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智能技術賦能下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研究

2023-08-16 14:36趙幸輝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交互設計

摘 要:從對相關概念的界定出發,對不同公共空間的時代設計內涵展開研究,探討數字智能技術引導空間交互的新趨勢,充分強調數字智能技術賦能下公共空間設計對于互動學習的重要補充作用。同時,明確交互設計在未來公共空間中的發展趨勢,重點分析數字智能技術在營造公共空間沉浸感體驗方面的優勢和所需的具體方法,從而為公共空間的提升和改造提供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關鍵詞:數字智能技術;交互設計;公共空間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數字智能技術應用下紅色展陳空間的設計研究”(2022SJYB1373)、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教師企業實踐鍛煉項目、江蘇精品社科課題“老城區口袋公園的空間活力營造研究”(22SYC-003)、校青年骨干項目 (CFRC2019001)階段性成果。

社會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文明的傳承和技術的創新?!笆奈濉币巹澮筇嵘参幕账?,而公共空間作為一種文化展現載體,具有不同尋常的價值?,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公共空間展示手法的智能化運用,以此帶來新時代下互動體驗多元的公共空間創新設計。對于數字智能技術的研究,可為空間的設計手法創新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結合當下數字智能技術的具體應用,研究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如何與時俱進具有重要價值。

一、概念界定

(一)交互

《后漢書·左雄傳》里有:“自是選代交互,令長月易,迎新送舊,勞擾無已?!逼渲?,“交互”表交替、更替。交互若是在計算機應用的語境中,則指參與活動的對象可以相互交流,實現雙方互動。交互的過程往往涉及信息的接收、傳播,從而使信息與參與者、計算機等之間產生行為上的影響??臻g的交互,則主要通過設計手段,以恰當的技術,結合舒適的設計造型,有效適應新時代下受眾的多重需求。

(二)交互設計

交互設計是定義、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領域,是一種由計算機和電子技術創造的新的設計類型,它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和結構,使之互相配合,共同達成某種目標。Jon Kolko在《交互設計沉思錄》一書中稱,交互設計“是指在人與產品、服務與系統之間創建的一系列對話”。早期,該設計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用戶界面、軟件等方面,后逐漸應用于展陳設計中,主要通過輸出硬件,如體感器、揚聲器、機械音響裝置、力反饋裝置等,形成多樣的感官輸入,實現人、機器、空間的交互,增強用戶對環境的感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不同的是,現代交互設計是基于用戶復雜的體驗感,利用數字化組件呈現空間的多元效果,歸納和反思設計效果呈現的價值,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取得美學與科技之間的平衡,體現設計在數字智能時代實用性的一面。

(三)公共空間

大體來說,公共空間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共同使用的室外及室內空間。其中,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等,室內部分包括政府機關、學校、圖書館、商業場所、辦公空間、餐飲娛樂場所、酒店民宿等。本文所說的公共空間主要指以商業場所為限定條件,任何人均可進入的商業空間公共區域。

二、數字智能技術賦能下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

具體內容

(一)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技術特征

交互技術屬于數字智能技術的一種,結合藝術表現之后可形成新的藝術形式。公共空間交互設計基本包含藝術與數字兩個范疇。技術是推動時代發展的主要力量,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促使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熟悉的世界,從而產生革新世界的想法,同時又因技術的革新,充滿藝術性的新理念得以實現。在數字時代,交互設計的應用對傳統藝術具有技術性改革的可能,也使得技術越來越藝術化,藝術越來越科技化,作為手段和工具的數字智能技術進化為數字藝術,更新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為人們帶來極具時代特色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具有藝術性、技術性、互動性和虛擬性四個特點。其中,技術性是藝術創作在當下主要的創新突破口。早先,交互設計注重產品與人關系的優化,注重滿足用戶的使用期望,關注用戶的體驗,后來這一理念延擴到空間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人與空間中各種設備的互動之中。創作者在技術及平臺的支持下,可以有更大膽的藝術表現形式,交互設計可使受眾從靜態、近距離的觀看模式發展成實時互動、直接參與,確實能讓受眾和設計者就藝術表現理念達成共識性認知。

