元的特點。例如,方言、秦腔、剪紙、泥塑、腰鼓、民歌、皮影、社火、面花、刺繡都是陜西當地的特有民俗。

方言是陜西在發展過程中受歷史、政治等綜合因素影響所形成的獨特語言種類。陜西方言大致分為關中話、陜北話、陜南話三種,每種方言的語調均不相同。關中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適合農業發展,這為古代王朝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應。同時,關中位于我國地理中心,便于控制全國各地,有利于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統一。關中南北有山脈環繞,如秦嶺具有良好的地形防御優勢,有利于保護城市安全,避免外來侵略。所以我國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這使得關中話曾是漢、唐等朝代的官方語言,由此可見陜西方言的影響力。由于開闊的地理環境以及長期統一的行政單位,陜北話語調與關中話相互影響,語調相似。陜南由于山地地形,與關中溝通不便,安康、漢中及商洛的部分地區受南方語系影響較大。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截至目前,秦腔依然活躍于戲曲界。秦腔幾經演變,成熟于明代,被稱之為“亂彈”,以寶雞西府秦腔最為著名。

剪紙則是陜西逢年過節、婚嫁喜慶所衍生的特有文化。剪紙可以將各種顏色的紙張勾勒好線條,隨后對著進行剪刻,是精美的民間手工藝術。剪紙精美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婚嫁以及迎神、趕廟會等活動的繁華度。剪紙的題材包含但不限于“百鳥朝鳳”“老鼠嫁女”“二龍戲珠”等。

泥塑是陜西民俗廣為流傳的一種民俗工藝,其使用特制的黏泥土制成。在陜西當地被稱之為“泥玩兒”,發祥于寶雞市鳳翔縣。迄今為止,陜西泥塑已有170多個品種,種類涵蓋較多。不僅包含人像泥塑,也包含動物泥塑,如兔子、獅子等。

腰鼓是陜北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影響力較大。在當地重大節日演出、廟會中,腰鼓的出現概率極高。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陜西民歌種類豐富多樣,有地域特征以及藝術特點,分為陜北民歌、陜南民歌以及關中民歌,包含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等。其中,陜北民歌信天游特色鮮明,流傳度最廣?!独稍趯﹂T唱山歌》《南山竹子》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皮影戲起源于漢代,鼎盛于唐代。陜西皮影戲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皮影戲搭配對應唱腔,其種類高達數十種。皮影戲的題材包含但不限于“古城會”“哪吒鬧?!薄坝挝骱钡?。

社火是陜西民間特有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社火包含高蹺、竹馬、舞獅、舞龍等,是陜西民俗文化的精髓。寶雞被稱為“中國社火之鄉”,足以見得發展功力以及影響力。

面花屬于可食用性面塑技術,面花的種類、特點隨著婚喪嫁娶的不同而改變,起源于漢族民間祭祀活動。在唐代、宋代,面花工藝到達頂峰。面花工藝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精美無比[1]。

刺繡起源于陜西農村,刺繡的內容涵蓋較多,如花紋、動物、植物、人物等。這些刺繡風格淳樸且色彩艷麗,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陜西民間刺繡的歷史記錄可追溯至周秦時期,在詩經中就已有對陜西刺繡的記載。陜西刺繡隨時代流傳,到如今依然經久不衰。陜西民間刺繡主要運用在襪底、箱包、荷包等物品上,這些繡品成為當地的旅游紀念品,受到消費者的強烈喜愛[2]。

2 陜西民俗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所產生的適應性變化

2.1 民風適應性變化

陜西民俗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其自身已產生適應性變化。通過文獻收集分析,主要了解到陜北民風呈現豪放、粗獷的特征。陜西人喜愛的民間曲藝曲風自由奔放,有明顯的粗獷氣勢。

陜西人飲食以小麥、土豆為主。關中平原因其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眾多的自然地理環境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氣候宜居,糧食產量豐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陜西人相對于物質需求更傾向于“滿足基礎”。因此,陜西人也不喜鋪張浪費,當地有著節儉的良好習俗。

