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人吳敬梓

2023-08-15 17:54顧琢成
古典文學知識 2023年7期
關鍵詞:南京城吳敬梓秦淮河

顧琢成

一說起吳敬梓,總會想起《儒林外史》,想起范進、嚴監生、馬二先生的可笑情狀,想起杜少卿在秦淮河房中的怡然快意。但吳敬梓本人是什么樣子?他也住在秦淮河畔嗎?他真的對功名富貴毫無興趣,只想過隱士生活嗎?面對這些疑惑,單靠閱讀《儒林外史》很難尋得答案。幸好,收錄吳敬梓四十歲前所作詩文詞的《文木山房集》在20世紀初重見天日。相較公共屬性更強的詩和文,文人往往選擇更私人的詞抒發真情實感。朱彝尊說:“蓋有詩所難言者,委曲倚之于聲,其辭愈微,而其旨愈遠?!保ā蛾惥曉啤醇t鹽詞〉序》)從“詞人吳敬梓”的視角觀照吳敬梓和《儒林外史》,或許是進入他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吳敬梓對南京城的厚愛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傾注了對南京城的熱愛,尤以“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句為人津津樂道。南京城里最著名的風景當數秦淮河,兩岸歌樓林立,無數文人墨客傾倒于此,是最能承載六朝煙水盛名之所在。小說中杜少卿將天長家產賣盡,移居南京。好友遲衡山提醒:“先生何不竟尋幾間河房???”杜少卿聽了大喜,一番尋覓之后,便以高達八兩銀子的月租擇定了秦淮河東水關的一處河房,甚至盤算“先租了住著,再買他的”。

吳敬梓也住在秦淮河畔嗎?在《文木山房集》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卷一《移家賦》中“爰買數椽而居,遂有終焉之志”等句,明白地告訴我們他確實在此安了家。在現存的47首詞中,“秦淮”一詞先后出現七次,足見詞人對斯河斯城的特殊感情。喬遷之后,吳敬梓一直以居于秦淮河畔而自豪。雍正十一年(1733)春,吳敬梓為友人朱草衣的《白門偕隱圖》作《洞仙歌》,結句說“我亦有、閑庭兩三間,在篴步青溪,板橋西畔”。青溪、板橋,都在秦淮河邊。這本是一首題畫詞,與自身關涉不多??蓞蔷磋鲄s迫不及待地夸耀自己的“閑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作于同一年的《沁園春·送別李嘯村》結句說“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楊柳千條”,同樣急切地告訴友人自己所居在秦淮河畔,將自己與之融為一體。

一旦暫離南京,十里秦淮又成了詞人最牽掛之所在。乾隆元年(1736),吳敬梓赴安慶應舉。時近端午,他在池州偶遇幾位老友,作《虞美人》。開篇回憶“幾年同作金陵客,古渡尋桃葉”,承載友情的桃葉渡也在秦淮河畔。結尾說“端陽節近旅愁牽,孤負秦淮簫鼓、擁燈船”,在吳敬梓這個“新南京人”心里,端午佳節最不該辜負的便是河畔笙歌與河中畫舫,足見他心中秦淮河的特殊地位。

吳敬梓究竟為何如此鐘愛南京城與秦淮河?答案在詞里一一可尋。同多數人一樣,他首先被秦淮河的歌舞風韻深深吸引。作于遷居時的《買陂塘》開篇就說:“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游冶。紼纚維處聞簫管,多在柳堤月榭?!蹦暇┏墙o少年吳敬梓留下印象最深的正是秦淮河邊“朝復夜”熱鬧喧嘩的畫舫笙簫、樓館歌舞,這與普通人并無二致。

南京城吸引著吳敬梓的還有俯拾皆是的江山勝跡。文人通常以詩紀游,吳敬梓卻常將名勝古跡寫進詞里,其目的正是以詞抒情、以詞壯志?!督鹂|曲·盛夏題霍公山房》作于清涼山,霍公是吳敬梓嗣父吳霖起的方外友人。故地重游前,他剛結束為父守孝的喪期。面對名剎清涼寺中“青鴛白馬,又生荊棘”的舊景,聆聽霍公“談先君子往事”,不免生發出“揮淚我來尋舊址,悵遠公、頭白今成雪”的感慨。古剎荒涼、至親離世、長輩蒼老,其中況味已非一般紀游詩所能言,更填小詞以抒情。