要想開展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首先需要了解技術生成的方式(圖1)。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需要對數字智能技術進行精心篩選和合理運用,結合空間互動類型,明確交互設計中的主要要素,主要是使用者、媒介和其他涉及要素。交互設計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其技術部分主要體現在媒介上。交互設計可以將圖形、圖像等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表達,其中,首先進行數據轉換,形成數據表格,而后利用可視化結構進行視圖轉換并應用于用戶界面,最終形成用戶可視并理解的圖形圖像。

(二)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表達方式

公共空間設計主要是利用設計思維向受眾展示特定形態的物體或者事件,具有非常明確的邊界意識。數字智能技術的應用,在展示效果上易于“模糊展品與受眾及各種既定事物之間的邊界”,可使身在其中的受眾自由地感受和理解。同時,空間由傳統的物理性轉向多維性和虛擬性,信息傳達的方式和內容表現效果也更加多元。模糊邊界的表達方式有利于設計者研究和分析受眾的需求,并通過不同形式的表達來掌握和引導受眾的審美。

例如:一般來說,公共空間包括頂、地、墻組成的六大界面,其中,地面與人有非常緊密的關系,人與空間最直接接觸的是地面。因此,可將數字智能技術應用于公共空間中的地面,發揮地面獨有的界面優勢,同時借助紅外感應系統、互動采集系統、雷達交互系統、投影設備、遠程控制技術等,使地面可以隨著受眾的腳步產生相應的虛幻互動場景。其內容豐富多樣,可確保受眾通過身體動作與圖像進行互動,互動的效果可根據地面的面積及形狀進行定制,易于搭建和表現。

(三)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影響行為

從公共空間設計的核心關注點來看,傳統公共空間設計以物為主,而交互性的公共空間轉變為以人為主。斯科特·貝德伯里(Scott Bedbury)在其著作《新品牌世界》(A New Brand World)一書中提到,相關性、簡單性、人性,而非科技,能使品牌與眾不同。由此觀點可以看出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人,設計效果則是通過數字智能技術完成和實現藝術表現的最終形式。

公共空間交互設計可在空間中展示數字智能技術的科技美、時空交換的無界感、多維傳播的技藝融合,同時公共空間的功能也由單一發展到更加開放和多元。當下,借助全息互動投影、多點觸摸互動墻面、5D動感等技術,可實現人與機器、界面的對話,實現信息交換及演示,使得公共空間設計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技術的助力也賦予了公共空間更多的體驗價值,設計師可借助技術落實想象力豐富、未知多樣的空間設計理念,通過技術創造相對真實的體驗。技術支持下,體驗者能夠獲得從未有過的體驗感,同時將受眾的交互體驗訴求推到極致,高效體現出建筑師費蘭克·奧本海姆(Frank Oppenheimer)“好玩,值得體驗”的理念。

交互設計關注體驗,體驗具有框架,框架成為評價互動效果的重要標準,同時可以讓設計者和受眾在框架或者評判系統里具有靈活變動的可能。而設計人員需要更多關注構建的體驗空間是否可以適應大多數參與者,產生行為引導,起到影響行為的作用。數字智能技術可讓受眾與空間之間產生連接感,這種關系在空間交互中應該是一種持續性的參與關系。公共空間交互設計要想再次或者長期吸引客戶,那么就需要給參與者留下正面、積極、讓人覺得值得的體驗感,有效方法是從生活中尋找情感體驗,從而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基于這一點從而實現有效互動的效果。以蘋果公司零售空間的設計為例,其注重將空間打造成可讓用戶親身體驗的空間,注重人在空間中的互動,削弱商店的商業性特點,目的是通過店內良好的空間體驗帶動產品銷售。在這里,空間交互體驗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為值得,所以嘗試,從而產生行為上的趨向性。