2.2 服飾適應性變化

陜西人服飾顏色傾向于白色,白羊皮襖、白羊肚子手巾是其顯著的著衣特征。白羊肚子手巾是將白色的手帕將頭發圍一圈,隨后打結[3]。

2.3 飲食適應性變化

陜西人的飲食風格為“少事烹飪”。例如,陜西人最明顯的飲食特征便是“大雜燴”。將肉、菜、粉條、豆腐等對應的原材料通過蒸、煮、炒等方式進行融合,做成大雜菜,吃起來美味便捷且營養豐富。陜北人常見的主食為洋芋(即土豆)和小米,洋芋有較多吃法,如將洋芋做成絲或拌面蒸食、與其他蔬菜炒食,還可單獨蒸熟食用;小米則是用來燜蒸米飯以及其他糧食混合,搭配做成“二米飯”。陜西人的主食近年來受其他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也吸收了新型的食材,如受東北地區影響,陜西人喜食酸菜。每年冬季,陜西當地家家戶戶都會腌制酸菜,一來能夠應對陜西當地自然環境冬季蔬菜較少的問題,二來能夠利用酸菜的獨特風味以及營養物質滿足冬日蔬菜攝取

需求[4]。

2.4 居所適應性變化

陜西民居受環境影響,其出現的適應性變化為半山而居。以往陜西人在考慮住房選址時,均選擇于半山腰。因此,陜西當地半山腰零亂分散部分村落。村落在延續過程中,受當地水資源影響,村莊規模較小,住戶分散。受其自然地理環境影響,陜西民居以窯洞為主。陜西窯洞修建依山靠崖,與周圍環境能夠融為一體。典型的窯洞長約7米、寬約3.3米、高約3.3米。窯洞內部使用石板砌成空心土炕,土炕為了節約能源還與鍋灶相連,在做飯的同時能夠通過特制的火道將熱量輸送至土炕內,不僅能保障土炕取暖所需,還可節約能源。多余的煙順窯頂煙囪排放,窯洞建造科學,內部構造合理。窯洞種類較多,按照陜西當地的特征以及建筑方式不同,窯洞的數量、種類各具特色,極具研究價值[5]。

3 基于自然地理環境對陜西民俗的影響分析

3.1 民風影響分析

陜北地區位于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要隔溝谷,距離較遠?;谶@種特殊的交流形式,我國學者曾進行研究,得知陜北以往經濟以放牧為主,而牧區間隔較遠,因此陜北人之間的交流相隔溝谷,需要“喊”。長期生活在此種地理環境中,陜北人的講話方式便會產生根源性變化,形成說話聲音洪亮、豪放直爽的性格。此外,陜北當地氣候較為干燥。據史料記載,陜北以往水土流失嚴重,且呈現幾年干旱。在這種嚴苛的自然環境下,陜北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勞的淳樸作風,且對于多余食物,陜北人民更傾向于曬干保存或將其制成咸菜等利于保存的種類,以便在食物匱乏時食用。

3.2 服飾影響分析

陜西當地地理環境對陜西人服飾的影響也較為深遠。陜西服飾以白為主,如白羊皮襖、白頭巾,這種習俗與當地的農業生產以及特殊的氣候有關。陜西地區經濟主要支柱為放牧,白山羊是當地的畜牧品種。白山羊不僅為陜西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經濟效益以及食物來源,白山羊的羊皮也成了當地服飾的特征之一。陜西地區冬季極為寒冷,白羊皮保暖效果極佳。利用白羊皮作為原料制成的羊皮大襖能夠使當地居民在放牧過程中不畏嚴寒。陜西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大,因此長期生活在此種自然環境中,陜西人民的頭部較容易受寒。受此影響最為嚴重的人群為老人以及婦女,尤其是產后婦女。通過在頭部包裹頭巾,能夠為頭部提供必要的保暖。在白天勞作時,還可抵擋陽光對頭部的灼曬。頭巾還可用于擦汗,減緩酷熱,提升勞作時的舒適度。陜西地區風沙較大,頭巾還可以阻擋灰塵,保障頭部的干凈、衛生[6]。