歌舞喧豗的表象下、江山勝跡的興廢中,隱含著歷史興衰的根本邏輯,吳敬梓對此早有認識。在《買陂塘》詞中,吳敬梓清醒地指出人世間“只有繁華易委”。即便是十里秦淮,終有曲終人散的一天。自己將要長久生活的地方,曾經無數次“有幾許興亡,轉眼成虛壘”。他選擇定居于此,更深層的原因正是南京城、秦淮河背后的歷史感。詞中的石頭城、三山二水、閱武堂,無不是曾為無數文人吟詠的江山勝跡,而如今存者“有幾許”?認清了興衰之理,他決意同飲酒談玄的六朝文人為友,即使生活困窘,也要堅守隱士之道。

《儒林外史》結尾的《沁園春》詞,更是吳敬梓對南京之愛的完美寫照: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后,幾番嘯傲;杏花村里,幾度徜徉。鳳止高梧,蟲吟小榭,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 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還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后,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詞人高呼“我愛秦淮”,這種愛早已超越“紼纚維處聞簫管”的喧囂,也不拘于“梅根冶”“杏花村”的雅致,而是洞察了這片土地背后“百年易過”“千秋事大”的歷史邏輯。這既是他遷居南京、定居秦淮河畔的原因,也是舉畢生之力創作《儒林外史》的動力。無論在小說還是詞里,吳敬梓筆下的南京既充滿詩情畫意,更飽含歷史滄桑。自詞而觀小說,三百年后的讀者或許更能體悟吳敬梓對南京的厚愛。

吳敬梓對功名的矛盾態度

圍繞吳敬梓的另一大疑問,是他對科舉功名的態度?!度辶滞馐贰烽_篇《蝶戀花》詞直言“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定下了否定的總基調。小說中的科舉迷、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們,無不揭示著八股取士的僵化腐朽??墒?,作為中下層讀書人的吳敬梓,真的對科舉功名有那么決絕的態度嗎?在詞里,似乎出現了另一種聲音。

對游子來說,歲末年關正是思鄉心最切的時候。在吳敬梓筆下,山野間的故鄉常常代表功名,而文化昌盛的南京卻意味著隱逸。于是,與思鄉一起涌上心頭的,便是對功名的隱約渴求。雍正十二年(1734)的一個冬夜,吳敬梓填了《滿江紅》詞,下闋說:“豈合在,他鄉???豈合被,虛名誤?盼故山榛莽,先人丘墓。已負耦耕鄰父約,漫思彈鋏侯門遇。再休言、得意薦相如,凌云賦?!边B續兩個反問,對自己當年離開家鄉、寓居南京的選擇深深懷疑,甚至自斥博取虛名。比思念故鄉更惱人的是伯樂難求,功業無成。然而,如果想被賞識,又不免要走上自己極為厭惡的科舉與干謁之路。矛盾的心情長期困擾著吳敬梓,有時求取功名的急迫甚至勝過了安貧樂道的畢生追求。

還是這個冬天,吳敬梓作《瑣窗寒·憶山居》,懷念故鄉閑居生活。詞中說“枉眷戀秦淮,水亭月榭。撇卻家山,紫翠丹青如畫?!瓗锥鄷r、北叟南鄰,定盼余歸也”。他又一次為自己拋家舍業、遷居南京的決定感到后悔。似乎故鄉不僅有優美的風景,還有盼望他早歸的鄉人??扇绻Y合其他詞作和《儒林外史》來看,這些美好只是一個游子的幻想。

與這些詞中對家鄉的眷戀迥異,吳敬梓當年遠走南京的最大原因恰是故鄉已無法容身。就在四年前的除夕夜,吳敬梓在客舍中作《減字木蘭花》八首,其三的上闋說:“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馬輕裘笑我貧?!庇捎诟赣H過世、族人失和,吳敬梓對故鄉徹底心灰意冷,賣掉田產,計劃遠走他鄉。本就與他不和的鄉人抓住這一“離經叛道”之舉污蔑攻訐。在他們的添油加醋下,吳敬梓成了徹底的反面典型。