三、數字智能技術賦能的互動裝置促進空間交互體驗的案例分析

2013年,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雨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相。該裝置由水、注塑貼磚、電磁調節閥、定制軟件、3D追蹤攝像頭、鋼梁、水處理系統、格柵地板組成,利用隱藏在房間里的無數3D追蹤攝像頭實時監控游客的運用情況,并將其上傳到控制系統,使空間雨水避開游客,確保在空間內不管人走到哪里都不會被淋濕,形成雨“躲著”人的視覺效果。自2013年《雨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后,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的互動裝置,且逐漸形成產業,在國內各大城市進行展演,得到了很多人的積極參與。從這一市場效果來看,互動性強的空間交互設計具有很好的市場容納性。

加拿大Thibaut sld工作室設計了一面可以與人互動的墻,名為“HEXI responsive wall”,其由60個單元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可單獨活動,且所有模塊在檢測到人的行為后會與之產生聯動反應,當有人進入或者有動作產生時可形成互動效果,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若將這種可實現交互的墻體裝置應用在公共空間中,則可以很好地營造氛圍,幫人們找到認知事物的新方式。

上述兩個借助數字智能技術的裝置運用到空間中后,空間的設計效果得到提升,空間的體驗得到了更為全面的拓展。未來,空間的設計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會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

四、未來公共空間交互設計的要點

公共空間交互設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通過這些設計,可以讓參與者關注眼前的情景,并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是當代公共空間設計的核心。當人們面對早已熟悉的照片、文字,轉變其體驗方式,能夠使其更好、更深入地解讀設計作品,這也是公共空間交互設計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未來,公共空間交互設計需要的是科技的、多元的、想象力豐富的表現形式,以適應不斷提升的參與者的審美需求。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就未來的公共空間設計而言,判斷一個空間設計的創新實踐是否成功,應該是依據實際運用中的空間狀態,以及人在空間中的互動頻率和體驗感,這就給未來的公共空間交互設計提出了要求:第一,要關注人在與空間互動的過程中,所需的操作是否簡單,互動界面的識別度和使用度是否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第二,要思考數字智能技術的應用是否可以給公共空間的造型和功能設計帶來創新,參與者的感官感受是否可以更加豐富。

五、結語

機器與人類智慧動態共生的交互,以及數字智能技術的發展和在空間中的應用,促使空間參與者的體驗形式產生質的變化,由設計者的單向輸出轉變成空間創作與藝術信息傳遞的雙向交流,可有效幫助公共空間設計煥發更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設計與科技的創新合作,促使設計水平和技術能力持續提升,同時新技術的發展為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撐。對空間設計工作者而言,應該時刻關注技術的發展,很好地融合技術和藝術,為公共空間設計的智能交互形式創新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空間設計行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KOLKO J.交互設計沉思錄[M].方舟,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王峰.數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0.

[3]成章恒,鄭文靜.“互聯網+”背景下沉浸式體驗在科普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82-83.

[4]李港麗.交互設計的沉浸式體驗探析:以TEAMLAB BORDERLESS數字藝術博物館為例[J].設計,2021(19):120-122.

[5]劉軍,田國會,李榮寬,等.智能空間下基于手勢識別的人機交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4-17,53.

[6]孫旭瑤.人工智能對現代展館視覺設計應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9.

[7]周宿峰.紅色文化基本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8]李慧.數字博物館與實體博物館展示內容設計的比較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9]滕洋.數字化時代的場館學習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10]趙幸輝.“互聯網+”智能化商業空間的使用意向因素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21(4):73-76.

[11]李林.弗蘭克·奧本海姆的博物館觀眾體驗研究理論與實踐[J].東南文化,2014(5):110-115.

作者簡介:

趙幸輝,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空間理論與設計實踐。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交互設計
淺談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