3.3 飲食影響分析

地理環境對陜西人民的飲食影響較為深遠,在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陜南地區,人們的飲食風格會傾向于“精細化”,如雞蛋皮子炒臘肉、紫陽蒸盆子等。菜系品種豐富,且做法較為復雜。而陜北當地氣候干旱,對應物產較少,飲食風格以“燉土豆雜燴”為主。在獲得足夠的菜或肉時,如何烹制以最快解決飲食需求,成為陜北人民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在此種背景下,土豆以制作快速、美味、營養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黃土土質疏松,適合土豆生長,且土豆抗旱能力較強,即便陜北當地降雨量較少或干旱,土豆產量依然穩定。土豆以往的烹飪方法過于單調,很容易降低當地人民的飲食積極性。通過雜燴烹飪方法,土豆吸收其他蔬菜或肉汁的風味,成為陜北人最喜愛的主食之一。

3.4 住所影響分析

陜西地理環境多樣,住房特點受多種因素影響。關中平原建筑風格簡單,以平房為主,追求通風實用。陜南地區多為山地建筑,注重防護排水。陜北地理環境使當地居民以“穴居”為主。黃土地壤植被稀缺,缺乏高大喬木。因此,當地的房屋缺乏必要的木材。百姓為了保障住房的舒適性以及堅固度,被迫尋找其他材料。陜北居民與黃土接觸,發現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實,且土壤透水性較差,使用黃土進行挖掘居住,具備“冬暖夏涼”的優勢。因此,穴居通過演變發展成了窯洞。窯洞與其他居住形式相比無需任何木材,只使用土源即可建設完畢,成為獨具特色的居住形式,且兼具環保性、可循環性[7]。窯洞遠離市區,人們可根據自身的放牧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窯洞,還可在窯洞附近種植蔬果,滿足陜北居民自身生活和精神需求,且建造簡單、便捷,是陜北當地理想的居住場景。

4 結語

陜西獨具人文特性,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點關注。在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作用下,陜西的特殊民俗文化也被其他地區借鑒吸收。本文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了分析,了解到陜西的文化遺產包含方言、秦腔、剪紙、泥塑、腰鼓、民歌、皮影、社火、面花、刺繡。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所產生的適應性變化,主要包含民風適應性變化、服飾適應性變化、飲食適應性變化以及居所適應性變化。而自然環境對陜西民俗的影響則包含民風影響、服飾影響、飲食影響以及住所影響。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民俗,而民俗又受地理環境限制,使得即便同一民族,因居住環境不同民俗亦有明顯差異,成為我國民俗民風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帆,趙綱. 新媒體視閾下陜西民俗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3,25(1):51-56.

[2]余蓉茜,余歲興. 陜西傳統民俗文化傳播SIVA的創新路徑分析[J]. 今傳媒,2023(2):110-113.

[3]楊甲慧. 文化視域下陜西省全民健身發展歷程、現狀及對策[J]. 當代體育科技,2023,13(7):138-141.

[4]徐紅蕾,王林煥. 關中社火臉譜藝術的數字化設計與傳播[J]. 絲網印刷,2023(2):90-92.

[5]暢祎揚. 地域文化在西安地鐵站域的傳播效果[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3,26(1):后插25-后插26.

[6]鄭曉軍. 地方立法助力鳳香型白酒高質量發展——《寶雞市鳳香型白酒歷史文化和產區環境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紀實[J]. 法治與社會,2023(2):28-29.

[7]王東. 深化農文旅融合開拓鄉村共富之路[J]. 農村工作通訊,2023(8):48-49.

猜你喜歡
影響分析陜西
A different kind of pet
陜西自貿區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調陜西“十四五”
走近你,我的陜西
砥礪奮進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趕超越在陜西
內部控制環境要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
尿激酶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分析
烏蘭察布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硫污染產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