鄉人這種愚昧鄙俗的情態,在《儒林外史》中也時有出現。第三十四回借高老先生之口,展現了鄉人對杜少卿的態度。在遲衡山等友人極力夸贊杜少卿時,高老先生卻說:“這少卿是他杜家的第一個敗類……不到十年內,把六七萬銀子弄的精光。天長縣站不住,搬到南京城里……學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們讀書,就以他為戒。每人讀書的桌子上寫一紙條貼著,上面寫道‘不可學天長杜儀?!?/p>

小說借鄉里腐儒之口,生動演繹了“鄉里傳為子弟戒”的情態。在家鄉讀書人眼里,“莫做杜少卿”竟和兩百年后魯迅書桌上刻的“早”字地位相當,成了必須每天溫習的為人為學之本。在故鄉時被如此鄙薄,無論是“耦耕鄰父約”,還是“定盼余歸”的“北叟南鄰”,都只能是吳敬梓一廂情愿的幻想了。

雍正十二年除夕夜,吳敬梓寫下《乳燕飛·甲寅除夕》,自愧之情達到極點,讀者恐怕很難想象這首詞與《儒林外史》同出一手:

令節窮愁里。念先人、生兒不孝,他鄉留滯。風雪打窗寒徹骨,冰結秦淮之水。自昨歲、移居住此。三十諸生成底用,賺虛名、浪說攻經史。捧卮酒,淚痕滓。 家聲科第從來美。嘆顛狂、齊竽難合,胡琴空碎。數畝田園生計好,又把膏腴輕棄。應愧煞、谷貽孫子。倘博將來椎牛祭,總難酬罔極恩深矣。也略解,此時恥。

“家聲科第從來美”絕非自吹自擂。全椒吳氏有著“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屬全椒吳”(王又曾《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集〉后》)的美譽。吳敬梓曾祖輩四人進士,祖父輩兩人進士,多人中舉。四代人中,任學政、教授者不可勝數,科名遠揚??傻搅藚蔷磋鬟@一代,家族輝煌早已不復,他也自愧“三十諸生成底用”,以始終是個窮酸秀才為恥。從這些詞看來,吳敬梓似乎想放棄隱居,轉而潛心科舉,重振家風。

吳敬梓對舉業的心動并不只停留在文字上。兩年后,真正的機會來了。乾隆元年(1736)開博學鴻詞科,命各地訪求遺賢,擇優推薦至京廷試?!度辶滞馐贰防镆矊懙搅诉@段故事,但吳敬梓巧妙地給自己“洗白”了:面對征辟,杜少卿親赴安慶面見巡撫,當面堅辭,表明自己無意就征?;氐侥暇┖?,知縣又奉命催他動身赴京,他卻喬裝暴病,唬得父母官不知如何是好,讓巡撫被迫放棄了舉薦。知縣走后,杜少卿大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這一場結局,將來鄉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罷!”這次拒絕征辟,算是杜少卿與科舉的徹底決裂。

然而,現實里的吳敬梓對這次機會頗為上心。在南京通過學院試后,他滿心歡喜地乘船赴安慶參加安徽巡撫主持的撫院試。旅途中,他接連寫作《小重山》《惜黃花》《慶清朝》等十幾首詞,寫景紀事,筆調輕暢,毫無勉強之意。第二年的《高陽臺》詞中,他也大方承認自己“為踏槐黃,誤了鷗盟”,看不出任何以應舉為恥之意。

“可惜”的是,輕松通過撫院試的吳敬梓,卻在地方試最后一關—兩江總督主持的督院試中因病退場,失去了赴京廷試的機會。經此一役,放棄了隱士身份出山應舉卻一無所得,吳敬梓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好在,他終于放下了光宗耀祖的執念,步入了“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還費商量”的人生新境界。一場病,可能使清朝少了一位進士,卻使中國多了一部《儒林外史》,這是吳敬梓的幸運,也是中國文化的幸運。

讀者朋友或許要問,小說家和詞人,哪個才是吳敬梓的“本來面目”?或許,兩者都是真實的他。小說呈現了他對文人世界的全面反思,詞中則既有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也有對前途的偶爾迷茫。如果說,我們能從《儒林外史》里看見吳敬梓的“大我”光芒,從他的詞里窺見的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小我”的螢光。這也正是品讀詞人吳敬梓的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南京城吳敬梓秦淮河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南京城市中心區生態需水量探析
夜航
吳敬梓是個敗家子?
南京內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與再利用
單寶塔詩
秦淮河水冷,戰事幾回傷
南京城與秦淮河
從南京城墻磚的銘記談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